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日治時期1940年代文藝雜誌與新文學為主要討論範圍,鎖定這些文學作品集中產生的文化背景,藉由觀察文學外部的歷史背景,同時討論當中的民俗議題書寫來探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民俗」研究脈絡為何?民俗知識如何在戰爭期的臺灣文化界中,成為臺日知識分子共同的焦點?其次,當時的文化界,呈現了什麼樣的文化氛圍?最後,同樣是臺灣人作家投入書寫民俗,不同作家的文學表現有何異同?根據以上問題,希望回答日治時期小說中留下的臺灣民俗書寫,帶給今日的我們什麼樣的文化意義的問題。
第一章介紹研究的源起;第二章回顧日本殖民臺灣的學術發展史,並說明戰爭期的民俗熱潮的生成;第三章以當時文化界的兩大文藝雜誌《文藝臺灣》與《臺灣文學》為焦點,指出兩雜誌對於民俗文化語境的參與情形;第四章以活躍於1940年代戰爭期臺灣文壇的作家張文環、龍瑛宗為例,介紹兩位作家的文學活動與代表性的民俗議題作品,藉以釐清當時臺灣知識分子如何以「民俗」參與當時的文化討論,來了解在此帝國意識高漲時期的特殊時空下,殖民地文化與文學相互影響的情形;最後以第五章作為全文結論。
一、日文資料
(一)戰前
期刊
《文藝臺灣》(1940年1月~1944年1月)
《臺灣藝術》(1940年3月~1940年7月)
《臺灣文學》(1941年5月~1943年12月)
《民俗臺灣》(1941年7月~1945年1月)
《臺灣文藝》(1944年5月~1945年1月)
專書
月出皓。《臺灣館》。臺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年。
片岡巖。《臺灣風俗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日本:杉田書店。1930年。
鈴木清一郎。《台湾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年。
梶原通好。《臺灣農民生活考》。臺北:緒方武藏。1941年。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1942年(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二刷)。
黃鳳姿。《臺灣の少女》。日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43年。
池田敏雄。《臺湾の家庭生活》。臺北:東都書籍臺北分店。1944年8月。
(二)戰後
東方文化書局編。《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全17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3月。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四號‧池田敏雄氏追悼記念特集》。東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綠蔭書房。1982年。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臺北:前衛。1995年。
末次保、金關丈夫(編)。《民俗臺灣》第1-5卷。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2月復刻版。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7月。
下村作次郎等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臺灣人作家作品集》1-6卷。東京都:綠蔭書房。1999年。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研究文獻》。東京都:綠蔭書房。2000年。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藝評論集》共5卷。東京都:綠蔭書房。2001年。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小事典》。東京都:綠蔭書房。2005年1月。
陳艷紅。《『民俗臺灣』と日本人》。臺北:致良出版社。2006年4月。
二、中文著作
(一)作家作品集、文藝評論、回憶錄、日記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全10冊)。臺北:前衛。1991年。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6月。
西川滿(著),葉石濤(譯)。《西川滿小說集》1、2。高雄:春暉。1997年2月。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全8冊)。豐原:臺中縣文化中心。2002年3月。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年)中譯本》。臺北:印刻。2004年12月。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臺北:印刻。2006年3月初版。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全四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全8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龍瑛宗著。《龍瑛宗全集‧日本語版》(全6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8年。
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戰前)》。臺北:遠景。1981年10月。
(二)專書
林惠祥。《民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立石鐵臣(圖),向陽(文)。《台灣民俗圖繪》。臺北:洛城。1987年5月再版。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1994年12月。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臺灣文學論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香。1996年3月。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
垂水千惠(著),凃翠花(譯)。《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1998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年3月。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臺南: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臺北:雄獅。2001年3月。
王娟(編)。《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苑利(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諫山春樹等(原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2002年9月。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臺南: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2年12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2月初版。
王治河主編,《後現代主義辭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4月。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8月。
鄭政誠。《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2005年6月。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10月。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4月。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年10月。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年11月。
游珮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2007年1月。
陳建忠、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應鳳凰合撰。《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3月。
吳密察策劃,柳書琴、石婉舜、許佩賢等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年12月。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上、下。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1月。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臺北:書林。2009年4月。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2009年5月。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田。2009年8月。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臺北:聯經。2009年12月。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2010年6月初版。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臺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臺北:麥田。2010年9月。
柳書琴(編),韓國臺灣比較文化研究會(著)。《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1年3月。
柳書琴、張文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張文環》。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陳萬益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龍瑛宗》。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麥田。2011年11月。
(三)會議論文
中島利郎。〈在殖民地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的文學觀〉。「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文建會主辦、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承辦,1994年11月25~27日。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台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台灣國家主義之道路〉。「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承辦,1994年11月25~27日。
柳書琴。〈謎一樣的張文環:日治末期張文環小說中的民俗風〉。《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1-18,1996年。
呂正惠。〈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129-137,1996年。
橋本恭子。〈轉變期(1937.7~1939.12)在臺內地人之文藝意識的改變〉。《臺日研究生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臺南:臺灣文學館,2003年10月4-5日。
陳建忠。〈一個殖民地作家的自畫像--論張文環小說中的「成長」主題〉。「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系承辦,2003年10月18-19日。
陳偉智。〈可以了解心裡矣!:日本統治時期臺灣「民俗」知識形成的一個初步的討論〉。《2004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2005年。
張文薰。〈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台灣文壇形成史〉。《交界與游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9月10-11日。
柳書琴。〈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通俗文學現象的觀察與省思〉。「天理台灣學會第20屆國際學術紀念大會」。日本天理台灣學會、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主辦,2010年9月。
(四)期刊文章
黃得時。〈『臺灣文藝書志』和『民俗臺灣』──光復前兩項有意義的合作〉。《臺灣風物》31卷2期。1981年6月。頁2-5。
王詩琅。〈臺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臺灣風物》31卷2期。1981年6月。頁6-7。
洪茂榕。〈懷念連襟義兄 池田敏雄先生〉。《臺灣風物》31卷2期。1981年6月。頁8-16。
張良澤。〈池田敏雄先生著作總目〉。《臺灣風物》31卷2期。1981年6月。頁17-38。
池田敏雄(著),張良澤(譯)。〈亡友記──吳新榮兄追憶錄〉。《臺灣風物》31卷2期。1981年6月。頁39-51。
李瑞騰等人口述、林政言紀錄。〈久遠的歷史性和深厚的民族性──「民俗與文學」座談〉。《文訊》37期。1988年8月。頁77-89。
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一九三一~一九三七──〉。《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1995年。頁369-388。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噩夢與脫出──龍瑛宗〈黃家〉析論〉。《文學臺灣》23期。1997年7月。頁87-102。
中島利郎著,邱慎譯。〈評葉石濤譯「西川滿小說集Ⅰ」、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Ⅱ」:西川滿文學之復活〉。《文學臺灣》27期。1998年7月。頁27-31。
柳書琴。〈活傳媒:奉公運動下台灣作家張文環的異聲〉。《水筆仔》8期。1999年。頁7-22。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內地延長主義」為中心〉。《臺灣史蹟》第36期。2000年6月。頁242-250。
陳建忠。〈尋找熱帶的椅子──論龍瑛宗一九四○年的小說〉。《臺灣文藝》第171期。2000年8月。頁40-59。
阮斐娜著,張季琳譯。〈西川滿和「文藝臺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1期。2001年3月。頁135-145。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6月。頁119-182。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上)〉。《文學臺灣》第43。2002年7月。頁275-305。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下)〉。《文學臺灣》第44期。2002年10月。頁288-324。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2002年10月。頁181-192。
池田敏雄(著),林彩美(譯註)。〈張文環兄與其週遭諸事/池田敏雄著、林彩美譯註〉。《臺灣風物》54卷2期。2004年6月。頁9-43。
池田敏雄(著),林彩美(譯)。〈張文環「《臺灣文學》的誕生」後記〉。《臺灣風物》54卷3期。2004年9月。頁171-185。
星名宏修著,莫素微譯。〈「血液」的政治學-閱讀臺灣「皇民化時期文學」〉。《臺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年2月。頁19-58。
范燕秋。〈熱帶風土馴化、日本帝國醫學與殖民地人種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7期。2005年3月。頁87-138。
王紹宗(紀錄)。〈台灣民俗學之父──池田敏雄先生逝世一週年追思紀念座談會實錄〉。《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年4月。頁19-27。
池田鳳姿(著),陳艷紅(譯)。〈關於《民俗臺灣》〉。《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年4月。頁44-55。
張良澤(輯)。〈池田敏雄先生年表〉。《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年4月。頁56-71。
殷豪飛。〈臺灣日治時期小說中的民間信仰〉。《臺灣民俗藝術彙刊》2。2005年9月。頁45-61。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二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11月。頁33-58。
張文薰。〈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做為文本的可能〉。《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006年4月。頁5-28。
張修慎。〈戰爭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臺灣人文生態研究》9:2。2007年7月。頁1-20。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年9月。頁227-245。
柳書琴。〈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年10月。頁217-258。
王惠珍。〈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東華漢學》6。2007年12月。頁275-314。
吳文星。〈京都帝國大學與臺灣舊慣調查〉。《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期。2007年12月。頁29-49。
朱惠足。〈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滿洲國與殖民地台灣〉。《中外文學》37(1)。2008年。頁111-140。
王惠珍。〈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臺灣文學學報》13。2008年12月。頁205-243。
殷豪飛。〈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民間俗信〉。《臺灣民俗藝術彙刊》5。2009年。頁67-86。
柳書琴。〈「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論述、台灣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臺灣社會研究》第79期。2010年9月。頁91-158。
許俊雅。〈為客觀論述奠下堅實基礎──「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期刊史編纂」總論〉。《文訊》304期。2011年2月。頁42-48。
張文薰。〈推動台灣第一個文學賞──《文藝臺灣》簡介〉。《文訊》304期。2011年2月。頁82-83。
王惠珍。〈具強烈鄉土色彩──《臺灣文學》簡介〉。《文訊》304。2011年2月。頁86。
戴文峰。〈台灣民俗研究的生根與發展──《民俗臺灣》簡介〉。《文訊》304期。2011年2月。頁89-90。
鳳氣至純平。〈樹立不滅的勤皇文學──《臺灣文藝》簡介〉。《文訊》304期。2011年2月。頁95-96。
(五)碩士論文
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臺灣文藝》、《臺灣文學》及《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7月。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艷紅。〈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化與日本──以《民俗臺灣》為中心〉。臺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美燕。〈《民俗臺灣》雜誌之編輯設計〉。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莊欣華。〈日據時期臺灣節令之食俗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殷豪飛。〈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之漢人習俗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千鶴。〈畫家的左手:日治時期臺灣創作版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鳳氣至純平。〈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分及其文化活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曾慧敏。〈張文環小說中的鄉土民俗書寫〉。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雅敏。〈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臺灣話文與民俗書寫研究──以〈媒婆〉、〈王爺豬〉、〈鬼〉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孟宜。〈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臺灣話文書寫:以賴和、蔡秋桐、郭秋生之作品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景苡。〈書寫「精神血液」──皇民化時期臺灣小說的「民族」再現〉。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裴家瀅。〈『臺灣慣習記事』の一考察:心意現象を中心た〉。臺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舒品。〈帝國觀看下的「臺灣」:日本文化人旅遊紀行中的權力論述、地方與性別〉。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臺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文馨。〈日本帝國下臺灣與「滿洲國」小說家族書寫比較研究(1941-1945)〉。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庭芳。〈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俗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玉秋。〈日治時期宗教「迷信」話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沈士杰。〈「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清義。〈立石鐵臣的藝術創作研究─以《民俗臺灣》中的〈臺灣民俗圖繪〉專欄為主要分析範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葉宜婷。〈日治時期中、短篇小說中神道與臺灣風俗信仰的書寫研究(1937-1945)〉。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舒雅。〈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及其所見之漢人生命禮俗〉。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沈丹莉。〈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吳昱慧。〈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六)博士論文
陳藻香。〈日據時代日人在台作家──以西川滿為中心〉。臺北: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7月。
鄭麗玲。〈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臺北帝國大學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1年。
蔡蕙如。〈日治時期臺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林慧君。〈日據時期在台日人小說重要主題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6月。
陳淑容。〈戰爭前期臺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石婉舜。〈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1月。
(七)網路資源
政大數位典藏「民俗臺灣」:
http://da.lib.nccu.edu.tw/ft/
臺灣分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b.ntl.edu.tw/
臺灣分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j.ntl.edu.tw/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圖像)」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mage_home.hpg
《臺灣風物》雜誌社「臺灣風物資料庫」:
http://fk.twcenter.org.tw/intro.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