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永中
論文名稱: 魏晉南朝禪代研究:以「力」、「命」、「禮」為中心
指導教授: 張永堂
口試委員: 許守泯
林聰舜
張永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中古禪代天命祥瑞讖緯與災異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魏晉南朝改朝換代頻繁,是中古政治史上顯著的現象。關於中古禪代的歷史,不但歷代士人對其評價與定位有所爭論,更是現代學者重視的議題之一。前人學者對於魏晉南朝禪代有不少的研究。本文則是希望透過「力」、「命」、「禮」三個要素來重新審視此議題。魏晉南朝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透過以上三個要色,本文希望能夠呈現此時期思想文化發展與變遷的一面。
    堯舜禪讓本來是儒家所推崇的政治理想,也是先秦諸子對於改朝換代與政治權力轉移的規劃設計。堯舜禪讓所推崇的是傳統儒家政治德性,標榜的是高度的理想性的道德價值。然而在魏晉南朝政治局勢不穩,且文化價值變動之際,以堯舜禪讓為典範的政權轉移模式,卻普遍的被實踐著。故而,本文關注的是,在新舊王朝更替之際,當時的歷史人物是如何一方面繼承著既有的價值系統,一方面融入新要素而完成中古禪代的模式。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與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章節安排與架構……………………………………… 9 第二章 強權崛起:以「力」取天下…………………………………… 12 第一節 漢魏曹操……………………………………………… 12 第二節 宋劉裕………………………………………………… 17 第三節 齊蕭與陳陳霸先……………………………………… 35 小 結…………………………………………………………… 39 第三章 朝代更替:「天命」的追求與操縱……………………………… 39 第一節 祥瑞…………………………………………………… 39 第二節 災異…………………………………………………… 41 第三節 讖緯…………………………………………………… 46 小 結…………………………………………………………… 49 第四章 政權確立:禮制的展現………………………………………… 52 第一節 禪代的禮制思想與文獻……………………………… 53 第二節 漢魏禪讓的五德終始說論述………………………… 53 第三節 告天與告民…………………………………………… 64 小 結…………………………………………………………… 66 第五章 結論……………………………………………………………… 68 附錄一……………………………………………………………………… 73 附錄二……………………………………………………………………… 87 引用書目…………………………………………………………………… 94

    參考書目

    史料: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2。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劄記》,南京:鳳凰,2008。

    學者研究成果:
    1. 王文濤,〈中國古代「專制」概念考述〉,《思與言》,44:4,(台北:2006.12),頁1-44。
    2.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圖書,1997。
    4. 甘懷真,〈西漢郊祀禮的成立〉、〈「制禮」觀念的探析〉,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26-85。
    5. 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381-391。
    6. 朱子彥,〈易代鼎革:九錫與禪讓制度〉,收入氏著《多維視角下的皇權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1-61。
    7. 朱曉海,〈『文選』中勸進文、加九錫文研究〉,《清華學報》,新38:3,2008:09,頁383-387。
    8.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1980。
    9.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店,2000年修訂版),頁1-67。
    10. 艾蘭(Sarah Allen),《世襲與禪讓 — 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1. 余英時,〈「政治文化」釋義〉《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收入氏著《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2004年),頁20-24。
    12. 余英時,〈中國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動力〉,收入氏著《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三民,1995年),頁211-218。
    13.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收入氏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2006年),頁47-75。
    14. 余英時,〈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與新道家運動〉,收入何俊編《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20-49。
    15. 呂宗力,〈讖緯與十六國北朝的社會與政治〉,收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1-6世紀中國北方邊疆、民族、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頁253-298。
    16. 周一良,〈東晉以後政權禪代之特徵〉,收入氏著《周一良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348-358。
    17.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與王朝禪代〉,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頁425-435。
    18. 周鳳五,〈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頁739-759。
    19. 侯旭東,〈中國古代專制主義說的知識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年04月。
    20. 唐君毅,〈政治及國家與道德理性〉,收入氏著《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31-244。
    21.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1999。
    22. 徐復觀,〈先秦儒家思想的轉折及天的哲學的完成 -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第二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82-269。
    23. 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頁10-60。
    24. 張瑞穗,〈《春秋公羊傳》崇讓觀之內涵、源起及意義〉,東海中文學報,2003年3月,第十五期,頁85-126。
    25. 淺野裕一,佐藤將之監譯,〈『容成氏』的禪讓與放伐〉收入《戰國楚簡研究》(台北市:萬卷樓,2004年),頁85-111。
    26. 郭沫若,〈『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的反映〉,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7. 陳芳明,〈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從史學史的觀點試探宋代史學之一〉,收入收錄陳弱水、王汎森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28.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收入氏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2005年),頁311-351。
    29. 陳弱水,〈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收入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 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1982年),頁211-229。
    30. 陳啟雲,《儒學與漢代歷史文化 - 陳啟雲文集(二)》(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31. 許倬雲,〈秦漢知識分子〉,收入氏著《求古篇》(台北:聯經,1982年),頁。
    32.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年),頁93-115。
    33. 楊聯陞,〈國史諸朝興衰芻論〉,收入氏著《國史探微》頁21-43。
    34. (日)溝口雄三,〈中國的「公」〉,收入氏著《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46-61。
    35. 葉嘉瑩,《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
    36. 劉淑芬,〈建康與六朝歷史的發展〉,收入氏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頁3-33。
    37. 劉惠萍,〈由神聖敘事到道德闡釋 ─ 以『尚書•堯典』「堯舜禪讓」說的傳承為例〉,收入中興大學文學系編,《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 ─ 文學與經學研究討論會論文集》(2006年9月),頁571-602。
    38. 劉寶才,〈唐虞之道歷史與理念 — 兼論戰國時期的禪讓思潮〉,《人文雜誌》,2000:3。
    39.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頁314-321。
    40. 閻步克,〈「奉天法古」的王莽「新政」〉,收入氏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360-411。
    41.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蘭臺出版社,1999),頁206-276。
    42. 錢穆,《唐虞禪讓說釋疑》,收入《古史辨》第七冊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292-295。
    43.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
    44. 錢穆,《國史新論》,台北:東大,2004。
    45. 顏尚文,《梁武帝》,台北:東大,1999。
    46. 羅新慧,〈『容成氏』、『唐虞之道』與戰國時期禪讓學說〉,《齊魯學刊》2003:6,頁1-4。
    47.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台北:宗青出版社,1979年)。
    48. 顧頡剛,《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收入《古史辨》第七冊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30-107。

    英日文研究成果:
    1. Gary Arbuckle, “Inevitable Treason: Dong Zongshu’s Theory of Historical Cycles and Early Attempts to Invalidate the Han Manda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15, No. 4 (Oct. – Dec. 1995), pp. 585-597.
    2. Goodman, Howard L. Tsao P’i Transcendent: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Dynasty-Founding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Han, Seattle,WA: Scripta Serica, 1998.
    3. Leban, Carl. Managing heaven’s mandate: coded communication in the accession of Ts’ao P’ei, A.D. 220, 收入 David T. Roy, and Tsien Tsuen-hsuin, ed. “Ancient China: Studies in Early Civiliz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315-341.
    4. Lu, Zongli. Heaven’s Mandate and Man’s Destin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95.
    5.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平樂寺書店,1956。
    6. 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社,2003。

    學位論文:
    1. 徐沖,《漢魏革命再研究:君臣關係與歷史書寫》(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8年6月)。
    2.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