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書豪
CHANG SHU HAO
論文名稱: 當老師真好!國小教師幸福感之探究
It Is Good To Be A Teacher!The Study on Well-Being of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 張貴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敘述訪談國小教師主觀幸福感敘說研究
外文關鍵詞: narrative interview,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narrative inquir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藉著聆聽教師的敘說,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理解教師教職生涯中的主觀幸福感,及此歷程所彰顯的意義世界。此外,個人的認同歷程在敘說中展現也是我所強調的另一個重點,也就是說,個人敘說裡頭展現其生命經驗,而聽者得以藉著語言的力量理解敘說者的生命經驗。奠基於此,研究者(我)才得以理解教師(受訪者)的敘說。
    採用「敘述訪談」作為資料採取工具,蒐集而來的資料即是我所謂的「文本」或「故事」。訪談的對象是E老師、A老師、W老師。訪談結果在轉錄成逐字稿後,依據Riessman所提出的文本分析流程進行文本結構描述,並嘗試詮釋以分析出故事抽象概念。
    經過文本結構描述和分析,逐漸呈現「情感交流」、「成就感」、「正向特質」、「正向組織」等教師幸福感。然而,研究者並未只是停留在故事詮釋的階段,而更進一步和其它教師敘說進行對話,其目的在於企圖呈現「教育」的議題。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my research is mainly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a teach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by listening teacher’s narrative. Also, I attempt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represented by this process. Furthermore, one’s identity process revealing from narrative is other key point in my study. That is to say, one displays his or her life experiences with a narrative to listener, and then the listener understands the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power of languag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mentioned methodological basis, I (researcher) could make sense of the teacher’s (interviewee) narrative.
    I adopt ” narrative interview” as my research approach, and collected raw data called “text” or “story” with “Narrative Interview” developed by Riessman. After interviewing the Mrs. E, Mr. A, Mrs. W, I followed Riessman`s procedures of text -analysis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attempt to catch abstract concepts in teachers’ story.
    After the process of structur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chievement”, “positive traits” and “positive institute” gradually showed up to be images of teachers’ story. However, I didn’t stay right in the position of story -interpreting. Moreover, I situated these images a dialogue with another inquires of teachers’ narratives, and attempted to raise the issue of “education” for discussion.

    目 錄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幸福感理論............................................8 第二節 教師幸福感相關文獻研究 ...............................19 第三節 以正向心理學觀點來探討幸福感...........................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第一節 敘說研究........................................... 36 第二節 研究工具............................................39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41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的建立.....................................43 第五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46 第六節 在開始之前,請戴上研究者的眼鏡.........................48 第四章 與文本的對話 第一節 E老師的故事文本..................................... 53 第二節 A老師的故事文本......................................78 第三節 W老師的故事文本......................................97 第四節 總結...............................................113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116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123 第六章 反思與改變 第一節 改變~一路走來.......................................125 第二節 後記~我的當老師真好..................................128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30 二、網站部分..............................................133 三、西文部分..............................................134 附錄 附錄一 研究札記...........................................138 附錄二 E老師的感動小故事...................................145 附錄三 教師的待遇與福利....................................151 附錄四 訪談大網...........................................156 附錄五 訪談邀請函 ........................................158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于欣梅(2007)。成年觀護人專業發展歷程之初探。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思穎(2004)。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江文慈(2007)。和顏悅色與忍氣如聲的背後:國小教師情緒勞動的心理歷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素菁(2002)。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島鳳(2003)。依戀愛情關係的女人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仁和(2000)。與情緒共舞/掌握與開發你的情緒潛力。臺北市:新視野。
    林崇逸(2007)。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春燕(2007)。春風化雨一世情~ 一位體育園丁的生命故事。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侯辰宜(2006)。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侯亭妤(2006)。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凃柏章(2007)。這一頁,我來說教師:國小初任教師專業認同之教育學傳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柳嘉雯(2007)。一位大學優良教師的教育實踐—女研究生與主角的共同敘說。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光志(2006)。國軍志願役士兵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丁熒(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慧秋(1987)。社會困境之研究- 不同誘因型態對合作行為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玲婉(2005)國小學童母親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毓茹(2005)。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得添(2005)。高雄市普通班與特教班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慧姿(2006)。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香利(2006)。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頁115-137。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豐儒(2000)。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貴傑(2002)。變,生命歷程的實踐與建構:一個生命體自我成長經驗的探究與反思。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董秀珍(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琬芯(2007) 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達賴喇嘛,霍華德.卡特勤(1999)。生活更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工作更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朱衣譯)。台北市:時報。
    楊艾俐(2006)。天下雜誌,339,58-65。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潘德榮(1999)。詮譯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盧榮俊(2003)。公務機關員工之薪資制度、福利制度及升遷制度之知覺與其工作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中山科學研究院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文輝(1979)。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
    賴威岑(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甲文(2007)。教師職業的幸福觀:平原大學學報,24(1),頁116-118。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1997)。質性研究入門: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台北市:五南。
    D. Jean Clandinin, Michael Connelly(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臺北市:心理
    Goleman, D.(1995/1996)。EQ(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張美惠譯)。台北市:時報。
    Gary D.Mckay&Don Dinkmeyer(1996)。做情緒的主人(賴惠辛譯),台北市:雅音。
    Kathleen B. deMarrais(2007)。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的反思(李政賢譯)。台北市:五南。
    Michael Argyle(1997)。幸福心理學(施建彬、陸洛譯)。台北市:巨流。
    Matthier Ricard(2007)。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賴聲川,丁乃竺譯)。台北市:天下。
    Richard Layard(2006)。快樂經濟學(陳佳伶譯)。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Richard Schoch(2007)。幸福:追尋美好生活的八種秘密(郭乃嘉譯)。台北市:麥田。
    Seligman, M. (1990/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洪蘭譯)。台北市:遠流。
    Seligman, M. (2003)。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洪蘭譯)。台北市:遠流。
    Seligman, M.,Reivich,K.,Jaycox,L.,& Gillham,J. (1995/1999)。教孩子學習樂觀(the Optimistic Child)(洪蘭譯)。台北市:遠流。
    Stefan Klein(2004)。不斷幸福論(陳素幸譯)。台北市:大塊。
    Pascal Bruckner(2002)。幸福書:追求生命中的永恆喜悅。(陳太乙譯)。台北市:究竟。
    Wallis, Claudia(2005)。快樂的新科學研究。美國時代雜誌中文解讀版,112期,頁50-61。

    二、網站部分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http://www.cap.gov.tw/
    楊荊生(2007)。正向思考與生命關懷。http://clareyang68.spaces.live.com/
    Blog/cns!416CFAF7610EE0F2!579.entry

    三、西文部分
    Bickman, L., & Rog, D. J. (1998) (eds). Handbook of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 California: Sage. Cooper.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Lucas, & Richard, E.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 276-303.
    Frankl, V. E. (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 Pocket Books.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185-211
    Lieblich,A., Tuval-Mashiach, R., & Zi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ayne, W. L. (1985) A study of emotion: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self-integration;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on for Experimen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asearch, 24, 1-34.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