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職全
HSIEH,CHIH-CHUAN
論文名稱: 四海話小稱詞的功能及其使用: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
The functions and uses of the diminutives in Si-Hai dialect: A Survey at Hsinfong Township of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鄭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四海話小稱詞語言接觸
外文關鍵詞: Si-Hai dialect, diminutive, language contact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新竹縣新豐鄉重興村及員山村的四海話,主要是四縣話與海陸話接觸後而形
    成的客家話,其小稱詞出現e//ts詞尾混用現象。每位發音人各自存在不同的
    四海話類型,一位發音人能出現最多的六種四海話類型,兩地次方言的使用者,
    依舊能清楚辨識自己所使用的語言歸屬何種客語次方言,代表兩地客語次方言並
    處並存,可知四海話的混合程度仍低。從微觀角度觀察,兩地不同類型的四海話,
    即鄭縈(2007a)X + Y → Xy + Yx→Xy/xY 演變假說上的不同階段。
    影響四海話小稱詞尾混合的社會因素,包括職業、語言態度、接觸時間長短
    及性別。職業是影響小稱詞尾變化的最大因素,為了爭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發音
    人會主動配合顧客的語言習慣而更改使用的語言,在經常持續的語言接觸,促成
    小稱詞尾混用;語言態度會影響混用的方向,兩地四海話小稱詞尾以海陸話的兒
    為主,即朝向強勢的海陸話靠攏;接觸時間會影響四海話的混用程度,長時間
    接觸的結果,讓人們對小稱詞尾的改變已習而不察;男性保持語言習慣比女性高。
    關鍵詞:四海話、小稱詞、語言接觸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問題 1 1.2研究方法及範圍 3 1.2.1研究地點 3 1.2.2研究對象 4 1.2.3田調及語料整理步驟 6 1.2.4研究限制 7 1.3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2.1四縣、海陸客家話 8 2.1.1四縣、海陸客家話聲母 8 2.1.2四縣、海陸客家話韻母 9 2.1.3四縣、海陸客家話聲調 11 2.1.4小結 12 2.2四海話的定義與類型 12 2.2.1羅肇錦(2000) 12 2.2.2鄧盛有(2000) 13 2.2.3張屏生(2004) 13 2.2.4徐瑞珠(2005) 14 2.2.5鍾榮富(2006) 15 2.2.6吳中杰、范鳴珠(2006) 15 2.2.7鄭縈(2007 a) 16 2.2.8小結 16 2.3小稱詞的研究 17 2.3.1鄭張尚芳(1979) 18 2.3.2王本瑛(1995) 19 2.3.3連金發(1998) 20 2.3.4曹逢甫(2006) 20 2.3.5魏郁真(2006) 22 2.3.6小結 22 2.4客語小稱詞研究 24 2.4.1江敏華(1998) 24 2.4.2張素玲(2005) 25 2.4.3徐瑞珠(2005) 25 2.4.4陳秀琪(2006) 26 2.4.5小結 26 2.5語言接觸的相關理論 27 2.5.1 Thomason(2001) 27 2.5.2羅美珍(2000) 27 2.5.3小結 28 第三章 四海話的形成及其音韻類型 29 3.1四海話的定義與形成原因 29 3.2四海話的音韻類型 31 3.2.1四海話的類型 31 3.2.2重興村四海話的類型 34 3.2.3員山村四海話的類型 37 3.2.4小結 39 3.3微觀角度的四海話 40 3.3.1四海話的聲母 40 3.3.1.1重興村四海話的聲母 40 3.3.1.2員山村四海話的聲母 42 3.3.2四海話的韻母 43 3.3.2.1重興村四海話的韻母 43 3.3.2.2員山村四海話的韻母 44 3.3.3四海話的聲調 44 3.3.3.1重興村四海話的聲調 44 3.3.3.2員山村四海話的聲調 46 3.3.4 討論 46 3.4小結 47 第四章 小稱詞的形式與語法功能 49 4.1小稱詞的形式 49 4.2小稱詞的語法功能 50 4.2.1區分語義 51 4.2.1.1重興村 51 4.2.1.2員山村 52 4.2.1.3討論 53 4.2.2變換詞性 54 4.2.2.1重興村 54 4.2.2.2員山村 55 4.2.2.3討論 57 4.2.3表細小 57 4.2.3.1重興村 57 4.2.3.2員山村 58 4.2.3.3討論 58 4.2.4 表微少 58 4.2.4.1重興村 59 4.2.4.2員山村 60 4.2.4.3討論 61 4.2.5表輕蔑 61 4.2.5.1重興村 61 4.2.5.2員山村 64 4.2.5.3討論 66 4.2.6表愛暱 66 4.2.6.1重興村 67 4.2.6.2員山村 68 4.2.6.3討論 68 4.3小結 69 第五章 影響小稱詞尾混用的社會因素 70 5.1四海話小稱詞尾的混合程度 70 5.1.1宏觀小稱詞尾的混合程度 70 5.1.1.1重興村小稱詞尾的混合 71 5.1.1.2員山村小稱詞尾的混合 74 5.1.1.3討論 76 5.1.2微觀小稱詞尾的混合程度 77 5.1.2.1重興村B發音人的混合程度 77 5.1.2.2員山村己發音人的混合程度 79 5.1.2.3討論 82 5.2職業 82 5.2.1重興村 82 5.2.2員山村 84 5.2.3討論 85 5.3語言態度 85 5.3.1重興村 85 5.3.2員山村 86 5.3.3討論 87 5.4接觸時間 87 5.4.1重興村 88 5.4.2員山村 88 5.4.3討論 89 5.5性別 90 5.5.1重興村 90 5.5.2員山村 92 5.5.3討論 94 5.6小結 95 第六章 結論 96 參考書目 98 附錄 103

    Thomason, Sarah Grey.2001. Language Contact. The Washington, D.C. : Georgetown
    Universiy Press.
    Crowley, Terry.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y Press.
    王士元,石鋒等鐸.2000.《語言的探索─ 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北京
    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本瑛.1995.〈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第4期,
    371-398。
    王海棻.1991.〈六朝以後漢語疊架現象舉例〉,《中國語文》第5期。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2004.《客語發音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石毓智.2006.《語法的概念基礎》。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伍巍.2003.〈廣東曲江縣龍歸土話的小稱〉,《方言》第1期,54-60。
    江俊龍.2002.《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敏華.1998.《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辛菊.1999.〈翼城方言「子」尾的特點〉,《語文研究》第1期,64-66。
    吳中杰、范鳴珠.2006.〈國姓鄉的語言接觸與族群認同〉,《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
    地方社會: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吳福祥.2007.〈關於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民族語文》第2期,3-23。
    呂叔湘.2004.《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嵩雁.2007.〈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38
    卷第1期,45-70。
    李如龍.2002.〈論漢語方言的語流音變〉,《廈門大學學報》第6期,43-50。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珊.2003.《動詞重疊式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琦.2005.〈現代漢語名詞後綴「子」的用法探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21-124。
    何大安.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邱俊龍.2002.《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邵慧君.1997.〈吳語粵語小稱變音與兒尾〉,收於鄧景濱所編《漢語方言論文集》,
    112-141。
    邵慧君、甘于恩.2002.〈閩語小稱類型比較〉,收於丁邦新、張雙慶所編《閩語研
    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273-280。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話之語音現象〉,《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
    學學術研討會》,75-98。
    洪惟仁.1992.《臺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貴榮.2005.《臺灣饒平客話》。臺北:南天書局。
    徐瑞珠.2005.《苗栗卓蘭客家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秦堅.2005.〈後綴「仔」的類型和意義〉,《語言與翻譯》,第1期,36-39。
    高玲芳.2004.《吳徽語小稱研究─以慶元方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屏生.2004.〈臺灣四海話音韻和詞彙的變化〉,《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
    會》,77-91。
    張素玲.2005.《關西客家話混同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雯.1998.《臺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夢井.2001.〈漢語名詞後綴「子」的型態學研究〉,《惠州大學學報》第1期,
    39-47。
    曹志耘.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第3期,33-44。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韻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
    學報》第2期,1-15。
    曹逢甫、李一芬.2005.〈從兩岸三地的比較看東勢大埔客家話的特殊33/35調的
    性質與來源〉,《漢語研究》第23卷第1期,79-106。
    連金發.1998.〈臺灣閩南語詞綴「仔」的研究〉,《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
    文選集》,465-483。
    陳忠敏.1992.〈論吳語閩語兩種表小稱義的語音形式及來源〉,《大陸雜誌》第5
    期,35-39。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臺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
    言學》第7卷第2期,417-434。
    陳鴻邁.2002.〈海南閩語的囝〉,收於丁邦新、張雙慶所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
    方言的關係》,297-304。
    陳衛恆.2003.〈林州方言「子」尾讀音研究〉,《語文研究》,第3期,53-59。
    莊初升、林立芳.2000.〈曲江縣白沙鎮大村土話的小稱音變〉,《方言》第3期
    236-242。
    項夢冰.1994.〈是「V/A兒」還是「N兒」〉,《語言建設》第8期,2-4。
    馮愛珍.1991.〈福清話名詞性後綴「囝」〉,《中國語文》,第6期,440-444。
    黃怡慧.2004.《臺灣南部四海客家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群建.1993.〈湖北陽新方言的小稱音變〉,《方言》第1期,59-64。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楊秋玲.2004.〈現代漢語中「子」的作用〉,《焦作大學學報》第3期,39-40。
    趙元任.2002〔1982〕.《趙元任全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冬梅.2002.〈關於小稱的基本認識〉,《語文學刊》第2期,52-55。
    潘家懿.1999.〈海豐福佬話裡的「仔」尾〉,《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期,54-58。
    劉丹青.2001.〈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語言研究》第2期。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7.〔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秀雪. 2006.〈閩語小稱詞語法化研究─以漳州、詔安、尤溪、大田為例〉,《漢語方言小稱詞小型研討會會議論文集》,67-81。
    鄭張尚芳.1979.〈溫州方言的兒尾〉,《方言》第3期,207-230。
    鄭張尚芳.1980.〈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一),《方言》第4期,245-262。
    鄭張尚芳.1981.〈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二),《方言》第1期,40-50。
    鄭縈.2007a.〈從小稱標記的混用看四海客家話〉,《語言微觀分佈國際研討會》,
    臺北中央研究院。稿本。
    鄭縈.2007b.〈小稱詞的地理類型與層次〉,漢語方言小稱詞讀書會。稿本。
    鄭縈、陳雅雯.2006.〈數詞+量詞+仔+名詞初探〉,《漢語方言小稱詞小型研討
    會會議論文集》,366-373。
    鄭縈、謝職全.2007.〈客語小稱詞與數量詞的搭配〉,第四十屆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
    鄭錦全.2006.〈臺灣客家與閩南族群雜居環境的語言互動空間〉,《全球視野下的
    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鄧盛有.2000.《臺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1.〈從「四海話」看語言演變的規律和方向〉,《第一屆「客家研究」
    研究生論文發表會》,1-29。
    鄧盛有.2003.〈從新竹縣的「四海話」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臺灣語言教
    學與研究》,第5期。
    盧廣誠.2003.《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南天書局。
    蕭素英.2007.〈閩客雜居地區居民的語言傳承: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語言暨
    語言學》,第8卷第3期,667-710。
    賴文英.2003.〈新屋地區的多方言現象〉,《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5期,26-41。
    賴文英.2004.《新屋豐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5.〈海陸客語仔詞綴語音演變的規律方向〉,《2005全國語言學論文研
    討會》,1-18。
    錢惠英.1991.〈屯溪方言的小稱音變及其功能〉,《方言》第3期,200-203。
    鮑厚星.2002.〈方言語法研究與田野調查〉,收於戴昭銘、周磊所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36。
    謝新盟.1992.《家禮指南》,新屋觀音區謝姓宗親會編印。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鍾榮富.2006.〈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2期,
    523-544。
    鍾榮富、鍾麗美. 2006.〈客家話小稱詞的類型及社會性變異〉,《第二屆臺灣文學
    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鍾麗美. 2005. 《屏東內埔客語的共時變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郁真.2006.《「子」的語法化與詞彙化研究》,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羅美珍.2000.〈論族群互動中的語言接觸〉,《語言研究》第3期,1-19。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台原出版社。
    羅肇錦.1998.〈臺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第四屆國際客家
    學研討會》,3-13。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