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姿儀
Wu,Tzu-Yi
論文名稱: 未完成的肖像畫─探析陳澄波以嘉義為中心的人際網絡與藝文交流
Unfinished Portraits——A Probe into Chen Cheng-po’s relationships of Contact and Art interactions focus on Chiayi area
指導教授: 王惠珍
Wang, Huei-Chen
口試委員: 鄧慧恩
Teng, Hui-Un
邱函妮
Chiu, Han-N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陳澄波嘉義人際網絡藝文交流
外文關鍵詞: Chen Chengpo, Chiayi, relationships of Contact, Art interaction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澄波(1895-1947)因生命經驗的特殊性與代表性,在臺灣美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但解嚴後研究者過多關注在二二八事件造成陳澄波的悲劇性生命色彩,卻使畫家受限於政治性因素,忽略「人」的主體性。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社群形成一股代表民間的美術力量,成為臺灣美術發展過程的重要推手。在此基礎上,陳澄波的創作活動與人際往來,使之擁有社會聲望及影響力,進而成為他日後參與政治活動的原因之一。陳澄波長期所積累的地方聲望與結交的社群網絡是促成其作為和平談判代表的主要因素,依此可進一步歸結出陳澄波的個人網絡的建立與地方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政治事件使陳澄波畫家身分建立在意識形態之上,往往因為設立立場失去全面關照歷史的可能性,將人與地方的關係單純化、概念化,而忽略畫家主體的繁複性與多樣性。事實上,陳澄波除了與文化、社會活動息息相關外,也積極參與和地方仕紳、文藝家之間的文化社群活動,而見畫家的能動性與主體思考。
    因此,本文以陳澄波人際網絡切入,透過書信、照片、報紙、刊物等史料作為線索,
    梳理陳澄波不同階段人際往來關係的建立與連結。從原生家庭、婚姻關係、地緣關係、友朋關係等面向著手,探究他曾參與過的社群文藝交流,如何協助他的在不同領域、地域上的事業發展,重建畫家與地方互動的連結關係與歷史脈絡,挖掘土地背後深刻的文化意義,有助於更完整探究畫家本身的生命經歷。近年,隨著臺灣藝術史的重建,藝術介入城市空間所追求的不再只是將畫家作為時代的歷史見證,而是回歸畫家主體思考其跨越空間、時代的可能性,展現出陳澄波所獨有的自我面貌。循此,本文意欲透過多面向考察陳澄波人際網絡與藝文交流,在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交互影響的互動關係下,探尋畫家樣貌及其時代意義。


    Chen Chengpo (1895-1947), an important promoter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art. Because of his tragic color as a victim of the 228 incident, his original brilliant painting achievements are hidden behind his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This article infers that Chen Chengpo's long-term accumulated local reputation and social network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his role as a peace negotiator. Based on this, he further conclud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en Chengpo's personal image and local development. Due to political events, Chen Chengpo's identity as a painter was placed on ideology, resulting in the incompleteness of his historical stat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s was too simple and conceptual, which also detracted from the solidity and wonderfulness of his role itself. In fact, Chen Chengpo himself was not only keen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but also active in the family marriage network and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ties and activities among local gentry and writers, and even took the lead for a while.
      Therefore, through reading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sorts out Chen Chengpo’s establishment and conne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 life,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exchanges in communities he has participated i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original family, marriage relationship,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and even friendship. , how to help him develop his career in different fields and regions, and by reconstructing the connectio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inter and the place, and excavating his deep affection for the land and concern for the society, so as to present Chen Chengpo's complete life history. On the one hand, it restores and think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era as a painter, and the other hand, it depicts Chen Chengpo's true character and appearance. The Chen Chengpo Cultural Foundation is also trying to make art development more diverse and 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e end, it is expected to use Chen Chengbo's interpersonal network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s an entry poin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contemporary aspect whe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painter's life history.

    目次 1 表圖目次 3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前行研究探討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釋義17 第四節 章節架構20                               第二章  與故鄉合畫──論陳澄波嘉義之人際網絡 23 第一節 展望諸羅城──嘉義區域史發展脈動 25 第二節 我的家庭──從陳澄波家庭背景談起 30 第三節 嘉義街外──陳澄波與嘉義文人醫師之網絡 49 第四節 美術援助力──陳澄波與嘉義臺日籍贊助者 55 第三章  妝點島嶼的「他」與「他們」─探尋陳澄波與文藝家的跨地域交流67 第一節 艷陽下的畫家群像:以臺南「赤陽社洋畫會」、「綠榕會」談起 70 第二節 從《灌園先生日記》考察霧峰林家與陳澄波之交友往來 80 第三節 彩管與筆尖──追尋陳澄波與文藝社群的互動關係 89 第四節 探尋陳澄波與諸羅城趾社 96 第四章 再現波瀾―跨時代的想像與銜接105 第一節  破曉年代:二二八事件的噤聲與晉升 107 第二節  陳澄波近代展覽的敘述與定位 118 第三節  藝術、城市──畫家嘉義形象的呈現與轉變 125 第四節  從後援者到開創者──探析陳澄波基金會的傳承與創新130 第五章  結論 135 參考書目 145   表1 嘉義西洋繪畫團體「青辰美術協會」48   表2  陳澄波嘉義公會堂個展購畫者名簿(1927.7.8-1927.7.10)58  表3 1927年9月17日 陳澄波畫作入選帝展的祝賀茶會贊助者名單 59 表4 1934-1939年《灌園先生日記》 84 表5 1943年 呂赫若日記92 圖1 陳氏家族族譜 34       圖2 1931年陳澄波全家與陳耀棋合影36 圖3 日本帝國美術大學以及東京美術學校臺籍生合影 37 圖4 陳澄波、蒲添生、陳啟清與〈陳中和胸像〉合影 42 圖5 「皇紀二千六百年奉祝展覽會」合照 46 圖6 嘉義仕紳空間地圖53 圖7 1936年於諸峰醫院前所拍攝的嘉義產婆講習所卒業紀念照54 圖8 赤陽會第一回展合影 73 圖9 1927年2月東京美術學校時臺灣留學生合影 75 圖10 嘉義林家與陳澄波關係圖82 圖11 1932年8月14日陳澄波先生謝恩會 83 圖12 林正雄與張敏英結婚紀念照88 圖13 陳澄波與諸羅城趾社同人合影正反面 97 圖14 陳澄波、林文樹與張星建、張星賢夫妻合影 114 圖15 陳澄波於臺灣文藝聯盟嘉義支部116 圖16 嘉義市城市空間地景位置圖128 附錄1 《陳澄波全集》18卷158 附錄2  陳澄波人際網絡簡表160

    參考書目
    一、史料(報紙刊物)
    (日本)
    1.日本書房,《日本詩壇》
    2.朝日新聞社,《朝日新聞》
    3.読売新聞社,《読売新聞》
    (臺灣)
    1.三六九小報社,《三六九小報》
    2.南音社,《南音》
    3.荒地社,《荒地》
    4.高雄市,《高雄新報》
    5.稅務職員共慰會,《臺灣財務》
    6.臺南市,《臺南市報》
    7.臺南新報社,《臺南新報》
    8.臺灣文苑社,《臺灣文苑》
    9.臺灣文藝家協會,《文藝臺灣》
    10.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
    11.臺灣民報社,《臺灣民報》
    12.臺灣時報社,《臺灣時報》
    13.臺灣新民報社,《臺灣新民報》
    14.臺灣詩人協會,《華麗島》
    15.臺灣藝術社,《臺灣藝術》(臺陽展號)
    16.諸羅城趾社,《諸羅城趾》
    17.興南新聞社,《興南新聞》

    二、專書
    1.Bourdieu, Pierre著,王志弘譯,〈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
    2.Cresswell, Tim,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年)。
    3.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 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2016年1月)。
    4.千草默仙,《全島商工人名錄 嘉義街商工人名錄 昭和三年三月現在》(臺北:高砂改進社,1928年5月)。
    5.土屋洋,《落地生根: 日治時期嘉義的學校、民俗及鄉土》(新北:稻鄉出版社,2021年3月)。
    6.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年)。
    7.王文仁,《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博揚文化,2012年)。
    8.王詩琅,《臺灣人物誌》(臺北市 : 海峽學術,2003年)。
    9.王靜儀,《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小傳》(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14年5月),頁220-223。
    10.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年)。
    11.白適銘,《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9年11月5日)。
    12.石山汀春著、石山定俊發行,《余蘗》(竹原市:聖惠授產所,1982年7月1日)。
    13.江寶釵,《張李德和詩文集》(臺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
    14.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15.何德來著、陳千武譯,《我的路—何德來詩歌集》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1年)。
    16.吳文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17.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1月)。
    18.李伯男、戴明德,《嘉義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臺北:文建會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年)。
    19.李昭容,《文化的先行者-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20年8月)。
    20.李淑珠,《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2年5月)。
    21.李欽賢,《色彩.和諧.廖繼春》(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22.李欽賢,《高彩.智性.李石樵》(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
    23.李欽賢,《大地,牧歌.黃土水》(臺北:雄獅美術,1900年1月),
    24.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出版社,1998年1月)。
    25.林育淳,《油彩.熱情.陳澄波》(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00年1月1日)。
    26.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27.林振莖,《探索與發掘:微觀臺灣美術史》(臺北:博揚文化,2014年)。
    28.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
    29.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五)(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2000 年)。
    30.河西新太郎,《戰時日本詩集》(京都:國民詩人協會,1942年6月)。
    31.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 : 桂冠,1998年)。
    32.邱函妮,《百年情書: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臺北:前衛出版社,2021年12月)。
    33.邱函妮,《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年)。
    34.邱奕松,《嘉義縣志・卷四・教育志》(嘉義: 嘉義縣政府,1991年)。
    35.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陳澄波全集第二卷.炭筆素描、水彩、膠彩、水墨、書法》(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9月)。
    36.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三卷.淡彩速寫》(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4月)。
    37.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年11月)。
    38.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八卷‧收藏Ⅰ》(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年1月)。
    39.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四卷:速寫(Ⅰ)》(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6年4月)。
    40.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蕭瓊瑞,《陳澄波全集:陳澄波全集第十七卷.修復報告(III)》(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8年4月)。
    41.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十五卷.修復報告(Ⅰ)》(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8年4月)。
    42.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十六卷.修復報告(II)》(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8年4月)。
    43.高以璇,《林玉山:師法自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12月)。
    44.張李德和、賴子清,《嘉義縣志.學藝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76年2月原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4月)。
    45.張炎憲、高淑媛採訪,高淑媛記錄,《嘉義驛前二二八》(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
    46.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1日)。
    47.曹容作,李郁周編,《曹容全集》(臺北:澹廬書會,2010)
    48.莊素娥,《臺灣美術家全集6 顏水龍》(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
    49.許雪姬、何義麟主編,《灌園先生日記〈 十八〉: 一九四六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辦處、近代史研究所,1910年2月)。
    50.許雪姬、何義麟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一九三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辦處、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4月)。
    51.許雪姬、何義麟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〇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辦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52.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4月)。
    53.許雅玲、白佳琳,《2021賴和月「藝起話畫!陳澄波彰化系列特展」》(彰化: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2020年)。
    54.郭東榮,《奇麗之愛: 郭東榮的超現實世界》(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15年3月1日)。
    55.陳柔縉,《總統的親戚:揭開臺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臺北:麥田出版社,2022年7月)。
    56.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8年)。
    57.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日據時代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1月15日)。
    58.黃臥松編輯,《崇文社文集》(彰化郡:崇文社,1928年)。
    59.黃英哲主編、涂翠花譯,《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1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60.黃崇凱,《畫伯大夢》(嘉義:未見出版項,2022年)。
    61.黃琪惠,《臺灣美術評論全集:陳春德‧吳天賞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5月15日)。
    62.黃琪惠、陳文恬,《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22年10月)。
    63.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64.葉榮鐘,《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1971年)。
    65.嘉義市役所,《嘉義市制五周年記念誌》(嘉義:嘉義市役所,1935年2月)。
    66.嘉義市榮町金子寫真館,《嘉義高等女學校第十七屆卒業紀念寫真帖》(嘉義:臺南州立嘉義高等女學校,1942年3月)。
    67.廖新田,《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6月)。
    68.廖瑾璦,《四季.彩妍.郭雪湖》(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69.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范洪甲九十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
    70.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4月)。
    71.臺南師範学校同窓会編著,《ああわが母校臺南師範 : 台湾総督府臺南師範学校史》(川越市:臺南師範学校同窓会,1980年)。
    7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稿卷六 學藝志藝術篇》(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58年)。
    73.蒲浩志,《生命的對話:陳澄波與蒲添生》(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
    74.劉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2009年)。
    75.蔡辰男,《廖繼春畫集》(臺北:國泰美術館,1984年)。
    76.橋本重里,《嘉義商工業案內》(臺南州:嘉義商工會議所,1939年11月)。
    77.蕭瓊瑞,《神韻.自信.蒲添生》(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年)。
    78.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一卷.油畫》(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4月)。
    79.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七卷:個人史料(Ⅱ)》(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0年2月11日)。
    80.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十一卷‧文稿、筆記》(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3月)。
    81.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十二卷:論評(Ⅰ)》(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1年2月)。
    82.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十八卷:年譜》(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3月)。
    83.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十三卷:論評(II)》(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3月)。
    84.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十卷‧相關研究及史料》(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3月)。
    85.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五卷.速寫Ⅱ》(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10月)。
    86.蕭瓊瑞,《陳澄波全集第六卷:個人史料〈Ⅰ〉》(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8年7月)。
    87.蕭瓊瑞,《藏鋒 ──陳澄波特展: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 臺北》(嘉義市: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14年12月)。
    88.蕭瓊瑞、許雪姬,《陳澄波全集第十四卷:228文獻》(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1年2月)。
    89.賴子清,《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4年 11月)。
    90.賴子清,《嘉義縣地稿.土地志》(嘉義:嘉義縣文獻委員會,1967年)。
    91.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09年5月)。
    92.賴萬鎮,《翁焜輝.翁崑德書畫雕塑選集》(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93.賴萬鎮總編輯,《林東令九一回顧展》(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11月)。
    94.賴彰能、呂素麗、蔡榮順、蘇睦喬等,《嘉義寫真〈第二輯〉》 (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年10月)。
    95.賴澤涵、黃富三、黃秀政、吳文星、許雪姬合著,《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
    96.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1981年)。
    97.謝東山,《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臺中地區(上)》(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98.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6月)。
    99.簡伯如,《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年11月)。
    100.顏娟英,《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101.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895-1945)》(臺北:雄獅圖書股份公司,1998年10月)。
    102.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第一卷:陳澄波》(臺北:藝術家,1992年)。
    103.藝術研究振興財團、東京藝術大學百年史刊行委員會編,《東京芸術大学百年史 東京美術学校篇》第2卷、第3卷(ぎょうせい,1992 年、1997 年)。
    104.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2009年)。

    三、學位論文
    1.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 -1920年到1940間的嘉義市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1993年6月)。
    2.涂瑞儀,〈吳濁流的漢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3.高穗坪,〈東洋畫到國畫浪潮的應變:跨時代的春萌畫會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4.張玉萱,〈日治時期赴中國之臺灣洋畫家:以劉錦堂、陳澄波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5.張馨心,〈跨時代的女性菁英─張李德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2012年)。
    6.陳令洋,〈殖民地書法家的多重跨越:曹秋圃的書業經營與思想探析〉(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7.黃煜安〈張李德和(1893-1972)之跨界活動及其人際網路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8.羅淑慧,〈日治時期的臺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及會議論文
    1.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3卷4期(1955年5月),頁16-64。
    2.王昭文,〈淺論日治中期的臺灣基督徒知識份子「臺灣人運動」〉,《聖光神學院:神學與教會》第37卷第1、2期( 2012年6月),頁189-209。
    3.吉田千鶴子,〈陳澄波と東京美術学校の教育〉,《檔案•顯像•新「視」界──陳澄波文物資料特展暨學術論壇論文集》(2011年),頁13-19。
    4.李弘祺,〈林獻堂、一新會以及臺灣的公民社會〉,《師大臺灣史學報》第2期 (2009年3月),頁215-226。
    5.李知灝,〈「觀視」諸羅風景—歷史記憶、經濟活動與文藝的交疊〉,《回歸線》第2期(2020年6月),頁24-29。
    6.李淑珠,〈陳澄波與普羅美術〉,《臺灣美術》第85期(2011年7月),頁20-43。
    7.李欽賢,〈臺灣畫家的本土風光入選「帝展」:一九二〇年代陳澄波、陳植棋與東京畫壇〉,《現代美術》第28期(1990年2月),頁39-41。
    8.李毓嵐,〈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婚姻圈〉,《臺灣文獻》第62卷第4期(2011年8月),頁221-280。
    9.林玉山,〈與陳澄波先生交遊之回憶〉,《雄獅美術月刊 》第106期(1979年12月),頁60-67。
    10.林振莖,〈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在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美術運動史中的贊助者角色與貢獻〉,《臺灣美術》第84期(2011年4月),頁42-61。
    11.林振莖,〈嫁接民族運動與美術的橋樑-論楊肇嘉與臺灣美術贊助〉,《臺灣美術》第90期(2012年10月),頁70-85。
    12.林祖詒,〈左翼政治與前衛藝術的交鋒:日本普羅美術運動〉,《藝術觀點ACT》第72期(2017年10月),頁62-75。
    13.武長玄次郎,〈官僚枝徳二 嘉南大圳組合管理者として〉,《木更津工業高等専門学校紀要 》第49號(2016年),頁43-48。
    14.武長玄次郎,〈嘉南大圳組合技師長筒井丑太郎のこと〉,《木更津工業高等専門学校紀要 》第52號(2019年),頁19-24。
    15.邱函妮,〈後期印象派與近代臺灣『藝術家認同』之形成―以陳澄波與陳植棋為例〉,《「波瀾中的典範-陳澄波暨東亞近代美術史」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年1月17日),頁1-25。
    16.邱函妮,〈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藝術學研究》第29期(2021年12月),頁71-117。
    17.邱函妮,〈陳澄波繪畫中的故鄉意識與認同─以《嘉義街外》(1926)、《夏日街景》(1927)、《嘉義公園》(1937)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271-326。
    18.盛鎧,〈小丑大器:張義雄小丑畫的現代性〉,《日常風情──張義雄繪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3月),頁9。
    19.許雪姬,〈日治時期台灣的「通譯」〉,《輔仁歷史學報》18期(2006年 12 月),頁1-35。
    20.瘂弦,〈民國以來新詩總目初編──詩刊部分(3)〉,《創世紀詩刊》第46卷(1977年12月),頁70-80。
    21.蔡毓志,〈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與的新取向〉,《思與言》第46卷第1期(2008年4月),頁1-34。
    22.蔡蕙頻,〈1920年臺灣廢廳反對運動與地方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的再論析〉,《臺灣學研究》第13期( 2012年6月),頁185-205。
    23.蔣伯欣,〈群眾在何方?陳澄波與普羅美術初探〉,《藝術觀點ACT》第56期(2013年10月),頁56-64。
    24.鄭惠美,〈攀越生命的高峰 -追求人體的真與美的雕塑家蒲添生〉,《現代美術》第50卷,(1993年10月),頁78-85。
    25.賴彰能,〈日治五十年嘉義有關大事紀〉,《嘉義市文獻》11期(1995年11月),頁110-215。
    26.謝世英,〈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藝術學研究》第8期(2011年5月),頁130。
    27.謝里法,〈臺灣近代雕刻的先驅者──黃土水〉,《雄師美術》第98期(1979年4月),頁6-47。
    28.謝里法,〈論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美術史上的地位〉,《藝術家》,第252期(1976年5月),頁310-319。
    29.謝里法,〈學院中的素人畫家 陳澄波〉,《雄獅美術》第106期( 1979年12月),頁16-59。
    30.謝佳卿,〈嘉義美術運動的推動者──春萌畫會〉,《史學》第21期(1995年6月),頁135-151。
    31.顏娟英,〈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藝術學研究》第7期(2010年),頁39-96。
    32.藤井康子,〈1920年代台湾における地方有力者の政治参加の一形態―嘉義街における日台人の協力関係に着目して〉,《日本台湾学会報》9號(2007年5月),頁45-66。

    五、報紙資料
    1.曾麗容,〈陳澄波、劉錦堂紀念展今日開幕 臺灣第一代畫家的百年盛事〉,《自立早報》, 1994年8月6日,第14版。
    2.萬蓓琳,〈霧峰林家後人 深耕本土藝術之田〉,《今周刊》,2003年10月23日,無版次。

    六、網路資料
    1.中央研究院.臺文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旅券系統》,(網站連結:https://passport.ith.sinica.edu.tw/query-result.html),查閱日期:2022年8月8日。
    2.王德合,〈【名單之後】安西勘市─畫家的創作與傳承〉(網站連結:https://www.gjtaiwan.com/new/?p=60187),查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3.王德合,〈【名單之後】陳碧女─消逝於二二八悲劇的畫家之夢〉(網站連結:https://taifuten.com/story/%E3%80%90%E5%90%8D%E5%96%AE%E4%B9%8B%E5%BE%8C%E3%80%91%E9%99%B3%E7%A2%A7%E5%A5%B3%E2%94%80%E6%B6%88%E9%80%9D%E6%96%BC%E4%BA%8C%E4%BA%8C%E5%85%AB%E6%82%B2%E5%8A%87%E7%9A%84%E7%95%AB%E5%AE%B6%E4%B9%8B/),查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4.吳垠慧,〈英雄氣短的臺灣美術史,靠你我續命:專訪《臺灣美術兩百年》總策畫顏娟英、蔡家丘〉(網站連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6110),查閱日期:2022年7月11日。
    5.李淑珠,〈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林榮杰〉,(網站連結:http://taifuten.com/artist/%E6%9E%97%E6%A6%AE%E6%9D%B0/#squelch-taas-toggle-shortcode-content-0),查閱日期:2022年9月8日。
    6.林榮燁,〈【名單之後】日治時期嘉義洋畫家矢澤一義的活動紀錄與他的府展作品〉(網站連結:https://chenchengpo.dcam.wzu.edu.tw/showNews.php?aid=167),查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7.林榮燁,〈【名單之後】林東令──熱愛鄉間景色的畫家〉,(網站連結:https://www.gjtaiwan.com/new/?p=72945),查閱日期:2022年8月11日。
    8.林榮燁,【名單之後】張舜卿──「赤」的力量〉,(網站連結: https://www.gjtaiwan.com/new/?p=75878),查閱日期:2022年10月1日。
    9.蕭亦翔,〈【方格子】島嶼的多彩、記憶的臺灣──藝術家教師矢澤一義〉(網站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2355debfd89780001bf4164),查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