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宛蓒 Wan-Hsuan Li |
---|---|
論文名稱: |
科學閱讀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Science Reading in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Area for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Hui-Hsueh Cha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1 |
中文關鍵詞: | 科學閱讀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science reading,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area,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運用科學閱讀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以行動研究法,了解學生在學習成就及科學學習興趣的影響。本研究自104年4月實施至6月,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妡辰國小三年級某班23名學生,研究過程以閱讀學習單、觀察紀錄、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的蒐集,以及學習成就前後測、科學學習興趣量表前後測等量化資料的分析,以了解學生學習成就及科學學習興趣之表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科學閱讀教學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實施作法
(一)科學閱讀融入自然課程需做完整的規劃,才能達到最大效益
(二)科學閱讀材料選擇需注意適切性與多元化
(三)閱讀理解策略的靈活應用與學習責任的轉移
(四)學生需要肯定與鼓勵,成為持續學習的動力
二、運用科學閱讀教學活動可減少中、低分組學生與高分組學生的學習成就落差
三、運用科學閱讀教學活動可提升整體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尤以「學習困難」、「學習投入」、「學習參與」達到顯著
四、實施科學閱讀教學活動促進了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結論,提出關於教學、行政、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scientific learning interest through using science reading in third grad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area.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from April to June in 2015.A total of 23 students from an intact third grade class in Hsinchu city wer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The qualitative date were collected by reading worksheet,observation notes and interviews.The quantitative data analyed were from the achievement pre-test, achievement post-test,scientific learning interest pre-test and learning interest post-test.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The implement of using science reading in third grad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area
(1) Using science reading in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area needs a complete and good lesson plan to work effectively.
(2) The instructor should choose proper and multiple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3) Using reading strategies and transforming learning responsibilities.
(4) Students need to be encouraged to maintain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2. Using science reading activities can narrow down the gap between low level and high level students.
3. Using science reading activities can improve all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earning interest, especially their learning inputs,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learning participation.
4. Using science reading activities also can improve researcher’s expertise.
Last, suggestions to teaching,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study are also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中文部分:
王上升(2010)。以教師編寫故事體裁科學文章改變學生迷思概念之行動研究—以月亮概念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田茂修(2012)。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資源班學障學生科學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岑文(2011)。後設認知取向之科學閱讀教學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何俊青(2004)。KWL策略的簡介及其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0,127-135。
何興中(2011)。心智圖法教學運用於高中生數理資優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宛真(2007)。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健維(2012)。閱讀不同型式科學文本對國中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的影響-以鋅銅電池單元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淑芳(1998)。透過科學史探究活動開發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裕聖(2001)。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潔蓉(2010)。運用交互教學法促進國小學童科學閱讀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宏修(2007)。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學生閱讀科學課文--以肺循環文本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錦珍(2012)。歐巴馬要用科學教育救經濟。天下雜誌,460,114-117。
李依珊(2012)。不同的編排形式的科學文本對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研究-以珊瑚教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雪莉(2012)。走!到北極上科學課。天下雜誌,460,120-122。
周婉綺(2007)。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理解科學文本語意的影響-以「植物的基本構造與功能」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慧珊(2014)。科學故事角活動對五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興趣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林世偉(2006)。閱讀科學書籍與摘要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宜瑩(2014)。以「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增進國小四年級學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俊智(2003)。以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課文結構對科學文章的理解─以溫度與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容妃(2004)。兒童科普讀物的閱讀理解教學對國小兒童自然科學習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美(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義勳(2009)。Blog合作學習方式對於批判思考的影響—以閱讀科學文章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222,16-25。
侯志洋(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科學史融入自然科教學之態度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洪振方(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科學教育,7,2-10。
洪敏怡(2008)。閱讀科學讀物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碧霞、吳正新、劉妍希(2011)。緒論:臺灣PISA2009。載於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主編),台灣PISA2009結果報告(1-9頁),臺北市:心理。
洪蘭、曾志朗(200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孫曉萍(2012)。高中到大學 科教無縫接軌。天下雜誌,460,108-110。
秦雅珮(2012)。運用科學閱讀教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對六年級學童學習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袁堃堯(2014)。QAR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高慧蓮(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與學習材料之研究與發展-提升中小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RC90-2511-S-153-009-X30。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近年重大閱讀政策。教育部電子報,312。2012年11月4日,取自http://140.111.34.116/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206
莊啟榮(2001)。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量表之編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莊蕙元(2002)。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以提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世文(2007)。科學文本之級位分體論述與師生對其語意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育瑛(1998)。從批判取向的重畫過程精煉融入科學史之教學範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佳茹(2008)。KWL-QH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和玉(1999)。科學史融入高中物理之教學方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君(2005)。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美鳳(2004)。閱讀科學普及讀物教學對閱讀理解能力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玲(2011)。影響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萬福(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鈺盈(2013)。科普讀物閱讀活動對四年級學童的科學家意象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寬政、黃榮村(1990)。科學知識與技術之傳播。科學月刊,21,601-606。
陳瑩(2011)。科學閱讀與寫作在小學昆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琼輝(2013)。以科學史歷程短文教材設計之家庭聯絡本對八年級學生科學本質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傅顯勝(2006)。運用KWL媒體教學策略來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地震單元的學習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彥璟(2010)。閱讀科學家故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奇偉(2010)。閱讀科學新聞文本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對科學態度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志賢(2003)。科學探究教學模組隊國小中年級兒童科學本質觀影響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佩貞(2002)。臺北市國中科學教師對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態度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怡儒(2010)。科學文章型式對國中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以血液循環」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俊儒、簡妙如(2005)。科學新聞作為通識教學設計題材之理論與實務。2005以永續生存為導向之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
黃茂在、陳文典(2011)。科學閱讀的想法與實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10,85-100。
黃書敏(2008)。不同類型之科學閱讀文本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迷思概念的影響-以水資源概念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福興(2003)。概念構圖應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鴻博(2011)。科學閱讀Q&A。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學閱讀資源集,22-2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鴻博(2012)。科學閱讀融入教學。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學閱讀資源集,8-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嬿霖(2009)。應用科普讀物在國小自然科對教師PCK與學生學習之影響。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楊燕玉(2001)。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麗美(2009)。多元科學閱讀融入海洋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海洋生物資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慧玲(2008)。結合相互教學法之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中學生閱讀科學文章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鄒永裕(2005)。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臺灣學術精英的看法。科學教育學刊,15(6),627-646。
廖永貴(2004)。國民小學學童閱讀科學類兒童期刊對其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悅伶、林惠芬(2013)。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9,23-45。
劉美玲、王佩蓮(2003)。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2,93-122。
潘慧玉(2013)。自我提問策略科學閱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如惠(2014)。運用提問策略於科普讀物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能力的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佳穎(2008)。自我發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鄭宇樑(1997)。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秀如(1997)。科學史對學生科學知識本質觀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瑞洲、洪振方、黃臺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月刊,340,2-10。
諶佩明、張自立、辛懷梓(2013)。臺灣97課綱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與美國主要科學教育方案之探討—預見科技與工程在未來科學教育之崛起。國民教育,53(5),101-108。
賴慶三(2006)。國小職前教師科學閱讀模組之研究。國民教育,46,3-8。
薛秉鈞(2006)。合作學習融入閱讀策略教學模式對國中學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添裕(2002)。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章其閱讀理解與閱讀觀點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瀛春(1990)。大眾傳播與科學傳播。科學月刊,21,610-616。
簡豪宏(2013)。以科學文本進行交互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
蘇昭芬(2013)。整合科學閱讀及寫作於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英文部分:
Brassell,D.(2007).Inspiring young scientists with great books.The Reading Teacher,60,336-342.
Farland,D.(2006).Trade books and the human endeavor of science.Science and Children,44,35-37.
Ford,D.J.(2006).Representations of science within children’s trade book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43,214-235.
Johns,A.(2001).The birth of scientific reading.Nature,409,287.
McKee,J.&Ogle,D.(2005).Integrating instruction:Literacy and scienc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Norris,S.P.& Phillips,L.M.(2003).How literacy in its fundamental sense is central to scientific literacy.Science Education,87,224-240.
Ogle,D.M.(1986).KWL: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The Reading Teacher,39(6),564-570.
Solomon,J.(2002).Science stories and science texts:What can they do for our Students.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37,85-105.
Szabo,S.(2006).KWHHL:A Student-Driven Evolution of the KWL.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34(3),57-66.
Wellington,J.&Osborne,J.(2001).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cience education.Philadelphia,PA:Open University.
Yarden,A.(2009).Reading Scientific Texts:Adapting Primary Literature for Promo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39(3),307-311.doi:10.1007/s11165-009-9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