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郡韓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推動調查研究 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Reading Education in Tao-Yuan County |
指導教授: | 林紀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閱讀教學 、班級共讀 |
外文關鍵詞: | reading instruction, classes in read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旨在進行桃園縣閱讀教育在學校行政規劃執行、教師閱讀教學、學生閱讀習慣與家庭親子共讀等方面的閱讀實施實務與現況與分析,以及其趨勢與世代研究調查,以瞭解在政策推動下,桃園縣國小師生在閱讀教與學行為所產生的變化,作為閱讀計劃推動的參考。採取普查方式,以桃園縣公立國小為母群體,隨機抽取每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共20,138位,透過學校行政規劃執行、教師閱讀教學、學生閱讀習慣及家庭親子共讀等四份問卷進行調查。在資料分析上採用描述性資料整理分析及開放式問題之文字整理等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校行政規劃執行之現況:資源不足為最大困擾,應成立課程規劃團隊,擬定閱讀教學活動計畫,提供必要的閱讀資源、閱讀時間與空間作為改進。然而校園閱讀環境的創意與行銷無法有效吸引學生的參與,教師配合意願也不高。
二、教師閱讀教學之現況:以現有讀物來發展課程,採用班級共讀與提問式的導讀策略進行教學,將心得書寫列為主要的評量方式,惟缺乏足夠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篩選,且無法有效規畫一個完整的閱讀教學計畫。
三、學生閱讀習慣之現況:以週末或假日為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透過圖書館新書介紹或同學推薦得知新書的消息,而閱讀的課外書籍來自於家長購買。大部分因為自己喜歡讀而讀,因沒時間及沒興趣閱讀導致他們不喜歡閱讀。
四、家庭親子共讀之現況:從子女就讀幼稚園前及幼稚園階段就開始由母親陪伴閱讀,運用週休假日一次約30分鐘的時間,並以精神獎勵來鼓勵孩子閱讀。家長本身的習慣為偶爾閱讀,最大的困擾是沒時間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
五、97年及99年四年級學生及其家長之趨勢研究:學生在學生閱讀習慣方面,四個面向有差異;學生家長在家庭親子共讀方面,一個面向有差異。
六、97年五年級及99年六年級學生及其家長之世代研究:學生在學生閱讀習慣方面,四個面向有差異;學生家長在家庭親子共讀方面,一個面向有差異。
最後,依據上述結論,針對學校行政規劃、教師進行教學、學生閱讀及家庭共讀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is research aimed at the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ading education in Tao-Yuan County, including administration implementation, reading instructi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The study also assayed the trends on reading.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20,138 respondents who were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students or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Data obtained by the survey were analyzed us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il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encoding.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Lacking of resources was the main problem on administration implementation. The administrators indicated that establishing curriculum planning teams, developing teaching reading activities and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reading resources might improve the problem. However, the constructing reading environment couldn’t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teachers showed less interest on reading initiative.
2.It was showed that developing curriculum from existing readings, using questioning and classes in reading, and evaluating of experience writing were the main problems on reading instruction. Moreover, lacking of sufficient time for extensive reading selection might reduce the effectiveness on planning a complete lesson plan in reading.
3.For the student learn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read extracurricular readings in the weekend, and got information by new books from the library or classmates. Parents bought extracurricular readings for their children. Most students read just because they wanted to read. Those who did not like to read were because of limited time and interest.
4.The results of parent and child reading showed that most mother accompanied children reading since the kindergarten period and were willing to use the spirit of incentives to encourage children to read. Parents read sometimes worried about not having enough time reading with their children.
5.The trend study of 4th grade students in 97 Years and 99 Years showed there were four discrepancies in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and one discrepancy in parent-child reading.
6.The generation research of 5th grade students in 97 Years and 6th grade students in 99 Year are four discrepancies in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and one discrepancy in parent-child reading.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y the research 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reading,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秀梅(2010)。國小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書珮(2010)。閱讀-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淑芬(1999)。不一樣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級讀書會」。台北:天衛。
王錫璋(2001)。BRW-英國的寢前閱讀週。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頁14-15。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方隆彰(1999a)。思考的引擎-讀書會的善問功夫。社教雜誌,251,3-6。
方隆彰(1999b)。共同學習樂趣的天堂-淺談讀書會與教學的關係。教師天地,100,66-67。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實務運作手冊。臺北市:爾雅。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兒童讀會研究小組(1999)。社區兒童讀書會-帶領人入門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網站(2002)。2010年7月6日,取自
http://reading.cw.com.tw/index.jspx。
田本娜(1995)。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舉辦之「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38)。台東市:國立台東師院語教系。
白靜瑜(2009)。鄉鎮圖書館兒童室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江宗瑾(2010)。SQ3R教學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對提昇國小學童閱讀素養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江素枝(2008)。可預測書教學及其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江淑雯(2009)。運用全語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惜美(1995)。如何進行閱讀指導。國語文教育通訊,11,32-38。
江連居(2004)。培養閱讀興趣與獨立思考的起點:兒童讀書會的希望工程。書香遠傳,11,36-38。
江嘉惠(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與其閱讀行為之關係-以台中縣豐原市葫蘆墩國小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錫文(2005)。澎湖縣國小學童閱讀兒童讀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寶琳(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角秀菁(2010)。國語流行歌曲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谷瑞勉(2001)。假如故事書就是課本—談以文學為基礎的課程。國教天地,145,30=36。
杜慧君(2007)。馬祖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現況調查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青蓉(1998)。讀書會非常容易。高雄:復文。
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大學報,12,23-50。
沈惠芳(1997)。不要小看閱讀活動。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1),16-17。
呂分菁(2010)。DRTA-「引導閱讀-思考活動」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呂素娥(2009)。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呂淑華(2010)。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房思平(2006)。全美閱讀挑戰計畫。師友,354,25-27。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e, C. W. Yekovich,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台北市:遠流。
吳明修(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行銷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佳玲(2010)。國民小學「閱讀磐石學校」得獎方案之內容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見瑩(2002)。高雄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課外讀物閱讀情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秀兒(2003)。動態閱讀Rhymen’Song。台北市:臺灣外文書訊房。
林秀兒(2008)。如何經營班級讀書會。2010年6月7日,取自
http://www.cles.hcc.edu.tw/91/doc/meet025a.doc
林秀娟(2009)。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宏芳(2004)。班級讀書會的經營實務。南投文教,21,95-97。
林宜和(2004)。日本的讀書運動—介紹「讀書週間」。全國新書資訊月刊,64,20-22。
林武憲(2000)。怎樣推行兒童閱讀運動—從美、英、日的經驗談起。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5-18。
林武憲(2001)。親子共讀四月天兼談《三人行》與《閱讀的十個幸福》。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16-18。
林佳蓉(2009)。創作性戲劇活動應用在國小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佳慧(2009)。自主學習融入閱讀教學對小二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台北:天衛文化。
林美琴(2000)。新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
林美琴(2001)。青少年讀書會DIY。台北:天衛文化。
林佩蓉(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讀寫環境及閱讀行為與寫作能力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保男(2010)。概念構圖教學結合合作學習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語文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政逸(2005)。兒童閱讀的指導方法與提倡兒童閱讀的配套措施。師說,188,35-38。
林振春、詹明娟(2005)。悅讀讀書會。台北市:陽昇教育基金會。
林益群(2008)。國小學童對課外讀物的閱讀行為與國語文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翠釵(1999)。向別人說明讀書會的好處。載於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兒童讀書會研究小組所編之「社區兒童讀書會帶領人入門手冊」(頁42-44)。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意雪(1999a)。兒童文學與兒童讀書會。輯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編,兒童文學學刊,2,265-284。台東市:台東師院。
林意雪(1999b)。談兒童讀書會。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編,讀書會、閱讀與知識,137-152。台東市:台東師院。
林勤敏(2001)。讀書會領導人的重要理念與職責。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7(4),104-114。
林麗鈴(2009)。學校兒童閱讀教育之政策研究—以台中市新興國小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發展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邱天助(2002)。閱讀,從家庭共讀開始。載於張瀞文編,親子共讀—魔法DIY(頁4-15)。台北市:匡邦文化。
周立勳(2000)。引導兒童閱讀的發問技巧。載於妙雲文教基金會所編之「妙雲講堂兒童讀書會領導人」進階培訓研習手冊(頁6-8)。嘉義市:嘉市立文化局。
周倩如(2000)。公共圖書館如何推廣兒童閱讀運動。書苑,44,48-56頁。
施清真(2005)。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淺談「全美閱讀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6,34-36。
施春雅(2010)。音樂情境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專注力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姚秀櫻(1998)。簡述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快樂兒童讀書會實施概況。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6(2),88-90。
洪月女(譯)(1998)。Kenneth S. Goodman著。談閱讀(On reading)。台北市:心理。
洪材章、錢道源、黃滄海(1992)。閱讀學。廣東省:廣東教育出版社。
洪味珍(2010)。不同的閱讀後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榮昭(1998)。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經營模式。社教雙月刊,88,26-37。
洪蘭、曾志朗(200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洪蘭(2001)。講理就好。台北市:遠流。
洪蘭(2004)。知書達理—講理就好III。台北市:遠流。
洪蘭(2006)。大腦的主張。台北市:天下。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講理就好6。台北:遠流。
范姜翠玉(2005)。一個統整活動的經驗與反省。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10年5月7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
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桃園縣政府(2008)。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桃花源」四年計畫。桃園縣:教育處。
桃園縣政府(2010)。桃園縣九十七年度國民中小學閱讀教育問卷調查實施結果。桃園縣:教育處。
翁秀如(2008)。公共圖書館推行嬰幼兒閱讀之研究─以台中縣沙鹿鎮立深波圖書館-Bookstart運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涂芳瑜(2006)。國小學童閱讀兒童讀物現況調查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秀碧(2008)。新移民子女閱讀能力與家庭學習環境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昀霖(2008)。曼陀羅思考式閱讀策略對提升自主性閱讀成效之研究~以文化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徐菁敏(2009)。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與成就差別預測力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倪麗玲(2010)。親子共讀部落格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之影響:一個行動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君穗(2008)。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美雲(2008)。不同重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字能力、閱讀流暢度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倍菁(2010)。新竹縣市國小學童課外閱讀與閱聽行為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素梅(2000)。加強閱讀指導,提升資訊運用能力。師友月刊,400,79-83。
許淑雲(2009)。臺北市國小家長參與兒童閱讀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博銓(2004)。閱讀教學的理念與實施。載於課程與教學新論(頁305-328)。台北市:心理。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43(3),2-8。
張文彬(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省:北京師範大學。
張阿丹(2008)。高雄縣偏遠地區國小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孟熙(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閱讀滿天星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容甄(2010)。南投縣國小教師實施「愛的書庫」閱讀活動之現況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淑梅(2010)。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活動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振成(1997)。新讀書會運動:讀書會。書評,28,164-167。
張真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縣蘆洲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裕程(2005)。談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師說,188,39-42。
張景添(2005)。如何增進教師的閱讀指導教學能力。師說,188,54-55。
張煌熙(1993)。班級環境管理的內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頁33-42)。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之華(2008)。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台北市:木馬文化。
陳世聰(2001)。閱讀的意涵、歷程與推動策略。屏縣教育季刊,5,22-26。
陳世麟(2009)。屏東縣國小學童知覺學校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怡如(2009)。國小推動閱讀活動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怡陵(2010)。不同讀書會型態和性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枝田(2004)。引領學童融入閱讀之美。國教世紀,210,93頁。
陳秀玲(2009)。資訊科技融入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效應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貞蓉(2009)。經典文學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孟妏(2010)。心智圖法結合繪本閱讀教學方案對國小兒童閱讀理解能力及創造力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珍(2003)。公共圖書館與閱讀活動。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4),55-67。
陳秋霞(2010)。臺北市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琬玲(2008)。網路讀書會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迺珊(2009)。國小閱讀護照成效評估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淑娟(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貞(2005)。談兒童閱讀興趣之培養。師說,188,31-34。
陳琪媛(2010)。國小學童閱讀表現、學校閱讀教育與家庭閱讀環境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閱冠王得獎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曉卉(2009)。國小學童班級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雁齡(2002)。中部地區推行閱讀活動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鳳妹(2009)。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以推動閱讀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玥妦(2009)。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於提升國小五年級閱讀素養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教育部(2000a)。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全國兒童閱讀網網站(2009)。2010年7月6日,取自
http://www.openbook.moe.edu.tw/index.php。
黃文枝(2008)。繪本閱讀結合寫作教學之研究--以潮州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吉君(2010)。部落格與交互教學策略融入讀書會運作模式輔助國小高年級閱讀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美珠(2001)。美國兒童閱讀政策及暑假閱讀運動。文教新潮,6(4),8-11。
黃貞瑜(2008)。Blog出閱讀的火花-國小四年級學童網路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南崎(2010)。成立讀書會部落格推動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桂蘭(2009)。城鄉地區國民小學班級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以臺北縣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苹(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琮智(2009)。新移民女性子女中文閱讀能力及其與家庭閱讀環境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舒勤(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雅倪(2008)。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行為及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炫鈞(2010)。閱讀策略融入Big6模式在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淑賢(2003)。把閱讀推進生活主流。書香遠傳,6,9-11。
曾瑞譙(2003)。推行閱讀運動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台灣教育,621,52-55。
曾薇庭(2006)。國小高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傅雅蘭(2010)。參與閱冠王活動學童之閱讀與圖書館使用行為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彭湘婷(2010)。家庭社經地位、家長閱讀態度與個人閱讀特質對閱讀成就之影響-以PIRLS 2006 臺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春杏(2010)。文章摘要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董慧仙(2009)。「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齊若蘭(2002)。哪個國家學生閱讀力最強?天下雜誌,263,52-60。
齊若蘭(2003)。打造讀書人的國度-英國閱讀運動。載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之「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頁13-18),台北市。
楊幸枝(2009)。創造性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語文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佈榮(2005)。德國、英國的媒體與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6,44-47。
楊惠真(2008)。國小學童親子共讀.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菁菁(2010)。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南部一所小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曉雯(2000)。在世紀末閱讀-論台灣閱讀新趨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7-9。
趙啟蒼(1999)。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趙景瑞(1996)。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動向。康橋教研學會雜誌,24,33-36。
趙鏡中(1999a)。閱讀教學新型態:班級讀書會的經營。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所編之「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2-236),新竹市。
趙鏡中(1999b)。讀書會-一個探究團體的形成。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編之「讀書會、閱讀與知識」(頁65-76),台東市。
趙鏡中(1999c)。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兼論兒童文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舉辦之「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41-156),台東市。
詹幼伃、羅淑珍(2009)。「閱」教「閱」有趣--談閱讀教學之策略。師說,213,38-43。
廖彥琳(2010)。家庭場域與台南市國小學童閱讀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臺北市政府(2003)。台北市深耕閱讀四年計畫(2003-2006)。台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2007)。台北市深耕閱讀四年計畫(2007-2010)。台北市:教育局。
蔡宜芳(2009)。質問作者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宜容(譯)(2001)。Aidan Chambers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Tell Me:Children, Reading and Talk)。台北市:天衛。
蔡坤益(2010)。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漫畫閱讀行為與英雄概念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蔡宛儒(2009)。台北縣永和市公立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環境與閱讀習慣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宛靜(2009)。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閱讀推動計畫實施現況之探討。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蔡揚眉(1999)。啄木鳥讀書會:從班級讀書會中的聽說讀寫活動談起。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所舉辦之「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7-246)。新竹市:新竹師院。
蔡慧鈴 (2006)。國小學生知覺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其閱讀動機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麗惠(2010)。親子共讀與國小幼童閱讀興趣及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78-85。
劉孜珉(2009)。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行為、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明琇(2008)。國小六年級級任教師進行班級讀書會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秋木(1984)。知覺歷程與閱讀。花蓮市:台灣省立花蓮師範專科學校。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慶仁(2005)。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台北市:心理。
潘麗珠(2004)。我對「閱讀」的一些看法。教師天地,129,16-20。
鄭妃玲(2003)。讓閱讀high起來—談閱讀的教學策略。師友月刊,427,82-85。
賴苑玲(2004)。歐洲總動員—智慧超連結。書香遠傳,18,18-21。
盧仕純(2004)。動態閱讀教學。師友月刊,444,61-63。
盧金鳳(2005)。應用學習風格於「班級共讀」提問之行動研究:以青鳳國小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清蓮(2000)。多元智慧序言。教師天地,106,1。
戴均帆(2010)。以班級讀書會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巧莉(2010)。國小一年級閱讀教學課程實施讀報教育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應冬梅(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行為 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閔齡(2009)。臺北市教育人員推動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執行成效及其感受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桃芳(2009)。新竹縣立國民小學圖書館閱讀服務品質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添騰(2002)。國民小學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1),161-188。
鍾馥如(2008)。國小學童閱讀環境對自由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蕭名均(2009)。國小教師、家長與學生對科學類兒童讀物的閱讀觀點與閱讀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蕭富元(2001)。一個也不能少—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天下雜誌,384,52-61。
嚴翠嫈(2008)。國小低年級推行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rker, R. & Escarpit, R. ed. (1973). The Book Hunger (ED091994). ERIC Document Reprodution Service.
Baumann, J. F., Jones, L. A. & Seifert-Kessel, N. (1993). Monitor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thinking aloud (ED360612).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Brabham, E. & Villaume, S. (2000).Question and answer:Continuing conversations about literature circles. The Reading Teacher, 54(3), 278-280.
Brown, A. & Palincsar, A. S. (1989). Guid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pp.393-45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ethematics.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pp. 461-464).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tton, K. & Savard, W. G. (1982). Direct instruction (ED214909). ERIC Document Reprodution Service.
Daniels, H. (2001). Looking into Literature Circles Viewing Guide. York, ME:Stenhouse Publishers.
Eanet, M. & Manzo, A.V. (1976). REAP: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reading, writing, study skills. Journal of reading, 19, 647-652.
Fielding, L. G. & Pearson, P. D. (1994). Reading comprehension:What work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5), 62-68.
Gagn'e, E. D. & Yekovich, C. D.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2nd ed.).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anbrell, L. 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Good, T. L. (2000).American education: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Chicago, Illinois: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Graves, M. F., Juel, C. & Graves, B. B. (1998). Teaching rea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Allyn & Bacon.
Harris, A. J. & Sipay, E. R. (1990). How to Increse Reading Ability – A Guide to Developmental & Remedial Methods. N.Y.: Longman.
Hynes, A. M. & Hynes B. M. (1986).Biblitherapy-the interactive process:A handbook.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Larry L. (1999). Site reading the world wide web.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lexandria, 56(5), 16-20.
Lerner, J.W. (1988). Theories for intervention in reading. In C. N. Hedley & J. S. Hick (Eds), Reading and the special learner (pp.7-20.). Norwood, N. 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offredo, J. (2003-2004). My First-Hand Experience with Literature Circles:A Preservice Teacher’s Reflection. Ohio Reading Teacher, 36(1/2), 60-65.
Palincsar, A. S. (1986).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53(2), 118-124.
Paris, S. G., Cross, D. R. & Lipson, M. Y. (1984).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 program to improve Children’s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6), 1239-1252.
Pickette, L. K. (2000). Literacy Learning During Play in a Classroom. Albuquerque, NM: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Robert, J. M. & Diane, E. P. (2003).New Approaches to Literacy: 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Robinson, F.P. (1941). Effective stud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Short, K. & Klassen, C. (1993). Literature circles: Hearing children's voices. In B. Cullinan (Ed.), Children's voices: Talk in the classroom (pp. 66-85).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tahl, S. A. & Heubach, K. (2005). Fluency-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37, 25-60.
Staton, T. F. (1982). How to Study (7th Edition). Nashville. College Publishers.
Stauffer, R. (1975). Directing the reading-thinking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Winograd, P. & Hare, V. C. (1988). Direct instruc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 nature of teacher explanation.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