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業德 Yeh-Der Huang |
---|---|
論文名稱: |
邁向喜悅自在--一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敘說探究 Searching for Joy and Freedom: A 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into His Classroom Practice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自我敘說 、教學實踐 、佛法實踐 、生命追求 |
外文關鍵詞: | self-narrativ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Buddhism doctrine practice, pursuit of lif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我是一個平凡的老師,一個甘於平凡的小學老師,要怎麼看待自己一連串當老師的過程呢?身為一個擁有豐富教學經驗而且是個佛教徒的我,要怎麼看自己呢?我是如何在教學當中長出力量、不斷有新的體悟,且樂於做一個老師呢?論文的舖陳,就是希望藉由以上的脈絡,探尋我的教學實踐之路,也期待經由此番的探尋,更能堅持當一個平凡老師的想法;更能珍惜這個小學老師的身份,且無怨無悔。
我在自我敘說的行動研究當中,發現自己是有能量的,但這份能量是需要被滋養的,而這個滋養能量的場域,除了敘說團隊外,另外就是我的教學現場,從做一個「在體制下尋求生存之道」的老師,到做一個「陪伴孩子」的老師,我看到了自己經過淬煉後的成長。當然,我的宗教信仰-佛教,也扮演著重要的滋養角色:透過不可思議的因緣體會,使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也學會謙卑地面對生命的一切;透過四念處的觀察,我試著看到自己被什麼給困住了;透過心的訓練,讓自己不再深陷激烈的情緒波動中而無法自拔;透過佛法的實踐,嘗試發覺自在解脫、輕安慈悲的可能性。
我瞭解到:若能試著看清自己的處境、尋求能量的滋養、再透過心的訓練,憑藉著一步一腳印的毅力,要做個自由自在、解脫無礙、滿懷喜悅的行者,對我而言是有可能的。
關鍵字:自我敘說、教學實踐、佛法實踐、生命追求
Abstract
I am an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teacher and I enjoy my job. There are a few questions for which I have been trying to find answers. They are: how should I see the whole process of being a teacher? How am I going to see myself as a person with abundant teach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a Buddhist? How am I going to find strength and new realizations in teaching and be happy with the role as a teacher? The thesis will be about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my persona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rough a search fo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bove. Hopefully, through this quest, my belief in being an ordinary teacher can be strengthened and I can cherish this identity as a teacher with no regrets.
In my self-reflections, I find myself equipped with an energy. It is a kind of energy that needs to be nourished. It has been nourished by “a narration team” formed with a group of teachers with whom I have learnt so much from thei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s. Also, it is nourished by all that’s going on in the classroom. It is a personal growth after a series of trials. I see myself transforming from being a teacher “seeking ways of survival under the existing system” into a teacher who aims simply to “be there for the students”. My belief in Buddhism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transformation. Some unbelievable and precious opportunities have helped me realize how I should cherish what I already have and also to learn to face everything in life humbly.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Satipatthanasutta (the 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I try to find out what held me back;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my heart, I learn to avoid from being engulfed by the turmoil of emotion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doctrines, I try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self-relief, tranquility of mind and mercy.
I understand that if one can try to realize one’s own circumstances, and then seek the nutrition of one’s power,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the heart and with the determination to practice it, being a care-free, relieved and merciful man is possible.
Key words:self-narrative、teaching implementation、Buddhism doctrine practice、pursuit of life
參考文獻
Allan C.Ornstein & Francis P. Hunkins(2004). Curriculum : Foundations , Principles , and Issues I , 4th ed。方德隆譯(2004)。課程基礎理論。台北:培生教育。
Altrichter , Posch & Somekh(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夏林清等譯(2000)。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Carols Cummings(2000). Winning Strategies Classroom Management。李弘善譯(2002)。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台北:遠流。
Chris Agyris , Robert Putnam , & Diana McLain Smith(1985). Action Science。夏林清譯(2000)。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2000). 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出版社。
Donald A. Schön(1991). The Reflective Turn。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反映回觀。台北:遠流。
Hermann Hesse(赫曼‧赫塞). Siddhartha。胡洲賢譯(2000)。流浪者之歌。台北:小知堂。
Jerome Brunet(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宋文里譯(2003)。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
Michele L. Crossley(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 self , trauma ,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等譯(2004)。敘事心理學研究-自我、創傷與意識的建構。嘉義:濤石。
Richard E. Palmer(1969). Hermeneutics。嚴平譯(1995)。詮釋學。臺北:桂冠。
Tony Humphreys(1993). A Different Kind of Teacher。曾瑞真、曾玲珉譯(2000)。教師與班級經營。台北:揚智。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向。高雄:麗文。
王恭志(民89)。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
民視新聞網-台灣筆記。張憲義叛逃美國1988.1.9。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109.htm
印順(民75)。佛在人間。新竹:正聞。
印順(民76)。佛法概論。新竹:正聞。
印順(民77)。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聞。
印順(民82)。華雨集(二)。新竹:正聞。
印順(民90)。人間佛教論集。新竹:正聞。
成虹飛(民96)。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行動研究在台灣-2007年社會田野中的實踐者研討會:第二冊。台北:蘆荻社區大學。
江月姻(民9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佳樵(民93)。破繭--一位女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
吳松樺(民91)。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慎慎(民9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嘉惠(民91)。杜榮琛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臻幸(民90)。我的班我的故事--國小導師形塑班風歷程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英(民89)。身體的包袱-一個國小老師主體性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華(民91)。解開「生氣」的鎖鍊-一個小學女老師的探索、實踐之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秀珠、遲嫻儒(2004)。組織中上行影響策略之研究:西方及中國式上行影響模式之比較。第80期新聞學研究。
阮凱利(2002)。願不願意成長呢?我們的老師-實踐知識的敘說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5(4)。
林曉萍(民89)。轉化困境到出路-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生命、行動與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珍琬(民92)。一位教師的成長-敘說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8期。
邱美菁(民91)。七色花的故事:一個女性教師生命角色轉換之處境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1991). The Wisdom of No Escape : and the Path of Loving - Kindness。胡因夢譯(2005)。不逃避的智慧。台北:心靈工坊。
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2000). When things fall apart : heart advice for difffcult times。胡因夢、廖世德譯(2001)。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台北:心靈工坊。
阿姜 查(民84). Food for the heart。法園編譯群編譯。心靈的資糧。嘉義:法耘,P1。
胡幼慧主編(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定凡(民94)。尋找生命的位子: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揚焄(民91)。一位男性國小資深教師的生命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當代新儒家如何解決中國現代化問題。http://www.hkshp.org/thesis/h96-135.txt
茍嘉陵(民82)。作個喜悅的人。台北:圓明。
倪美貞(民91)。移民:一個國小女教師主體探索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泰 蘇哇諾禪師等著(民82年)。唯一的道路 二之一。中壢:圓光出版社。
索甲仁波切(1992).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鄭振煌譯(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
翁開誠(民96)。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行動研究在台灣-2007年社會田野中的實踐者研討會:第二冊。台北:蘆荻社區大學。
麥可‧雷伊Michael Ray(2004). The Highest Goal。李振昌譯(2005)。這一生,你為何而來? 台北:天下遠見。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盈堃(民90)。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許育光(民89)。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
許惠子(民83)。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傳德(民88)。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淑惠(民9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佑任(民91)。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馨(2006/4)。你的女兒嫁不嫁小學男老師?-楊益風老師的性別課堂,開講!張老師月刊,340期。
傅從年(民91)。成為國文老師的歷程—從我的生命史省思的觀點看師資培育與教育目的。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真儀(民91)。在私密與分享之間-我在尤老師的閱讀課遊走。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慶台(民91)。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天長(民88)。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明勇(民92)。一位國民小學候用校長專業發展之自我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業德(民88)。軟橋風雲榜。新竹園園國小:園中曲(17)。
黃業德(民91)。近十年來(1992~2002年)台灣地區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趨勢之探討─以學位論文為例。竹大區社系研一上作業。未出版。
黃業德(民92)。一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的教學信念之研究(1)-教學信念初探。竹大區社系研一下作業。未出版。
黃業德(民94)。我要好好照顧自己。竹林暢吟~2005教師的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方法與實務研討會。新竹師院。
達賴喇嘛(1997). Healing Anger。周和君譯(2000)。平心靜氣:達賴喇嘛談愛、慈悲與容忍。臺北:遠流。
達賴喇嘛(2000). The Meaning of Life : Buddist Perspectives on Cause & Effect。陳世威譯(2006)。抉擇未來。台北:橡樹林,P118。
達賴喇嘛(2001). An Open Heart。周和君譯(2003)。開心。台北:遠流。
達賴喇嘛(2002). Advice on Dying And Living a Better life。丁乃竺譯(2004)。達賴生死書。台北:天下雜誌。
實用佛學辭典(民77)。台北:華藏講堂。
緬 馬哈希法師等著(民82)。唯一的道路 二之二。中壢:圓光出版社。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美娟(民89)。成為一個老師:一個生手追尋教師意涵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琪(民94)。當芒花搖曳 ― 一位國小教師哀傷與憤怒生命探究的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添騰(民92/3)。課程美學的理念與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1期。
雜阿含經(民86)。吳平譯。高雄: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