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奇梧
論文名稱: 資訊設備對自然與生活課程教學效果之探討-苗栗縣國小三年級動物的身體和運動為例
指導教授: 杜明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資訊融入教學E化群組電腦資訊設備
外文關鍵詞: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E-learning with workgroup computers, informatin equi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希望透過不同資訊設備在自然與生活教學的探討,瞭解兩種不同模式的教學彼此間的差異性,教學對象為國小三年級學生,教學內容為動物的身體和運動,以紙筆測驗、問卷及半結構式晤談的方式,運用統計軟體蒐集相關資料,經分析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一般資訊融入教學的學生在知識學習的接收效果,明顯優於E化群組電腦教
    學的學生。
    二、接受不同資訊設備教學的男女學生,教學成效並未因性別而有明顯差異。
    三、擁有電腦及網路的學生,其使用電腦的經歷也會比沒有電腦及網路的學生來
    的久;學生對資訊設備教學過程感受同意程度較高的話,對資訊設備學習期
    望看法同意程度也相對較高。
    四、兩組的學生八成以上的學生也都很肯定此種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也希望能
    用此方式上其他單元活動。


    Abstract
    Through different information equipments,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nature and lif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ween the two models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objects are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about animal body and movement. I analyze the data from pencil-and-paper tests,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ollowing with related data which is collected by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general students who are taught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absorb knowledge much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E-learning ones.
    2.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3.Students with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do have more experience in using computers than the ones without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Students who have more agreemen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will have higher agreement in learning expect aspect.
    4.More than 80% of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definitely appreciate the way of such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way.they also hope that other unit activities can be used by this way

    目次 謝誌 Ⅰ 摘要 Ⅱ Abstract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Ⅵ 圖次 Ⅷ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小結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傳播媒介的應用 9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探討 17 第三節 科學知識的獲得 26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教材分析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5 第六節 小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動物概念測驗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分析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條件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分析 63 第三節 資訊設備訪談分析 72 第四節 小結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0 第三節 小結 82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份 83 二、英文部份 87 三、參考網站 89 附錄 90 【附錄一】動物的身體和運動學習測驗(預試) 90 【附錄二】動物的身體和運動學習測驗 93 【附錄三】資訊設備教學學習態度量表 95 【附錄四】資訊設備教學訪談問卷 97 【附錄五】動物的身體和運動電子書 98 【附錄六】學生及教學者晤談內容 100

    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5-27。
    王明傑、陳玉玲、張景媛(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富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燕超(2004)。從應用實例中談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夥伴關係。生活科技教育
    月刊,37(6),9-13。
    王叔卿(2004)。在不同課室環境中實施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
    尹玫君、劉亭言(2010)。網路合作學習評量之探究。教育學誌,24,113∼155。
    江新合(1992)。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國小自然科 學教育學會研討會,3-20。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
    77,22-27。
    何榮桂 (2001)。如何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資訊教育。輯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電腦融入教學,3~5。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文中(2000)。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及因應之道。資訊
    與教育,79,31-38。
    辛欣(2002)。創新的擴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宗薇(2005)。科技、教育科技與教學設計:概念的再界定。國民教育,45(6),
    12-17。
    李承恩(2004)。脊椎動物百科全書---兩棲爬行類。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玲玲、周蓮香(2004)。脊椎動物百科全書---哺乳動物類。台北市:國立編譯
    館。
    李進寶(2010)。「e化教室」的演進(1990-2020)。2010年05月25日「HiTeach
    教學系統暨智慧教室」產品發表會,網奕資訊。
    余政賢、梁雲霞(2008)。轉化與再生:資訊科技融入課程設計之實踐省思。課
    程與教學季刊,11(3),129~154。
    呂惠虹(2005)。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未出版。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
    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志隆、周士雄(2010)。屏東縣e 化示範點學校教師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
    之創新接受度與科技接受度。教學科技與媒體,93,77-94。
    林玟均(2008)。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
    「植物」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
    林佩璇(1990)。合作學習在小學的應用。教學園地, 38。
    林佩璇(1991)。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1 (1),100-117 。
    林佩璇 (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佩璇(1993)。合作學習在中、小學的應用。中縣文教,12-13期。
    林曉雯(2007)。國小自然科教學設計學習環教學模式的運用及省思。屏東: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胡孟君(2003)。台北市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科技設備使用情形之調查研究。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未出版。
    施吉安(2002)。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
    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施皇羽(2002)。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我見。教師之友,43(5),
    33-40。
    南一書局(2012)。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2,144-190。
    袁孝維(2004)。脊椎動物百科全書---鳥類。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徐式寬、關秉寅(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自評系統實施計畫成果
    說明。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未出版,台北市。
    徐新逸、黃俊偉(2008)。台北縣資訊種子學校推動策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
    刊,11(1),47-72。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資訊教育)。台北
    市。
    翁秀琪(2004)。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書局。
    孫春在、朱俊豪、徐愛蒂(1998)。超媒體教材建構研究。資訊與教育雜誌,67,
    16-21。
    孫承偉(2003)。老師!勇敢伸出您操縱滑鼠的手一讓資訊融入教學中。國教世紀,
    206,99-104。
    涂瑞華(譯)(1999)。Joseph Straubhaar & Rabert LaRpse 著。傳播媒介與
    資訊社會。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的研究。台北政大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張其高、陳麗蓉(1998)。生活科技運用合作教學之探討。中學工藝教育,31
    (2),7-13。
    張舒予(2003)。現代教育技術學。合肥:安徽人民。
    張宵亭(1991)。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書局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清濱(1995)。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研習資訊, 12(4), 1-7。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彰
    化師大科教中心。
    陳彥君、董修齊(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數學領域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工業科技教育學刊,3,1-7。
    陳彥至(2008)。電子白板於國小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
    版。
    陳威助(2007)。台灣地區資訊教育與數位落差問題探討。資訊社會研究,13,193-228
    陳美慧(2006)。 由修訂版Bloom教育目標分類法進行教師編製測驗。研習資訊,
    23(6),75-90。
    陳惠貞、劉祖亮、鐘俊仁、蘇啟中(2002)。計算機概論。台北市:學貫行銷股
    份有限公司。
    陳惠邦(2006)。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發表於台北市主辦之全
    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宜蘭縣。
    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31-34。
    莊思筠、賴阿福、馮清皇(2011)。數位化未來教室之探討。國教新知,58(1),
    30-51。
    莊旭瑋(2002)。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未出版。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
    28,86-95。
    郭重吉、張惠博(2005)。從政策層面評述國際間科學教育的改革。科學教育月
    刊,284,23-35。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傅傑(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未出版。
    程予誠(2002)。新媒介科技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台珠、李嘉祥(1998)。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與教育
    學報,4,61-81
    黃政傑、林佩璇(1996) 。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高源令、葉玉珠、修慧蘭、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03)。教育心理學。台
    北市:心理出版社。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80。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3,
    179-208。
    詹慧齡(2002)。以學習環為基礎將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未出版。
    鄭宗文(2001):全球資訊網對不同分組型態合作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惠敏(2008)。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自然科教學之教學信念與師生互動
    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
    劉正達、李孝先(2010)。國中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學校行
    政雙月刊,66,61-83。
    劉麗娟(2010)。新竹市國小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
    劉駿州(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政燿(2003)。Big6技能融入主題式學習網路化教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
    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淑琦(2006)。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探究教學活
    動設計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7),87-107。
    羅綸新(2002)。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縣:博碩文化。
    蘇國章(2011)。應用認知負荷理論於資訊融入教學多媒體設計之分析-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電子教科書”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2),44-61。
    英文部份
    Ann, C. Howe(1996).Development of Science Concepts within a Vygotskian
    Framework. Science Education 80(1),35-51.
    Badgett,T. & Sasndler,C.(1994).Creating multimedia on your PC.New York:
    John Wiley &Sons,Inc.
    Bagui,S. (1999).Reasons for increased learning using multimedia.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7(1),3-18.
    Cook, P. (1998). An Encyclopedia Publisher’s Perspectiv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pple Computer Inc, Microsoft Press.
    Drucker, P. F. (1995).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New York: Truman
    TalleyBooks/Dutton.
    Eggen,PD.& Kauchak,D.(1992).Educational Psychology-Classroom connec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Gatlin, M. (2004). Interactive Whiteboard System Creates "Active Classrooms" for
    Rural Georgia School System. T. H. E. Journal, 31(6), 50-52.
    Glover, D., Miller, D., Averis, D., & Door, V. (2005).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A
    literature survey.Technology,Pedagogy and Education,14,155-170.
    Heinich, R., Molenda,M., Russell,J.& Samaldino,S.E. (1999).Instr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rentice-Hall.
    Hodson, Derek(1998). Constructiv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Towards a Personalized App 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Ivers, Karen S. (2002). Chang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Kulik, C. C., Kulik, J. A., & Shwalb, B. J. (1986).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adult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235-252.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8(1), 43-52.
    McGloughlin,S(2001).Multimedia,concepts and pratice.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Millar, R. (1989).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1(5), 87-596.
    Nora, S.,& Minc, N(1980).The computerization of society. MA:MIT Press.
    Robert E. Yager (1991).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Towards real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Science Teache, 58, 52-57.
    Schramm, W. (1955), How Communication works. In W. Schramm (ed.)
    Process and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chramm,W(1982). Men,women,message and media. New York: Harper & Row.
    Slavin,R. E.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cooperativeleaming. New York:
    Longman.
    Slavin, R. E., & Wodarski, J. S. (1978): Effects of student teams and peer tutoring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mutua1 attraction,and student attitudes. Paperpresented
    at AERA. Toront,Canada.
    Smith, H. J. Higgins, S.,Wall. K., & Miller,J.(2005).Interactive whiteboard:boon or
    bandwag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cture.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91-101.
    Staver,J.R.(1998)Constructivism:Sound theory for explicating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science teaching. Jou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5(5),50520.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Webber, S. & Johnston, B. (2000).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New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6(6), 381-397.
    Willians,F.(1987).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elmont, CA:
    Wadsworth.
    Yager, R. E. (1991).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Towards real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Teacher, 58 (6), 52-57.
    網路部份
    蔡佳燕、李開菊、車筱慧、黃以敬(2007 )。電子白板,學習樂趣多。自由時報。
    2011年12 月3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l11/today-life14.htm。
    張大明(2009)。E-LearningMap:IWB教學法省思。2011年12月3日,取自:
    http://e-learningmap.blogspot.com/2009/02/iwb.html。
    蕭英勵(2007)。探討中小學將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教學之策略。全國教師在職
    進修網電子報,2,2011年12月3日,取自:
    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indexView.aspx?EID=48。
    網奕資訊(2004)。互動式電子白板。2011年12月3日,取自:
    http://www.habook.com.tw/software/Detail_soft.asp?BookNo=IWB02。
    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兒童版。生態之美。2012年5月12日,取自:
    http://nature.edu.tw/rchild/resource/387。
    台灣魚類資料庫。2012年5月12日,取自:
    http://nature.edu.tw/rchild/resource/387。
    維基百科。魚。2012年5月12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D%9A。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台灣兩棲類簡介。2012年5月12日,取自:
    http://www.wetland.org.tw/trip/class/warm/introduction.htm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網站。昆蟲百科。2012年5月12日,取自:
    http:// www.entomol.ntu.edu.tw/chinese/ptwInsect_introduceA01
    _01.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