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錦清 |
---|---|
論文名稱: |
眼觀、心象、容情的再現 The reappearance of vision the sight of heart and containing the spirit |
指導教授: | 呂燕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1 |
中文關鍵詞: | 眼觀 、心象 、容情 、膠彩畫 、日本畫 |
外文關鍵詞: | the reappearance of vision, the sight of heart, containing the spirit, glue color painting, Nihonga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創作的歷程是一種主觀性的心靈轉化,在主體的個人主觀與客體的媒材,相互進行交融,甚至相互間進行相斥與對抗。尤其是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本身思維與表現形式相互間的結合與拉鋸,所以藝術創作的過程,可說是一條愉快中夾帶孤寂與痛苦經驗的歷程。筆者學習繪畫歷程可謂是幸運,在學習過程中藉由前人的創作經驗,以古鑑今,由閱讀中外古今畫論及美學哲思之後,藉此釐清自己在創作時的迷思,使創作過程不再讓媒材應用所侷限,讓自我的藝術語彙與創作思維加深加廣,使思想與內涵兼具,讓創作形式變化多樣,達到更高的境界。
在本論述中茲將筆者的創作歷程與研究方向約略分為三部份:
一、 從歷史脈絡探討膠彩畫繪畫觀
由近代日本畫的發展,深究受日本繪畫影響的台灣第一代膠彩畫家的師承與其主要繪畫觀,對日治時期的台籍畫家作深入性的探究,藉以了解膠彩畫在台灣畫壇立足初期的繪畫觀。在時空更替,身處於民族情結、政治敏感年代的台灣膠彩畫艱辛傳承至現今蓬勃發展,並探討膠彩畫繪畫觀的發展歷程對筆者膠彩畫創作技法的影響,做一分析與比較。
二、 由東、西哲學觀剖析個人創作理念的形成
藉由東方的儒家、道家、佛教自然哲學與西方的自然美學思想,分析個
人藝術創作觀念的形成,對於以自然為師的創作內容與思維進行論述與剖析,希冀歸納自我的繪畫風格元素,以此作為未來創作的方向和依歸。
三、 創作歷程的剖析與論述
針對筆者,以「眼觀、心象、容情的再現」為主題的創作歷程做一番省思,對於現今所謂後現代、區域化與地球化等前衛藝術思潮影響的藝術創作,進行「藝術本質、文化本質」的反思,期許將來自己在創作時,能加入更多自身的文化特質,擴充自我創作的內涵與可能性。
The course of creation is a subj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spirit. It means that the personal subject of individual mingles with, even rejects or fights to the objective medium.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 thinking in creators themselves and the formality of expression combine to each other or come to a deadlock. Therefore, the course of artistic creation is an experience with joy, but also lonely and painful. I was lucky when I was learning painting. I learned by forefathers’ creative experiences that I can draw lesson from, and I also improved my disorientation by reading the painting theorie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and the philosophy of esthetics. It not only makes my creative process doesn’t be limited any more when I am putting the medium in use, but also reinforce and spread my artistic lexic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making me have both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connotation. Further more, it makes my creative style become deeper and more spread even higher confines.
I portion out my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directions of study for three parts:
First, conferring the view and the technical formation of glue color painting from historical sequence of idea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ainting, conferring where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glue color painters in Taiwan who was infected deeply by the Japanese paintings learned from and their main view about paintings. Realizing glue color painting’s initial view of drawing in the drawing film of Taiwan by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painters who left in Taiwan at the time when Japan charge. Conferring the glue color painting’s vigorous development in Taiwan which it was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hardly when it was in the times of transformation of space-time, cultur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sensitiveness of politics, and discussing the developing progress of the drawing view of glue color painting effect my creative skills of glue color painting. I analyze and compare by these discussions.
Second,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creative thought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nalyzing how to form the personal point about article creation by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the Confucians, Taoist, and Buddhism. Hoping to induce myself elements of the drawing style by discussing and conferring the container and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and makes it become the direction and something which I can rely when I am creating in the future.
Third,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course of creation:
This chapter takes the theme of the creative progress which about “The reappearance of vision, the sight of heart, and containing the spirit” as an introspection for me. For the infection of the modern article thinking about the last modern times, the influence of an area and the earth what is called nowadays, is proceeding the introspection about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of arts and cultures.” Hoping that I can enter more cultural quality of my own, expanding the creative connot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myself in the future.
.王秀雄(民89)。日本美術史下冊。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朱光潛(民84)。文藝心理學。台南市;大夏出版社。
.朱光潛(民76)。西方美學的源頭。台北市;金楓出版社。
.朱光潛(民76)。文藝心理學(上)。台北市;金楓出版社。
.黑格爾 朱孟實譯(民70)美學 第一卷。台北市;里仁出版社。
.李欽賢(民82)。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李來源•林木著(民86)。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李醒塵(民89)。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安海姆,李長俊譯(民6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呂燕卿(民76)。教師採用「渥夫林藝術史原理」繪畫鑑賞教學對師專(師院)美勞科(系)學生繪畫鑑賞能力之影響。新竹市;易明企業有限公司。
.吳 怡(民82)。新譯老子解義。台北市;三民書局。
.吳雅鳳(民88)。由田園主題的變遷談透納的英國風景。劉紀蕙主編(民88)框架內外─藝術、文淚與符號疆界。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吳道文(民77)。藝術的興味。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施惠美(民86)。日本近代藝術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施世昱(民92)。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姜一函(民76)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心龍(民91)。風景•繪畫。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張 法(民87)。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黃冬富(民80)。從省展看光復以後臺灣膠彩畫之發展。郭繼生主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廖瑾瑗(民90)。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廖瑾瑗(民93)。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抒情新象膠彩。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紀綱 范明華著(民90)。易學與美學。台北市;大展出版社。
.賴明珠(民89)。呂鐵州與台灣美術發展的關係。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里法(民81)。日據時期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蔡 友(民85)。自在耕耘—蔡友作品解析。台北市;設計家雜誌社。
.薛燕玲(民92)。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域特色,台灣美術丹露。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龐均(民88)。繪畫寫生哲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E.H.Gombrich,雨芸譯(民78)。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Robert Wuthnow , James Davison Hunter , Albert Bergesen & Edith Kurzweil ,王宜燕、戴育賢譯(民91)。文化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Ocvirk.Stinson.Wigg.Bone..Cayton,江怡瑩譯(民93)。藝術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六和出版社。
.(民80)。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民81)。佳慶藝術圖書館─偉大的傳統。台北市;佳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瓊瑞(民90)。台灣美術史研究。台中市;伯亞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期刊、畫冊
.王秀雄(85年)。台灣第一個近代雕塑家黃土水的藝術與風格探釋。台中市;
東海學報第37卷(1)。
.石守謙(民81)。人世美的紀錄者─陳進畫業研究,台灣美術全集 2 陳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李進發(民82)。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承遠(民85)。近代韓國彩色畫之形成與變遷,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台中市;國立美術館。
.李美玲(民94)。圍城與解圍─書寫膠彩畫被台灣美術教育體制和展覽會邊緣化的一段歷史-1945-1985,並試論第二代的膠彩畫家。台灣美術 60期。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林育淳(民85)。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翠峰(民89)。台灣美術三百五十年,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施世昱(民88)。「台、府」展裡的東洋畫─「台展型」、「灣製畫」、「南畫」的行程與風格探釋。台中市;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前裕(民93)。台灣膠彩畫史系列演講與座談專輯。台中市;東海大學美術系
.賴明珠(民92)。桃園縣藝文資源調查,桃園地區美術家許深州先生研究調查。
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92年)。日治時期台灣新美術的誕生座談會紀錄。台灣美術丹露。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