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卓似柔 Cho, Ssu-Jou |
---|---|
論文名稱: |
文學作品作為高級華語閱讀教材之編寫原則研究 A Study on the Compilation Guidelines of Literature as an Advanced Chinese Reading Textbook |
指導教授: |
吳貞慧
Wu, Chen-Huei |
口試委員: |
羅仕龍
Lo, Shih-Lung 齊婉先 Chi, Wan-Hs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文學作品 、閱讀教材 、文本篩選 、編寫建議 、教材分析 |
外文關鍵詞: | literary works, reading textbooks, text screening, writing advice, textbook analysi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華語教學在全球的擴張,再加上「台美教育倡議」的簽訂以及「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的發展,華語教材的編寫開始受到重視。本研究探對文學作品進入高級華語閱讀教材之編寫原則與特點。研究問題有二:(1)文學作品進入華語閱讀教材,有哪些篩選原則?(2)以文學作品作為華語閱讀教材之文本,其教材內容有哪些編寫特點?
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教材分析,由於有關文學作品的華語閱讀教材並不多,且相關教材多為中國教材。是以,本研究以台灣出版的閱讀型教材(《中國水墨大師齊白石的一生》、《華語文閱讀測驗:高級篇》)、中國出版的閱讀型教材(《讀故事學漢語》、《高級漢語閱讀教程》)以及中國的綜合型教材作(《博雅.高級篇I、II》、《新實用和與課本5、6》)作為分析對象,分析內容包含課文(字數、刪改與否、文學作品題材和體裁)、生詞(數量、等級)、語法數、背景介紹、註釋、練習六個部分。
本研究對於文學作品進入華語閱讀教材之「篩選原則」可歸納成四項:(1)體裁應多樣與均衡;(2)題材的主題化與多元性;(3)語言的難易度;(4)選材不選人;並且提出了八個「編寫特點」:(1)課文標題:需一目瞭然;(2)閱讀前引導:藉由設計問題引導學習者並基模建立;(3)課文需有字數限制:選用1500字以內的文本;(4)課文的改動程度應隨著教材冊數增加而下降;(5)課文類別的比例;(6)生詞、語法的細緻性和穩定性:細緻地將生詞與語法分割,且兩者的數量需具有穩定度;(7)多元的練習題設計;(8)閱讀補充:增加話題。期望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對未來高級華語教材編寫有所助益。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Taiwan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heated up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Taiwan-US Education Initiativ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 Taiwan Center for Mandarin Learning," and th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has also started to draw attention.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to b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1) What principles should be used to screen literature so that it can be included in Chinese reading textbooks? (2) When literature is included in Chinese reading textbooks, what are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The study employ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textbooks because there are few Chinese reading textbooks related to literature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relevant textbooks are Chinese textbooks. As a result, this study employs reading textbooks from Taiwan (Biography of China's master of water-ink painting, Qi Baishi, and Easy to learn Chinese), China (Read Stories and Learn Chinese, and Advanced Chinese Reading Course), and China's comprehensive textbooks (Boya Chinese Advanced I, II, and 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5,6) as the analysis objects, with the analysis content including text, new words, grammar,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notes, and exercises.
The "screening principles" for entering Chinese reading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can be distilled into four categories: (1) genres should be varied and balanced; (2) topics should be various; (3) language difficulty; and (4) selection of materials shouldn't be based on who they are chosen by. A further eight "textbook writing traits" are proposed: (1) The text title must be understandable at a glance; (2) Instruction prior to reading: direct students by creating questions and establishing schema; (3) The text must have a word limit: choose passages of up to 1500 words. And choose text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four "screening principles"; (4) The degree of modification of the text should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textbooks; (5) Text Category Ratio; (6)Carefully segregat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nd maintain a steady ratio between the two; (7) Create multiple exercises to help learners internalize information and boost their chances of applying it; (8) Supplemental reading: choose texts that cover the same unit theme but have various sub-themes, then compare the texts to add topic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compilation of advanced Chinese textbooks in the future.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呂必松(1993c)。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沈謙(2002)。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李泉(2009)。對外漢語教材的基本理論研究。載於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134-182。
李錦、田志華(2009)。讀故事學漢語。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李曉琪、金舒年、陳莉(2013)。博雅漢語.高級飛翔篇I(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
李曉琪、金舒年、陳莉(2016)。博雅漢語.高級飛翔篇II(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
林秀惠(2006)。中國水墨大師齊白石的一生。台北:文鶴。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原作者:E. D. Gagne,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 台北:遠流。
施光亨、李明(1988)。文學作品與中高級漢語教材。載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組織委員會編(主編),第二屆國際漢語討論會論文選(178-187頁)。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侯國金(1998)。英語語言學精要問答與考試指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2002)。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莊文中(1999年)。中學語言教學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張世濤(2009)。高級漢語閱讀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張亞茹(2014)。能力培養與綜合選材。載於張旺熹、何景賢(主編),漢語國際 教育兩岸教師研討集(下)(頁 143-149)。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 : 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議。台北:師大書苑。
楊琇惠(2018)。華語文閱讀測驗:高級篇。台北:五南。
路卓元(譯)(2009)。語言論(原作者:Edward Sapir)。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21)
舒兆民(2016)。華語文教學。台北:新學林。
趙金銘(1997)。漢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張凱、左珊丹(2005)。新實用漢語課本5(第一版)。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劉珣、張凱、左珊丹(2009)。新實用漢語課本6(第一版)。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劉甫田、徐景熙(2000)。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勇(2015)。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臺北市:正中書局。
鍾子翱、梁仲華、童慶炳(1984)。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二) 期刊論文
王湘玲(2001)。影響學生閱讀學習效率的內外因素分析。湖南大學學報, 1,184-186。
王永陽、Hay(2008)。讀中國文學還是讀中國──兼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主題閱讀法。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2),107-112。
王子平、張延飛(2009)。內容分析法及其在現代遠端教育中的應用。繼續教育研究,5,55-58。
白錫漢(2000)。英美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係研究報告。漢中師範學院學報,4,65–69。
白建華(2013),主題式教學在對外漢語課程設置中的應用。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00,1-11。
呂必松(1993a)。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206-219。
呂必松(1993b)。關於中高級和語教學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1,20-3
吳平(1995)。淺談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3,6–12。
吳成年(2002)。論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國現代文學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102-106。
吳成年(2004)。對文學作品作為中高級對外漢語教材的思考。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73–175。
宋玲玲(2005)。淺議文學欣賞與語言教學。安徽電子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32–32。
肖路(2005)。從學習者的視角談高級精讀教材編寫。語言教學與研究,1,37-43。
阮氏玉蝶(2011)。漢語閱讀教學技能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學報,1, 196-197。
李磊偉(1987)。ESL/EFL及文學教學。外國語,6,46-49。
李菊先(1992)。關於中、高級對外漢語教材的思考。世界漢語教學,4,296–300。
李泉(2004)。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的基本程序。海外華文教育,3,60-65。
李泉(2007)。論對外漢語教材的實用性。語言教學與研究,3,28-35。
李麗(2014)。當代文學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集寧師範學院學報,3,1-6。
周雪林(1996)。淺談外語教材評估標準。華語界,2,60–63。
金貞子(2009)。試談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科教文匯,12,100-101。
金天傑、尹立華、趙淑彥、李志紅(2012)。經典英語短篇小說在外語水準測試中的後效作用研究。芒種,23,125-126。
施淑娟、郭伯臣(1995)。基模的評量。測驗統計簡訊,7,8-16。
胡泓(1999)。英美文學課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湖北師範學院學報,4,82-83。
高磊(2005)。元認知技能訓練在對外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語言文字應用,1,51-53。
高增霞(2010)。高級漢語教材編寫中的選文問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9, 96-102。
徐德珍、劉曼(2003)。看文學篇章在語言教學中的多重價值。長沙鐵道學院學報,4,53-55。
馬俊明(2011)。如何快速提高留學生的閱讀能力。安徽文學,12,220。
陳紅(2001)。外語教學中的文學觀。外語與外語教學,2,49-51。
陳昊怡(2022)。基于圖式理論的對外漢語閱讀教材分析——以《發展漢語中級閱讀I》第二版為例。海外英語,8,67-71。
喬印偉(2001)。漢語閱讀教學任務及其量化分析。世界漢語學報,2,94–100。
彭思祥(2013)。圖示理論與EFL閱讀理解。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43–46。
楊俊峰(2002)。文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5,31–33。
崔海燕、路明(2003)。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學作品的閱讀的教學思考。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4,74-76。
郭熙(2004)。論華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56-75。
趙金銘(1987)。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撮要。語言教學與研究,4,23–36。
趙金銘(1998)。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與教學研究,3,16-19。
劉珣(1994)。新一代對外漢語的展望──再談漢語的教材編寫原則。世界漢語教學,1,58-67。
蔣冕華(2003)。關於高年級語言教材採用文學作品的幾個問題。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學報,3,21-39。
魏國泰(2006)。教科書的重要性。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未有頁碼。
聶鑫森(2013)。關於短篇小說、小小說的構思與行文(創作談)。創作與評論,15,17-18。
蘇中信、吳訂宜、洪宗德(2012)。內容分析法之回顧與分析:以台灣商管期刊為對象。弘光學報,68,1-20。
Susan L. Stern(1987)。文學與ESL/ EFL的教學。國外外語教學,4,46-48。
(三) 學位論文
牛會麗(2021)。漢語中級精讀教材適用性對比研究 ──以《漢語縱橫》和《拾級漢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
皮艷華(2011)。對外漢語教材中文學作品編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蘇州大學,蘇州市。
李森(2015)。對外漢語中級閱讀教材研究──以《中文廣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
李晟旻(2016)。高級對外漢語教材文學作品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市。
李天宇(2016)。《輕鬆學漢語》和《輕鬆學中文》的詞彙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廣州市。
李偉玲(2019)。留學生本科選用教材《發展漢語(第二版).中級閱讀》調查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南昌市。
林巧嵐(2021)。華語教材生詞量與生詞等級之研究──以《當代中文課程》與《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為範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徐筠惠(2002)。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畫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玉雯(2016)。基于圖式理論的高級漢語報刊閱讀教材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市。
陳淑惠(2008)。法律華語教材設計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可靈(2009)。中高級漢語教材中文學作品的研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劉曉嵐(2007)。《經貿洽談ABC》與《商務漢語》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四川市。
龍伊人(2014)。高級階段對外漢語教材中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選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
嚴世紀(2013)。臺灣商務華語教學發展及教材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四) 研究報告
高彥德、李國強、郭旭(1993)。外國人學習與使用漢語情況調查研究報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載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組織委員會主編,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599-602頁)。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五) 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22年8月5日)。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官方網站】。取自:https://www.ocac.gov.tw/OCAC/Pages/Detail.aspx?nodeid=5893&pid=28589981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22年10月19日)。等級對照【官方網站】。取自:https://tocfl.edu.tw/index.php/test/reading/list/8
漢語考試服務網(2022年10月19日)。HSK介紹【官方網站】。取自: https://www.chinesetest.cn/gosign.do?id=1&lid=0#
二、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Anderson C. R. & Pearson D. P. (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255-291). NY: Longman.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1996).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Kansas, USA: Allen Press Inc.
Dubin, & Olshtain, E. (1986). Course design: developing programs and materials for language learning.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eld, J.(2003). Psycholinguistic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 London: Routledge English Language Introductions.
Krashen, Stephen 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二) 期刊論文
Carrell, & Eisterhold, J. C. (1983).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TESOL Quarterly, 17(4), 553–573.
Chen, & Bai, M. (1998). Unknown Word Detection for Chinese by a Corpus-based Learning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3(1), 027–044.
McKay, S. (1982). Literature in the ESL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 16(4), 529–536.
Povey, J. F. (1967). Literature in TESL Programs: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ESOL Quarterly, 1(2), 40–46.
Shanahan, D. (1997). Artic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ward a New Agenda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1(2), 164–174.
(三) 網路資料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2012). ACT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tfl.org/resources/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2012/chinese/traditional-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