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中雄
YEH CHUNG HSIUNG
論文名稱: 激勵教學策略對體育態度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Motiva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Influence o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林貴福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激勵教學策略體育態度
外文關鍵詞: Motiva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Attitud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激勵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體育態度之影響。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方式進行。以激勵教學策略教材為本研究實驗組之課程,以體育態度量表為工具,並以國小六年級學童之體育態度為主要之研究變項。實驗對象為台中縣烏日鄉○○國小六年級普通班學生,人數共計五十一人,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二十六人接受四個單元為期十二週之激勵教學策略體育教學,對照組二十五人則接受一般體育教學課程。實驗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及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實驗資料經統計分析後,得知激勵教學策略能有效提升學童體育認知、體育情感及體育行動傾向。根據學生回饋問卷、個別訪談與作業學習單之資料,顯示學童對於激勵策略充滿期待與振奮。對運動技能優異者,能增強其表現機會;對運動技能較弱者,能增強其信心。因此本研究認為激勵教學策略可提昇國小學童體育認知、體育情感與體育行動傾向,可作為國民小學實施體育教學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otiva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Quasi-Experiment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with pre-test and post-test for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6th grad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s were fifty-one 6th grader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WuZe, Taichung Count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members were chosen through purposeful sampling. Twenty-six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ing group took 4 uni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applied Motiva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during the 12 week period. Twenty-fiv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took the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dependent t-test and ANCOVA with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α=.05 were comput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tiva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could promote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gnition, affects and active inten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as Motiva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could promote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Ⅵ 圖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操作性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激勵的意義 …………………………………………………………6 第二節 激勵理論 ……………………………………………………………8 第三節 激勵策略之研究 …………………………………………………15 第四節 激勵教學策略 ……………………………………………………17 第五節 體育態度 ……………………………………………………………22 第六節 研究假設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 ………………………………………………25 第三節 預備實驗 ……………………………………………………………27 第四節 正式實驗 ……………………………………………………………2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29 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激勵教學策略對學童體育態度之影響 ……………………………31 第二節 學童回饋問卷分析 …………………………………………………35 第三節 實驗成員個別訪談與分析 …………………………………………40 第四節 班級導師回饋分析 …………………………………………………42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激勵教學策略對學童體育認知之影響 ……………………………45 第二節 激勵教學策略對學童體育情感之影響 ……………………………45 第三節 激勵教學策略對學童體育行動傾向之影響 ………………………4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48 第二節 建議 …………………………………………………………………4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49 英文部分 ………………………………………………………………………52 附錄 附錄一 體育態度量表、同意書………………………………………………54 附錄二 長跑教學簡案 ………………………………………………………58 附錄三 傳統教學策略之長跑教學簡案 ……………………………………60 附錄四 長跑教學學習單 ……………………………………………………62 附錄五 排球跳箱足球教學簡案 ……………………………………………68 附錄六 排球跳箱足球教學學習單 …………………………………………74 附錄七 教師教學行為檢核表 ………………………………………………92 附錄八 傳統教學策略教師行為檢核表 ……………………………………94 附錄九 學生行為觀察表 ……………………………………………………95 附錄十 學童回饋問卷 ………………………………………………………96 附錄十一 半結構式晤談大綱 ………………………………………………97 附錄十二 教師回饋問卷 ……………………………………………………9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峰(2003)。私立中等學校主管領導型態、組織溝通滿足、激勵制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敏男(2000)。談國民教育九年一貫體育課程的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9(2),20-27。
    江斌玉(1988)。激勵行為與績效之研究。銘傳學報,24,81-100。
    吳玉妹(2001)。體適能教育在體育認知上之必要性。學校體育,67,84-88。
    吳沛霖(2003)。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激勵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孝永(2004)。國軍人員激勵偏好及工作滿意度之探討-以空軍後勤指揮部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莉莉(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華民(1994)。激勵管理的精神與應用。人事月刊,106,42-51。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105-144)。台北:師大書苑。
    周俊文(2002)。運動自信心之探討。中華體育,16(4),60-67。
    林世民(2000)。國稅局稅務稽徵人員激勵因素、工作特性與服務態度關係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祥(1997)。企業人員之人口統計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企業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和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林琮智(2000)。國小學童足球挑球表現之自我調整歷程研究:探討過去表現、自我效能、目標設定等變項。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澤鴻(2000)。台灣地區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澤鴻(2001)。激勵理論在學校體育組織之應用。學校體育,11(5),27-32。
    姜泰吉(1994)。激勵制度實證研究—以中石化廠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崇峰(2003)。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課程決定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洪嘉文(2001)。激勵管理在學校體育的策略應用。中華體育,14(4),10-18。
    范姜春生(1989)。現代激勵理論的研究。聯合學報,6,157-167。
    徐元民(2000)。多元文化時代與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29(1),12-18。
    徐世瑜(2002)。教師進行課程規劃之歷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4,117-120。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高淑玲(1986)。不同工作性質的工作者對激勵滿足程度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義展(1997)。歸因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啟示。教育研究,5,345-361。
    張大川(1996)。從激勵-保健理論探討激勵與工作滿足感之關係-以銀行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張志峰(1996)。壽險業務人員個人特質及其主管領導對其激勵認知之影響。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誌元(2001)。體育教學的潛在課程探討與啟示。學校體育,11(3),64-69。
    張瑋恩(2000)。激勵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潤書(1990)。組織行為與管理技巧。台北:五南。
    張簡永章(1988)。激勵理論在管理上的應用之研究。僑光學報,7,225-240。
    許士軍(1988)。管理學。台北:五南。
    郭文宗(2003)。激勵因子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效能之影響。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常銘、黃昱瞳(1999)。員工對激勵因素偏好之研究:以國內航空業從業員工為例。產業金融季刊,101。
    陳正邦(1990)。行政領導新論。高雄市:復文。
    陳玉賢(1998)。激勵管理在國小。國教之聲,32(2),47-52。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定國(1981)。企業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陳怡如(2000)。高屏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激勵之研究-以Herzberg理論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儒(2002)。工作動機、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陳景星(2000)。Wisdom formula in action。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
    陳顯宗(2003)。從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談柔道教學。國教新知,50(1),83-93。
    游士正(1997)。論體育課情意目標的達成方法培養互助合作精神為例。國民體育季刊,26(3),144-149。
    黃清雲(2004)。新趨勢,新挑戰:情境認知取向之合作學習策略對當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實踐。教師之友,45(1),2-9。
    黃蕙娟(2003)。體育運動組織領導者激勵理論應用之探討。中華體育,17(3), 99-106。
    楊語芸譯(1997)。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榮泰生(2004)。管理學。台北:三民。
    蒿子馨(1980)。論「雙因子激勵理論」在教育行政管理上的應用。師友,162,13-16。
    劉一民(1990)。認識中學生運動員的動機。中等教育,41(6)。67-73。
    劉美珠(2002)。身心適能。中華體育,16(4),134-141。
    蔡俊賢(2000)。青少年體育育樂營的規劃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29(3),15-22。
    蔡得雄(2001)。工作認知與激勵因素對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區公所里幹事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採珠(2000)。學校應用激勵管理的可行策略。國民教育,40(4),62-65。
    蔡蕙鎂(2003)。領導型態、激勵制度、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鄭志富(1999)。體育運動管理功能─激勵。運動管理學論著輯錄,98-118。臺北:師大書苑。
    鄭性義(2000)。激勵制度與員工行為相互關係之探討─以中華電信鳳山營運處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彩鳳(1996)。激勵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281-312)。高雄:麗文。
    賴信榮(1995)。實施目標管理之公司中,員工激勵誘因偏好之研究-以基層主管(含)以上主管為例。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曉蓉(1996)。國小學童健康體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戴德勇(2003)。激勵措施對工作涉入之影響─以台商外派幹部至大陸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謹如(1998)。現代激勵理論及其在學校管理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42(6),133-143。
    簡水淵(2003)。學校體育教學的新思維。學校體育,13(3),35-41。
    簡淑華(1994)。領導特質、領導型態、激勵方式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臺灣地區中小企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辰聿(1998)。台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麗敏(1995)。激勵法則之理論與應用。人事管理,377,18-21。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 L. M., & Burns, R. B. (1994). Research in classroom:The study of teacher teaching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Macmillan Press.
    Bastick, T. (2002). Materialist culture and teacher attrition in the Caribbean: Motiv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novice and experienced Jamaican teacher trainees. Retrieved February 03, 2006, fr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http://eric.ed.gov/
    Breckler, S. J.(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91-1205.
    D'Aunno, T. A., & Fottler, M. D. (1996). Motivating people. In S. M. Shortell & A. D. Kaluzny (Eds.), Essentials of health care management (pp. 67-98). Albany, NY: Thomson Delmar Learning.
    Davis, K. (1972).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In R. Dienstbier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38: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pp. 237-288).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ellerman, S. W. (1963). Motivation and productivity.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Horner, M. S. (1972).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chievement related conflicts in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8, 157-176.
    Kelly, J. (1974). Organization behavior: Its data, first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Locke, E. A. (1980).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four methods motivating employee performance. In Duncan, K. D., Gruneberg, M. M., & Wallis, D. (Eds.), Changes in working life (363-383).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Ltd.
    Lumsedn, L. (1998). Teacher morale. ERIC Digest, Number 120.
    McElroy, M. A. & Willis, J. D. (1979). Women and the achievement conflict in sport: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241-247.
    Mertler, C. A. (2001). Teacher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 Retrieved February 03, 2006, fr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http://eric.ed.gov/
    Miller, E. T. (2000). An examination of teacher salary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Retrieved February 03, 2006, fr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http://eric.ed.gov/
    Rakich, J. S. (1992) Managing health services organizations. Baltimore: Health Professions Press.
    Robbins, S. P. (1992). Organization behavior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1994). Management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Steers, R. M. (1994).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Tannehill, D. & Zakrajsek, D. (1993).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A multi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78-8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