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怡倫
Lu Yi Lun
論文名稱: 史達祖詠物詞研究
指導教授: 黃雅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8
中文關鍵詞: 南宋史達祖詠物詞風雅詞派奇秀清逸
外文關鍵詞: Southern Song, Shi Dazu, Object-chanting Ci, the faction of elegent Ci, fantasy and fres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的詩歌重視感物言志的傳統,透過物象來寄寓情志成為作家感受世界和表達感情的基本途徑。詠物之作,便成為古典詩詞的一種重要類型。詞較之詩,更講究透過「索物以託情」的表達方式來達到曲折深隱之致。在宋代的詠物詞作中,無論是寫情體物或是借物抒懷,各見不同的風致。南宋中期詠物詞處於鼎盛時期,名家輩出,創作蔚為大觀,本文選定其中的重要作家「史達祖詠物詞」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史達祖詠物詞的思想內涵、藝術表現、風格、整體評價,以及在詠物詞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價值,全文共分為七章來探討:
    第一章「緒論」:分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詠物詞的義界、選材原則,以作為本文研究之依據。
    第二章「詠物詞溯源及其發展」:以推源溯源的方式,回顧詠物詞發展的趨勢,並附帶提出詠物詞不同於詠物詩之處。
    第三章「史達祖詠物詞之創作背景」:從精神氣候與文化土壤的影響、審美觀念與意趣趨向的改變及作家個人生平遭遇等面向來探討分析,藉此瞭解史達祖詠物詞的創作背景,作為本文論述之基礎。
    第四章「史達祖詠物詞之內涵析論」:分析、歸納史達祖詠物詞所用的題材,以見史達祖取材偏嗜或側重之情形。次者,再析論史達祖詠物詞的思想內涵,以有無家國情懷之特殊寄託為判準,透過對史達祖詠物詞例的解析說明,分作詠物以見情趣、詠物以寄小我之感、詠物以寄大我之嘆三類。
    第五章「史達祖詠物詞之藝術表現」:就意象的經營、章法結構的安排、修辭技巧的呈現三方面來探討史達祖詠物詞的表現手法與創作特色。
    第六章「史達祖詠物詞之風格與評價」:探討史達祖詠物詞所呈現的奇秀清逸、柔媚淒婉、沉鬱悲涼、豪邁縱放四種風格類型,並探討其詠物詞的整體評價以見史達祖之詞史地位與影響。
    第七章「結論」:總括前六章的研究成果,作一重點整理,以明史達祖詠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與價值。


    Chinese poetry emphasized the traditional skills, to release emotions and ambitions by images and things, for writers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and the basic way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bject-chanting Ci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yp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ompared with poems, Object-chanting Ci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press their feelings by things" to achieve the expression of induced deep sorrow and emotions. No matter describing things or expressing feelings by things, all have different type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It’s a golden age during the middle of the Southern Song, many famous writers and brilliant works appeared in the field of object-chanting Ci, the study selected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 for the study, which focused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artistic expression, style, and overall evaluation, and status and value of literary history. In object-chanting Ci,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o explor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d motive and purpose, methods and steps, definitions of object-chanting Ci, and the principle of selection to be the basis for this research.
    Chapter 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Object-chanting Ci ": by the traceable way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bject-chanting Ci, and suggested what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object-chanting Ci and poem-chanting.
    Chapter 3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of the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the times atmosphere and the social cultural, beautiful views, exchange of the study trend,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to explore for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This will be the basis of the study.
    Chapter 4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the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analyzing, summarizing the subject matters of object-chanting Ci, find what Shi Dazu focused on. Then,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judge by whether he had national identity or not, through the study of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o see the fun chanting, chanting in order to express private emotions and great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Chapter 5 "Artistic expression of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to explore three aspects of ima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writing,and rhetorical skills,to realize the presentation of Shi Dazu chanting and writing features.
    Chapter 6 "Shi Dazu style, and Evaluation of object-chanting Ci":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presented fantasy, fresh, natural, tender passion, melancholy desolation, bold and generous, all the four styles, and furthermore explore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object-chanting Ci of Shi Dazu,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object-chanting Ci.
    Chapter 7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six chapters of the study results, to bring up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Shi Dazu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範圍…………………………………………………8 第二章 詠物詞溯源及其發展……………………………………17 第一節 詠物之作的淵源與流變…………………………………17 第二節 史達祖以前詠物詞之發展………………………………37 小結…………………………………………………………………50 第三章 史達祖詠物詞之創作背景………………………………55 第一節 精神氣候與文化土壤的影響……………………………55 第二節 審美觀念與意趣趨向的改變……………………………60 第三節 史達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生平遭遇……………………65 小結…………………………………………………………………78 第四章 史達祖詠物詞之內涵析論 ………………………………80 第一節 題材擇取 …………………………………………………80 第二節 詠物以見情趣 ……………………………………………85 第三節 詠物以寄小我之感 ………………………………………92 第四節 詠物以寄大我之嘆………………………………………110 小結…………………………………………………………………117 第五章 史達祖詠物詞之藝術表現 ………………………………121 第一節 意象經營 …………………………………………………121 第二節 章法結構安排 ……………………………………………135 第三節 修辭技巧 …………………………………………………150 小結 …………………………………………………………………183 第六章 史達祖詠物詞之風格與評價……………………………189 第一節 史達祖詠物詞所展現之風格類型………………………189 第二節 史達祖詠物詞之整體評價………………………………201 小結…………………………………………………………………215 第七章 結論………………………………………………………219 參考暨徵引書目 …………………………………………………225 附錄一 歷代詞選集選入史達祖詠物詞統計表 …………………243

    參考暨徵引書目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一、書籍
    (一)傳統典籍
    1.詞作叢刻、總集、選集、別集
    《花草粹編》,明‧陳耀文輯,明萬曆癸未刊本,國家圖書館藏,1583年
    《花菴絕妙詞選》,宋‧黃昇編,《詞苑英華》,明崇禎間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國家圖書館藏,1628年
    《古今詞統》,明‧卓人月編,明崇禎間刊本,國家圖書館藏,1628年
    《古今詩餘醉》,明‧潘游龍編,明崇禎丁丑海陽胡氏十竹齋刊本,國家圖書館藏,1637年
    《絕妙好詞箋》,宋‧周密編、清‧查為仁、厲鶚箋,臺北市:世界書局,1956年2月
    《古今詞選》,清‧沈時棟選,臺北市:臺灣東方書店,1956年5月
    《唐宋詞選》,夏承燾、盛弢青選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6月
    《陽春白雪》,宋‧趙聞禮編,臺北縣:藝文書局,1966年
    《詞選/續詞選》,清‧張惠言錄、清‧董子遠續錄,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月
    《宋四家詞選箋》,清‧周濟輯、鄺利安箋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
    《歷朝名人詞選》,清‧夏秉衡撰,臺北市: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3月
    《宋七家詞選》,清‧戈載輯,清‧杜文瀾校注,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宋詞選粹述評》,王宗樂著,臺北市:中華書局,1981年6月
    《唐宋詞簡釋》,唐圭璋選釋,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3月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竹屋癡語》,清‧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二七詞曲類‧第148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梅溪詞、散花菴詞》,清‧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二七詞曲類‧第148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詞舉》,陳匪石編著,臺北市:正中書局,1983年1月
    《宋詞三百首箋注》,清‧朱祖謀選輯、唐圭璋箋注,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6月
    《唐宋詞選釋》,顧俊發行,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5年5月
    《全唐五代詞》,張璋、黃畬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清詞綜補》,清‧丁紹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月
    《宋詞選》,胡雲翼選注,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3月
    《胡適選註的詞選》,胡適選著,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5月
    《梅溪詞》,宋‧史達祖撰,雷履萍、羅煥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俞陛雲撰,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7月
    《草堂詩餘》,宋‧不著輯人、明‧楊慎批點,《叢書集成續編˙第205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四印齋所刻詞》,清‧王鵬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詞綜》,清‧朱彜尊纂,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
    《唐宋詞鑑賞》,唐圭璋等撰,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6月
    《唐宋詞百首詳解》,靳極蒼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
    《白話宋詞精華》,關永禮主編,黑龍江省:哈爾濱出版社,1992年10月
    《清詞選注》,汪泰陵選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唐五代詞選集》,黃進德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
    《唐宋婉約詞賞譯》,房開江著,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7月
    《宋詞百首譯釋》,陶爾夫編著,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梅溪詞校注》,王步高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全宋詞精華》,俞朝剛、周航主編,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宋詞精華》,顧易生等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6月
    《增訂注釋全宋詞》,朱德才主編,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全唐五代詞》,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等編撰,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唐宋詞選註》,張夢機、張子良編著,臺北市:華正書局,2000年10月
    《梅溪詞選釋》,周念先著,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3月
    《唐宋詞選》,王友勝選注,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
    《歷代詞選注》,閔宗述、劉紀華、耿相沅選注,臺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9月
    《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宋‧黃昇輯,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4年10月
    《全宋詞》,唐圭璋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月
    《詞潔》,清‧先著、清‧程洪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唐宋名家詞選》,龍沐勛編選、卓清芬注說,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年10月
    《歷代詩餘》,清‧沈辰垣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2008年
    《宋詞三百首全譯》,沙靈娜譯注,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南宋風雅詞箋》,張永義選注,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
    2.詞話、詞論
    《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撰,臺北市:廣文書局,1979年5月
    《介存齋論詞雜著》,清‧周濟著,《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5月
    《蒿庵論詞》,清‧馮煦著,《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5月
    《藝概》,清‧劉熙載著,臺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2月
    《唐宋詞集序跋匯編》,金啟華等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
    《唐宋人詞話》,孫克強編,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古今詞話》,清‧沈雄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四十五冊》,清康熙二十八年澄暉堂刻本,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年
    《齊東野語》,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5月
    《詞話叢編》,唐圭璋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3.詩文與經傳之總集、選集、別集
    《觀堂集林》,王國維撰,《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第六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64年9月
    《梅花字字香前後集》,元‧郭豫亨撰,《琳琅秘室叢書第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梅品》,宋‧張功甫撰,《夷門廣牘第六函》,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畫鑒》,元‧湯垕撰,《學海類編第二十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詳註分類歷代詠物詩選》,清‧俞琰輯、易縉雲、孫奮揚合註,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8年1月
    《樂府群珠》,明‧無名氏輯、楊家駱主編,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11月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等撰,臺北市:文光出版社,1977年8月
    《賦選注》,傅隸樸選注,臺北市:正中書局,1977年8月
    《昭明文選》,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臺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77年10月
    《全唐詩》,清‧聖祖御定,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翠微南征錄》,宋‧華岳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2月
    《江湖長翁集》,宋‧陳造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0五別集類‧第116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劍南詩稿》,宋‧陸游撰,《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別集類‧第42冊》,臺北市:世界書局,1987年
    《文賦集釋》,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2月
    《詠物詩》,明‧瞿佑撰,《叢書集成續編‧第169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歷代名賦選》,宋安華編選,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8年4月
    《玉臺新詠箋注》,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臺北市:明文書局,1988年7月
    《佩文齋詠物詩選》,清‧康熙御定,清‧張玉書、王鴻緒、汪霦、查慎行等編錄,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全宋詩(二)》,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全宋詩(十)》,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
    《全宋詩(六)》,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十三經》,賈傳棠編輯,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韓詩外傳譯注》,劉達純譯注,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
    《全宋詩(十四)》,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袁枚詩文》,李靈年、李澤平譯注,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西京雜記》,東晉‧葛洪編纂、成林等譯注,臺北市:地球出版社,1994年9月
    《列仙傳》,漢‧劉向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
    《孔子家語》,三國魏‧王肅編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
    《論衡(中)》,東漢‧王充著,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歷代詩選注》,鄭文惠、歐麗娟、陳文華、吳彩娥選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98年10月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撰,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1月
    《周易譯注》,周振甫譯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
    《竹林答問》,清‧陳僅撰,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玖輯-叁拾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詩經選注》,區萬里選注,臺北縣: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張伯偉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宋論》,清‧王夫之著,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著、里望譯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杜詩詳註(二)》,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新譯國語讀本》,易中天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 月
    《齊梁體詩選》,胡大雷選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新譯唐才子傳》,戴揚本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全漢賦校注》,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新譯楚辭讀本》,傅錫壬注譯,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淮南子》,劉安等撰、許匡一譯注,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撰,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4.詩話類
    《清詩話》,丁仲祜編訂,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
    《原詩》,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
    《清詩話續編》,郭紹虞編選,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3年12月
    《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著,臺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6月
    《鍾嶸詩品箋證稿》,王叔岷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
    《文心雕龍注釋》,梁‧劉勰著、周振甫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94年7月
    《瀛奎律髓彙評(下)》,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冷齋夜話》,宋‧惠洪撰、李保民校點,《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5.史傳、紀事
    《都城紀勝》,宋‧灌圃耐得翁撰,清山暉草堂鈔本,國家圖書館藏,1644年
    《唐國史補》,唐‧李肇撰,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2月
    《浩然齋雅談》,宋‧周密撰,《百部叢書集成之二十七》,板橋市:藝文書局,1966年
    《武林舊事》,宋‧周密撰,《知不足齋叢書第十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山家清供》,宋‧林洪撰,《夷門廣牘》,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稗史彙編》,明‧王圻纂,臺北市:新興書局,1969年2月
    《詞林紀事》,清張宗橚輯、楊家駱主編,臺北縣:鼎文書局,1971年3月
    《新校本宋史記事本末》,明‧馮琦、沈越、陳邦瞻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3月
    《維摩經註》,東晉‧鳩摩羅什譯、東晉‧僧肇述,苗栗縣:無量壽出版社,1978年9月
    《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二》,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縣: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十七》,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縣: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新校本後漢書並附編十三種三》,宋‧范曄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
    《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二》,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縣:鼎文書局,1979年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幷附編二種二》,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2月
    《襄陽耆舊記》,東晉‧習鑿齒撰、黃惠賢校補,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新校本宋書附索引三》,梁‧沈約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87年5月
    《夢梁錄》,宋‧吳自牧撰,《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三十五)》,臺北市:廣文 書局,1987年10月
    《劇談錄》,唐‧康駢撰,《叢書集成續編‧第10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六》,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1989年12月
    《北夢瑣言》,宋‧孫光憲撰,《中國野史集成(四)》,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開元天寶遺事》,唐‧王仁裕撰,《唐代筆記小說(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4年4月
    《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撰,符均注,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
    《育德堂奏議》,宋‧蔡幼學撰,宋刻本,200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藏

    (二)今人論著
    1.詞學理論、專著
    《宋詞通論》,薛礪若著,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4月
    《詞論》,劉永濟著,臺北市: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5月
    《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葉嘉瑩著,臺北市:純真出版社,1983年4月
    《宋詞四考》,唐圭璋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微睇室說詞》,劉永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南宋詞研究》,王偉勇著,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詞學論薈》,趙為民、程郁綴選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7月
    《宋詞研究》,胡雲翼著,臺南市:大行出版社,1990年6月
    《唐宋五十名家詞論》,陳如江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靈谿詞說》,繆鉞、葉嘉瑩合著,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8月
    《婉約詞派的流變》,艾治平著,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
    《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著,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
    《詞話十論》,劉慶雲編著、王偉勇編審,臺北縣:祺齡出版社,1995年1月
    《詞的審美特性》,孫立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
    《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劉少雄著,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
    《宋代婉約詞品評》,高福壽、葛全城編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9月
    《唐宋詞主題探索》,楊海明著,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10月
    《唐宋詞鑑賞通論》,李若鶯著,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9月
    《龍榆生詞學論文集》,龍榆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清代詞學的建構》,張宏生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詞學》,梁啟勳著,臺北縣:學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黃雅莉著,臺北
    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6月
    《詞學專題研究》,王偉勇著,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4月
    《南宋詠梅詞研究》,賴慶芳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唐宋詞格律》,龍榆生著,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黃文吉詞學論集》,黃文吉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唐宋詞流派研究》,余傳棚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唐宋詞與商業文化關係研究》,王曉驪著,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宋代詠物詞史論》,路成文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一輯:章法風格析論—以蘇軾詞、姜夔詞為考察對象》,蒲基維著,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宋代詞學批評專題探究》,黃雅莉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4月
    《詠物流變文化論》,鄒巔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宋詞的文學質性研究》,許興寶著,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11月
    《唐宋詞拾玉:以篇章結構分析為軸心》,陳滿銘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
    2.詞史
    《南宋詞史》,陶爾夫、劉敬圻著,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唐宋詞史》,楊海明著,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2月
    《中國詩學史:詞學卷》,蔣哲倫、傅蓉蓉著,廈門市: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
    《中國詞史》,黃拔荊著,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兩宋詞史》,史仲文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7月
    《唐宋詞流派史》,劉揚忠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4月
    3.詩學論著、文學理論
    《詩論》,朱光潛著,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2月
    《意象的流變》,蔡英俊編,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4月
    《宋詩概說》,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5月
    《六朝詩論》,洪順隆撰,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
    《司空圖詩品衍繹》,詹幼馨著,臺北市:仁愛書局,1985年9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一)》,柯慶明、林明德主編,臺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10月
    《論詩詞曲雜著》,俞平伯著,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8年11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袁行霈著,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著,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0年8月
    《文學心理學》,錢谷融、魯樞元著,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
    《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蕭翠霞撰,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5月
    《中國詩學》,陳慶輝著,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楊成鑒著,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寫作美學》,張紅雨著,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杜詩意象論》,歐麗娟著,臺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文章章法論》,仇小屏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花落又關情》,陳啟佑著,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
    《中國原創性美學》,諸葛志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照主編,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6月
    《迦陵論詩叢稿》,葉嘉瑩著,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傅庚生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詩詞意象的魅力》,嚴雲受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風格縱橫談》,顏瑞芳、溫光華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
    《篇章結構類型論》,仇小屏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夢的解析》,佛洛伊德著、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06年9月
    《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仇小屏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一輯: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吳儀鳳著,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一輯:章法風格析論—以蘇軾詞、姜夔詞為考察對象》,蒲基維著,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詩美學》,李元洛著,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
    《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三輯:杜甫詩之意象研究》,歐麗娟著,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中國詩學〈設計篇〉》,黃永武著,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4.工具、鑑賞
    《唐宋詞鑑賞詞典:南宋遼金卷》,唐圭璋、繆鉞等撰,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1月
    《中國歷代詠花詩詞鑑賞辭典》,孫映逵主編,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5月
    《宋詞大辭典》,張高寬、王玉哲、王連生、孟繁森主編,遼寧省: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唐宋詞鑑賞下冊》,唐圭璋等撰寫,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6月
    《辭源》,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6 月
    《宋詞鑑賞辭典》,賀新輝主編,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9月
    《全宋詞精華分類鑑賞集成》,潘百齊主編,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宋詞三百首鑑賞》,楊海明著,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臺北市:天工書局,1998年8月
    《宋詞大辭典》,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9月
    《現代修辭學》,駱小所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修辭學》,黃慶萱著,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5.學位論文
    《六朝「風格論」之理論與實踐探究》,蔡英俊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兩宋詠物詞研究》,馬寶蓮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南宋遺民詠物詞研究》,陳彩玲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唐詠物詩研究》,盧先志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4月
    《論南宋詞中之寄託》,葉淑麗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辛稼軒詠物詞研究》,林承坏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12月
    《蘇東坡詠物詞研究》,楊麗玲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宋末三家詠物詞研究》,金永哲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文英詠物詞研究》,普義南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庭堅詠物詩研究》,李英華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史達祖詞之研究》,胡靜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史達祖梅溪詞研究》,賴茗惠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7月
    《論史達祖其人其詞》,陳賢著,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二、期刊論文
    〈南宋詞家詠物論述〉,張敬,《東吳文史學報》,1977年3月第2期,頁34-53。
    〈南宋詞風及辛姜二派詞人〉,廖從雲,《中國國學》,1977年4月第5期,頁191-210。
    〈文心雕龍論文學風格〉,沈謙,《古典文學》,1980年12月第2期,頁53-81。
    〈淺談宋詞中三個梅花意象—美人姿態、隱者風標、貞士情操〉,顏崑陽,《明道文藝》,1981年7月第64期,頁90-97。
    〈史達祖生平及其梅溪詞之特色〉,洪惟助,《幼獅學誌》,1983年10月第17卷第4期,頁95-126。
    〈詠物詞的聲色—談詠物詞的表現方式〉,徐信義,《中國學術年刊》,1990年3月第11期,頁159-176。
    〈南宋詞中所反映之宋季朝政〉,王偉勇,《東吳文史學報》,1992年3月第10
    期,頁75-94。
    〈論詞境美〉,祁光祿,《吉首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44-49。
    〈試論宋詞的離合藝術〉,李爭光,《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4年
    第4期,頁46-51。
    〈論詠物詞的歷史流程與藝術特色〉,方曉紅,《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4年第5期,頁108-111。
    〈論古代詠梅詩詞的思想內蘊和表達藝術〉,陳宏碩,《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94年6月第13卷第50期,頁81-85。
    〈宋詞中詩典運用之類型析論〉,曹淑娟,《國立編譯館館刊》,1994年12月第
    23卷第2期,頁119-144。
    〈史達祖詞的創作分期與藝術風貌〉,龍建國,《文學遺產》,1995年第6期,頁
    54-63。
    〈蘇軾與宋代酒文化〉,梁健民,《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
    第3期,頁73-76。
    〈簡論唐代詠物詩發展軌跡〉,蘭甲雲,《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頁67-72。
    〈唐代詠物詩發展之輪廓與軌跡〉,胡大浚、蘭甲雲,《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22-28。
    〈兩宋詞人取材唐詩之方法〉,王偉勇,《東吳中文學報》,1995年5月第1期,
    頁223-258。
    〈鄧廷楨的評梅溪詞〉,周克光,《晉陽學刊》,1997年第6期,頁51-53。
    〈論梅溪詞的沉鬱風格〉,張帆,《成都師專學報(文科版)》,1997年第2期,頁
    38-42。
    〈《白雨齋詞話》「沉鬱」術語釋義及「沉鬱說」在詞「本質論」上的意義〉,侯
    雅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1997年5月第4期,頁
    77-94。
    〈梅花意象及其象徵意義的發生〉,程杰,《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年第4期,頁112-118。
    〈論「詞則比興多於賦」〉,黃敏,《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頁66-69。
    〈比興寄託說在宋代詞論中的生成與演化〉,段學儉,《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
    1月,頁72-78。
    〈論宋人詠物詞的審美範式〉,吳帆,《長白學刊》,1998年3月,頁93-96。
    〈論漢代詠物賦〉,章淪授,《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10月第17卷第
    4期,頁97-101。
    〈史達祖詞論稿〉,余方,《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頁20-25。
    〈略論夢與中國古代文學〉,王立,《貴州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頁74-80。
    〈論六朝詠物賦之繁榮〉,于浴賢,《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9-16。
    〈宋詞中的水意象〉,朱映蘭,《語文月刊》,1999年第10期,頁9-11。
    〈本世紀唐宋詞研究的定量分析〉,劉尊明、王兆鵬,《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9年9月第26卷第5期,頁10-14。
    〈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顏崑陽,《東華人文
    學報》,2000年第2期,頁33-68。
    〈史達祖接受史初探〉,譚新紅,《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2期,頁57-61。
    〈兩宋詠物詞的審美特徵〉,周晴,《曲靖師專學報》,2000年7月第19卷第4
    期,頁43-44。
    〈遵四時以嘆逝 瞻萬物而思紛—淺談宋詠物詞形神兼備手法〉,鹿寧、趙參軍,《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7卷,頁51-53。
    〈試析史達祖梅溪之號的來歷〉,王步高,《江海學刊》,2001年第2期,頁157-159。
    〈論宋代詠物詞興盛的原因〉,許伯卿,《古今藝文》,2002年第29卷第1期,頁
    25-31。
    〈宋代詠物詞的發展脈絡〉,許伯卿,《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
    月第1期,頁141-147。
    〈詩歌「詠物寄託」之探討〉,馬美娟,《南台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26
    期,頁97-116。
    〈論詠物詞創新的前提〉,許伯卿,《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年7月第3期,頁49-55。
    〈宋代詠物詞的創作姿態〉,路成文,《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12
    月第4期,頁37-44。
    〈論詠物詩在齊梁間的演進〉,林大志,《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28卷第1期,頁42-45。
    〈詠物詞的界定及宋代詠物詞的淵源〉,許伯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
    第2卷第2期,頁60-64。
    〈古典詞的主題與技巧—以唐宋詞為論述核心〉,王偉勇,《國文天地》,2003年
    2月18卷9期,頁28-43。
    〈談章法結構的節奏與韻律〉,陳滿銘,《國文天地》,2003年2月第18卷第10
    期,頁85-90。
    〈宋代婉約、豪放二詞派作品題材構成分析〉,許伯卿,《江海季刊》,2003年3
    月,頁175-178。
    〈宋代詠物詞的題材構成〉,許伯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5月第2卷第5期,頁49-55。
    〈論王安石的詠物詩〉,劉成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
    第4期,頁45-48。
    〈中國古代詠物詩概念界說〉,于志鵬,《濟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14卷第2
    期,頁49-53。
    〈從意象看辭章之內容成分〉,陳滿銘,《國文天地》,2004年1月第19卷第8
    期,頁93-98。
    〈論思想文化轉型下的「雅」、「俗」矛盾及其對宋詞題材構成的影響〉,許伯卿,《古今藝文》,2004年8月第30卷第4期,頁4-18。
    〈史達祖夢詞初探〉,任靖宇,《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9月第9卷第
    3期,頁20-22。
    〈論宋代詠物詞之發展〉,黃雅莉,《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2004年12
    月第11期,頁131-162。
    〈論唐宋詞題材的雅化〉,顏震,《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
    2月第23卷第1期,頁56-57。
    〈梅溪詠物詞論〉,路成文,《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
    32卷第2期,頁183-187。
    〈辭章意象論〉,陳滿銘,《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5年4月第50卷第1
    期,頁17-39。
    〈南朝詠物詩發展演變及其動因初探〉,沈文凡、竇可陽,《貴州大學學報》,2005
    年5月第23卷第3期,頁119-121。
    〈宋代詠物詞概覽〉,路成文,《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6月第23
    卷第4期,頁9-13。
    〈不同歷史時期宋詞題材構成比較〉,許伯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5年7月第4卷第7期,頁55-58。
    〈從情與物之關係看漢代詠物賦的嬗變〉,吳從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5年7月第31卷第3期,頁117-120。
    〈史達祖的悼亡詞〉,房日晰、房向莉,《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1月第
    20卷第6期,頁31-32。
    〈梅溪詞反襯手法的成功運用〉,段春楊、劉佳宏,《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6年第7卷第1期,頁67-68。
    〈燕雙飛,人獨影—論北宋詞裡的「雙燕」意象〉,張麗珍、蘇燕婷,《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頁287-302。
    〈論宋詞題材演進的新型南方文化背景〉,許伯卿,《古今藝文》,2006年2月第
    32卷第2期,頁21-32。
    〈談史達祖詞中的對偶〉,房日晰、房向莉,《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
    安)》,2006年3月第23卷第1期,頁67-68。
    〈詞體「領字」之義界與運用〉,王偉勇、趙福勇,《成大中文學報》,2006年6
    月第14期,頁105-138。
    〈屈原:中國古代詠物詩的開山之祖〉,于志鵬,《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6年6月第22卷第3期,頁85-88。
    〈近二十年的史達祖研究〉,婁甦芳,《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7月第
    26卷第2期,頁93-94。
    〈奇秀清逸:梅溪詞的主體風格〉,劉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7月第25卷第4期,頁74-78。
    〈忠於其國,繆於其身—評史達祖〉,陳賢,《現代語文》,2006年10月,頁20-21。
    〈論史達祖的北行詞〉,李梅,《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0月第26卷第
    5期,頁55-59。
    〈試論詠物詩的起源〉,楊風琴,《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11月
    第19卷第6期,頁37-40。
    〈我是誰—宋代詠物詞中四種物我關係〉,黃培,《學苑漫錄》,2006年12月,頁
    84-88。
    〈論文學的風格的形成〉,黃雅莉,《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2006年12
    月第13期,頁29-51
    〈情韻與理趣—論唐宋詩之別〉,伍微微,《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3月第25卷第2期,頁67-72。
    〈論周邦彥與南宋詞人〉,王輝斌,《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4
    月第26卷第2期,頁83-86。
    〈論梅溪詠物詞與清真、白石詠物詞的關係〉,萬靜,《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7年5月第40卷第3期,頁137-140。
    〈譜寫人與自然的和諧詩篇—論唐代詠物詩的和諧美〉,康瑾娟,《文藝論叢》,
    2007年5月第3期,頁180-183。
    〈史達祖詞情感分析〉,李艾國,《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6月第25卷第2
    期,頁29-33。
    〈兩宋詠物聯章詞的情感內涵與審美特徵〉,康瑾娟、張學忠,《西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9月第37卷第5期,頁93-96。
    〈意象互動論—以「一意多象」與「一象多意」為考察範圍〉,陳滿銘,《文與哲》,
    2007年12月第11期,頁453-480。
    〈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王瑩,《文學評論》,2008年第6期,頁
    61-71。
    〈詠物形式的流變〉,韓海霞,《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1
    期,頁64-66。
    〈古代詠物詩探源〉,趙紅菊,《語文學刊》,2008年第1期,頁63-65。
    〈異曲同工 各臻佳境—史達祖與王沂孫的詠物詞之比較〉,張麗華,《語文學
    刊》,2008年第1期,頁52-54。
    〈辭賦:詠物興起的契機〉,鄒巔,《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1月第2卷第1期,頁115-117。
    〈史達祖研究百年述論〉,焦印亭,《中州學刊》,2008年3月第2期,頁207-210。
    〈論意象連結之媒介〉,陳佳君,《中國學術年刊》,2008年3月第30期,頁
    227-254。
    〈論「史梅溪之句法」〉,黃正紅,《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4月第11卷第 2
    期,頁85-87。
    〈詠物詞:一個難以窮盡的詮釋物件〉,李劍亮,《古今藝文》,2008年5月第34
    卷第3期,頁4-16。
    〈論意象組合與章法結構〉,陳滿銘,《國文學報》,2008年6月第43期,頁
    233-262。
    〈論意象之組合方式—承續與層遞〉,陳滿銘,《國文天地》,2008年8月第24
    卷第3期,頁29-33。
    〈論宋代詠物詞創作的寄託手法〉,陳中林、徐勝利,《鄂州大學學報》,2008年
    11月第15卷第6期,頁53-55。
    〈文學三要素與宋南渡詞人研究〉,黃文吉,《國文天地》,2009年2月第24卷第
    9期,頁16-20。
    〈論意象之組合方式—對比與反諷〉,陳滿銘,《國文天地》,2009年3月第24
    卷第10期,頁4-9。
    〈中唐後期詠物詩的詠物意識及其態勢特徵〉,彭小廬,《宜春學院學報》,2009
    年6月第31卷第3期,頁134-13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