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怡月 Wang I Yueh |
---|---|
論文名稱: |
大里杙音樂節聽眾參與動機與相關因素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n Dali Music Festival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Audi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
指導教授: | 張蕙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節 、參與現況 、參與動機 、參與後想法 |
外文關鍵詞: | music festival, participation statu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udiences’ refle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里杙音樂節聽眾參與之現況、動機與參與後想法之相關因素,及不同背景因素所產生的差異。研究以文獻分析探討表演藝術、國內外音樂節辦理情形、大里杙音樂節舉辦現況、與表演藝術參與動機的相關理論,並以自編之「大里杙音樂節聽眾參與動機與相關因素影響之問卷調查表」,選取840位研究樣本,回收668份有效樣本,針對2009年參與音樂節之聽眾進行調查,採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此外,輔以訪談,針對大里市市長、大里市民政課課員、大里杙音樂節藝術總監、音樂節大元國小承辦人、及大里杙音樂節聽眾進行半結構式質性資料之訪談,作為問卷數據之佐證。
最後提出結論如下:
(ㄧ)大里杙音樂節的辦理現況已是「在地人」的藝文活動,由大里市公所主辦,大元國小承辦,已舉辦多年並具規模性,每年規劃七個不同主題的場次,在每年五月份的週五、週六晚上辦理,借用大里市的學校機關場地,嚴謹的節目篩選機制,堅守品質,提供音樂學習者展演的空間;2006年起,規畫「精選音樂會」邀請國內專業團體演出,為大里杙音樂節持續注入新活水,提升大眾興趣與品味。
(二)聽眾對於大里杙音樂節參與有高度動機,不同背景變項中年齡、教
育程度在「吸引力」構面上達顯著差異;性別、職業、樂器學習背景則未達顯著差異。
(三)聽眾參與大里杙音樂節後,對於整體活動具有高度滿意度;不同背
景變項中教育程度達顯著差異;年齡、性別、職業、樂器學習背景則未達顯著差異。
(四)聽眾參與大里杙音樂節後的想法具有高度影響,不同背景變項中年齡、教育程度在「知識層面」方面達顯著差異;性別、職業、樂器學習背景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聽眾參與大里杙音樂節後,未來繼續參與具有高度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among audiences’ participation statu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reflection an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Dali Music Festival. Its literature review wa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performing art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music festivals, the status of Dali Music Festival and the relative theories about performing arts and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The data collection wa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for the related factors of audience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in Dali Music Festival .” 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840 audiences took part in 2009 Dali Music Festival , and there were 668 valid samples.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to perform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s method. Moreover, this study adopted the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with Dali mayor, the personnel of Dali City Council, the chief art officer of Dali Music Festival, the staffs managing the plan of Da-Yuan Elementary School and audiences to verify the main effectiv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Dali Music Festival hosting gradually several years by Government of Dali and Da-Yuan Elementary School was regarded as a resident art activity. It consists of the different schedules of seven themes at school institutions in Dali on Friday and Saturday evening every May. It provided space for music learners who were chose on the deliberative selection process to present high quality performance. “Select concerts” had been planed to be performed by domestic professional groups since 2006. Consequently, “Select concerts” of Dali Music Festival would not only bring out new viewpoints but also boost mass interest and taste.
2. Audiences had high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in Dali Music Festiva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between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 in attraction perspectiv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among gender, occup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instrument learning.
3. After taking part in Dali Music Festival, audiences had high satisfaction to the whole activit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in educational leve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among gender, occup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instrument learning.
4. It would have great effects upon the audiences after taking part in Dali Music Festiva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between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 in knowledge perspectiv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among gender, occup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instrument learning.
5. After taking part in Dali Music Festival, audiences would have high continuous participation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tudy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s.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文化統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伍亮帆(2004)。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及願付價格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淑鈴(2001)。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靜吉(1994)。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宋廣英(2008)。大專生工讀參與動機及工作表現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暑期社區產業工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幸錦(2008)。影響高雄市五福國中學生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之動機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勤一(2007年6月)。<從無到有的薩爾茲堡藝術節>。《樂覽》。96,11-15。台中,國立交響樂團。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怡君(2005)。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貞錡(2008)。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達隆(1992年,10月)。<亞維儂戲劇節的昨日、今日、明日>。《表演藝術雜誌》,1,124-126。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林曉怡(2005)。 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凡育(2002)。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阻礙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1998)。文化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夏學理、陳尚盈、羅皓恩、王瓊英(2003)。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耿一偉(2009年7月)。<五個劇團七月赴法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表演藝術雜誌》,199,110-110。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9)。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張惠蘭(2007)。學童參與藝能團隊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縣樹林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梅益等主編(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台北:錦繡出版社。
梁蓉(1997年9月)。<馬不停蹄地尋找舞台焦點—訪「亞維儂藝術節」執行長費弗達西耶 Faivre D’Arcier>。《表演藝術雜誌》,57,62-67。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梁蓉(1998年12月)。<亞維儂退燒後>。《表演藝術雜誌》,72,84-89。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琪(1998年11月)。<世界最大的藝術節>。《表演藝術雜誌》,71,22-23。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陳碧娟(2003)。<嘉義市管樂節十年回顧與展望>。《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報》,2,183-203。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智寧(2007年6月)。<來去音樂節>。《樂覽》。96,5-10。台中,國立交響樂團。
游恆山編譯(1997)。心理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天中, 洪英正著(1992)。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原著出版年:1993)
溫慧玟計畫主持(2007)。表演藝術產業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育任(1999)。觀賞者對表演藝術節目與設施評估之研究--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根源(1998年11月)。<愛丁堡劇場人夢想與實踐夢想的城市>。《表演藝術雜誌》,71,24-27。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趙玉玲(1996年10月)。<愛丁堡戲夢舞影-半世紀的藝術饗宴>。《表演藝術雜誌》,47,41-49。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蔡郁玟(2000)。舞蹈演出現場觀眾市場區隔:生活型態、觀賞動機、訊息來源與類型喜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蔣韻如(2006年7月)。<薩爾茲堡音樂節>。《樂覽》。85,53-55。台中,國立交響樂團。
鄧瑞芳(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盧家珍、陳麗娟編撰(1998)。藝林探索經營管理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
薛玉龍(2004)。台灣表演藝術團體付費會員之消費行為模式與付費制度建議。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鴻鴻(1996年10月)。<演員的志業—速寫五十周年亞維儂藝術節>。《表演藝術雜誌》,47,50-55。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藍美雁(2009)。台中爵士音樂節與嘉義管樂節之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比較。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中文網站
牛津線上字典 http://www.oxfordartonline.com/subscriber/(2009年4月25
日瀏覽)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http://event.cca.gov.tw/
(2009年4月25日瀏覽)
行政院文建會網路劇院。http://www.cyberstage.com.tw/ (2009年5月22日瀏覽)
高雄市文化局。<2008愛丁堡藝穗節>。 http://www.khcc.gov.tw/(2009年
7月17日瀏覽)。
新華網。《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11/content_968100.htm(2009年5月15日瀏覽)
嘉義市文化局。http://www.cabcy.gov.tw/(2009年7月15日瀏覽)。
瑪德林(2005年5月31日)。<前進愛丁堡>。 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31/life/travel-1.htm
(2009年5月19日瀏覽)
台中爵士音樂節。http://www.jazzfestival.com.tw/2009jazz/(2010年2月2日瀏覽)
台中市政府 全球資訊網(2008)。市政白皮書。2008年3 月24日,取自
http://www.tccg.gov.tw/sys/SM_theme?page=3fd82cda
英文網站
亞維儂藝術節。http://www.festival-avignon.com(2009年5月22日瀏覽)
愛丁堡藝術節。 http://www.eif.co.uk/diary(2009年5月20日瀏覽)
薩爾茲堡藝術節http://www.salzburgerfestspiele.at(2009年7月24日瀏覽)
英文書目
Billington, M. (1980). Performing arts: A guide to practice and appreciation. NY: Facts on File.
Drucker, P. F. (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Y: Harper and Row.
Hill, L.,O’Sullivan, C. & O’Sullivan, T. (2003). Creative Arts Marketing. Jordan Hill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Kotler, P. & Scheff, J. (1997). Standing Room Only :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Vroom, V. 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Y : John Will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