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宏榮 Guo, Hong-Rong |
---|---|
論文名稱: |
越南新住民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縣中正國小補校為例 A Study on the Adaptation of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s: A Case Study of Zhongzheng Elementary School Supp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Chen, Luan-Feng |
口試委員: |
鄭國泰
Cheng, Kuo-Tai 譚光鼎 Tang, Kuan-T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越南 、新住民 、新住民女性 、生活適應 |
外文關鍵詞: | Vietnam, immigrants, new immigrant women, adaptation to lif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0年之前,有關新住民女性對於生活適應的研究和論述頗多,但經過十餘年後,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政治經濟發展和國家南向政策,對來臺的新住民之國家、個人教育程度、社經背景必然有所改變。新住民的來臺的原因及生活適應的面貌已與往昔不同,基於以上原因,探討新住民的現況及生活適應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是以就讀新竹地區中正國小補校就讀的六位越南新住民女性做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瞭解新住民女性在臺灣社會的生活適應情況,探討她們在語言、生活文化(飲食、氣候衣著、交通)、社會、經濟、教育、家庭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適應狀況。
本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1、近十年來臺的越南新住民,其學歷普遍較十年前高。
2、自「南向政策」開始,越南新住民來臺的途徑已不限於婚姻仲介,而是趨向多元的自由戀愛。
3、語言學習是新住民融入臺灣的鑰匙,也是新住民能否適應臺灣的關鍵。
4、越南新住民對於出去工作的意願都十分強烈,原因有:分擔家中經濟、想要拓展人際關係、實現自我理想、不想賦閑在家中等等。
5、公婆沒有給越南新住民傳宗接代的壓力,生與不生可由新住民及其丈夫自己決定。
6、越南新住民因不是婚仲管道而來,在家中的地位有明顯提升,對子女教育有主導權,也較不會遭遇不理性的對待。
7、越南新住民對於政府部門相關的輔導、協助措施及方式不是很瞭解。
Before 2010, there was considerable research and discourse on the adaptation of immigrant women to life. However,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with changes in time, environment, politic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ational Southbound policy, there must have been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and individual education levels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of immigrants coming to Taiwan. The reasons for immigrating to Taiwan and the adaptation to lif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daptation of immigrants.
This study focuses on six Vietnamese new resident women attending the supplementary school at Zhongzheng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Hsinchu area.This study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daptation of immigrant women in Taiwanese society, exploring their adaptation in language, lifestyle culture (diet, climate clothing, transportation), society, economy, education, family, and mental healt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rom this study:
1.In the past decade,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Vietnamese immigrants in Taiwan has generally been higher than ten years ago.
2.Since the start of the "Southbound Policy," the pathways for Vietnamese immigrants to Taiwan have diversified beyond marriage intermediaries towards multiple forms of free love.
3.Language learning is the key to immigrant integration into Taiwan and the key to whether immigrants can adapt to Taiwan.
4.Vietnamese immigrants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work, for reasons such as economic support for the family, expanding social networks, fulfilling personal ideals, and avoiding idleness at home.
5.There is no pressure from parents-in-law on Vietnamese immigrants to have children; the decision to have children is left to the immigrants and their husbands.
6.Vietnamese immigrants, who did not come through marriage channels, have a higher status in the family, have more control ove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are less likely to experience irrational treatment.
7.Vietnamese immigrants are not very familiar with the counseling and assistance measures and methods provided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壹、中文文獻
1.內政部(2006)。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執行成效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2.內政部(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6.11.03 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3.html
3.內政部(2020)。取自 https://www.moi.gov.tw/新竹縣2022年7-12月照顧服務措施辦理情形彙整表,2023年11月15日,ws.hsinchu.gov.tw
4.內政部移民署與戶政司(2023)。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23年10月14日,引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
5.內政部移民署與戶政司(2023)。結婚人數按性別及原屬國籍分(按登記日期)。 2023年10月14日,引自https://www.ris.gov.tw
6.內政部移民署與戶政司(2023)。結婚人數按婚姻類型及雙方原屬國籍分。2023年10月14日,引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7.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因應方案。2006年 1 月 6 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html
8.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因應方案。2006年 1 月 6 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html
9.監察院(2018)。新住民融入臺灣社會所衍生之相關權益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
10.職訓局勞動力發展辭典(2017)。新住民定義。2017 年 5 月 21 日引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69&result=yes
11.王玉山(2021)。新住民在臺灣的工作處境-以大陸籍配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王伯頎(2014)。新住民遷徙後的適應問題對臺灣社會安全的影響及因應策略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7),189-214。
13.王秀芳(2013)。南投縣女性新住民參與國小補校學習歷程的困擾與轉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王盈智(譯)(2004)。M. Williams 著。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韋伯。15.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4,15-36。
16.王秋瓊(2021)。新住民生活適應之影響因素與政府應對策略之研析—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花蓮市。
17.王夢麒(201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之政策執行及評估-以高雄市小港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19.朱莉英(2019)。新住民家庭教養現況、困境與親職教育需求—淺談服務經驗。社區發展季刊,167,162-173。
20.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 心理衛生。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21.朱劍章(2015)。澎湖縣東南亞籍配偶在地生活適應之探討:以親密關係為觀點。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2.阮秋嫻(2020)。東南亞新住民在臺灣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地區越南新住民女性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23.江亮演、陳燕禎、黃稚淳(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24.吳芳茜(2009)。臺中縣新住民女性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動機、需求、態度與困境探討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縣。
25.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26.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27.吳珮慈(2023)。在臺白領越南籍新住民教養子女方式之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論文。
28.吳憶如(2009)。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參與學習服務措施及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9.吳樹欉(2001)。臺灣外籍新娘生活適應問題與政府政策。2006 年 5 月 19 日, 取自http://www.wrp.org.tw/Conf/index3a.htm
30.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
31.李沛玲(2013)。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態度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2.李秀珠(2005)。嵌入、扭曲、覺知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
33.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34.李政賢譯(2006)。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 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五南。
35.李家鳳(2013)。新移民女性社會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東縣東南亞籍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6.李萍(2002)。外籍新娘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新娘為例。臺北: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
37.沈佳憶(2011)。高雄縣新移民女性參與社區教育活動與生活適應及其子女學校學習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38.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致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39.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臺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新竹市。
40.林麗雯(2004)。都會區域中流動遷移者的移民地認同意識—以臺北縣市大陸女性配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1.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嘉義: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42.凃立德(2016)。桃園市桃園區新住民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物流與航運組)。桃園市。
43.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臺北:巨流。
44.姜琴音(2001)。國際婚姻(外籍新娘)中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問題。2006 年 5月 19 日,取自 http://www.wrp.org.tw/Conf/index3a.htm
45.柯婕妤(2020)。澎湖縣女性新住民語言學習及生活適應之情形. 臺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46.馬南欣(2010)。跨國婚姻下新住民女性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基隆市東信國小學童母親為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臺北市。
47.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
48.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49.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50.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oseph A. Maxwell 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心理。
51.常志強(2009)。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以彰化縣為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52.許榮卯(2011)。外籍配偶(新娘)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偏遠沿海地
區:大園、觀音、新屋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53.張伯仲(201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例。
玄奘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4.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55.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2 版)。臺北市:東華。
56.張素真(2007)。臺北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57.張翊群(2005)。跨國婚姻臺灣媳婦社會權與福利需求之探討-以越南籍配偶為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58.張淵傑(2021)。新住民參與志願服務之影響因素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9.張麗梅(2021)。新住民女性就業學習動機與歷程之研究 —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0.梁惠鈞(2022)。新住民在臺灣之適應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碩士班。第8頁。
61.莊玉秀(2003)。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臺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62.陳昱安(2014)。一位柬埔寨新住民女性來臺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63.陳彥瑋(2010)。外籍配偶的主體性發展-台東市越南籍配偶的生活適應與社會網絡之分析。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64.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陳恕烈(2008)。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66.陳家豪(2013)。外籍配偶面對暴力之困境與需求-從東南亞籍女性通譯人員觀點出發。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67.陳慈貞(2017)。新住民在臺生活期望落差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補校新住民外籍配偶為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
68.陳曉筑(2010)。臺北新故鄉-臺北市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69.曾雅怡(2015)。臺南市白河區新住民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70.黃世祝(2005)。高雄市旗津區「越南與印尼」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71.黃俊杰(2008)。苗栗縣東南亞籍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識字學習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72.黃惠娥(2018)。新住民之生活適應與親職教育的研究―以苗栗縣通霄地區兩國小為例。碩士論文。第5頁。
73.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74.楊秀川(2009)。全球化下的新移民女性-臺灣外籍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與社會融合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75.詹芳慈(2023)。探討雲林縣中國大陸籍新住民母親教養態度之敘事探究。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76.趙碧華、朱美珍譯(2000)。研究方法。臺北:學富。
77.鄭麗珍(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
78.劉秀榮(2014)。東南亞新住民女性識字學習參與障礙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縣海藍國小識字班成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79.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0.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81.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82.歐用生(1997)。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83.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84.蔡佩芬(2014)。嘉義縣新住民女性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85.蔡孟谷(2017)。雙北地區國中補校經營現況與未來發展之研究 .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行政教師班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86.蔡雅玉(2001)。臺灣跨國婚姻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87.鄭文惠(2006)。影響女性外籍配偶就業決定之因素探討~以高雄縣越南籍外籍配偶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88.鄭雅雯(2000)。南洋過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一以臺南市爲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89.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學位論文。
90.盧亭榕(2017)。新住民的代間文化傳遞之探討: 以花蓮縣新住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91.賴惠華(2018)。新住民參與社區工作之研究-以雲林縣新住民居家美髮服務為例。環球科技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2.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之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3.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市。
94.謝銀沙(1992)。已婚婦女個人特質、婚姻溝通與婚姻調適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5.顏錦珠(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96.譚翠玉(2015)。 臺灣新住民華語教材研究. 臺中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貳、中文期刊
1.王宏仁(1999)。一九五○年代的臺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6,1-35。
2.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
3.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4.吳芳茜、李麗日(2009)。臺中縣新移民女性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探討之。 社會科教育研究;14 期(2009/12/01)
5.李淑容(2004,12 月)。婚姻移民女性:現況、問題與對策。論文發表於中華救助總會舉辦之「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 臺北市。
6.李萍、李瑞金(2004)。臺北市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越南籍配偶為例。《社教雙月刊》,119,4-20。
7.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
8.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 期),101-108。
9.林瑞勳(2006)。臺灣的外籍女性配偶的生活適應問題。臺灣月刊,95 年 4 月號。2006 年 5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tpg.gov.tw/taiwan/content9404.htm
10.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與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11.洪茗馨(1998.03.31)。面對婚暴,外籍新娘處境堪憐。《中國時報》,第 19版。
12.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頁 10-21。
1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
14.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15.張宏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商頂文化出版社。
16.張芳全(2004,11 月 7 日)。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中央日報,9 版。
17.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5-17。
18.莊禮傳(2001)。外籍新娘之服務及輔導。2006 年 5 月 19 日,取自http://www.wrp.org.tw/Conf/index3a.htm
19.莫黎黎、賴佩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20.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期,25-34頁。
21.黃淑鈴(2001)。都市原住民婚暴狀況及社工處遇初探—─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66-73。
22.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23.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天地,135,19-25。
24.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25.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26.盧美杏(1996)。〈臺灣兒郎海外討親記〉,中國時報,32 版,1996.06.04。
27.簡春安(2004,12 月)。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論文發表於中華救助總會舉辦之「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臺北市。
28.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28 期,1-90。
參、英文文獻
1.Arkoff , A. (1968) .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 New York:McGraw Hill .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2.Del Rosario, Virginia, O. (1997)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 Dynamics of Mail-Order 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The Hague. Ph.D.Dissertation.
3.Fan, C. Cindy & Huang, Youqin (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4.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5.Ishii, Y.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and A. Pagannoni, 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147-164.
6.Del Rosario, Virginia O.1994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 Dynamics of Mail-Order 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The Hague.Ph.D.Fan,C.Cindy&Huang,Youqin(1998).Waves of Rural Brides:Femail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G 88(2), pp. 227-251.
7.Sauvy, A.(1969)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8.Stufflebeam, D. L., (2000).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