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瑩娟
論文名稱: 晚清赴美使團眼中的西方──以文化體驗為中心
指導教授: 毛傳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晚清時期赴美使團駐美公使文化禮儀社交宴飲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嘗試透過晚清赴美使團:蒲安臣使團(1867─1870);陳蘭彬、鄭藻如使團(1878─1881─1884);張蔭桓、崔國因使團(1886─1889─1893)等三個階段的使團成員對西方外交禮儀、飲食文化與社交活動等三方面的描述與反應來探究西方經驗對晚清傳統士人的影響與侷限。其一具體描繪了赴美使團成員在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等國面見其元首與遞交國書時的外交情狀,以了解晚清使臣在傳統中國朝貢模式與近代西方外交體制之間的禮儀觀察重點。其二則對使團成員在出使國的飲食紀錄進行分析,顯示了中式、西式餐飲宴席差異的元素,從中也反映出使團成員在異鄉的環境適應之道與友誼建立的歷程。其三則以使團成員於駐在國所進行的社交活動作為考察,顯示近代西方社會以茶會及舞會等場合為中心的社交形式,並透過活耀於其中的西方女性為使團成員所帶來的具體衝擊反映出中、西社會價值差異的幾個面向。

    本文透過赴美使團成員的經歷體驗了傳統朝貢體系下的「三跪九叩」禮與西方「站立、點首、握手」的外交儀節在大清帝國崩解前的角力關係。此外,本文在對赴美使團成員的西方飲食論述研究中,勾勒出西餐禮儀與西式食品(咖啡、牛奶、啤酒、紅酒、香檳、威士忌、白蘭地、奶茶、巧克力、冰淇淋、口香糖、麵包、松露等)其在晚清時期東漸過程中的初始面貌;其中也同時反映了域外新概念、新事物在不同語境中傳播時「辭彙化」的過程。從本文的赴美使團成員對西方社交型態的反應研究裡,也進一步揭露了影響晚清士人對西方事物接受程度的關鍵因素,從而使吾人能在斷裂的時代經驗中追尋連續的歷史陳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赴美使團呈遞國書之禮儀書寫…………………………… 11 2.1.1 蒲安臣使團成員與行程………………………………12 2.1.2 蒲安臣使團赴美呈遞國書……………………………13 2.2.1 陳蘭彬使團成員與性質………………………………15 2.2.2 陳蘭彬使團呈遞美國、日斯巴尼亞國書……………19 2.3.1 鄭藻如使團成員與性質………………………………21 2.3.2 鄭藻如呈遞美國、日斯巴尼亞、秘魯國書…………24 2.4.1 張蔭桓使團履任交接與呈遞美國國書………………26 2.4.2 張蔭桓使團呈遞日斯巴尼亞國書……………………29 2.4.3 張蔭桓使團呈遞秘魯國書……………………………32 2.5.1 崔國因使團呈遞美國國書……………………………35 2.5.2 崔國因使團呈遞日斯巴尼亞國書……………………36 2.5.3 崔國因使團呈遞秘魯國書……………………………39 第三章 赴美使團異鄉生活之飲食書寫…………………………… 41 3.1 斌椿、蒲安臣時期的飲食風物書寫…………………… 41 3.2 陳蘭彬、鄭藻如時期的飲食酬應書寫………………… 50 3.3 張蔭桓、崔國因時期的飲食與生活…………………… 54 3.3.1異鄉、飲食、與朋友………………………………54 3.3.2歐洲之行與歐洲風物………………………………59 3.3.3飲食與身體保健之道………………………………65 第四章 赴美使團酬應活動之社交書寫…………………………… 67 4.1 斌椿、蒲安臣時期的社交活動………………………… 67 4.2 陳蘭彬、鄭藻如時期的社交活動……………………… 75 4.3 張蔭桓、崔國因時期的社交書寫……………………… 81 4.3.1 宴請……………………………………………… 84 4.3.2 赴宴……………………………………………… 86 第五章 結論………………………………………………………… 93 文獻史料與參考書目……………………………………………… 96 附錄:駐美使團人事編制組織架構表…………………………I-III

    文獻史料與參考書目

    一、基本史料
    (一) 檔案: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1860-1901)》(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究所檔案館)
    (二) 中文文獻
    〔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縣:文海,1971。
    〔清〕王彥威、王亮(輯),《清季外交史》,《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1985。
    〔清〕張蔭桓,《三洲日記》,「據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刻本影印」,《歷代日記叢鈔》第116、117、118輯,北京:學苑,2006。
    〔清〕崔國因,《出使美日秘國日記》,「光緒甲午仲春付印」本,《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彙編》第28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張蔭桓,《張蔭桓戊戌日記手稿》,「文哲所圖書館線裝書室館藏」,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 出版年不詳。
    〔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14、16輯,臺北:廣文,1962。
    〔民〕吳峰培(編),《清同光間外交史料拾遺》,北蘇: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1。
    〔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第三輯第一分冊、第三輯第二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中美往來照會集(1846-193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民〕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美關係史料•嘉慶、道光、咸豐朝》,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8。
    〔民〕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中美關係史料•同治朝》,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8。
    〔民〕黃嘉謨(編),《中美關係史料•光緖朝》,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8。
    〔民〕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
    〔民〕外交部檔案資料處(編),《中國駐外各大公使歷任館長銜名年表》,台北:商務,1983。
    〔民〕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民〕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彙編》,北京 : 中囯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民〕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 上海:上海人民,2000。
    〔民〕田濤,《清朝條約全集》,黑龍江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民〕朱士嘉(編),《美國迫害華工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
    〔民〕陳翰笙(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未刊電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5。
    〔清〕吳汝綸(編),《李鴻章全集》,北京:海南,1997。
    〔清〕徐繼畲,《瀛寰誌略》,上海:上海書店,2001。
    〔清〕斌椿,《乘槎筆記》,長沙:岳麓,1985。
    〔清〕李圭,《環遊地球新錄》,收錄於《西學輯存六種》,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890,據淞隱廬校印本。
    〔清〕劉錫鴻,王立誠(編),《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香港 :三聯書店,1998。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長沙:岳麓,1985。
    〔清〕張德彝,《歐美環游記》,長沙:岳麓,1985。
    〔清〕張德彝,《航海述奇》,長沙:岳麓,1985。
    〔清〕陳蘭彬,《使美紀略》,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二帙第16册,臺北市 : 廣文書局, 1962。
    〔清〕蔡鈞,《出洋瑣記》,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一帙第16册,臺北市:廣文書局,1962。
    〔清〕蔡鈞,《出使須知》,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一帙第16册,臺北市:廣文書局,1962。
    〔清〕袁祖志,《西俗雜誌》,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一帙第16册,臺北市:廣文書局,1962。
    〔清〕袁祖志,《涉洋管見》,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一帙第16册,臺北市:廣文書局, 1962。
    〔清〕袁祖志,《出洋須知》,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一帙第16册,臺北市:廣文書局,1962。
    〔清〕袁祖志,《談瀛錄》,上海 :同文書局, 光緖10[188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館藏。
    〔清〕宜垕,《初使泰西記》,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一帙第14册,臺北市:廣文書局, 1962。
    〔清〕孫家穀,《使西書略》,「清光緖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56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顧厚焜,《美國地理兵要》,「清光緖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68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顧厚焜,《巴西地理兵要》,「清光緖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68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顧厚焜,《巴西政要考》,「清光緖丁丑(三)年( 1877)至丁酉(十三)年(1897 )上海著易堂排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68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顧厚焜,《日本政要考》,收於《西政叢書25-2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館藏。
    〔清〕黎庶昌,《巴黎賽會紀略》,「清光緖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68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譚乾初,《古巴雜記》,「清光緖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63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黎庶昌,《西洋雜誌》,長沙:岳麓,1985。
    〔清〕余思詒,《古巴節略》,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再補編》第十二帙第二册,臺北市:廣文書局, 1991。
    〔清〕鄭昌棪,《中亞美利加五國政要》,收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再補編》第十二帙第二册,臺北市 : 廣文書局, 1991。
    〔清〕祁兆熙,《游美洲日記》,長沙:岳麓,1985。
    〔清〕傅雲龍,《傅雲龍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清〕黎庶昌,《拙尊園叢稿》,《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輯》第76冊,台北:文海,1967。
    〔清〕梁廷枏,《海國四說》,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93。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
    〔清〕王韜,《弢園尺牘續鈔》[縮影資料],「光緖己丑排印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館藏。
    〔清〕黃遵憲,《日本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翁同龢,陳義杰(整理),《翁同龢日記》,北京巿:中華書局,1992。
    〔清〕陳季同,段映虹(譯),《巴黎印象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清〕張蔭桓,任青、馬忠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上海書店,2004。
    〔清〕崔國因,劉發清、胡貫中(點注),《出使美日秘日記》,合肥:黃山書社,1988。
    〔美〕亨特(Walliam C. Hunter),《舊中國雜記》,台北:台灣書房,2010。
    〔德〕查爾斯.馬頓斯(Charles de Martens),[清]聯芳、慶常(譯);[美]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校核);傅德元(點校),《星軺指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6。

    (三)英文文獻
    The Hon.Anson Burlingame. Ambassador of the Chinese Empire, with the members of his Legation , London :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1868.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general inde 1861-1899, Washington: U.S. [microform] Government Printing Off., 1941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G.P.O,[1861]-1946. [microform]

    二、近人著作
    (一)中、日文論述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第一、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余英時,《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台北:聯經,2008。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
    梁伯華,《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的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1874─1894),臺北市 :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
    余堅,《中美外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正中,1975。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張玉法(主譯);李國祁總校訂,《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下)》(第10-11册),台北市:南天,1987。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秦國經,《明清檔案學》,北京:學苑出版,2005。
    王曾才,《清季外交史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季平子,《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
    錢泰,《中國不平等條約之緣起及其廢除之經過》,台北:國防研究院,2002。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新論》,台北縣汐止市:風雲論壇,2010。
    王曉秋、楊紀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一八八七年海外游歷使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2004。
    梁碧瑩,《艱難的外交:晚清中國駐美公使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4。
    顏清煌,《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晚清時期中國對海外華人的保護(1851-1911》,北京:新華1990。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台北:東大,1993。
    王興國,《郭嵩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1994。
    王壽南總編輯,《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商務,1983。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16-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1。
    王建朗,欒景河主编 ,《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北京市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馮承柏,《中國與北美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1998。
    李志剛,《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文化論文集(二)》,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73。
    李恩涵、張朋園,《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臺北:食貨,1977。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汪榮祖,《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張朋園,《知識份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張灝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1980。
    陳偉民,《語言障礙與晚清近代化進程─中國近代通事》,北京:學苑,2007。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台北,1985。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胡兆述(編著),《美國的總統》,台北:商務出版社,2010。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 : 漢字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北京:中華書局,2010。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陳才俊,《美國傳教士與十九世紀的中美關係(1830-1899)》,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2008。
    吳翎君,《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黎國珍,《安森•蒲安臣與一八六一至一八七○年之中美關係》,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北京大學,2009。
    羅紅希,《張蔭桓的外交思想與實踐》,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劉薇,《崔國因外交思想及實踐》,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囯の知識人と文明》,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 1996。
    [日]坂野正高,《近代中囯政治外交史:ヴァスコ.ダ.ガマから五四運動まで》,東京 : 東京大學出版会,1973。
    [日]佐々木揚:《清末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観と西洋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 。
    [日]川島真,《中囯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04。
    [日]小野川秀美,林明德、黃福慶(合譯),《清末政治思想硏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
    [德]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王佩莉、袁志英(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研究》,上海:上海世紀,2009。
    [英]約•羅伯茨(J.A.G. Roberts),蔣重躍、劉林海(譯),《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新竹:花神,2004。
    [美]葉文心,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2010。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 清朝中英兩國的覲禮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1,2007,頁35-106。
    陳正國,〈黃仁宇的現代化論述與西方歷史〉,《新史學》12:2,2001,頁155-192。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2003,頁177-194。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2005,頁137-170。
    潘光哲,〈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2008,頁241-279。
    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頁223-265。
    林維紅,〈無言的女眷:《曾紀澤日記》女眷生活輯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期,2002,頁221-278。
    何炳棣,〈張蔭桓事蹟〉,《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七冊,臺北:正中,1956,頁91-113。
    孫會文,〈晚清前期變法論者對西方議會制度的態度和君主立憲主張的形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卷第2期,1974,頁147-186。
    李恭蔚,〈張蔭桓的早年生涯(1837─1885)〉,《屏東師院學報》,第5期,1992,頁84-100。
    李恭蔚,〈張蔭桓的三洲日記及其出使美國(1886─1889)〉,《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第4期,1992,頁223-242。
    李恭蔚,〈張蔭桓與清末中美外交(1886─1889)〉,《黃埔學報》,第25輯,1993,頁135-153。
    任青、馬忠文,〈張蔭桓甲午日記稿本及其價值〉,《廣東社會科學》,第一期,2004,頁120-127。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揭開歷史人物的面紗─讀《張蔭桓日記》有感〉,《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07,頁62-71。
    趙巧萍,〈中國駐美使館的設立及其對旅美華工的保護〉,《工會理論與實踐》,第 13 卷第 3 期,1996,頁48-52。
    箱田惠子,〈晚清外交人才的培養─以從設立公使館至甲午戰爭時期為中心〉,《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下卷,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社, 2008,頁585-599。
    任天豪,〈清季使臣群體的變遷及其歷史意義〉,《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下卷,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社,2008,頁569-584。
    李兆祥,〈晚清以總理衙門為主軸的外交體制型態研究〉,《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下卷,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社, 2008。
    姚斌,〈鴉片戰爭後美國來華傳教士與中國形象之分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頁72-76。
    夏泉,〈清季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暨南學報》,第22卷第3期,2000,頁72-76。
    梁碧瑩,〈以廣東人為主體的晚清中國駐美公使〉,《學術研究》,第5期,頁88-93。
    彭南生,〈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與變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1997年3月。
    林瓊,〈甲午戰前清政府駐外使節回國後的命運與結局〉,《上海大學學報》,第九卷第四期,2002,頁84-88。
    林瓊,〈甲午之前清政府駐外公使的選用〉,《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0,頁99-103。
    祖金玉,〈清末駐外使節的憲政主張〉,《南京社會科學》,第4期,2005,頁32-36。
    祖金玉,〈早期駐外使節對西方近代文明的傳播及其特點〉,《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2004,頁97-101。
    祖金玉,〈論早期駐外使節對西方民主政體的認識與傳播〉,《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0,頁66-72。
    祖金玉,〈早期駐外使節與晚清僑務政策〉,《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2002,頁66-72。
    汪波,〈1872年中國教育使團赴美的外交實踐與意義〉,《武漢大學學報》,第3期,1999,頁81-85。
    李愛麗,〈中國參加1878巴黎博覽會述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二期,2003,頁104-111。
    方英、汪菁華,〈安徽首任出使美日秘國大臣崔國因〉,《江淮文史》,第4期,2007,頁162-172。
    趙可,〈論崔國因對西方議院制度的認識〉,《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0,頁36-39。
    趙可,〈崔國因的美國富強觀〉,《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頁17-20。
    梁建,〈崔國因護僑述略〉,《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9,頁63-66。
    張增一,〈江南製造局的譯書活動〉,《近代史研究》,第三期,1996,頁212-223。
    王正華,〈呈現「中國」:晚清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421-475。

    (二)英文論述
    Williams, Frederick.Wells, 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ese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New York : Scribner's, 1912.
    Chan, Kim Man. Mandarins in America:the early Chinese Ministers to the United States(1878-1907)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Hawaii( PH.D.),1981.
    Frodsham, J. D. The first Chinese embassy to the West :the journals of Kuo-Sung-T`ao, Liu Hsi-Hung and Chang Te-yi,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1861-1893), London : Longmans, Green, & Co., 2003, 1910.
    Anderson, David L. Imperialism and idealism: American diplomats in China, 1861-1898,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Cohen, Paul A.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