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雲珍
論文名稱: 以校園裝置藝術形塑兒童人文素養之研究
The Study of Campus Installation Art to Form and Construct Children’s Humanities Cultivation
指導教授: 蕭銘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校本位課程裝置藝術人文素養藝術鑑賞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外文關鍵詞: Nine Years Top-to-Down curriculum, Art and Humaniti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umanities cultivation, Creation of art, The nature of art education, Life of art, art of lif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創新藝術教育,落實藝術教育的本質。開放校園場域予學生自由創作裝置藝術,及展示作品,將藝術融入生活與環境中,以藝術雕琢校園氛圍,形塑兒童人文素養。
    本研究的目的為:
    1、透過資料蒐集分析與專業成長對話機制,發展設計出以裝置藝術為主軸的學校本位課程之參考教材。
    2、將裝置藝術與校園環境結合,使「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3、協助教師增能,提昇教師教學自信,增進教學效果。
    4、透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雕琢藝術教育環境,形塑兒童人文素養。
    本研究的方法為:
    1、文獻分析法:透過文獻閱讀方式,包括會議紀錄、訪談紀錄、教學實錄、省思札記、檔案紀錄、學生心得、學生作品…等界定研究問題,澄清相關理念,形成有效策略,增進研究價值。
    2、觀察法:透過教學視導、教學現場錄影、錄音等工具,有系統蒐集教師教學紀錄,藉由教師同儕之教學行為觀察、協同研究夥伴之交互觀察,獲致教學行為之資料,以做為研究改進之參考。
    3、省思、札記:蒐集觀察紀錄、會議記錄、教師教學紀錄、校長辦學日誌、學生學習表現紀錄、學習作品等文獻資料,並以紮根理論(ground theory),針對參與者教學理念與實踐,進行對話或深度批判,以維護學生學習權益、提昇教學效能。
    4、三角測量法(triangulation):多方面蒐集學生作品、學習心得、創作表現、教學者札記、研究者札記、研究會議記錄、行政會報紀錄等文獻資料進行檢視,並以實際訪談、問卷調查分析資料,以發揮三角測量功能,提昇研究效度。
    本研究過程採參與式之協同研究方式進行,透過週三進修、專題講座、行動研究會議、教學觀摩…等方式,不斷激勵教師自我主動性成長、進修及協助教師增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每位教師都願意學、樂意學,具備充分的權能,發揮教學潛力,做好擔負落實教育改革之關鍵性的角色。教學上「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師生共同活化課程設計與實踐,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增進學生藝術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美感特質,型塑學生人文素養
    本研究的重要結論與收穫:
    1、學生認真投入後創作出令人讚賞的作品。
    2、老師為激發學生潛能,不斷嘗試創新教學法。
    3、辦理作品票選活動,培養學生具有藝術鑑賞能力。
    4、以裝置藝術雕琢校園藝術氛圍,型塑兒童人文素養做為學校本位課程,受到校務評鑑委員肯定、讚美、青睞,被評選為校務評鑑特優學校。
    5、從創作過程、學生心得感想中看到兒童人文素養的萌芽。
    6、校外教育界好朋友的參訪、被邀請擔任講座、得到的回饋、讚賞,讓我辦學充滿自信……。
    本研究讓我感動最深,也是研究兩年來,最大的收穫與驕傲是:讓許多老師頭疼的六年忠班學生應灝、志盛…等「瀕臨行為偏差兒童」,因為在裝置藝術創作上的突出表現(創作參與「百花齊放」、「蜘蛛網」兩件很棒的作品),獲得全校師生的讚贊賞之後,由專門製造問題,進而協助解決自己和同學的問題到充分展現其多元智慧能力,孩子們從中找到學習之樂趣,符應了「帶好每一位學生」與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之教育本質。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improve students’ free creations an opening area in campus, and to display the installation artworks; to melt the art into life and environment; to chisel the campus atmosphere with art; to form and construct children’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develop ou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installation 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ion and professional conversations.
    2. To combine installation art with campus environment for the aim of “life of art, and art of life”.
    3. To promote teachers’ empowerment, teaching-confidence and teaching results.
    4. To mold children’s humanities cultivation through chiseling the ar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articipation of whole schoo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validity of this study, methods of research are carried on,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observation, reflective-thinking, journal studies and triangulation.
     The process of study adopts participating team researches which are continuing education on Wednesdays, special subject academic chairs, action studies meetings, as well a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discussions, etc..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hild-center, we lay stres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tivate curriculum design and fulfillments together, raising the interest that students learn activity, stirring up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potential, and forming the students humanities cultivation.
     The acquired achievement of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1.Students concentrate on their creative work pieces worth applauding.
    2.Because of teachers’ empowerment, teachers try the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stir up students’ potential.
    3.By voting for work pieces,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art appreciation is promoted.
    4.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study are affirmed and praised by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of evaluation of school affairs committee, by the way my school is reviewed the excellent school fo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5.From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we can see the germination of children’s humanities cultivation.
    6.Being visited by other educational groups and invited to serve as the academic chair make me manage my school with more self-confidence.
     I’m moved deeply by following events: the two special students, Ying-hao and Zhi-cheng had ever made many teachers headachy, but now they both acqui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pplause for thei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installation art, such as the creative work pieces named”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Spider’s net”. Besides, they become clever and thoughtful toda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背景分析------------------------------------------- 17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發展分析------------------------------- 22 第三節  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特色與視覺藝術教學理念分析------------- 25 第四節  藝術教育觀學派分析------------------------------------- 39 第五節  藝術鑑賞教育探討---------------------------------------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行動研究歷程-------------------------------------------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4 第三節 研究進度甘特圖----------------------------------------- 46 第四章 尋找真善美的夢想 第一節 撩撥心中的兩根弦--------------------------------------- 49 第二節 建構視覺藝術心像--------------------------------------- 54 第五章 雕琢鄉間綠寶石 第一節 開放自由揮灑的創作場域--------------------------------- 59 第二節 藝術創作初體驗------------------------------------------ 62 第六章 藝術創作風華 第一節 藝術創作實施過程---------------------------------------  73 第二節 賞心悅目的藝術創作成果---------------------------------  76 第七章 蛻變與成長 第一節 理念澄清與聚焦----------------------------------------- 120 第二節 教師的增能與蛻變--------------------------------------- 128 第三節 學生的成長與心得--------------------------------------- 160 第八章 評鑑與迴響 第一節 效度自我檢核------------------------------------------- 183 第二節 校務評鑑----------------------------------------------- 194 第三節 令人振奮的迴響----------------------------------------- 196 第九章 成果與展望 第一節 具體成效----------------------------------------------- 203 第二節 問題與瓶頸--------------------------------------------- 208 第三節 未來展望----------------------------------------------- 210 第四節 後記--------------------------------------------------- 21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215 英文部分------------------------------------------------------- 219 日文部分------------------------------------------------------- 219 附  錄 附錄一 班級裝置藝術探索與創作企劃案(例)---------------------- 220 附錄二 校園裝置藝術鑑賞票選結果統計表------------------------- 221 附錄三 校園裝置藝術學生問卷調查表----------------------------- 222 附錄四 校園裝置藝術學生問卷調查分析表------------------------- 223

    一、中文部分
    Banner.J.M. and Cannon.H.C.原著:陳文苓譯(2001)。Teaching,希望工程的藝術。天下雜誌。
    Beane.J.原著:林珮璇等合譯(2000)。課程統整。台北:學富。
    Efland.A.著:郭祯祥譯(1992)。美國學校的藝術與美感教育。美育月刊,1992.5
    。Eisner.E.W.著:郭禎祥譯(1991)。 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 文景。
    Lancaster.J.原著:施靜菲、侍建宇譯(民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台北:五南。
    Lynch.J.原著:黃政傑譯(1993)。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Patton.M.Q.原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Sonfist.A.編:李美蓉譯(1996)。地景藝術。台北:遠流。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0)。學校本位課程工作坊資料集 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台北:康軒文教。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1997)。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1990)。課程統整手冊理論篇、實例篇。教育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部。
    吳明隆(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呂燕卿(1993)。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定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文晟。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杜拉克等著:張玉文譯(2000)。知識管理。台北:天下。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夏勳(1985)。兒童美術之開拓。世界文物出版社。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袁汝儀(1994)。費德曼的發展心理學理論與藝術教育。美育月刊,1993.5。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Post-modern Education。台北:揚智。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恬君、王鼎銘、葉立誠、孫春望編著(1997)。 映像藝術。台北:空大。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嘉育(1998)。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台北市:楊智。
    戚廷貴(1988)。藝術美與欣賞。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明貞主編(2001)。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高雄:翰林。
    郭為藩(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W.Eisner)「學校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 師大學報 33:1-5(1988)
    陳伯璋、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1988)。行行重行行 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探究(一)成果報告 。教育部。
    陳惠邦(198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壬來(1988)。幼兒造形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 五南。
    黃光雄(1996)。教育導論。 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9)。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廖經華〈2000〉。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歷程中教師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2000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師院國研所出版。
    劉豐榮(2002)。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 水牛。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蕭銘芚(2000)。造形發想之理論與實務。台北: 五南。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台北:文景。
    蘇振明(1999)。加強鑑賞教育-提升國民美感素養。美育月刊,1999 4月。
    二、英文部分
    Chapman,L.H.,(1978).Approaches to art in Education. New York:Harcount Brace Joranorich,Inc.
    Efland,A.,(1984).Curriculum concepts of the Penn Seminar:An Evaluation in retropect.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4.
    Efland,A.,(1987)Curriculum antecedents of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21(2)
    Gardner,H.,(1990).Art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The J.Paul Getty Trust:The 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
    Barkan,M.,(1995).A foundation of art education. New York:Ronald Press.
    三、日文部分
    佐藤亮(1985)。《造形あそびアイデア事典》(リサイクルクラフト)。東京:東京書籍。
    林健造(1988)。《造形教育の探求》。大阪:講談社。
    造形芸術研究会編(1972)。《造形ハンドブック1》。東京:造形社。
    那須田茂(1985)。《こどもの美術教育》。東京:造形社。
    藤澤典明(1973)。《作り出すよろこび》。東京:造形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