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令儒
Hsu, Ling Ju
論文名稱: 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為何不成功?以北京市社區為例
Why Did Urban Household Waste Sorting Policy of China Fail? The Cases in Beijing’s Communities
指導教授: 徐斯儉
Hsu, Szu Chien
口試委員: 林宗弘
Lin, Thung Hong
陳志柔
Chen, Chih Jou J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垃圾分類中國環境公民社會社區治理象徵性政策
外文關鍵詞: waste sorting, Environmental Civil Society of China, Governing Communities, Symbolic Polic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發展伴隨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因生產消費模式、居住型態、人口結構的變遷,諸多城市遭遇「垃圾圍城」的窘境。而從「十一五」至「十二五」時期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引發各地居民「反焚」浪潮,亦推動中國環境公民社會對政策的反思。在連串爭議中,不論立場為何,各方皆同意,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是解決垃圾問題的關鍵。
      垃圾議題的浮現源於社區居民對環境及自身利益的關切,而解決問題的關鍵亦在於社區——垃圾產生的源頭——垃圾分類。本研究從社區出發,探討垃圾分類的可能與困境,並以北京的城市社區為例,討論自九零年代末推行十多年垃圾分類為何始終未成功。研究採用田野訪談、參與觀察與文獻分析法。研究發現,垃圾分類面臨政策推力不足、環保組織參與限制及基層社區治理缺陷等現實困境,導致垃圾分類成象徵性政策。可能的解決方式:在政策過程中開放更多的公眾參與及資訊公開,引入多元主體參與治理,並明確各治理主體權責;在微觀層次上,得提供選擇性誘因並施以強制力,如道德及經濟面上的獎懲機制。


    In modern China, with rapidl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housing pattern and demographic has been changes. It results in largely increasing number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The authorities then build more incinerators as disposal of waste; however, there were many anti-incinerator residents and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No matter what points they have, all of them consent that waste sorting is the key of city waste crisis and the communities are foundational fields of waste sorting, especially household waste sorting. By fieldwork approach,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difficulties of household waste sorting in Beijing’s communities and find out the waste sorting policy for several years was probably a symbolic policy due to the defects of policy process, the limited participation of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 of governing communities.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the authorities should allow mor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process; be more transparency; bring plural sectors in governance; specify the rights and duties; and set rewards and punishment system.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北京市垃圾分類政策 16 第一節 垃圾管理系統 16 第二節 北京市垃圾分類政策背景 22 第三節 小結 30 第三章 社會自主的垃圾分類實踐 32 第一節 北京地球村的綠色社區 32 第二節 阿蘇衛反焚明星黃小山的綠房子 35 第三節 回應現實問題,避免衝突:自然之友 37 第四節 行動干預流派:自然大學 39 第五節 首個全國性組織網絡:零廢棄聯盟 40 第六節 小結:環保NGO在社區的限制 42 第四章 政府主導的垃圾分類試點社區 44 第一節 大量推進試點社區 44 第二節 一個條件優良的試點? 45 第三節 明星社區的垃圾分類實行情況 48 第四節 小結 53 第五章 結論 55 第一節 分類垃圾出了社區之後 55 第二節 垃圾分類的困境 57 第三節 垃圾分類的出路 60 參考文獻 63 附錄 71 附錄一:北京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71 附錄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節錄) 74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公佈,2013年6月29日修訂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業管理條例。(2003年6月8日公佈,2007年8月26日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年8月29日公佈,2009年1月1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00)。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座談會紀要建城環[2000]12號。在關於公佈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附件2。
    中國市政週刊(2008.9.25)。北京踐行「綠色奧運」承諾,中國建設報。上網日期:2015.12.12。撿自:http://www.chinajsb.cn/gb/content/2008-09/25/content_257345.htm
    中國奧運會組委會(2002)。北京奧運行動規劃。上網日期:2015.12.12 。檢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7/13/content_481092.htm
    中國零廢棄聯盟(2015)。零廢棄之路:中國實踐。
    上海閘北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2014)。愛芬環保的社區工作。零廢棄聯盟雙月刊(1)。
    上海閘北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2014)。北、上、廣三城市垃圾減量誠意評估報告(上海篇)。自然大學發起於2014.07.12在北京市環保局宣教中心「垃圾分類為何推不動」主題討論會發布報告。
    文素婷(2013)。環保NGO圾分類政策議程分析——基於多源流理論視角。華中科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王娜(2012年8月6日)。垃圾分類,總要付出成本。第一財經週刊。第216期。上網日期:2015.12.12。檢自:http://www.cbnweek.com/v/article?id=1955
    王敬智(2015)。垃圾政治:中國的政策過程與政治參與。未出版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輝(2014,9月15日)。綠房子,黃了,京華時報,第C06版。上網日期:2015.12.12。檢自: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9/15/content_125872.htm
    王穎(2008)。公民社會在草根社區中崛起。在高丙中、袁瑞軍編著,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頁278-30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冉冉(2015)。中國地方環境政治:政策與執行之間的距離。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自然大學基金(2014)。北京市垃圾分類13年為何原地踏步?垃圾分類試點小區觀察發現。自然大學發起於2014.07.12北京市環保局宣教中心「垃圾分類為何推不動」主題討論會發布報告。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11年11月18日公佈,2012年3月1日施行)
    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2006年12月8日公佈實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3)。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書。
    北京市人民政府文件(2011)。北京市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化發展意見(京政發[2011]78號)。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2011)。北京市城鎮地區垃圾分類日常運行考核評價標準(試行)。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2012)。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指導手冊。
    北京市市政管理會(2007.2.15)。北京市「十一五」時期環衛專業規劃。
    北京市環境衛生工程集團。北京市環境衛生工程有限公司集團簡介。上網日期:2015.12.12 。檢自:http://www.besg.com.cn/about.php?fid=7&cid=14
    北京青年報(2003.5.13)。北京居民樓垃圾道全封閉 垃圾分類收集密閉貯運,北京青年報。上網日期:2015.12.12。檢自:http://health.sohu.com/08/36/harticle17353608.shtml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網站。檢自:http://www.gvbchina.org.cn/
    北京奧北志願者研究小組(2009)。中國城市環境的生死抉擇——垃圾焚燒政策與公眾意願。北京:北京奧北志願者研究小組。上網日期:2015.01.08載自:http://www.eiafans.com/thread-57712-1-1.html
    向德平、申可君(2013)。社區自治與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重構。甘肅社會科學,2,127-130。
    自然之友網站。檢自:http://www.fon.org.cn/
    自然之友(2011a)。中國生活垃圾管理:問題與建議。北京: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2011b)。北京市生活垃圾真實履歷報告。北京: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2011c)。「零廢棄」聯盟今日宣告成立。上網日期:2014.11.30。檢自:http://old.fon.org.cn/content.php?aid=14806
    零廢棄聯盟、自然之友、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等(2013)。環保組織關於《“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的公開信。上網日期:2015.05.05。檢自:www.fon.org.cn/uploads/attachment/41371362729369.doc
    自然之友(2013)。2012年北京垃圾分類試點小區調研報告。北京: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14)。台灣垃圾全紀錄報告。北京:自然之友。
    曲英(2007)。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研究。大連理工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士學位論文。
    吳逢時、彭林(2013)。2012年公共環境事件評述。在劉鑑強編著,2013年中國環境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東泉、李婧(2013)。從鄰避衝突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一個非典型性政策網絡形成的剖析,「本於人性」的參與和治理--2013年第九屆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政治大學。
    李駿(2009)。住房產權與政治參與:中國城市的基層社區民主。社會學研究,5,57-82。
    周傳斌、鄧俊、徐琬瑩(2013.6.18)。垃圾分類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中國環境報。
    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2014)。廣州市垃圾分類調研報告(2013-2014年)。廣州: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上網日期:2014.11.30。檢自:http://www.yjgz.org/
    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中山大學公共事務調查中心(2012)。廣州市垃圾分類a類先行推廣實施街道調研報告(2012年度)。廣州: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中山大學公共事務調查中心。上網日期:2014.11.30。檢自:http://www.yjgz.org/
    柯善北(2012)。運用經濟手段促進垃圾減量——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解讀。中華建設(4)。
    首都精神文明辦公室(2003.9.1)。宣武區舉行「建設綠色社區,實施垃圾分類暨綠袋子行動」啟動儀式。上網日期:2015.12.25。檢自:北京環保公眾網http://www.bjee.org.cn/cn/news_detail-5060.html
    徐丹(2014)。公共行政改革與垃圾圍城之困——芻議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體制。學術論壇,11(286)。
    耿言虎(2014)。城市社區垃圾分類的結構性困境及其突破。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3)。
    高雋、宋廣輝(2008.12.22)。推動公眾參與環保 廖曉義:「地球村」中國公民,中國青年報。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2004年8月18日公佈施行)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2007年4月10日發佈,2007年7月1日施行)
    梁瑩(2013)。城市夾縫空間的綠色力量:環保社區社會組織成長的社會政策邏輯。人文雜誌(6)。
    國務院辦公廳(2012)。“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關於處理城市垃圾改善環境衛生面貌報告的通知(1986)。
    張黎(2008.2.13)。地球女兒——廖曉義,中國環境網。上網日期:2015.12.12。檢自:http://www.cenews.com.cn/wh/rw/200802/t20080219_222197.html
    陳立雯(2015.3.27)。為啥費力不小效果不好。中國環境報。上網日期:2015.04.28。檢自:http://www.cenews.com.cn/xwzx2013/hjyw/201503/t20150327_790011.html
    陳沙沙(2014)。14年,北京只多了幾個垃圾桶。民生週刊(16)。人民日報社。檢自: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4-08/04/content_1461985.htm
    陳媛媛(2010.5.19)。垃圾分類成敗在政府,中國環境報。上網日期:2015.01.05檢自: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1947.html
    陳媛媛(2012a)。在公眾參與中成長的綠色公民。在自然之友、楊東平編著,2012年中國環境展報告(頁210-2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媛媛(2012b,9月5日)。垃圾分類是個系統工程,中國環境報。上網日期:2015.01.05。檢自:http://green.sina.com.cn/2012-09-05/110925104992.shtml
    馮永鋒(2009)。[關注]新垃圾危機:趙章元與六里屯居民的「垃圾維權故事」。自然之友通訊(5)。
    奧爾森(M. Olson[1971]著,董安琪譯)(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曉紅(2010.1.20)。北京垃圾分類陷僵局 分類踐行13年,化解垃圾危機仍寄望焚燒爐?南方都市報,AT08深度週刊深綠。
    廖曉義(2003)。綠色生活與民間組織的功能。産業與環境,2003年S1期。
    廖曉義(2003)。環境教育和環境管理的新模式--綠色社區。規劃師,71(B06)。
    爾思、程海(2003)。「綠袋子」在行動。今日中國,2003年8月,今日視點。上網日期:2015.12.12。檢自: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a/2003/0308/06.htm
    趙琳琳(2012.9.11)。記者實地探訪「綠房子」零距離看垃圾分揀,廣州日報,A8今日藍頁。
    劉可(2015.9.22),北京80%小區已經實現廚餘垃圾可回收,北京日報。上網日期:2015.12.12。檢自: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9-22/7537215.shtml
    劉曉星(2015)。綠色社區,怎樣整合社區環保與政府環保。中華環境,12月。
    鄧嘯明、張肖陽、馬本、黃心潔、黎燕霜(2008)。北京市垃圾分類現狀調查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上網日期:2014.12.31。檢自:http://www.cn-hw.net/m/view.php?aid=5564
    鄭淑美(2006)。中國大陸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轉型中的社區自治組織:以“業主委員會”爲例。東亞研究,37(2),79-123。
    鄭淑美(2008)。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中國大陸城市基層治理體制的建構、演變與轉型。遠景基金會季刊,9(1),119-160。
    潘維庭(2008)。中國城市社區的「業主維權」:成因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錢英(2012)。垃圾分類看東城。經濟,2012年1.2期。上網日期:2015.12.12。檢自:http://mag.cnyes.com/Content/20120121/090C9C77D7E24B67A3F840E1592614DB.shtml
    蔣琪(2012,2012年4月23日)。利樂、萬科攜手推行城市社區垃圾分類試點新模式,人民網。上網日期:2014.11.30。檢自:http://big5.ce.cn/gate/big5/gongyi.ce.cn/lvsezeren/qiyexingdong/201204231953.html
    俞可平(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及其對治理的意義。在俞可平編著,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頁189-22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ai, Y. (2005). China's moderate middle class: the case of homeowners' resistance. Asian Survey, 45(5), 777-799.
    Chung, Y. (2015). Pushing the Envelope for Represen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homeowner activism in Beiji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4(91), 1-20.
    Ho, P. (2001). Greening without conflict? Environmentalism,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Change, 32(5), 893-921.
    Ho, P. (2007). Introduction: embedded activism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 semi-authoritarian context. In P. Ho & R. Edmonds (E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ovement (pp. 2-19). New York: Routledge.
    Johnson, T. (2013). The health factor in anti-waste incinerator campaigns in Beijing and Guangzhou. The China Quarterly, 214, 356-375.
    Putnam, R. (2001). Soci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onsequences.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2(1), 41-51.
    Putnam, R.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Read, B. L. (2007). Inadvertent Political Reform via Private Associations: Assessing Homeowners' Groups in New Neighborhoods. In E. J. Perry & M. Goldman (Eds.), 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pp. 149-173).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u, J., & Ortolano, L. (2009). Development of citizen-organized environmental NGOs in China.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2), 141-168.
    Tomba, L. (2005). Residential space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formation in Beijing's housing disputes. The China Quarterly, 184, 934-951.
    Zhu, J., & Ho, P. (2008). Not against the state, just protecting residents' interests: an urban movement in a Shanghai neighborhood. In P. Ho & R. Edmonds (E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ovement (pp. 151-169). London, New York.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