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包媖子 |
---|---|
論文名稱: |
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學習適應、幸福感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between Homeschooling and Schooling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1 |
中文關鍵詞: | 在家自行教育 、學校教育 、學習適應 、幸福感 |
外文關鍵詞: | homeschooling, school educ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 well-be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學習適應、幸福感之現況與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以新竹縣、市100學年度國小四年級至國中九年級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學生44人,以及與其背景條件相似之學校教育學生44名,共88名學生參與本研究。研究工具使用李坤崇(1996)修訂之「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及研究者自編之「幸福感量表」,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以描述統計、測驗常模對照、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之學習適應情形良好,其中在家自行教育學生在「學習習慣」表現最佳、學校教育學生在「學習環境」表現最佳。
二、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之幸福感情形良好,且都在「社會接納」感受最好。
三、不同性別、不同學習階段之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在整體及各層面學習適應皆無交互作用。在家自行教育學生在整體及各層面學習適應得分皆高於學校教育學生、女生在「學習環境」得分高於男生。
四、不同性別、不同學習階段之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在整體及各層面幸福感皆無交互作用。在家自行教育學生在整體幸福感及「自我接納」、「社會接納」、「自主學習」、「人際和諧」、「身心健康」得分高於學校教育學生,「負面情緒」得分低於學校教育學生,國小學生在「身心健康」得分高於國中學生。
五、在家自行教育與學校教育學生其學習適應與幸福感有正相關,分別為.63與.57,但此二個相關係數無差異。
六、在家自行教育學生組學習適應對幸福感有顯著預測力,其中「學習態度」是最主要的預測變項;學校教育學生組學習適應對幸福感有顯著預測力,其中「身心適應」 是最主要的預測變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在家自行教育學童及其家長、學校教育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between homeschooling and schooling students. The subjects are 88 students from 4th grade to 9th grade, consisted of 44 homeschooling students and 44 schooling students who have similar backgrounds as the other group.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administered were learning adaptation inventory and well-being inventory. After collecting the data,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orm reference, two-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meschooling and schooling students are good in learning adaptation.Homeschooling students get the best ranking of “study habits”,and schooling students get the best ranking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meschooling and schooling students about well-being are good. Both of them get the best ranking of “social acceptance”.
3.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stages of homeschooling and schooling students in each level of the overall learning adaptation were no interaction effect. Homeschooling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in learning adaptation than schooling students. Girls’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boys’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4.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stages of homeschooling and schooling students in each level of the overall well-being were no interaction effect. Homeschooling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in the overall well-being than schooling students. And there were six items reaching the significant level in the following sub-scale, including “self-acceptance”,” social acceptance”, “autonomous learning”, “negative emotion”,“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than junior students in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5.Learning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of homeschooling and schooling students exis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two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63 and .57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re’s no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of them.
6. Learning adaptation i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well-being. In homeschooling group, "learning attitu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variables.And in the other group, “mental and physical adapt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variables.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a reference for schools ,parents of homeschooling ,schooling students, and future studies.
一、中文部分
丁亞雯(2012)。以「課程與教學」為十二年國教推動核心─臺北市推動的策略與行動。中等教育,63(1),183-187。
丁莉杰(2002)。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2010)。各縣市實施辦法及現況。檢索自2011年8月30日http://www.mujen.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Itemid=65
孔繁嘉(2006)。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方慧琴(2002)。台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王志菁(1998)。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論美國在家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市,揚志文化。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慧豐(2008)。國小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童抗逆能力、因應策略與其學習適應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余文、陶云(2007)。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關係研究。保山師專學報,26卷3期,79-81。
余宗勳(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天堯(2007)。國民中學階段在家自行教育數學學科教學與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明昌(2004)。在家教育法制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思敏(2007)。不一樣的教育選擇:三個在家教育家庭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孟珍(2007)。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社會學習領域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 (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 (1996)。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1。
李怡慧(2009)。新台灣之子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縣。
何福田(1997)。我看在家教育。國教天地,121,1-3。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明隆(2003)。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1997)。在家自行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6,8。
吳新華(1990)。國民小學兒童學習方法之效率的調查研究。初等教育學報,3,443-503。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吳璧如(1998)。在家教育之概念、演進及法律議題。教育研究,64,41。
吳瓊洳(2006)。我國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相關法令的內容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133-154。
邱馨瑩(2009)。兒童幸福感量表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習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生傳(198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清江譯(198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華中(2004)。臺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桃竹苗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靜宜(2005)。在家自行教育支援團體及網站資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周坤潭(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北區某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俊良(2005)。高雄縣實施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在家教育」初探。樹德科技大學學報,7(1),33-54。
胡巧紅、張良(2010)。中學生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宜春學院學報,32(1),77-79。
洪幸妙(1997)。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國本(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在家自行教育學童生活適應學習適應與社會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洪蘭(譯)(2009)。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artin E Seligman)。台北:遠流(原著出版2000)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網站(2008)。不去上學的孩子。檢索自2011年10月5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4cUYRfes4
柯乃文(2005)。臺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施如娟(2006)。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在家教育意見調查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翁樹澍 (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芬芬(2001)。台北與美國在家自行教育家長的意義型態比較。初等教育學刊,10,57-88。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景媛 (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菁芬(2006)。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梁忠軒(2003)。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SC-85-2413-H037-002),未出版。
許素梅(2003)。台北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在家教育實施二年之我見。北縣教育,45期,頁27-39。
許婷婷、林惠雅(2010)。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2,149-179。
許瑋庭(2007)。台灣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縣。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
陳香利(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清溪(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文獻研究集萃。研習資訊,24(2),85-93。
陳瑞桂(2004)。我國在教育制度之法律地位與實施現況之探討-以台北縣市國中在家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滄鉦(2007)。新住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德蓉(2007)。在家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中南部某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 錦(2007)。上海市初中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11卷52期,10592-10596。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曾俊凱(2006)。臺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市:天馬文化。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正鵠、楊瑞珠、許明松(1998)。長期性研究「大專生文化與心理態度量表」之編製與調查期末報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黃弘彰(2006)。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秀婷(2005)。國中英語能力優異學生課程調整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夏成(1990)。在家教育的時代意義與社會價值。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共識與再出發(1-10頁)。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黃祺庭(2005)。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韞臻、林淑惠(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9(2),19-31。
楊美蓉(2002)。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知覺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玉卿(1999)。學童在家自行教育之歷史淵源。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 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評估與省思(3-15頁)。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趙均、李祚山(2009)。初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適應性相關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6卷1期,107-110。
劉春榮(2000)。在家自行教育的困境與展望。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的共識與再出發(51-57頁)。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劉春榮、方慧琴(2001)。在家自行教育的核心理念與實施評價。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主編),在家自行教育成果彙編(1-12頁)。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劉鳳雲(2010)。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方案目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佳霖(1998)。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蔡宣蘋(2007)。台東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蕙瑜(2011)。在家自行教育家庭的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盧雅鈴(2007)。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所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志成(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賴建戎(2008)。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戴辰珊(2004)。在家自行教育理念與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蘇文榮(2010)。在家自行教育的想像與現實—一位在家自行教育媽媽的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盈方(2002)。我國實施在家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羅婉麗(200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譚榮波(2009)。初一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回歸分析。現代教育科學,2009卷3期,26-28。
二、西文部分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4th Ed.). New Jersey, NY: Prentice Hall.
Clery,E.(1998).Home schooling:The meaning that the home-schooled child assigns to experience.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rch,8(1),1-13.
Collin,H.(1983).District has uneasy alliance with home schools.Salt Lake Tribune,12,p14.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 In M.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OptimalExperience: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pp. 15-35).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ener, E., & Eid, M. (2000). Global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5, 245-278.
Diener, E., & Emmons, R. A. (1985). The independ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5), 1105-1117.
Flectcher,A.C.(2006).Adolescents’ well-being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d interpretable consistenc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1,599-610.
Furnham,A.&Chang,H.(2000).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self-esteem and happiness.Social Psychiatry Epidermal,35,463-470.
Galen,J.V.,&Pitman,M.A.(1991). Home schooling:political,historical,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Norwood, NJ: Ablex.
Guterson,D.(1988).Family matters:Why homeschooling makes sens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Jeub,C.(1997).Why parents choose home schooling? Education Leadership,52(1),50-52.
Klicka,C.J.(1998).The Right to Home School:A Guide to the Law on Parents’ Rights in Education.Carolina Academic Press,2nd ed.
Lee, Loke, Wu&Ho.(2010). The lifestyle behaviours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9, 1462–1472.
Lines, P.M.(1987).Home 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 perspectives. Norwood, NJ: Ablex.
Lines,P.M.(2000).Homeschooling comes of ag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No.EJ609191)
Keyes, C. L.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2), 121-140.
Keyes, C. L.M. (2006).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ce: Is America’s youth flourishing?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76(3), 395-402.
Kins&Evie.(2009). Patterns of Home Leav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merging Adulthood: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nd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45 n5, p1416-1429.
Mayberry. M., Knowles. J. G., Ray. B., & Marlow, S.(1995). Homeschooling parents as educators. New York: Cow in Press.
Mazama,Ama,Lundy&Garvey.(2012). African American Homeschooling as Racial Protectionism.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Vol. 43 Issue 7, p723-748.
Meighan, R.(1995). Home-Based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Some of Its Implications. Educational Review, v47 n3 ,p275-287.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9).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id=91
National Center for Homeschool Association(1998) .Why Do Parents Choose Homeschooling?.Retrieved Junanuary10,2012,from http://www.hcha.org/
Pavot, W., & Diener, E. (1993).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5(2), 164-172.
Pomerantz,M.(2006).Mothers' Mastery-Oriented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Homework: Implications for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with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98 n1 ,p99-111.
Ray, B. D.(1988). Home school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er outcome.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1(1).16-31.
Ray,B.D.(2002).Customization through homeschooling.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No.EJ644890)
Reich,R.(2002).The civic perils of homeschooling.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No.EJ644892)
Rudner,L.M.(1998).Scholastic achievemen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school students in 1998. Retrieved January 5,2012, from
http://www.hslda.org/docs/study/rudner1999/FullText.asp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l Review of Psychology, 24(4), 422-429.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Ryff, C. D. (1995).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4), 99-104.
Ryff, C. D., & Singer, B. (1998).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 Psychological Inquiry, 9(1), 1-28.
Shek,T.L.(2005).Parental mari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y,and Chinese adolescent adjustment.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8,147-162.
Taylor, J. W. (1986). Self-concept in home-schooling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drews University, Berrien Springs, MI.
Tizard ,B.,Hughes ,M.Carmichael ,H.,&Pinkerton ,G.(1983a).Children’s question and adult’s
answer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4,269-281.
Whitehead, J. W., & Bird, W. R. (1984). Home educ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liberties. IL:
Crossway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