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韻竹 Chen, Yun-Chu |
---|---|
論文名稱: |
《明本釋》研究 A Study of Mingben shi |
指導教授: |
祝平次
Chu, Ping-Tzu |
口試委員: |
徐聖心
Hsu, Sheng-Sh 侯道儒 Skonicki, Douglas Edward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明本釋》 、劉荀 、南宋 、劉摯 、胡寅 |
外文關鍵詞: | Mingben Shi, Liu Xun, Southern Song, Liu Zhi, Hu Yi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明本釋》一書由南宋劉荀所著,關於劉荀的生平事蹟,目前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大約生活於南宋孝宗年間,並且為劉摯(1030-1098年)之曾孫,曾先後師承於胡寅(1098-1156年)與張九成(1092-1159年)。劉荀生前創作過不少書籍,但目前流傳於世的只剩下《明本釋》一書,此書在清代一度亡佚,直至乾隆年間修撰四庫全書時,才從《永樂大典》中將此書的內容節錄出來。
目前我們想要了解劉荀的思想,只能透過四庫全書所收錄的《明本釋》,也是透過《明本釋》一書,劉荀才能在今日的學界受到注意,反觀其堂兄劉芮在《宋元學案》中的記載多於劉荀,在當代的名聲應該遠高於劉荀,但是隨著《順寧集》的亡佚,已經沒有作品傳世,如今已很難被學界討論。
本篇論文將以《明本釋》為中心開展許多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希望透過此篇論文,能讓讀者了解《明本釋》一書,包括此書的內容主旨、特殊的體例、作品的成書背景和書寫動機。筆者也將蒐集現有的資料、文獻,並考證《明本釋》的內容,整理出劉荀的生平事蹟和學思歷程。最後透過書中保留下來的資料,討論當代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背景,以期能夠進一步分析《明本釋》的特色與它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明本釋》、劉荀、南宋、劉摯、胡寅
Abstract
Mingben Shi is a book which is written by Liu Xun in the Southern Song (1128-1278). Now not much material is left about Liu Xun's career. We can only know that he lived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he was Liu Zhi's great-grandson. He was a disciple of Hu Yin (1098-1156) and Zheang Jiucheng (1092-1159). Liu Xun wrote many books during his lifetime. However, only one is extant which is called Mingben shi. This book had not been passed down once during the early Qing (1644-1911). Until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iku quanshu, it was excerpted from the Yongle dadian.
Based on the Mingben shi, we can know more about Liu Xun's life than other material. It is also because the Mingben shi,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Liu Xun. Though Liu Xun's cousin Liu Rui had been recorded more paragraphs than Liu Xun in the Anthology of Song and Yuan Confucians,., since Liu Rui's literary collection, Xunning ji is not extant,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Liu Rui a scholastic topic for discussion.
This paper develops many related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Mingben Shi. It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the writing style,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motivation of writing. it also collects extant information, documents and makes textual criticism to the content of the Mingben Shi. Then it surveys Liu Xun's career and his intellectual achivements. Finally it also discusses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its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which are recorded in the book in order to move forward a step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the Mingben shi.
keywords:Mingben Shi;Liu Xun;Southern Song;Liu Zhi;Hu Yin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宋]劉荀,《明本釋》,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十二冊。
[元]王惲,《玉堂嘉話》,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卷第一,宋刻本。
[清]謝旻,《(康熙)江西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林庭㭿,《(嘉靖)江西通志》,明嘉靖刻本。
[宋]汪應辰,《文定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權貨務都茶場》,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清]王錫元,《盱眙縣志稿》,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
[明]秦鏞,《(崇禎)清江縣志》,明崇禎刻本。
[宋]陳規,《守城錄》,清道光瓶花書屋校刊本。
[清]郭起元《(乾隆)盱眙縣志》,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宋]周必大,《文忠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黄虞稷,《千頃堂書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劉摯,《忠肅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軾,《蘇文忠公全集》,明成化本。
[宋]吕祖謙《宋文鑒》,四部叢刊景宋刊本。
[宋]歐陽修,《文忠集》,四部叢刊景元本。
〔清〕蔡呈韶,《(嘉慶)臨桂縣志》,清嘉慶七年修光緒六年補刊本。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九十八
〔宋〕胡宏,《五峰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張栻,《南軒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景宋寫本。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清道光刻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張九成,《横浦集》,宋刻本。
[宋]胡寅,《致堂讀史管見》,宋嘉定十一年刻本。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8月。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明徐象橒刻本。
[宋]趙蕃,《淳熙稿.呈劉子卿四首》,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楊時,《龜山先生語錄》,四部叢刊續編景宋本。
[宋]楊時,《龜山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漢]鄭玄,《禮記》,四部叢刊景宋本。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景元本。
[宋]華鎭,《雲溪居士集》卷十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軾,《蘇文忠公全集》,東坡後集卷十,明成化本
[宋]蘇轍,《欒城應詔集》,四部叢刊景宋寫本
[宋]王霆震,《古文集成前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吕望,《六韜》,清平津館叢書本。
[唐]陸贄,《陸宣公奏議注》,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劉跂,《學易集》,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統類》,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羅從彦,《豫章文集》,明刻藍印本。
[宋]葉采,《近思録集解》,元刻明修本。
[宋]程顥、程頤,《二程外書》,明弘治陳宣刻本。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吕祖謙《泳齋近思録衍注》,宋刻本。
[宋]王應麟,《玉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四部叢刊景宋紹興本。
[宋]司馬光,《通鑒釋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司馬光,《集注太玄》,明鈔本。
[宋]林駉,《源流至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馮椅,《厚齋易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陶宗儀,《說郛》,欽定四庫全書。
[宋]朱熹,《論孟精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李賡芸,《炳燭編》,滂喜齋叢書,藝文印書館。
[清]凌揚藻,《蠡勺編》,收錄於清代學術筆記叢刊35,學苑出版社。
[清]文廷式,《純常子枝語》,收錄於清代學術筆記叢刊67,學苑出版社。
二、專書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市:允晨文化,2010年2月。
王立新:《開創時期的湖湘學派》,臺北市:洪葉文化,2003[民92]
康義勇:《胡寅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2[民101]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劉靜貞、李今芸譯,稻禾出版社,民國84年。
呂思勉:《理學綱要》,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10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金中樞:《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一)》,臺北:稻鄉出版社,民國98年。
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民國85年。
陳國燦、方如金:《宋帝列傳-宋孝宗》,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市 :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0月。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蔣伯潛:《理學纂要》,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71年2月。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徐遠和:《洛學源流》,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9月。
盧廣森、盧連章:《洛學及其中州後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趙今昭:《二程洛學與實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4月。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年1月。
鄧廣銘、漆俠:《兩宋政治經濟問題》,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年11月。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3月。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7月。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析論》,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民98]
張德麟:《程伊川心性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民98]
漆俠:《王安石變法》,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趙益:《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11月。
陸心源:《元祐黨人傳》,清光緒15年歸安陸氏刻本,收錄於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收錄於近代中國小說史料續編(三四),廣文書局。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市: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民88]
王立新:《胡宏》,臺北市:東大出版社,民國85年。
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傅小凡:《朱子與閩學》,湖南:嶽麓書社,2010年。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9年。
劉樹勛:《閩學源流》,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哲:《巨贊法師全集.五家學案—如是集之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三、期刊論文
臺灣論文
魏惠美:《張九成四書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07月 。
汪嘉玲:《胡安國《春秋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7月。
葉威伸:《從宋人筆記、家訓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6年6月。
蔡介裕:《前期閩學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月。
黃莉雯:《家族、地理與書院 : 以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年1月。
梁巧燕:《理一分殊在宋代的詮釋模式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100年4月。
劉昌佳:《宋代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及方法論 : 以周張二程朱陸為論述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6年6月。
古苓光:《程朱「理一分殊」說之意涵與展望》,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儒學組碩士論文,民國98年7月。
周穗鼎:《宋代家訓研究》,明道大學國學言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年7月。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79年7月。
臺灣期刊
曾春海:〈二程哲學思想述要〉,哲學評論,第16期, 1983年1月。
餘崇生:〈陳淳《北溪字義》中「理一分殊」之考察〉,鵝湖月刊,第18卷第3期總號第207。
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時代〉收錄於《宋史研究輯》第十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78年。
王雪卿:〈論張載與二程的道學交遊與關、洛學之歧異〉,藝見學刊,第4期,2012年10月。
劉昌佳:〈張載“理一分殊”的天道性命觀〉,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一期,2005年12月。
李殿魁:〈邵雍及其擊壤集〉,世界華學季刊 ,第1卷1期 1980年3月。
張用雋:〈比較二程思想之分歧:兼論楊龜山及謝上蔡之思想發展〉,哲學評論, 1986年1月。
劉述先:〈理一分殊的現代詮釋〉,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張永雋:〈楊龜山哲學思想述評〉,哲學評論,第7期,1984年1月。
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及其學術思想特點〉,中國文化月刊 ,第145期, 1991年11月。
車行健,〈試論歐陽修的儒學返本論〉,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一期,頁149。
戴璉璋,〈儒家慎獨說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3年9月,頁211∼234。
嚴佐之,〈版本再造的得而復失與失而復得-以《中庸集解》、《中庸集略》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八卷,第二期,頁79~96。
大陸論文
王晶晶:《趙蕃詩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九月。
王林燕:《胡宏史學思想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馮志珣:《論司馬溫公家範》,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四月。
楊華:《論宋朝家訓》,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四月。
崔文彬:《宋代士大夫與佛教》,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劉傑:《北宋台諫制度與黨爭問題研究》,山西大學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肖紅兵:《居洛士宦與北宋神哲朝政》,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3月。
張欣:《劉摯與北宋中後期的黨爭研究》,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楊夕:《劉清之及其戒子通錄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碩士論文,2008年4月。
劉西浩:《向子諲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段瑩:《宋代目錄學研究》,鄭州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邢春江:《劉摯及其詩歌研究》,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
符雲輝:《《諸儒鳴道集》述評》,復旦大學歷史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張赫:《《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研究》,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
張曄:《張九成孟子學研究-以《孟子傳》為中心》,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大陸期刊
金春峰:〈概論理學的思潮、人物、學派及其演變和終結〉,求索1983年第3期。
潘偉娜:〈一部側重倫理道德教化的童蒙課本-呂本中-童蒙訓考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年增刊。
胡宇芳:〈南宋胡寅生平述論〉,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陳小芒、餘素蘭:〈張九成貶謫南安的心態與文風〉,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二期。
高建立:〈程朱“理一分殊”思想的方法論視角〉,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1月,第29卷第6期。
馮志珣:〈試析《溫公家范》成書的原因〉,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
劉欣:〈論宋代家訓的文體表現〉,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
盧鐘鋒:〈宋元時期理學的論爭與《宋元學案》的理學觀點〉,文史哲,1986年03期。
何乃川:〈楊時“理一分殊”思想及李侗的繼承〉,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1期,1997年11月。
朱修春、林鳳珍:〈楊時的「理一分殊」學說發微〉,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05年3月。
程有為:〈從二程洛學與到朱熹閩學〉,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2月。
薑國柱:〈洛學的產生及其思想淵源〉,中州學刊,1984年第2期。
何綿山:〈論閩學〉,鵝湖月刊,第22卷第8期,總號第260。
范立舟:〈南宋乾道、淳熙年間理學傳衍述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李存山:〈慶曆新政與熙寧變法-兼論二程洛學與兩次“革新政令”的關系〉,中州學刊,2004年1月,第1期。
王榮科:〈北宋政治文化與王安石變法〉,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蕭慶偉:〈論熙豐、元祐黨爭的文化背景〉,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期。
邢春江:〈劉摯交遊考〉,大眾文藝,2009年第4期。
沈時蓉:〈論劉清之和他的戒子通錄〉,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1995年4月。
高暢:〈進而無悔退不待年-從《酒邊詞》看向子諲的仕宦心態〉,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12年10月。
程興愛:〈南宋藏書家晁公武的藏書與著書〉,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6年第十期。
牛紅亮:〈陳振孫與《直齋書錄解題》〉,河南圖書館學刊,2003年2月,第23卷第1期。
牛紅亮:〈黃居中父子與《千傾堂書目》〉,圖書與情報,2003年6月。
趙子夫:〈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的目錄學思想初探〉,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年8月,頁87~89。
魏思玲:〈論黃虞稷的目錄學成就〉,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三期,2000年六月。
陳來:〈略論《諸儒鳴道集》〉,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一期。
周春健:〈《伊洛淵源錄》的內容與取材考論〉,徽學第四卷,2006年。
鄧子美:〈學術史的嘗試之作—論朱熹《伊洛淵源錄》〉,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1988年。
田智中〈《諸儒鳴道》原刻年代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3月,第二期。
陳戍國,〈《宋刑統》其書與宋代禮法〉: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5卷第2期,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