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桂蘭
LIN KUEI LAN
論文名稱: 當圖畫書遇上音樂戲劇—閱讀教學透過音樂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
While the picture book meet with musical drama-the action research of reading instruction through musical drama teaching
指導教授: 高玉立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4
中文關鍵詞: 圖畫書分享閱讀閱讀教學音樂戲劇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picture book, shared-book reading, reading instruction, musical drama,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苗栗縣某偏鄉國小二年級五名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低年級學童之閱讀興趣、閱讀理解力,以及藝術陶冶之學習成效。以圖畫書為教學素材,運用「分享閱讀」教學方式透過音樂戲劇活動,進行十二週之行動研究教學,並於期末才藝表演中呈現音樂戲劇教學成果。教學過程中,透過協同觀察者之觀察及建議、研究者之觀察紀錄、訪談紀錄及省思札記等相關資料,了解學童學習改變情形,並進行分析與探討。根據研究結果,得到下列結論:
    一、 閱讀教學透過音樂戲劇教學具有學習成效
    (1)運用分享閱讀教學,能提升學童之閱讀興趣與閱讀理解力。
    (2) 透過音樂戲劇教學,能提升學童之閱讀興趣與閱讀理解力。
    (3) 透過音樂戲劇教學,能達到藝術陶冶之目的。
    二、 教學過程所衍生之困難皆能以行動研究改進。
    三、 透過行動研究提升教師之專業成長。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學者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five second-grade students of a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 exploring the reading interest, reading comprehens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art cultivation of the low-grade students. Using picture books as a source material of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uses the shared-book reading metho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musical drama, and has a 12-week action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a talent show is offered to manifest the effects of musical drama teaching.
    First,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suggestion of the co-worker observers, the records of the researcher, the records of the interviewer and the relative material of the reflection records, the study tries to know the changes in students’ learning. Secondly, the obtained data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Reading instruction through musical drama is effective in students’ learning.
    (1) Using shared-book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can promote the reading interest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students.
    (2)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musical drama can promote the reading interest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students.
    (3)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musical drama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art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2. Any difficulties derived from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an be improved by action research.
    3.Through action research, we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of th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educators and related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誌謝 … iv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畫書之教育功能…13 第二節 分享閱讀教學…19 第三節 奧福教學法之音樂戲劇教學理論…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37 第三節 研究情境…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43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 47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課程設計…49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53 第三節 課程實施中之觀察紀錄…72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閱讀教學之學習成效…211 第二節 音樂戲劇教學之學習成效…218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22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33 第二節 建議…23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239 二、西文部分…245 附錄 附錄一 學生背景分析表…247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248 附錄三 五本圖畫書教學教案…249 附錄四 圖畫書教學課後訪談大綱…271 附錄五 《老鼠娶新娘》期末才藝表演剪影…273 表次 表 2-1-1 圖畫書之定義…14 表 2-2-1 分享閱讀教學之論點…20 表 2-2-2 分享閱讀教學之活動過程與教學原則之相關性…27 表 3-2-1 研究進度表…37 表 3-4-1 五本圖畫書之基本資料…43 表 3-5-1 資料編碼與意義對照表…47 表 4-1-1 五本圖畫書教學活動進度表…50 表 4-2-1 五本圖畫書之教學活動過程與教學重點…53 表 4-2-2 《老鼠娶新娘》音樂戲劇教學過程與內容…62 圖次 圖 3-1-1教學行動研究歷程圖…35 圖 3-1-2研究架構圖…36 圖 3-2-1 研究流程圖…39 圖 4-1-1 課程內容架構圖…52 圖 4-1-2 《老鼠娶新娘》戲劇概念圖…5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淑貞(2010)。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生佳(2009)。閱讀教學策略對閱讀態度與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智慧國小三年級閱讀童話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勝忠(2004)。童話在語文領域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 (5),32-40。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光佑文化(編)(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以四本圖畫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臺北縣:光佑文化。
    朱似萼(2007)。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深耕書田追求卓越專案計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逸之(2007)。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54,108。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市:五南。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幸如(2003)。奧福教學法於九年一貫課程之應用。幼教資訊,152,2-12。
    吳慧貞(2007)。少年小說的父女關係研究—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
    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呂淑華(2009)。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 18(5),5-21。
    李茂興(譯)(1998)。C.R.Hoffer著。音樂教育概論(Introduction to music education)。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晏戎(譯)(2005)。Lois Walker著。創意教學系列10 RT如何教—讀者劇場。 臺北市:東西。
    李燕妮(2006)。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谷瑞勉(譯)(1999)。Laura E.Berk & Adam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谷瑞勉(譯)(2001)。Lisbeth Dixon-Krauss著。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周逸萍(2005)。敲敲打打的聲音打擊樂器—奧福樂器。奧福教育專刊系列2005,58-65。
    林天祐(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 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林志信(2000)。「肢體律動」概念在台灣地區基督教聖樂合唱團的應用現
    況。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良(2000)。流浪詩人。臺北市:國語日報。
    林佩蓉(譯) (1999)。Bobbi Fisher著。快樂的學習:全語言幼稚園的一天 (Joyful learning 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臺北市:光佑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林思宇(2011)。臺閱讀調查:書本不敵網路魅力。大紀元,2011.11.25. 2011.12.30,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1/25/n3440490.htm%E5%8F%B0%E9%96%B1%E8%AE%80%E8%AA%BF%E6%9F%A5-%E6%9B%B8%E6%9C%AC%E4%B8%8D%E6%95%B5%E7%B6%B2%E8%B7%AF%E9%AD%85%E5%8A%9B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真美(譯)(2005)。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著。繪本之力。臺北市: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敏宜(2004)。繪本大表現/文學要素的了解與應用。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
    林莉鈺(2008)。分享式閱讀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朝陽(1995)。奧福教學法簡介。國教輔導,34(6),308,6-10。
    林翠玲(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字能力、閱讀流暢度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阿布拉電子報編輯部(2012)。怎樣才知道孩子「讀懂」了沒?—大人總想知道孩子讀懂了沒,除了直接問以外,還有別的方式嗎?阿布拉電子報,2012.03.22,第16期. 2012.03.28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40/213309/web/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培養孩子堅實的閱讀力,打開學習之門。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8)。台灣閱讀現況。載於親子天下編輯部,閱讀,動起來2:香港閱讀現場。臺北市:天下雜誌,78-103。
    柯華葳(2009)。培養Super小讀者/引導孩子讀懂文章,優遊書海樂無窮! 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0)。台灣閱讀現況。載於親子天下編輯部,閱讀,動起來3:閱讀力實戰關鍵。臺北市:天下雜誌,23-30。
    洪蘭(2006)。理應外合—講理就好Ⅳ:讓孩子在開放尊重的生活文化中學習(二版)。臺北市:遠流。
    洪蘭(2008)。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必須擁有童年的笑容(增訂版)。 臺北市:天下文化。
    洪蘭(2010)。理直氣平:勇於改變才會進步(講理就好8)。臺北市:遠流。
    徐素霞(編) (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藝術館。
    高希均(2009)。閱讀救自己:50年學習的腳印。臺北市:天下文化。
    高郡韓(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推動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匿名(2003)。「戲劇教學」經驗談。啟思教學通訊,2003,第3期。 2012.02.01,取自:http://www.keyschinese.com.hk/keys_bulletin/2003_3/11.htm
    張子樟(1998)。閱讀的喜悅—少兒文學品賞。臺北市:九歌。
    張德銳等著(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張蕙慧(1982)。談奧福教學法(兒童音樂教學法)。國教世紀,17(12),2-6。
    張蕙慧(1994)。從教育觀點探討奧福的教學理念。奧福教育年刊,1,29-33。
    張麗芬(2009)。結合圖畫書與數學的教學方式對幼兒數學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07-144。
    教育部(2002)。全國兒童閱讀實施計劃(修正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悅讀101親子共讀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莊慧美(2001)。親子共讀樂無窮-帶領孩子進入閱讀與寫的作天地。師友月刊,4(4),78-80。
    郭妙芳(譯)(2004)。Regie Routman著。飛向閱讀的王國—用你的魔法,讓孩子愛上閱讀(Reading Essentials:The Specifics You Need to Teach Reading Well)。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郭芳玲(2003)。探討奧福教學之哲理運用於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之方法。音樂藝術期刊,3,33-76。
    郭美女(1998)。基礎的音樂教育-節奏教學。國教之聲,32(1),10,8-14。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陳仁富(譯)(2001)。Ruth Beall Heinig 著。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 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臺北市:心理。
    陳昭蓉(2006)。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寫作能力之研究。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中市。
    陳昭蓉、朱建英(2005)。分享式閱讀教學在資源班的成效。南投文教,23,83-86。
    陳盈伶(2002)。幼兒閱讀理解之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文(1994)。幼兒節奏樂教學的理論與實例—肢體的感應語言的輔助圖形的應用。奧福教育年刊,1,47-55。
    陳淑文(2006)。基礎音樂戲劇運用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研究。臺北市:樂韻。
    陳淑琴、程鈺菁(1999)。全語言自然學習教室模式實驗教學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3,481-493。
    陳惠齡(1990)。小豆芽的成長/漫談兒童音樂教育。臺北市: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1991)。成長中的小豆芽/漫談兒童音樂教育(二版)。新竹市: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1995)。奧福音樂教學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41(9),10。
    陳靜慧(2004)。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甯範恬(2004)。閱讀.悅讀—以圖畫書搭起師生共讀的橋樑。國教世紀, 211,65-72。
    黃郇英(2005)。幼兒文學概論。臺北縣:光佑文化。
    楊世華 (1994)。奧福教學法的創造觀。奧福教育年刊,1,34-38。
    葉怡君(譯)(2008)。卡爾.奧福:奧福教學之過去和未來。關渡音樂學刊,9,139-149。
    葉嘉青(編譯) (2008)。Mary Renck Jalongo著. 幼兒文學—零歲到八歲的孩子與繪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葛琦霞(2004a)。表演藝術大公開/戲劇教學指導手冊。臺北市:天衛。
    葛琦霞(2004b)。教室V.S.劇場/好戲上場囉!—圖畫書的戲劇教學活動示範(初版四刷)。臺北市:信誼。
    鄒文莉(2006)。教室裡的迷你劇場:增進孩子英語讀寫能力的讀者劇場。臺北市:東西。
    廖葵(1995)。從教育的觀點探討奧福教學法。中等教育,46(4),68-73。
    劉天林(1984)。奧福教學法的教育價值。國教天地,56,3-6。.
    劉滌昭(譯) (2004)。松居直著。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16刷)。臺北市:臺灣英文雜誌。
    歐遠帆(1995)。達克羅士、高大宜、奧福、鈴木、山葉音樂教學法比較。國教月刊,41(5-6),37-44。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蔡清田 (1998)。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177-202。
    蔡慧君、陳鳳如(2008)。結合繪本與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多元智能的影響效果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4,187-214。
    鄭方靖(2004)。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二版一刷)。高雄:復文。
    鄭博真等(編著)(2004)。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臺北縣:群英。
    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鄭麗文(2005)。幼兒文學(再版)。臺北:啟英文化。
    蕭奕燦(1990)。創造性音樂教學/奧福教學教師手冊。嘉義市:台灣省立嘉義師範學院。
    親子天下編輯部、李佩芬(2010)。閱讀,動起來3:閱讀力實戰關鍵。臺北市:天下雜誌。
    謝瓊瑩(2011)。分享式閱讀教學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口語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佩君(2008)。音樂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一年級班級經營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瑞貞(2003)。低年級閱讀教學探究—以教科書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
    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新竹市。。

    二、西文部分
    Cambourne, B. (1988). The whole story: Natural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Ashton Scholastic.
    Fisher, B. (1991). Joyful learning: 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Holdaway, D. (1979). The Foundation of literacy. Postsmouth, NH: Heinemann.
    Holdaway, D. (1986).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earning as a basis for literacy in struction. . In M. R. Sampson (Ed.), The pursuit of literacy:Early reading and writing(pp.56-72)Dubuque, IA: Kendall Hunt.
    Nodelman, P. (1988). Words about pictures. Athen: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Palincsar, A. S. (1987). Reciprocal teaching: Can student discussions boost comprehension? Instructor, 56-60.
    Payne, C. D. (2005). Shared reading for today's classroom: Lessons and strategies for explicit instruction in comprehension , fluency, word study, and genre. New York: Scholastic Inc.
    Samuels, S. J. (1985). Automaticity and repeated reading, In J. Osborn, P. T. Wilson, & R. C.Anderson (Eds.). Reading education: Foundtions for a Literate America(pp.215-230), Lexington, MA: D.C.Heath.
    Trslease, J. (1989). The new-aloud handbook. NY: Pengui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