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聖源 CHEN SHENG YUAN |
---|---|
論文名稱: |
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學生為例 A Case Study On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Studying At Elementary School: An Example Of Two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子女 、學校適應 、個案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new immigrant children, school adjustment, case 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是以新竹縣一所國小相同年級、相同國籍、不同性別之兩位東南亞新移民子女為主要的研究參與者。研究過程中,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在學校情境中蒐集資料,經由不同情境的參與觀察、不同對象的深度訪談以及不同種類的文件分析,包含標準化量表、檢核表的施測等,蒐集資料並歸納整理,以真實呈現二位個案的學校適應情形及經驗,同時綜合分析影響學校適應的因素。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影響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相關因素是相當多元的,兩位個案均來自社經地位較低的新移民家庭,影響其學校適應的許多層面,但他們仍然享有父母充沛的愛、學校豐富的生活資源、以及老師們的關懷與接納。兩位個案中,小儀這位女生學校適應良好,小富這位男生學校適應較不良。希望這篇個案研究論文能夠提供讀者以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新移民子女,而學校老師及社會大眾也能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與包容。經由本研究發現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的情形如下:
一、二位新移民子女中,女生有較佳的學校適應情形。
二、二位新移民子女在學校適應上有不同的問題。
三、二位新移民子女的學校生活適應良好,但其學業成就均有待加強。
四、二位新移民子女在在課業與學習方面適應不佳,有待改善。
五、二位新移民子女在自我心理適應方面屬普通程度,自我概念上有較低的自我評價。
六、二位新移民子女在同儕互動方面適應良好,與一般學童並無差異,且未受族群歧視的影響。
七、二位新移民子女在師生互動方面傾向於被動的模式。
八、二位新移民子女的家庭對教師特別信任及依賴。
九、小儀的父母管教態度與方式開放且關懷,其學校適應情形較佳;小富的父母管教態度與方式放任且權威,其學校適應情形較差。
十、二位新移民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其子女學校適應情形。
十一、小儀的家庭結構較佳,其學校適應情形較優;小富的家庭結構較差,其學校適應情形較差。
十二、二位新移民家庭的父親對於子女的教育,扮演重要角色。
十三、不同種族或國籍並未影響二位新移民子女的學校適應。
十四、文化差異並未影響二位新移民子女的學校適應。
針對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學校行政上的建議
(一)廣開小型輔導專班,協助並解決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的問題。
(二)積極鼓勵新移民家庭多參與各項親職教育活動。
二、在教學輔導上的建議
(一)活化教學策略,鼓勵新移民子女,強化其自我概念。
(二)增進教師輔導專業知能與技巧,調整教學態度與方法。
(三)兼顧學生不同文化背景,進行多元文化的主題教學活動。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比較研究不同地區新移民子女的學校適應情形。
(二)深入研究教師角色對新移民子女的輔導策略及溝通方式。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two Southeast Asia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 the same nationality, and different genders studying at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observation of particip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school, were analyzed by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s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depth interviews of different students, and document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such as standard scales and checklists, and were synthesized and generalized to present the adjustment and experience of two case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found factors which affect school adjustmen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re plural. Although two cases’ families were lower social-economic status which affected their school adjustment, they still enjoyed the full of love of parents, abundant resources of school, and concern and acceptance of teachers. Hope that this case study can lead readers to realiz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by different angles, teachers and the public can offer them more supports and containing.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Among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e girl in school adjustment is acting better than the boy.
2.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different grades had different problems of school adjustment.
3.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ere well adapted in school group living. But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must be improved.
4.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didn’t behave well in the academic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5.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ere ordinary degree in self-mental adaptation aspect, but they had lower self-evaluation in self-concept.
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lassmate interaction of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of regular students. Racial discrimination didn’t influence accommodation of peers.
7.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end to passive pattern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8. The families of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 specially trust and depend on the teacher.
9. In the family of Yi, her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was open-minded and caring, so she was adapted well in school. In the family of Fu, his parents’ rearing attitude was indulgent or authoritative, so he wasn’t adapted well in school.
10.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two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families affected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11. The better the family structure of new immigrant was, the better the child was adapted in school.
12. The family members of two new immigrant to play a dominant role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13. Whatever the races or nationality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r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hool adaptation.
14.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didn’t influence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hool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1. Suggestion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1)To have the small and special guidance class, and to help new immigration childr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school adaptation
(2)To encourage positively the new immigrant family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of parent education
2.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guidance
(1)To active teaching strategy, and to encourag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o reinforce their self-concept
(2)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skills of guidance of teachers, and to adjust the attitude and method of teaching
(3)To look afte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 and to hold the theme approach activity of multicultural
3.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1)To research and compare with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living in different area and their school adaptation
(2)To further research teacher’s guidance strategy and communication way to the new immigration children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4)。九十三年第六週內政部統計通報(外籍配偶人數統
計)。2006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W6/stat/ home.
asp。
內政部戶政司(2005)。大陸及外籍配偶嬰兒出生數。2006年10月15日,取自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edu.tw/EDU_WEB/EDU_
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common/overview.files/slide0108.htm?open
內政部戶政司(2006a)。內政概要/戶政組織/推行移民輔導事項。2006
年10月15日,取自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
outline2006/home.html
內政部戶政司(2006b)。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06年11月11日,取自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查詢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5.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五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6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王文科(1993)。談質的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雙月刊,31,7~12。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克先(1995)。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宏仁(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瑞仁(1984)。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王鍾和、陽琪、李琴川(1980)。適應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福田等著(2005)。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印。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了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範學院學報,10,123-154。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
研究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
台北市。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5)。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集怎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2),24-34。
李坤崇、歐慧敏(1992)。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117-134。
李曉晶(2002)。台灣慈暉班學生在學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富美(1998)。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以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之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孟瑛如、陳麗如(2002)。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林志成(2006)。行動智慧概念對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教育之啟示。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之「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一書(頁31-62),台北:師大書苑。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51-87)。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清江(1983)。親職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林淑理(2000)。高職研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個案與對策。台北:商鼎。
林雅婷(2005)。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銘宗(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嘉義市。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
學的分析。台北:高等。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市。
柯淑慧(2003)。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
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武曉霞、徐文濤(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台北縣教育局外籍配偶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台北縣。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4,1~33。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2-47。
夏曉鵑編著(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灣:左岸文化。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孫家秀(1998)。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討。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校教室的觀察。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
高雄:復文。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師苑有限公司。
婁立(1986)。國中實施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學生適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台北:東華。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運作。私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建成(1994)。教育擴展中台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2 (3),23-37。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教育。師大書苑。台北。
張慧文(1985)。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及班級適應相關之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8,225。
郭為藩(1978)。論自行應驗的預言。台灣教育,329,11-15。
教育部 (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九十三學年度)。教育部統計處編印。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94學年度)。2006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son_of_foreign_94.doc?open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素梅(2003)。同運不同命-談外籍配偶的家庭關係。北縣成教,22,32-36頁。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換教學之個案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郭伯良、王燕、張雷(2005)。班級環境變量對兒童社會行為與學校適應間關係的影響。心理學報,37(2),233-239。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聖、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6-91。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秀才(1986)。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
的規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429-441。
陳玉桂(1999)。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校長的經驗紀實。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輯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50)。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4)。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6,1-12。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16-143。
陳美容(2005)。新台灣之子的社會支持、自尊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智龍(2005)。新竹市新移民女性子女國民小學階段學習適應良好之成功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碧容(2003)。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屏(2003)。移民政策從無到有的挑戰。大地地理雜誌,189,54-59。
曾清ㄧ(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之舉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葉郁菁(2002)。兒童對不同種族的「外籍人士」意象之訪談研究。兒童福利期刊,2,129-145。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2-191),嘉義市。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珠(2004)。希望種子在異鄉的成長-探討越南籍配偶於產後之經驗歷程。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保勝(1996)。臺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
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市。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質」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國小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1),209-247。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佳玫(2001)。教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
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東市。
劉明松(198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文摘,17,123-140。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焜輝(1985)。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台北:天馬。
劉福鎔(1996)。小學教師的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
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畢恒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
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師苑。
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玉瑟(1995)。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玲雪(2004)。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承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9-240。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立國中八位復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鄭翠娟(1998)。國小學童的父母學習歸因信念、教師行為、師生關係及其背景變項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心理。
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 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和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9-129),嘉義市。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
賴明身(1990)。高職學生前程抉擇、學校適應與自我統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佩均(2003)。原住民國小高低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
報,16,71-88。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顏秀真(1999)。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
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警政署(2006)閩地區外籍配偶居留統計─按國籍及縣市。2006.10.24,
取自外國人在台生活諮詢服務網。http://iff.npa.gov. tw/front/
accounting.php
釋見咸(2005)。外籍配偶相關研究及資源。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頁251-258)。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印。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 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為1990 版)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Maxwell, Joseph A.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為1996 版)。
貳、英文部分
Arkoff, 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York:McGraw-Hill.
Bogdan, R. C., & Biklen, S. K.(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Allyn & Bacon.
Bronfenbrenner, U.(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Corely, M. A. (2003). Poverty, racism, and literacy. ERIC Digest no. 243.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ickinson, D. K., & De Temple, J.(1998). Putting parents in the picture: Maternal reports of preschooler’ literacy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ty, 13, 241-261.
Ely, M., Anzua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
(1991).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Circles with circles. PA:The
Falmer Press.
Fan, C. C., & Youqin Huang(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G,88(2),227-251。
Fossett, M. A.(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
Gill, S., & Reynolds, A. J.(1999).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of urban Af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 403-424.
Greenwood, G. H., & Hickman, C. W.(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279-288.
Harker, K.(2001). Immigrant generation, assimilation,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ocial Forces, 79, 969-1004.
Hwang, S. S., & Saenz, R.(1997). Structural and assimilationist
explan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inter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758-772.
Ladd,G.W.(1989).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upports:Precu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Attili,J. Nadel,& R. Weissberg(Eds.),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pp.277-299). , Amsterda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azarus,R. 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McGraw-Hill.
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ed.). NY:Academic
Press.318
Maslow,H.A.(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 nd ed.).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s,Inc.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li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Rangel, D. K. (1999). Crazy about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University of Utah, Dep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imth, D. D.(2001). Multicultural and Bilingua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an Age of Opportunity,(4ed), 76-121.
Trusty, J.(1998). Family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Late Adolescents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5).260-270.
Werner, E. E., & Smith, R. S.(1992). Overcoming the odds: High risk
children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Press.
Youngman,M.B.(1979).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 49 , 25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