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俊發
WONG. JUN-FA
論文名稱: 製作地方味:南投松柏坑茶區烏龍茶商品標準的知識建構及其變遷
指導教授: 黃倩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松柏坑茶區製茶工序感官知識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研究課題為南投松柏坑茶區近三十年烏龍茶商品標準變遷的過程,研究材料為筆者於2005年4月至7月在南投松柏坑茶區的田野參與實作及深度訪談。
    涉及感官的茶葉商品標準在何種機制下得以確立、維持及變遷,是本文所欲解答的謎題。從台灣內銷烏龍茶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中,對於茶區「山頭氣」的強調此一現象出發,筆者視茶區如何在歷史進程中被建構為為茶葉生產及消費的概念,而此一概念如何形塑了人們對於茶葉商品的標準。
    首先,從人類學對於「物」的討論出發,探討茶樹物性如何在栽植、製作的過程中被呈顯,並形成在茶葉市場上被強調的商品特質。其次,進入茶葉生產空間—「茶間仔」探看茶農的製茶技術核心,注重個人體會的感官知識與身體技術,而這種無法被明確述說的製茶工序中,烏龍茶紛陳多變的商品特質何以形成。
    茶葉的感官標準看似主觀,實則為一套有秩序的知識體系論述規範而成,圍繞於茶葉的生產、消費與流通。這套論述外顯於茶商對於消費過程中對於商品特性的述說;於生產過程中,則是茶農賴以遵循的生產知識準則。感官標準在茶葉的不斷生產和消費中成形,並形成地方性的傳統。然而,傳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方面被遵循,一方面不斷地被打破創新。地方性的傳統受制於茶業社群的產銷、生產活動,在社群之外,茶葉比賽的權力與知識構築了茶葉的感官品評階序,也影響了茶葉感官標準的形成。而機具技術的演進,也不斷地對既有的茶葉知識體系產生衝擊與重組。
    在松柏坑茶區的個案中,我們看到不同時期傳統的孕生,在此過程中,茶農扮演著知識傳遞與創新的重要角色,然而,市場主流口味的論述引導了製茶方向,不利於社群製茶技藝的傳承。


    The main thesi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construct the process of commodity standard of Oonlong tea in Nantou MingJien tea district.By my field work in MingJian tea area during April-July 2005.
    By noticing a significant phonemenon of emphasizing "mountain flavor" during past Taiwan tea market, my research aim to constructin the making crafts to resolve a question: why the tea district is lying low during past thirty years? I found it's tightly related to the changing sense standard and we must entering the produing process to resolve it.
    First,during the tea-making process,the core techniques concluding realizing the materiality of tea,controlling the uncertainty in the working place ,so the unspeakable tacit knowledge is esepecially emphesised.Second, in this kind of making process,the commodity character of diversity is established. Flavour and taste variated between tea districts is emphasized as a symbol using to sell in the tea market.Among different tea districts,the sensed standard is constructed by local knowledge formed by constantly produing and consuming.In MingJien tea district,the old taste was symbolize as "tradition",and the new taste was marked as the market taste.
    However,the rhetoric of market taste controlling by the tea merchant is now descotructing the tea making craft in Ming-Jien tea district.The result of over-emphesising the elevation will erasing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 of tradition tea district.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問題 9 第二節 文獻回顧 9 第三節 松柏坑茶區介紹 13 自然人文介紹 13 松柏坑茶區茶業簡史 14 產銷結構介紹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山頭氣的前世今生:台灣烏龍茶消費中的地方性 19 第一節 烏龍茶簡介 21 焙火程度 24 採製季節 24 第二節 台灣茶區分佈 25 四大茶區 25 「茶區」作為一種製茶技藝傳統 26 「海拔」的觀念 31 第三節 茶區價格階序與高級茶 32 小結 茶區與茶葉價值感的建構 33 第三章 生產知識:烏龍茶及其知識的創造 35 第一節 茶葉的生命史 35 第二節 物性的展現及知識構成 40 小結:地方知識建構與商品生命史 42 第四章 茶間仔裡的技藝:茶農的感官知識與身體技術 44 第一節 茶間仔:工作場所 44 第二節 製茶知識技術特性 45 第三節 默會心法:製茶工序中的感官知識與身體技術 47 感官體驗之一:室外萎凋(走水) 48 感官體驗之二:室內萎凋及攪拌 51 感官體驗之三:大浪 52 感官體驗之四:炒茶(炒菁) 53 感官體驗之五:乾燥 55 第四節 術語:感官的客觀化 56 小結: 61 第五章 市場口味:松柏坑茶區機具技術與茶葉風格的分化 63 第一節 茶葉審美的誕生:從手揉到機揉 63 第二節 製造分類:手採/機採茶的爭議 67 第三節 市場茶種 70 第四節 生產組織形態與師傅角色 71 第五節 茶葉感官標準的多重層次 75 小結:流行的變遷 76 第六章 結論:香氣與滋味的在地建構 78 附錄一:田野報導人列表 81 附錄二:台灣各茶區特色茶名稱及產地一覽表 82 參考書目 84 圖目錄 圖1-1 田野地點示意圖 14 圖2-1 台灣茶區分佈圖 23 圖2-2 各種茶類發酵程度一覽表 24 圖4-1 茶間仔空間配置 51 圖4-2 烏龍茶精製流程圖 53 圖4-3 正在進行室外萎凋的茶菁 55 圖4-4 準備拖進室內進行室內萎凋的茶菁 58 圖4-5 師傅正在浪茶 60 圖4-6 炒茶師傅正在炒茶 62 圖5-1 條型茶與球形茶的外型比較 73 圖5-2 現代的揉茶師傅操作布球機取代過去的手揉成型 74 圖5-3 布球揉捻機不斷旋轉茶球,使其糾結成球型 75 圖5-4 「浪菁機」正在「大浪」 80 表目錄 表2-1:茶葉產期及俗稱一覽表 26 表4-1:茶葉品質優劣的判定標準 67

    中文部份:
    孔恩 Kuhn, Thomas
      1999[1972]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等四人譯。台北:遠流。
    克利弗德•紀爾茲 Geertz, Clifford
      2002[1983]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台北:麥田。
    彼得•柏格與湯姆斯•樂格曼 Berger, P. L. and Thomas Luckmann
    1991 知識社會學:知識實體的建構,鄒理民譯。台北:巨流。
    Cresswell, Tim
    2006 地方,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台灣省茶葉改良場
      1995 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篇。桃園: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邱顯明
      2004 日治時期台灣茶業改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木連等九人
      2005 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
    林宗德
      2002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半導體晶園廠的工作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登立
      2004 〔評論〕吳泉源:《當教授遇上黑手》。台灣社會學刊 33 : 263-272。
    阮逸明
    1995 茶葉品質鑑定法,刊於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篇,頁45-64。桃園:
    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1998 台茶現況及其發展策略,刊於台灣烏龍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專刊,頁51~58。桃園: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邱念渠
      2004 台灣茶葉產業的演進過程與發展困境。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余舜德
      2005 身體經驗、日常生活與物質文化:一個歷史研究取向之探所,發表於「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台灣台北,6月29日至7月1日。
    吳泉源
    2002 從黑手到電腦輔助工程:社會階層、專業意識形態、與技術典範的轉移,刊於科技、醫療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60。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黃應貴
    2004 導論:物與物質文化,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頁1-2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英祥
      2003 台灣烏龍茶包種茶製造法的演變,刊於茶業改良場建場百週年紀念: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刊,頁23-35。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亞柏杜華宜 Appadurai, Arjun
    1999[1990] 印度西部農村技術與價值的再生產,刊於發展的迷思,許寶強、汪暉合編,頁109-43。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麥克爾.赫茲菲爾德 Herzfeld, Michael
    2006 什麼是人類常識:社會與文化領域中的人類學理論實踐。北京:華夏出版社。
    理查.塞內特 Sennett, Richard
    1999 職場啟示錄:走出新資本主義的迷惘,黃維玲譯。台北:時報出版社。
    陳煥堂、林世煜
    2001 台灣茶。台北:果實出版社。
    黃墩岩
      1993 中國茶道。台北:暢文出版社。
    楊弘任
      2002 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 2:1-57。
    張瑞成
      1998 台灣烏龍茶、包種茶的回顧與展望,刊於台灣烏龍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專刊,頁25~50。台北:台灣省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邁克爾•波蘭尼 Polanyi, Michael 
      2000[1962] 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賴正南
      2001 青年農民專業訓練考評:以茶葉品質鑑定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文、陳百齡、陳順孝
      2006 從資訊處理典範到體會之知:專家研究典範的變遷。思與言 44(1):101-130。
    顏學誠
    2004 茶葉比賽,發表於「階序與權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主辦,2004年10月6~8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國雄
      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英文部份: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ppadurai, Arjun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pp. 3-5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rzfeld, Michael
    2004 The Body Impolitic: Artisans and Artifice in the Global Hierachy of Valu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upta, Akhil & James Ferguson
    1997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The Field" as Site, Method and Location in Anthropology In Akhil Gupta and James Ferguson ed., Anthropological Locations: Boundaries and Gounds of a Field Science.pp. 1-46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rine Kondo
    1990 Crafting Selves: Power, Gender & Discourses of Identity.Cho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 Daniel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msumption. Oxford &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Turnbull, David
    2000 Masons, Tricksters and Cartographer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London: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網路資源:
    余舜德
      2005 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網路資源,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3/journal_park410.htm,7月8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