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崑瑜
論文名稱: 一位三年級在職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林碧珍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7
中文關鍵詞: 行動研究課程分析教材分析分數啟蒙教學教師成長
外文關鍵詞: action research, teacher development, initial fractions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curriculum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位三年級在職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
    摘 要
    這不僅是一位在職教師所進行的三年級分數教學的行動研究,更是這位數學教師成長之生命故事。該教師畢業於某大學數學系,並以自我之教學成就為自豪。但對於國內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卻有著無比的困頓,在一次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教學的失敗經驗中,讓他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並尋求一連串的成長,進一步考上研究所。
    原以為利用研究所所學進行教學必定沒問題,怎奈91學年所進行的分數教學,學生的學習成果竟是慘敗,遂激起他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企圖解決教學實務所發生的問題,重新連結理論與實務間的差距。
    研究由課程分析、教材分析開始,發現課程規劃並未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變遷、新的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於分數課程部分幾乎比舊綱提早一年、教科書對於能力指標的解讀並未有周延性、教材的設計鮮少加入國內的研究結果。進行教學研究則發現等分概念在分數啟蒙中的重要性、等分概念的意義;利用確認量的活動、塗黑策略及長期的分佈練習,協助學生破除單位量指認有極佳成效;利用份的語言進行教學,連結單一個物與多個個物之問題情境,避免「幾個中的幾個」的迷思的助益;教師若能利用五種表徵的轉換檢驗自己的教學將有助於學生的分數學習;分數意義的擴充對後續分數學習的必要性;進行同分母真分數的合成與分解時,「關鍵字」、「塊狀學習」、「數字」+「單位」、「問題結構」、「分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最後還發現當學生概念建立正確時,進一步利用分數概念進行運算時,是很容易的,紮實的基本功奠定學生良好分數概念的基礎,有助於進一步的分數課程。整個教學計畫的實施秉持著診斷教學的理念、真實數學教育的5個教育原則,對於教學的實施與學生學習均有極佳的成效。
    建議分數課程規劃必須注意到學生分數學習的困難、教師必須對課程有縱貫性的理解,才能真正為學生作課程不足的補強。
    本研究源自於教師之教而後知困,困而後知學,學而後知不足,以行動研究的精神,促使自我不斷的精進,進而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並期待每一位困頓的教師群起效尤。


    An Action Research by an In-service Teacher Who Teaches Third Graders Fractions

    Abstract

    This is not only the action research which an third grade inservice teacher’s teaching fractions, but even this mathematics teacher’s growth life story. The teacher graduated Yu university math department, and is proud of her teaching performances. But regarding a succession of the domestic education reforms, she actually has incomparable exhausted teaching defeat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grade class at one time. This makes her have to reflect her instruction and seeks a succession of growth, further atten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ly thought the use what learning from graduate school to teach would be sure not any questions, but in the 91 school years teaching fractions, student's achievement is unexpectedly a disastrous defeat, then arouses her to make an action research to deal the question in practices ,and she attempts to connec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theses has to the nowadays curriculum analysis critique by teaching to three grade curriculum of fractions separately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material critique, and divides six parts "the establishment concept of partition ", "eradicates indicates and confirm the unit quantity difficult identified unit", "the roles of language of part ", "the representation of operation", "the fractions significance expansion", "the same denominator proper fractions composition and the decomposition".
    This research started from analyzing curriculum and materials. The practitioner found as follows (a)The plan of curriculum neither have fixed models, nor have transition as times change;(b)The fraction aspect of Guideline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almost one year earlier than temporary Guidelines of Grade 1-9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c)Textbooks did not match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very much;(d)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s had seldom been added the results of national study. The teaching aspect of this research has found as following:(a)The importance of division concept in the period of frac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division;(b)We have great success in helping students to eradicate quantity unit indications by using confirming quantity, coloring and long term segment practice; (c) To avoid the myth of “some of some things.”, she also used the language of unit to teach students to connect one article and many articles in given questions of numerator 1 of proper fraction; (d) If teachers can check their own teaching with 5 representations, they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fraction; (e) The necessity of the meaning expansion in future fraction learning; (f) While learning “the same dominator proper fractions composition and the decomposition”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key words”, “area learning” “numbers plus units”, “the structure of question”, and “fractions”. At last, she found that students can count fractions easily if they have right concepts. Good concepts foundation will improve students’ advanced fractions lea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whole teaching project which is based on the clinical teaching conception and five principles of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effectiv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suggested that the plan of fraction curriculum must notice the difficulties students learning fraction, and teachers must have vertical understanding about curriculum. Thus, it could be the complement for students to the lack of the curriculum.
    This research aroused from “knowing difficult af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fter knowing difficult, and feeling enough after learning.” Then to push self- unceasing striving by spirits of action research, becomes one kind of life attitudes, and hope each exhausted teacher doing the same ways.

    Keyword: ac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analysis,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initial fractions teaching, teacher development

    目 次 第1章 黎明前的黑暗-------------------------------------1 第0節 說給您聽-----------------------------------------1 第1節 難以忍受的困頓與第2節 無力-------------------2 第3節 曙光乍現----------------------------------------4 第4節 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8 第2章 發現了------------------------------------------11 第1節 怎麼會這樣?------------------------------------11 第2節 問題癥結----------------------------------------14 第3節 重讀文獻----------------------------------------15 第4節 話說分數----------------------------------------21 第5節 課程分析----------------------------------------26 第6節 教材分析----------------------------------------39 第3章 這是一個好方法----------------------------------46 第1節 它是誰-行動研究-我的選擇------------------------46 第2節 我的諍友----------------------------------------50 第3節 取「第4節 金」第5節 技術的琢磨------------53 第6節 我在哪裡? -------------------------------------61 第7節 它與第8節 我的真誠---------------------------62 第9節 我想怎麼做--------------------------------------63 第4章 教學是一種不第5章 斷焠煉藝術化的歷程---------68 第1節 分數啟蒙的基石∼等分概念的建立------------------72 第2節 破除「第3節 指第4節 認單位量困難」第5節 的「第6節 確認單位」第7節 -------------------95 「第8節 份的語言」第9節 角色扮演-------------------117 第10節 表徵的運作-------------------------------------143 第11節 分數意義的擴充---------------------------------157 同第12節 分母真分數的合成與第13節 分解-------------177 第14節 教學的焠煉-------------------------------------192 第6章 焠煉過的分享與第7章 再思---------------------201 參考文獻-------------------------------------------------212 表2-1 分數古今之表示法----------------------------------22 表2-2 各種課程依分數教學主題的分析----------------------32 表2-3 各種課程時間分配分析------------------------------36 圖4-1 S14、S11、S10前測的連續量不等分表現----------------73 圖4-2 班級原分組座位-------------------------------------74 圖4-3 11月12日班級分組座位-------------------------------74 圖4-4各組欲分配之實物照片-------------------------------75 圖4-5餘量分配之歷程-------------------------------------78 圖4-6將1個圓形圖卡分成4等份---------------------------79 圖4-7學生將一蛋糕分給8人或9人的不同分法----------------80 圖4-8 S34習作P.41、42作答情形----------------------------84 圖4-9學生於930218數學日記表現----------------------------90 圖4-10 1個披薩與1塊披薩的不同--------------------------104 圖4-11四位學生對六分之二條不同的表徵方式---------------106 圖4-12學生自己擬題的表現-------------------------------110 圖4-13 S2之930219數學日記第二題作答--------------------112 圖4-14 S4之930219數學日記第三、四題作答----------------112 圖4-15 82年版的國編本教科書一下P.11--------------------113 圖4-16 S8之930220數學日記作答-------------------------113 圖4-17 第6組學生創造分數符號時以乘法運算寫法表示-------127 圖4-18學生對 盒鉛筆的表徵方式-------------------------130 圖4-19 S24、S25以份的語言自我擬題之表現-----------------134 圖4-20 S26嘗試使用份的語言的自我擬題之表現--------------134 圖4-21 S6、S13、S26、S22於930220第6題解答情形--------140 圖4-22數學學習的五種表徵及其轉換(Behr,et al.,1987)-143 圖4-23 S19初步的分數符號表徵---------------------------144 圖4-24 三上習作44頁第十大題看圖填填看學生的錯誤類型----148 圖4-25著色部分是佔幾張紙,第一種錯誤類型----------------148 圖4-26著色部分是佔幾張紙,第二種錯誤類型----------------149 圖4-27著色部分是佔幾張紙,第三、四、五種錯誤類型--------149 圖4-28圖4-28 921121數學日記紙條塗色的動態描述----------151 圖4-29 S35,S36,S34,S29,S15,S13之921121數學日記解題-----151 圖4-30 S19表徵 條巧克力、 條繩子、 盒鉛筆、 包糖果----152 圖4-31 S27表徵 條巧克力、 條繩子、 盒鉛筆、 包糖果-----153 圖4-32 S23於930213「2個 和 一樣大嗎?」的回答-------171 圖4-33 S5,S7,S9,S31於930213數學日記第二題表現----------172 圖4-34 S17,S9於930217的數學日記表現-------------------172 圖4-35 S15,S36,S37於930218的數學日記表現---------------173 圖4-36 S25之930211數學日記----------------------------180 圖4-37 S14,S31之930213數學日記-------------------------180 圖4-38 S30,S16之930218數學日記-------------------------181 圖4-39 S33,S8,S7第一題寫法-----------------------------182 圖4-40 S14,S36,S2,S24第二題寫法------------------------183 圖4-41 S2修改他的解題第二題記錄歷程--------------------184 圖4-42 加法問題結構難易度Dickson , Brown & Gibson (1984)-185 圖4-43減法問題結構難易度Dickson , Brown & Gibson (1984)---186 圖4-44 S6,S15,S16,S17,S29,S37之930219數學日記表現------188 附錄一國內分數研究之分析--------------------------------221 附錄二國內外數學(分數)教育的潮流------------------------228 附錄三各種課程有關分數教材總目標的比較-----------------230 附錄四發展種子教師與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之研究(2/2)行事曆------------------------------------------------------232 附錄五研究方法的分析比較--------------------------------236 附錄六行動研究的理論------------------------------------236 附錄七我的行動研究六階段判斷準則過程--------------------237 附錄八92學年度分數教學實際實施歷程表-------------------24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第7版。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2)。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麗文文化。
    王瑞賢(1992)。教學觀察-質與量研究的對比。研究資訊,第9卷,第5期。譯自Zahorik, John A. “Qualitative Versus Quantitutive Approaches to Observing Teaching. In Duckett, Willard R. (ed)” Observ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hi Delta Kappa P51-55。
    支毅君(1995)。分數概念教學的省思-由個案談起。國教之聲,第28卷,第4期,pp.1-7
    江明修(1992)。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的整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4期,頁315-344
    周筱亭(2000)。從課程標準到課程綱要-以數學學習領域為例。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九年一貫的教與學。頁33-46
    邱兆偉(1990)。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做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745-H-134-001。
    成虹飛(1999)。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載於新竹師院學報,第12期,頁27-42。新竹師範學院
    成虹飛(2001)。行動研究中閱讀/看的問題:一篇重寫的稿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73-198)台北:揚智文化。
    李弘善譯(2000)。思考教學。譯自Robert J. 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著Teaching for Thinking。台北,遠流
    李惠貞(1991)。國小兒童分數減法學習層次與皮亞傑認知能力關係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第4期,PP.273-313
    李長燦(1999)。從單位的觀點看國小分數概念之教學。新典範數學,pp29-59。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李秋華(1997)。國小六年級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程度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8期,pp.136-163。台南師範學院
    李源順(2002)。0. 診斷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5,PP.31-48
    呂玉琴(1991a)。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 VS 。國民教育,31卷11.12期pp.10-15
    呂玉琴(1991b)。影響分數 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1卷11.12期pp.16-21
    呂玉琴(1991c)。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台北師院學報,第4期,pp.573-606。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呂玉琴(1994)。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玉琴(1995)。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處理。原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84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之7。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pp.137-149,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宏毅(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低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2003)。學校教育的行動研究。92.04.17.教育部深根計畫種子教師研習專題講座,三峽國民教育研習會。
    吳美如、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譯自Jean M., Pamela L., Jack Whitehead(1996)著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台北:揚智
    吳相儒(2000)。運用國小數學科「分數」教學模組實施診斷與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相儒(2003)。國小學童學習分數時常見的迷思。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第24期
    吳清基、林淑貞(1997)。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精神與特色。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PP.1∼32
    林保平(2001)。融入課程的數學電腦輔助教學-以分數的教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2期 頁31-57
    林文生、鄔瑞香(1999)。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
    林彥宏(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補救與診斷。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福來、黃敏晃(1993)。分數啟蒙課程的分析、批判與辯證。科學教育學刊第一卷第一期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四卷第二期
    林福來(2003)。中小學數學課程:傳統與改進。92年6月7日第二次數學教育對話。國科會主辦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第4期,頁295-347
    林碧珍(2001a)。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之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1b)。協助教師實踐學生數學學習歷程檔案之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14期,頁163-213
    林碧珍(2003)。高雄國小數學領域創意教學研習,92年1月27、28、29日。高雄人力發展。
    幸曼玲(2003)。行動是否是研究?行動何以成研究?載於「行動研究方法」研討會,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主辦,時間:2003年3月22-23日
    周栢達(1999)。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實驗班與普通班分數學習表現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筱亭、黃敏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筱亭、黃敏晃(2002a)。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筱亭、黃敏晃(2002b)。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比(含線段圖)。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胡龍藤、黃偉瑩、潘中道譯(200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譯自Ranjit K. (2000) “Research-Methodology :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By Pro-Ed Publishing Company。學富文化。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譯自Strauss A. & Corbin J.之”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頁13
    夏林清(1982)。探索自我。台北:張老師月刊社
    夏林清、鄭村祺譯著(1989)。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譯(2000)。行動科學。譯自Chris A., Robert P., & Diana M. S. (2000)Action Science.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台北:遠流
    夏林清(2001)。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99-120。巨流圖書。原文已載於1993年張老師出版社出版的<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一書的第一章
    夏林清等譯(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譯自Herbert A., Peter P. & Bridget S.(1997)著,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台北:遠流
    夏林清(2003)。行動中反應工作坊。「行動研究方法」研討會議程五簡短演講,台灣行動研究學會、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主辦,時間:2003年3月22-23日
    袁小明(2002)。數學誕生的故事。九章出版社。三版六刷
    教育部(1975)。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再修正版。教育部網站5月20日公布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即在課程中的角色。載於:國立嘉義師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
    國立編譯館(1981)。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六冊。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200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五上。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小學數學課本五下。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87)。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87)。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87)。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何容(1989)。國語日報辭典。國語日報社。
    張子貴(1994)。兒童分數概念之學習指導。花師數理教育,第5期,pp.41-45
    張日齊(2002)。由分數詞的評量看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鈿富(2003)。量化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實例。發表於92.04.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頁37-60)
    張英傑(2003) 國小數學3上教師手冊。南一書局。
    張英傑(2004) 國小數學3下教師手冊。南一書局。
    許秀玉(2002)。師院生分數教學相關知識之調查研究~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禎(2001)。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的補救教學─以動態評量介入。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和貴(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以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師大書苑
    陳建安(2002)。國小學生運用電腦教學軟體學習「分數和小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瑞發(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澤民(2002)。數學學習心理學。譯自Richard R. Skemp(1987)著The Psychology of Learing Mathematics。台北:九章
    陳靜姿(1996)。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振家(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動態多重表徵情境下建構分數加法概念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黃光雄、簡茂發(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桂君(1995)。聽覺障礙學生分數減法演算歷程之診斷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期,pp.27-4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習,特殊教育中心
    黃權貴(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合成之解題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鴻文(2003)。依樣畫葫蘆-對台灣師範院校量化教育研究的個人觀察。發表於92.04.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頁73-84)
    黃靖瑩(2003)。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緯(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數線表示法瞭解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政雄(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自達(1993)。美國國小兒童對於分數大小之瞭解極其思考策略。初等教育研究集刊第1期,PP.121-145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海燕(1998)。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自強(1998)分數的起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原載於教師之友1993年6月34卷第3期。
    楊壬孝(1989)。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78-0111-S003-06A
    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期,pp.357-382。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楊瑞智(2002) 國小數學4上教師手冊。康軒文教事業。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a)。質的研究。台北,台北師大書苑。頁39-64。
    歐用生(1999b)。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部指導。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16。國立台東師院。
    劉世能(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2001)。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巨流圖書。
    劉祥通、周立勳(2001)。發展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之佈題能力-以分數乘除法教學為例。科學教育學刊第四卷第二期,頁15-34
    劉曼麗(1998)。國小數學新課程對「小數」概念的處理方式。屏師科學教育月刊,7,頁1-9
    詹婉華(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寶桂(2001)。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君(2003)。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發表於92.04.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頁241-266)
    蕭登仲(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動態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學習等值分數成效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鄭崑瑜、林素嬌、吳淑銀、陳巧芬、林玉琴、王薏涵、林可欣、陳邵雯(2003)。由在職教師自組之教師數學成長團體之實踐活動-大竹經驗。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編著,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台北:心理
    關根正明(2000)。教師如何提昇自己。台北:貞德圖書公司。
    錢玉芬(1996)。整合質與量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8期,頁1-15
    戴翠華(2001)。九年一貫劇場:「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自編教材」之奮鬥史。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下冊)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頁645-665台北:揚智。
    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研討會緣起與目的。發表於92.04.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
    饒見維(1998)。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龐嘉芬(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tweh, B., Kemmis, S. & Weeks, P. (1998). 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Partnerships for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Baturo A. R., Copper T. J.,(1999). Factions, Reunitisation and The Number-Line Reperesentation. In Orit Zaslavsky (Ed.) Proceedings of the 23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July 25-30,pp.2-81 -2-88.
    Behr M. J., Lesh, R. Post T. R. (1987).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 In Janvier C.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ing of mathematics.
    Behr M. J., Khoury H. A., Harel G., Post T.& Lesh R.(1997). Conceptual Units Analysis of Preservic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trategies on Rational-as-Operator Task. I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28, No. 1,pp.48-69
    Behr M. J. & Post T. R. (1988).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Post T. R. (Eds.),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 (pp.190-229).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Bright G. W., Behr M. J., Post T. R, & Wachsmuth I.(1988). Identifying Fractions on Number Lines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Vol. 19, No. 3 , PP.215-232
    Carr, W. & Kemmis, S. (1986).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Cramer K. and Bezuk N. (1991). Multiplication of Factions: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 Arithmetic Teacher, November.
    Dickson L., Brown M.& Gibson O.(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 Oxford, Great Britain, England: Schools Council Publications
    Greer B.(1988). Nonconservation of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nalysis of a Symptom。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Vol 7, pp.281-198
    Hasegawa J.(2000). Classroom Discussion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Quantity by Fractions: Stability of Misconception and Implications to Practice.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3, July 23-27, pp.3-41~4-48
    Heuvel-Panhuinen, Marja van den(1996). Assessment and Realisi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Copyright: Freudenthal institute, Utrecht 1996
    Hopkin(1985). 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in Classrooms and Schools. London: Allen & Unwin
    Kieren T. E.(1988). The rational number construct-its elements and mechanism. IN T. E.(ed.), Recent research on number learning .ERIC/SMEAC, Columbus, pp.125-150
    Koyama M.(1997). Students’ Representations of Fractions in a Regular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Proceedings of the 21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3, July 14-19, pp.3-160~3-167
    Liping M.(1999). Knowing and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Mathematic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Mahwah. New Jersey, London
    Nancy K. M.(2001).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Through Instruction in a Complex Content Domain : Partitioning, Units, and Understanding Multiplication of Fraction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32 No.3 pp.267-295
    Ohlsson, S. (1988). Mathemat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al meaning in sematics of frac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Hiebert J. & Behr M. (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 Rest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irie S. E. B. & Kieren T. F. (1991). Folding Back : Dynamics in Growth of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uon, Vol.13 PP.169~176
    Steffe, L. P. and John ,O (1991). The Problem of Fraction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rithmetic Teacher ,Vol.38, No. 9. May ,pp. 22-24
    Streenfland, L.(1991). Fractions in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A Paradigm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Dordercht/Boston/London
    Stromquist,N. P.(2003). Rescuing Subjectivity and Lived Experience: The Contribu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hange. 發表於92.04.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頁23-32
    Vygostsky, L. S.(1978). Interactio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Cole M., John-Steiner V.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ersma, W (1995).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Allyn and Bac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