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孟婷
論文名稱: 教師共作敘事文本分析以提升國小低年級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A Study on Narrative Text Analysis of Teachers' Cooperation Improv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李麗霞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文本分析教師共作閱讀理解
外文關鍵詞: text analysis, teachers’ collabor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提升教師閱讀理解教學的能力,探討教師共作敘事文本分析能否提升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採行動研究法,為期一年,與教師社群夥伴利用文本分析進行閱讀教學,經課室觀察、教學討論,且分析學生的閱讀評量後,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一、敘事文本分析分為篇結構、章節構、微觀結構和讀者反應四個分析觀點
    此四個面向可作為教學上運用和取捨的參考,教師可依文本性質和教學目標來選擇。

    二、教師共作敘事文本分析有助教師閱讀理解教學能力的提升
    此四個階段分別為:「被動嘗試與參與」、「主動參與並整合」、「主動且持續成長」、「第二波成長─自我引導」,夥伴均認為文本分析能協助老師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故教師共作敘事文本分析提升教師的閱讀理解教學的能力,亦提高教師願意積極精進教學的意願。

    三、文本分析之教學策略能有效提升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從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評量表現發現,文本分析提升了學生在閱讀理解各層次題型上的表現,特別是在高層次─「詮釋、整合觀點和訊息」的題型上進步很多。夥伴一致認為,文本分析有助學生覺知文本重要訊息;文本分析的教學策略,有助於提升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故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教師進行文本分析的繪製,以及低年級教師作為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教學之參考。


    This study is to promote teachers’ capability in teaching childre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s well 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arrative text analysis by teachers’ collaboration can raise grade one and grade two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for one year. The study result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text analysis, classroom observation, group discussion on teach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ssessment. Three main points of conclusion are as follows --

    (I) Narrative text analysis can be reviewed by four viewpoints: top-level structure, macro-level structure, micro-proposition level, and reader response.
    The above four viewpoints can be applied as a reference in teaching and selecting texts. Teachers can select texts by textual nature and their goals of teaching.

    (II) Narrative text analysis by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s does promote their capability in teaching childre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four steps are: being encouraged to try and join, being willing to collaborate and integrate, being interested in this issue and keeping development, and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i.e. self instruction. Partners in this study all agree that text analysis is able to assist teachers when they teach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refore, narrative text analysis by teachers’ collaboration does promote their capability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also increase their desire to polish their teaching skills.

    (III) The strategy of teaching text analysis does raise effectively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raders.
    The discovery from reading comprehension assessment by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raders shows that text analysis does advance their performance in various leve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especially the highest level, that is, interpre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iewpoints and messages. All partner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agree that analyzing texts does help students’ aware of key messages in a text. Therefore, the strategy of teaching text analysis does raise effectively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raders.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can support teachers to illustrate when they are analyzing texts, as well as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grade one and grade two when they intend to improve their capability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敘事文本分析…………………………………………………09 第二節 閱讀理解與閱讀策略探討……………………………………16 第三節 閱讀理解評量…………………………………………………32 第四節 教師共作………………………………………………………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者角色……………………………………………………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46 第三節 行動研究………………………………………………………4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8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團隊教學運作模式………………………………51 第四章 教師社群共作文本分析之實踐歷程 第一節 實踐歷程初期…………………………………………………55 第二節 文本分析第一階段─「等兔子的農夫」……………………60 第三節 「等兔子的農夫」之教學故事………………………………67 第四節 文本分析第二階段─「自作聰明的驢子」…………………71 第五節 「自作聰明的驢子」之教學故事……………………………78 第六節 文本分析第三階段─「花開的聲音」………………………83 第七節 「花開的聲音」之教學故事…………………………………88 第八節 我的教學故事…………………………………………………9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6 參考文獻 …………………………………………………………………………119 表次 表2-1 思考地圖簡介…………………………………………………………13 表2-2 Gagne’等人的閱讀理解成分分析 …………………………………21 表2-3 夏爾(Chall)學習閱讀的歷程………………………………………… 24 表2-4 Gunning的閱讀學習階段…………………………………………… 25 表2-5 國小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之相關實徵研究…………………………27 表2-6 PIRLS閱讀理解歷程…………………………………………………34 表2-7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共作之相關實徵研究……………………………40 表4-1 「等兔子的農夫」評量題目和學生答題情形歸納…………………69 表4-2 「等兔子的農夫」教學後之問題與調整內容………………………71 表4-3 夥伴呈現在文本分析中屬於「讀者反應」的內容…………………74 表4-4 夥伴「自作聰明的驢子」文本分析觀點……………………………75 表4-5 「自作聰明的驢子」閱讀評量題目和學生答題表現………………81 表4-6 夥伴「花開的聲音」文本分析觀點…………………………………87 表4-7 「花開的聲音」閱讀評量題目和學生答題表現……………………91 表5-1 C老師「自作聰明的驢子」文本分析的篇章結構分析……………103 表5-2 F老師和我「自作聰明的驢子」文本分析的再分析………………104 表5-3 L老師「自作聰明的驢子」文本分析的再分析……………………105 表5-4 A老師「自作聰明的驢子」文本分析的再分析……………………106 表5-5 夥伴呈現在文本分析中屬於「讀者反應」的內容…………………108 表5-6 文本分析觀點與篇章結構的關係 … ………………………………109 表5-7 文本分析、社群夥伴和研究者的發展歷程和成長…………………111 表5-8 學生在文本分三階段閱讀評量表現(正確率)………………………113 圖次 圖2-1 閱讀成分分析………………………………………………………20 圖3-1 資料分析步驟………………………………………………………50 圖3-2 本研究三角檢驗方式………………………………………………51 圖3-3 研究架構圖…………………………………………………………52 圖3-4 團隊運作模式………………………………………………………53 圖4-1 課室觀察運轉模式圖………………………………………………58 圖4-2 夥伴互助概念圖……………………………………………………58 圖4-3 K老師「等兔子的農夫」的文本分析……………………………62 圖4-4 A老師「等兔子的農夫」的文本分析……………………………63 圖4-5 H老師「等兔子的農夫」的文本分析……………………………63 圖4-6 E老師「等兔子的農夫」教學流程圖……………………………67 圖4-7 C老師「自作聰明的驢子」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72 圖4-8 F老師和我「自作聰明的驢子」的文本分析及理念……………72 圖4-9 L老師「自作聰明的驢子」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73 圖4-10 A老師「自作聰明的驢子」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73 圖4-11 敘事文本分析之後設認知脈絡圖…………………………………76 圖4-12 「自作聰明的驢子」教學流程簡圖……………………………… 78 圖4-13 F老師和我「自作聰明的驢子」的文本分析……………………79 圖4-14 C老師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84 圖4-15 A老師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85 圖4-16 F老師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85 圖4-17 K老師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86 圖4-18 C老師設計給學生寫的範本和學生上課繪製的文本分析圖……89 圖4-19 我首次繪製的「自作聰明的驢子」文本分析……………………94 圖4-14 F老師和我「自作聰明的驢子」的文本分析……………………95 圖4-15 我到D老師班上進行教學……………………………………… 96 圖4-16 我到D老師班上進行教學……………………………………… 96 圖5-1 C老師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103 圖5-2 F老師和我的文本分析及理念……………………………………104 圖5-3 L老師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105 圖5-4 A老師的文本分析及分析理念……………………………………10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市:師大書苑。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吳清明(2002)。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113。
    李玉銹、蔣文祁(譯)(2010)。Robert J. Sternberg著。認知心理學(第五版)。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山(譯)(1990)。Richaed E. Mayer著。教學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洪蘭(2006)。知書達禮。台北市:遠流。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編,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台北市:天下。
    洪月女(譯)(2009)。Ken Goodman著。談閱讀 On Reading。台北市:心理。
    胡鍊輝(1997)。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市:國語日報。
    倪文錦、歐陽汝穎(2002)。語文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張玉成(2006)。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88-90,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台北市:教育部。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陳弘昌(200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迺臣(2002)。教育哲學,台北:心理。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6)。行行重行行。台北:師大書苑。
    陳雍正(2006)。文本分析。管倖生等編著:設計研究方法,73-82。台北:全華。
    濱靜蓀(譯) (2008)。伊旭塔‧雷曼 著。學習動機。台北市:天下。
    羅秋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 中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何琪瑜、錢欽昭(2009)。讀寫能力,決定國家競爭力。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5,12-17。
    江惜美(2001)。析論九年一貫制(第一階段)閱讀基本能力指標─兼論小一到小三閱讀教材編選。載於台北市立師院學院編,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86)。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1-11。
    施香如(1994)。概念圖式法幫助學生增加閱讀效果的學習策略。諮商與輔導,100,40。
    柯華葳(1992)。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教育部(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台北市。
    陳添球(1992)。日常生活的經驗結構與寫作的組織結構之研究。載於嘉義師院舉辦之「1992 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二冊,103-138。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葉瓊華、詹文宏(2000)。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文「摘取大意」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194。
    廖慧卿(2009,11)。台灣三種版本國小三年級語文教科書課文篇章結構的批判與重建。載於「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2009」會議論文集(頁1-37),香港。
    蔡銘津(1997)。學童閱讀能力的測驗語評量。特殊教育季刊,65,23-28。
    賓靜蓀、張漢宜、李岳霞(2010)。全面啟動,晨讀十分鐘。親子天下,16,126-133。

    三、 中文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王碧霜(2007)。一位小學實習教師於國語科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台中縣
    江怡萱(2007)。國小學習型教師社群建立教學檔案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主題。未出版碩士,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何昶毅(2010)。概念構圖策略融入記敘文篇章結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何珮倩(2011)。國小教師語文教學專業學習社群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吳佳玲(2011)。以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李秀美(2003)。概念構圖對提升國小學童說話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李采鈺(2003)。鬼谷子說服學說之運用─以《三國演義》為分析文本。未出版碩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台北縣
    杜輝源(2003)。《人民日報》對「一個中國」議題報導分析:1999- 2002。未出版碩士,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沈郁伶(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對其專業成長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佳慧(2009)。自主學習融入閱讀教學對小二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林翠玲(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字能力、閱讀流暢度及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洪采菱(2007)。廣泛閱讀與重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口語閱讀流暢力及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孫曉雯(2010)。題幹式與6W提問策略對不同閱讀理解能力之六年級學生在閱讀理解歷程與布題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翁玨男(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台北市
    高敏麗(2005)。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能力指標探討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莊梅萍(2008)。國中班級聯絡簿之文本分析。未出版碩士,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許麗鈞(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台南市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雁齡(2002)。中部地區推行閱讀活動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陳嘉惠(2003)。閱讀檔案評量研究。未出版碩士,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湯惠珍(2008)。大量閱讀與識字及閱讀之相關研究~以花蓮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馮珮珍(2007)。「文學圈」在國小二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黃婉婷(2011)。概念構圖策略融入國小二年級國語課文結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黃琬玲(2009)。以NAEP架構建置國小四、五年級閱讀理解測驗。未出版碩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黃瓅慶(2006)。「概念構圖」運用於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晨間閱讀班的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班,花蓮縣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未出版碩士,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台中市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蔡碧璉(1996)。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巧莉(2010)。國小一年級閱讀教學課程實施讀報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屏東縣
    鍾添騰(2000)。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簡瑞貞(2003)。低年級閱讀教學探究-以教科書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顏若映(1994)。先前知識與文章連貫性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魏嘉慧(2010)。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常用閱讀測驗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台中市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四、 西文部分
    Campbell, J. R., Kelly, D. L.,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 Sainsbury, M. (2001). Framework and Specifications for PIRLS Assessment 2001.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Gunning, T. G(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unning, T. G(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Hayes, B. L.(1991). The effective teaching reading. In B.L. Hayes(E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ading.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Hyerle, David (2004). Thinking Maps as a Transformational Language for Learning. In David Hyerle(Ed.), Students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 (pp.1-16). Newbury Park , CA:Corwin Press.
    Hyerle, David (December1995 / January1996). Thinking Maps : Seeing is Understanding.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 (4), p.85-89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2008). NAEP2009 reading framework. Washington, DC: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OECD (2006). Assessing scientific, reading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A framework for PISA 2006.OECD, Paris
    Thomasina Depinto & David Hyerle(2004)Maps for the Road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avid Hyerle ( Ed ), Students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pp.63-73). Newbury Park, CA: Corwin Press

    五、 其他
    Design for Thinking(2011):2011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mapthemind.com/thinkingmaps/thinkingmaps.html#themaps
    NRP (National Reading Panel) ( 2000).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2011年9月13日。取自http://www.nichd.nih.gov/publications/nrp/upload/smallbook_pdf.pdf (Accessed: Date: Nov. 15. 2009)
    PISA in Taiwan(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2011年2月11日。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htm
    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2011):2011年7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台灣四年級學生參加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結果(2007):2011年2月11日。取自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659&ctNode=39&mp=1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2007):2010年11月28日。取自http://lrn.ncu.edu.tw/pirls/PIRLS%202006%20Report.html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主站(1994):2010年11月25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E%5C&pieceLen=50&fld=1&cat=&ukey=339020491&serial=1&recNo=33&op=f&imgFont=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2008):2010年11月3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歐用生(200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能力:2012年1月2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ine/n4.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