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浩民 Chou,Hao-Min |
---|---|
論文名稱: |
探討不同站姿對左右腳足底壓力與穩定度的影響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anding Postures on the Left and Right Plantar Pressure and Stability |
指導教授: |
邱文信
Ciou, Wun-Sin |
口試委員: |
相子元
Hsiang, Tzu-Yuan 涂瑞洪 Tu, Jui-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運動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Kines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7 |
中文關鍵詞: | 不同站姿 、足底壓力 、晃動面積 、穩定度 |
外文關鍵詞: | different stances, plantar pressure, Shaking area, stabi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射箭運動身體重心穩定與否對於成績表現有一定程度本研究從「足底壓力測量系統」可以能夠清楚看到足底壓力力量的變化以及壓力中心線及中心點的走向。目的:探討不同站姿對左右腳足底壓力與穩定度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每種站姿7名(平行站姿、開放站姿),合計14名射箭年齡至少為3年以上專長選手(年齡:20.1±2.8歲;身高174.2±5.51公分;體重73.7±8.11公斤;平均射箭年資3.2±0.17年)全國排名20名外的選手,並以Zebris足底壓力板至於選手腳下收取足底壓力及COP晃動面積,每位選手以每回3箭射6回共計18隻箭模式進行。本研究以足底壓力測力版系統,收取足底壓力分布及晃動面積,以Zebris內建軟體匯出再經由SPSS21.0統計軟體,統計方法用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 mixed design)比較2種站姿的選手在不同站姿的左右腳足底壓力與穩定度,探討左、右腳之足底壓力分佈差異,COP晃動面積之差異是否直接影響射箭穩定度,本研究之顯著水準為α= .05。結果:不同站姿對左右腳足底壓力對射箭穩定度影響未達顯著差異。在不同站姿的COP晃動面積對射箭穩定度未達顯著差異。
關鍵詞:射箭站姿、足底壓力、晃動面積、穩定度
N/A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振峰(1989)。射箭選手的瞬間穩定性與重心變化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王素珍(2005)。扁平足與正常足女生走、跑之步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呂東武(2002)。步態分析技術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生物醫學報導,5,21-2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雅典奧運射箭之運動科學報告書,未出版。
江俊德(2003)。國小學童閉眼單足站立最佳測驗時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李直穎(2006)。以足壓分佈與加速規資訊分析人體行走時的動態平衡。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桃園縣。
李建設、王立平(2005)。足底壓力測量技術在生物力學研究中的應用與進展。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8(2)。
周明熙(2008)。射箭選手足底壓力分佈之特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學系,桃園縣。
吳榮文、劉從國(2005)。射箭動作要領之介紹。中華體育,18(3),64-71。
吳聰義(2004)。射箭專項訓練與實務。中華民國射箭協會93年國家級教練講習會,高雄市:左營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
徐開才、孟繁愛(2001)。射箭基本技術動作與訓練方法。北京市:中國國家體育總局。
邱炳坤、彭文蓉(1999)。射箭運動滿弓動作之穩定性分析。1999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炳坤、王麗鈞、陳詩園(2011)。射箭教練選擇選手站姿之決策分析。2011大專體育學術專刊,台北:大專體育總會。
邱鈺淇(2007)。八週射箭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平衡控制特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新竹市。
邱文信、謝明達(2011)。青少年射箭選手在目標距離之描射時距。大專體育學刊,13(1),72-78。
李佳倫、林貴福(2004)。優秀射箭選手拉弓伸展動作相關肌群肌電生理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1(2),227-235。
李良標(1990)。射箭技術的研究與診斷。北京體育學報,15(4),62-66。
林合營(2006)。國中小射箭選手瞄射間距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新竹市。
林政賢(2006)。射箭技術報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林威秀、黃國堂、邱炳坤、黎俊彥(2009)。不同等級大專射箭選手平衡控制能力之差異 。大專體育學刊,11(2),85-96。
林國斌(1995)。調整弓箭之步驟與方法。中華體育,9(2),40-46。
林國斌、陳詩園、黃啟光(2005)。世界級男子射箭選手瞄準特性之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201-213。
林國斌、黃啟光、王智弘(2010)。射箭技術訓練之探討。淡江體育,13,42-48。
陳思遠(2005)。腦中風復健患者功能預後與長期存活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市。
湯文慈(2004)。射箭力學儀器監測運用。中華民國射箭協會93年國家級教練講習會,高雄市:左營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
張佑齊、何維華(2007)。射箭成績與射箭時間及足底壓力分析之研究。2007大專體育學術專刊,台北:大專體育總會。
楊明達、鄭羽潔、詹貴惠(2015)。抗力球訓練對射箭選手肌肉功能、平衡能力與運動表現的影響。體育學報,48(2),139-148。
曾震仁(1996)。優秀射箭選手瞄準穩定性與重心偏移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劉碧瑜(2001)。射箭放箭動作之穩定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市體育學院研究所,台北市。
蘇柏文(2005)。不同專項運動對重心移動控制能力的影響-以棒球與射箭專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傷害防護研究所,桃園縣。
黃靖文(2004)。震顫感測系統應用於射箭選手穩定性之研究初探。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譽輝(2018)。不同射箭階段及站姿對上肢肌肉活化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宜(2010)。射箭過程足底壓力變化對射箭表現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體育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Cram JR, Kasman GS, Holtz J. (1998). Introduction to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Aspen publication, Maryland.
Damsgaard, M., Rasmussen, J., Christensen, S. T., Surma, E., &; de Zee, M. (2006). Analysis of musculoskeletal systems in the AnyBody Modeling System.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14(8), 1100-1111.
Ertan, H., Kentel, B. B., Korkusuz, F., & Tumer, T. S. (2005).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ing of an archery chronomet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4, 95-104.
Keast, D., & Elliot, B. (1990). Fine body movements and cardiac cycle in archery.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8, 259-279.
Lee, K. & Bondt, R. d. (2005). Total Archery. Gimpo-city Republic of Korea:Samick sports co.
Orizio, C., Baratta, R.V., Zhou, B.H., Solomonow, M., & Veicsteinas, A. (2000). Force and surface mechanomyogram frequency responses in cat gastrocnemius. Journal of Biornechanics, 33(4), 427-433.
Sylvain, L., & Dosseville, F. E. M. (2009). Interaction of hand preference with eye dominance on accuracy in archery.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108, 558-564.
Pszczola, L., & Mussett, L. J. (1989). Archery. USA Dubuque: Sauders College Publishing.
de Zee, M., Hansen, L., Wong, C., Rasmussen, J., &; Simonsen, E. B. (2007). A generic detailed rigid-body lumbar spine model.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0, 1219-1227. doi: 10.1016/j.jbiomech.2006.0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