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宋姿儀
論文名稱: 師生互動式朗讀中幼童對變化版童話的反應歷程─以四本「三隻小豬」圖畫書為例
指導教授: 周婉湘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互動式朗讀互文連結讀者反應改編童話後現代圖畫書
外文關鍵詞: interactive read-alouds, intertextuality, reader response, fairytale variants, postmodern picture book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二年級幼童如何解讀非傳統的改編版童話之中的變異性,亦即分析幼童如何藉由閱讀同一童話從簡單到複雜的的變化版本,形成文本間的互文連結及基模調適,進而理解複雜的後現代童話之反應歷程。研究中使用之四本變化版童話分別為兩本改編自傳統故事的「三隻小豬」圖畫書,以及兩本後現代版本的「三隻小豬」。文本的選擇、研究設計及資料分析方式,是參考美國學者Lawrence Sipe對幼童讀者閱讀變化版童話的相關研究(Sipe, 2001; Sipe & Brightman, 2005; Sipe & Brightman, 2006; Sipe, 2008b),也藉此比較中西方幼童對變化版童話反應的異同點,並以「互動式朗讀」(interactive read-alouds)此種強調師生互動、發言主權在於幼童的方式,帶領十位幼童進行討論,希冀能在國小「說故事」偏向教師單向灌輸、學生回答既定問題的討論型態中,發現教師角色所能帶來的改變。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師角色」的發現:類似於Sipe & Brightman(2005)的發現,教師提供多元的鷹架角色與提問類型,且面對越困難的文本,越開放多元的回應空間,以延伸師生對話的深度;
    二、互文連結對變化版童話理解之幫助:幼童對「三隻小豬」童話既有的基模提供變異性情節的互文連結對照,並主要依靠「故事分析」來達成文本理解;
    三、幼童對後現代童話的解讀方式:幼童的互文連結反應從近文本設計開始,提供後現代文本的理解條件,且理解是循序漸進的,此外,教師角色與師生討論方式是刺激對話產生的關鍵。
    研究者再根據此結果,進一步對國小教師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aiwanese second grade children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non-traditional versions of fairytales, including postmodern fairytales, during interactive read-alouds. Using Lawrence Sipe's series studies on young readers’ response to a set of picture books based on the same fairytale as research model (Sipe, 2001; Sipe & Brightman, 2005; Sipe & Brightman, 2006; Sipe, 2008b), this study used four picture book versions of "The Three Little Pigs" as read-aloud materials, rendering from two easier versions, which were adap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tory, to more complex postmodern versions.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both the arrangment of texts and the teacher/researcher’s scaffolding roles during interactive read-alouds could contribute to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dern books. The data analysis focused on young children’s intertextual responses as well as how they accommodated the new versions into their fairytale schema. The results were also compared to Sipe’s finding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roles: Similar to Sipe & Brightman’s (2005) finding, the teacher/researcher provided various scaffolding roles and raised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during read-alouds. When facing complex texts, the teacher was more open-minded in her rol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depth of the conversation.
    2. Intertextual response and schema accommodation: Young children’s schema of the traditional fairytale provided the bases to understand the new versions through intertextuality, but the children mainly relied on "analytical” response to understand the books.
    3. Interpretations of postmodern fairytale: Young children’s intertextual response began from peritext and this provided the bas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ostmodern text. Th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modern book were gradual and was similar to Sipe’s (2008b)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teacher/researcher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s and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 錄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童話、後現代童話與童話的基模及互文性 9 第二節 讀者反應相關理論 18 第三節 國外幼童讀者對於童話與後現代童話的反應 27 第四節 我國幼童讀者對於童話與後現代童話的反應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1 第二節 共讀書籍的選擇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 5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互動式朗讀中的「教師角色」 61 第二節 幼童對四本「三隻小豬」變化版童話的互文連結歷程 81 第三節 幼童對四本「三隻小豬」變化版童話中變異性的解讀歷程 91 第四節 幼童對後現代童話《豬頭三兄弟》的解讀歷程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1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7 第一節 中文部分 127 第二節 西文部分 130 第三節 童書部分 131 附錄 132 附錄一 《The Three Little Pigs》中英對照翻譯 132 附錄二 前導研究1:共讀版本測試紀錄 145 附錄三 前導研究2:共讀習慣建立紀錄 155 附錄四 悅讀班導師訪談紀錄 169

    一、 中文部分
    朱伶莉(2004)。幼兒對於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貞(2004)。重複閱讀及文章難度對五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影響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第四期,319-336。
    吳淑箐(2006)。大班幼兒摘取圖畫故事書大意之內容分析-以童話類主題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茵茵(2006)。兒童與成人對安東尼‧布朗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台東
    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心智、張宜玲(2005)。小孩的泛靈觀及其對故事中擬人化情節的接受性。幼
    兒保育學刊,第三期,153-166。
    林虹汶(2006)。古典童話的重生──以英國民間故事《三隻小猪》的改寫本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1期,1-36。
    林秀慧(2008)。幼兒故事重述之內容分析研究。幼兒保育學刊,第六期,97-115。
    林歆晏(2009)。兒童閱讀顛覆統圖畫書之回應行為。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慧瑩、胡美智(2002)。幼兒語文活動之影響探討。幼兒閱讀智能發展研討會
    論文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35-60。
    洪文瓊編(1999)。台灣兒童文學手冊。台北:聯經。
    韋葦(1995)。世界童話史。台北:天衛。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Strauss & Corbin)。台北:巨流。
    徐翊瑄(2009)。建構多文本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秀君(2002)。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言學刊,6,
    286-308。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宜玲(2005)。寫給重複的歌:童話故事的重複形式及其表現技巧之探討與應
    用。幼兒保育學刊,第三期,131-151。
    張純毓(2006)。平面文本與幼兒的邂逅─幼稚園團討中,幼兒對平面文本的回
    應。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曉琦(2006)。童話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實施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
    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雅嵐(2011)。成人共讀策略對兒童繪本閱讀理解歷程影響之眼動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俐伶(2002)。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郭靖雯(2009)。幼兒對以「狼」為主角的圖畫書之閱讀反應探究。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2005)。如何引導幼兒閱讀故事書以增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屏東教育大
    學學報,第24期,41-60。
    陳思綺(2006)。格林童話角色模式的分析。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麗琴(2010)。幼兒對顛覆性別刻板印象圖畫書教學之回應。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齡瑩(2003)。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
    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黃郁婷(2008)。大衛.威斯納自寫自畫圖畫書風格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春美(2008)。閱讀乃社會互動的歷程---以小班幼兒對圖畫書的反應為例。明
    新學報34卷,第一期,281-296。
    趙金婷(2003)。幼兒符號文化之研究-以幼兒的文學理解為例。嘉南藥理科技大
    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趙金婷(2007)。幼兒對不同版本故事書的文本互織反應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
    教育學報,第24卷第一期,1-28。
    趙金婷(2009)。學前幼兒分享及萌發閱讀之外加內容探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
    研究學報,第43卷第一期,165-193。
    劉象愚譯(1993)著。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集(原作者:Hassan
    Ihab)。台北:時報文化。
    劉鳳芯譯(2002)。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原作者:Perry Nodelman)。台北:天衛。(原出版年:1996)
    劉素卿(2006)。幼兒對於童話故事的道德理解之研究:以經典童話故事討論為
    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二卷第二期,93-124。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蔡佳霖(2007)。童話閱讀之情意教學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鄭瑞菁(2009)。幼兒對後設圖畫書的回應行為之探究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羅鳳珍(2004)。師生口語互動之反思─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Barrentine, S. J. (1996). Engaging with reading through interactive read-alouds. The
    Reading Teacher, Vol. 50, No. 1, 36-43.
    Benton, M. (2005). Readers, texts, contexts. In P. Hunt (Ed. ),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chapter 6). New York: Routledge.
    Goldstone, B, P. (2004). The postmodern picture book: A new subgenre. Language
    Arts, Vol. 81, No. 3, 196-204.
    O’Neil, K. (2010). Once upon today: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with postmodern
    picturebook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41:40-51.
    Pantaleo, S. (2002). Grade 1 students meet David Wiesner's Three Pigs.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8(2), 72-84.
    Pantaleo, S. (2004). Exploring grade 1 students' textual connec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8(3), 211-226.
    Sipe, R. L. (2000a). “Those two gingerbread boys could be brothers”: How children
    use intertextual connections during storybook readalou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31(2), 73-90.
    Sipe, L. R. (2000b).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understanding by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in oral response to picture storybook read-aloud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5(2), 252-276.
    Sipe, L. R. (2001). A palimpsest of stories: Young children’s construction of
    intertextual links among fairytale variants.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40(4), 333-352.
    Sipe, L. R. & Brightman, A. (2005). Young children’s visual meaning-making during
    readalouds of picture storybooks.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Yearbook, 54,
    349-361.
    Sipe, L. R. & Brightman, A. (2006). Teacher scaffolding of first-graders’ literary
    understanding during readalouds of fairytale variants.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Yearbook, 55, 276-292.
    Sipe, L. R. (2008a). Storytime: Young children’s literary under standing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hapter 3, pp. 55-81. Young children’s literary understanding in the classroom: Between text and reader.)
    Sipe, L. R. (2008b). First graders interpret David Wiesner’s The Three Pigs: A case study. In Sipe, L. R. & Pantaleo, S. (Eds. ), Postmodern picturebooks: Play, parody, and self-referentiality (pp. 223-237). New York: Routledge.

    三、 童書部分
    Browne, A. (2001)。乃平遇上乃萍(彭倩文譯)。台北:格林。(原出版年:1999)
    Browne, A. (2005)。走進森林(陳怡芬譯)。台北:格林。(原出版年:2004)
    Kellogg, S. (1997)。The Three Little Pigs。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awrence, D. (2001)。聖誕小子(郭恩惠譯)。台北:格林。
    Marshall, J. (1989)。The Three Little Pigs。New York:Grosset & Dunlap.
    Scieszka, J. & Smith, L. (1994)。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管家琪譯)。台
    北:格林。(原出版年:1993)
    Scieszka, J. & Smith, L. (1999)。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方素珍譯)。台北:三
    之三。(原出版年:1989)
    Scotton, B. (2007)。小羊羅素過耶誕(陳雅茜譯)。台北:小天下。
    Scotton, B. (2009)。聖誕快樂!貓咪雷弟(陳雅茜譯)。台北:小天下。
    Wiesner, D. (2002)。豬頭三兄弟(黃筱茵譯)。台北:格林。(原出版年:2001)
    Wiesner, D. (2003)。瘋狂星期二(郝廣才編)。台北:格林。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