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籃慧蓮 |
---|---|
論文名稱: |
電影《面子》與《蝴蝶》中的女同志情慾與母女關係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女同志情慾 、女同志身份認同 、母女關係 、母職 |
外文關鍵詞: | lesbian desire, lesbian identity,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motherhood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中以女性主義的女同志及母女相關理論作為研究方法,來探討華語同志電影《面子》與《蝴蝶》中女同志的情慾及認同,又女同志與母親之間的互動及轉變歷程,如何彰顯出母女情誼重建的重要性。
電影中的女同志顛覆以往「同女無慾」或「性慾強烈」的兩極化呈現,真實展現女同志愉悅與多元的身體情慾。將女同志T婆性別角色視為風格展演,鬆動僵化的性別二元對立,開放性別越界的可能性。文本亦呈現父權及異性戀社會中,女同志在情慾的召喚下,從壓抑到掙扎再到覺醒,掙脫固有的性別規範,達成女同志身份認同。最後,筆者對文本及以往電影中的女同志形象做比較,歸納出當中的女同志形象,打破以往異性戀意識型態中對女同志的偏見與污名化,彰顯女同志的正面意涵。
電影中父權壓抑到解放、去性慾化到情慾自主、母職的顛覆、走出父權、勇敢做母親等鮮明的母親形象,歸還原屬於「母親」的主體性。母女同為主體並從對立走向理解,重建母女珍貴的女性情誼。擔負傳統母職的母親對身為女同志的女兒進行壓迫,而身為母親的女同志,在情慾與母職實踐上面臨兩難的困境,唯有提倡女性情誼及重建母女關係,才能讓「女同志」與「母職」間的糾葛,出現解放的契機。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lesbian desire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for both Chinese lesbian films: “Saving Face” and “Butterfly”. This research adopts lesbian feminism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ed theories as research methods, and is followed with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 towards lesbian desire and identity, in addition to lesbian-mother relationship. Moreover, it confronts the hard facts as how to expose the vitality of reconstructing mother-daughter friendship.
The lesbianism in the films subverts the polarized assertions in the past: Either a Lesbian is “without lust” or has “powerful and strong sexuality”. Instead, this thesis displays real lesbian pleasures in addition to diversified bodily desires. And the lesbian T character is viewed as a display of styles which further might make loose the rigid and binary sexual confrontations and bring out the possibility of opening up the act of sexual border-crossing. This thesis also explicates that in the patriarchal and heterosexual society, lesbians under the calling of desires would react from self-suppression, struggling and finally to awakening. She honestly faces herself in the aspect of desire, shaking off the preexisted shackles of sexual norms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lesbian identity. Lastly, this thesis would compare lesbian images depicted in these two films with those of other movies of the past, and summarizes positive lesbian images so as to break up the prejudice and smearing imposed on lesbians based on the heterosexual ideology in the past. Conversely, the positive lesbian images and their implied meanings of are fairly demonstrated as result.
In the two films, the explorations are ranged from the patriarchal suppression to liberation, desexualization to taking the sexual initiative, motherhood not out of obligation, a try to walk out of patriarchal domination, bright image courageous to be a mother, and final returning to become the subject of mother. Mainstay of this thesis falls on both the mother and the daughter, who chose mutual understandings instead of staying antagonistic, and finally, reconstructs the female friendship of the most cherished form: Mother and daughter. Mother, bearing once the cross of traditional motherhood, conducted oppression towards the daughter of lesbian, nevertheless, when becomes a lesbian-mother would carry out both her sexuality and motherhood, it did face the dilemma between lesbian desires and practices of maternity. And only through the salvation like a reconstruction of feminine friendship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could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lesbian” and “motherhood” see the light and chance of liberation.
一、專書
【中文參考書目】
Alice Schwarzer著,劉燕芬譯,《大性別》,台北:台灣商務,2001。
Cheshire Calhoun 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女書,1997。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
Christine de Pizan著,吳若蘭譯,《誰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2001。
E. Ann Kaplan 著,曾偉禎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1997。
Jacques Corraze著,陳浩譯,《同性戀》,台北:遠流,1992。
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台北:心靈工坊,2001。
Jill Nelmes編,陳芸芸譯,《電影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2006。
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藝術鑑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1993。
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2000。
Judith Shapiro著,許瓊瑩主編,《女兒與母親的親密對話》,台北:麥田,1999。
Linda Sunshine著,林淑貞譯,《母親與女兒的戰爭》,台北:聯經,1994。
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2005。
Marilyn Yalom著,何穎怡譯,《太太的歷史》,台北:心靈工坊,2003。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的社會學》,台北:群學,2003。
Rollo May著,馮川譯,《愛與意志》,北京:中國言實,1996。
Rosemarie Tong著,叼曉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6。
Sarah Blaffer Hrdy著,薛絢譯,《母性》,台北:新手父母,2004。
Sigmund Freud 著,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台北:心靈工坊,2004。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城邦文化,2002。
Thornham Sue著,艾曉明等譯,《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
Wendy McElroy著,葉子啟譯,《女人要色:女性的色情刊物權利》,台北:時報文化,1997。
何春蕤,《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2000。
何春蕤主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城邦,2000。
何春蕤主編,《跨性別》,台北: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
李金梅,《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的閱讀與書寫》,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1991。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1996。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超越浪漫說女性》,台北:九歌, 2005。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范坡坡,《百部同志電影全記錄》,哈爾濱:北方文藝,2007。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2000。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1998。
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文化,2001。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2000。
張漠藍,《激浪》,台北:北極之光,2004。
梁濃剛,《快感與兩性差別》,台北:遠流,1994。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1,
莊景同,《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女女」伴侶關係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2000。
莊慧秋等著,《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1991。
許劍橋,《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雪,《蝴蝶》,台北:印刻,1998。
陳儒修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1999。
陳麗如,《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彭懷真,《同性戀、自殺、精神病》,台北:橄欖基金會,1983。
劉立行,《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1997。
蔡秀佳,《女性的觀看與被看:從林正盛的電影〔美麗在唱歌〕和〔愛你愛我〕談起》,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2003。
蔡麗玲,《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1997。
謝宜純,《跨越女男的愛情界線—從女同志生命敘說看到雙性戀女同志》,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謝鴻均,《原好:混混乃陰性空間,瀝瀝如母性系譜》,台北:台灣商務,2006。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2003。
蘇芊玲,《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文化,1998。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外文參考書目】
Grant, C.A. & Ladson-Billings, G. (Eds.),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rizona: The Oryx Press, 1997.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16, No.3 , 1975.
Sturken, Marita &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 –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Stuart Hall, “Foucault: Power, Knowledge and Discourse”, In Margaret Wetherell & Stephanie Taylor & Simeon J. Yates (Eds.),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The Open University, 1997.
二、期刊
Cherry Smith 著,林文淇譯,〈雜燴女性〉,《電影欣賞》,63期,1993年,頁38。
歹客炘,〈公主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我看「夜幕低垂」〉,《影響電影》,76期,1996年,頁83。
我們之間,〈見我不是我〉,《電影欣賞》,63期,1993年,頁53。
李幼新,〈同志電影的影片展演與影響延展〉,《聯合文學》,148期,2月號,1997年,頁80。
李幼新,〈同性戀電影的演變與發展〉,《聯合文學》,15期,1986年,頁37。
林松燕,〈身體與流體經濟—伊蕊格萊的女性形構學〉,《中外文學》,卷31,期2,2002年,頁8-37。
邱旭伶,〈由另類偷窺到主流喜劇—同志電影的化身之路〉,《影響電影》,76期,1996年,頁68。
陳昌仁,〈愛人的說法〉,《電影欣賞》,63期,1993年,頁18-21。
陸汝斌,〈斷袖的青春〉,《人間雜誌》,7期,1996年,頁20-40。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148期,1997年,頁93。
游美惠,〈同性戀恐懼症〉,《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期,2003年,頁120。
辜敏倫,〈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聯合文學》,124期,1995年,頁134-139。
廖金鳳,〈有關「同性戀電影」的幾個問題〉,《影響電影》,56期,1994年,頁65。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148期,1997年,頁67。
三、網路資料
李靜怡,〈我證明了同志文化就和台灣文化一樣俗艷、三三八八、又亮麗」—專訪《刺青》導演周美玲和演員楊丞琳〉,破報副刊451期(中華民國96年3月17日),http://pots.tw/node/1121,查閱日期:2008年7月15日。
孫冉,〈華語女同性戀電影處境尷尬〉,2006,文化星期五網站,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feature/1084041.htm,查閱日期:2008年7月15日。
高維泓,〈彩色蕾絲多重脈絡:探討女同性戀社群的複和面相〉,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crit97_work/LESBIAN.html,查閱日期:2008 年7月 12日。
張娟芬,〈敬酒〉,自由電子新聞網,原自由副刊(中華民國91年9月6日 星期五),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sep/6/life/article-1.htm,查閱日期:2008年7月 12 日。
陳儒修,〈電影為何/如何憎恨女性?〉,1997,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movie.htm,查閱日期:2008年7月13日。
趙錫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初探當代華語電影中的扮裝文化〉,2002,http://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251,台灣電影筆記網站,查閱日期:2008年7月13日。
龍爺之居,〈同性戀〉,1998,http://www.geocities.com/SoHo/Coffeehouse/2686/, 查閱日期:2008年7月13日。
四、報紙
李幼新,〈看到電影,想起媽媽〉,中國時報,2006,5/14,第B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