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煜文 |
---|---|
論文名稱: |
國小代理教師自尊、疏離感與教育專業信念相關研究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代理教師 、自尊 、疏離感 、教育專業信念 |
外文關鍵詞: | substitute teachers, self-esteem, alienation,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代理教師自尊、疏離感和疏離對象及教育專業信念各個構面的現況,其次考驗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代理教師在自尊、疏離感和疏離對象及教育專業信念構面差異,以及自尊、疏離感和疏離對象及教育專業信念彼此的相關情形。
使用「自尊量表」、「疏離感量表」及自編「教育專業信念量表」為工具,選取312名國小代理教師為樣本。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國小代理教師的自尊為中高程度。
二、國小代理教師的疏離感、疏離對象為中下程度,疏離感構面以無力感得分最高,疏離對象以社會現況最疏離。
三、國小代理教師的教育專業信念為中高程度,以專業自主得分最高。
四、不同學校地區之背景變項會影響國小代理教師自尊、疏離感和疏離對象之差異。
五、國小代理教師自尊愈高,其疏離感或疏離對象愈低。
六、國小代理教師疏離感或疏離對象愈低,其教育專業信念愈高。
七、國小代理教師自尊愈高,其教育專業信念愈高。
八、國小代理教師以自我疏離感、學生為疏離對象對教育專業信念最具負向預測作用,自尊不具預測作用。
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國小代理教師自尊、疏離感與教育專業信念方面的建議,俾供師資培育機構、學校、國小代理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建議之參考。
關鍵詞:代理教師、自尊、疏離感、教育專業信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elf-esteem, alienation, alienation object, and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self-esteem, alienation, alienation object, and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esteem, alienation, alienation object, and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he measures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Self-Esteem Scale”,“Alienation Scale”, and self-made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Scale”. A total of 312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as subjects. Thes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describing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 Pearson tes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included as follows:
1.Self-estee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mid-high level.
2.Alienation and alienation objec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mid-low level. Powerlessness gets the highest score on alienation dimensionality, and social current status gets the highest score on alienation object dimensionality.
3.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mid-high level and teaching will gets highest score in this dimensionality.
4.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different school areas will affect the self-esteem, alienation, and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5.The higher self-estee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he lower the alienation or alienation object.
6.The lower alienation or alienation objec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7.The higher self-esteem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8.Self-alien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lienation object shows the negative prediction for educational profession belief. Self-esteem doesn’t have predictability.
Based on the result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offers some recommendations as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schools,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壹、 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2)。教師專業與師資培育。新世紀教育學概論。臺北市:學富。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刋,49, 61—92。
王艾雯(2001)。自尊對生氣歷程及生氣滿意度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王牧恩(2007)。弱勢與非弱勢少年無力感之差異分析與相關因素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邵華(2007)。應用FAHP於國小代理教師甄選方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嘉琪(2010)。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滿馨(2004)。高工專業學科教師與技術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麗君(2010)。三位特教老師的實習故事~實習對教師信念形塑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白珊華(2009)。正向生活事件對幸褔感、快樂感、自尊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伍振鷟、黃士嘉(2002)。臺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28。
朱瑞玲、楊國樞(1988)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20,419-446。
何信儀(2007)。中等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代課教師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余新富(2004)。國小代理教師透過同儕對話對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呂嘉偉(2008)。青少年靈性健康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介麟(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信念、單親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文惠(2006)。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奇姜(2006)。自尊程度、自尊不穩定性、自我設限與三種拖延習慣的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俐穎(2008)。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星謙(1994)。國小教師對社會及學校疏離感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2,27-58。
李園會(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
李麗君(2005):師資培育課程暨授課教師因素與師資生教學信念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8,1-26。
汪慧君(2007)。臺北縣某高中學生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沈怡吟(2012)。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嘉琪(2009)。以健身運動與自尊模式為基礎探討功能性體適能運動計畫對安養護機構老年人自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杏足(1997)。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學刋,50(2),223-256。
林昭仁(2008)。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珮蓉(2011)。學生的學習態度、自尊、專注力、教師教學行為與解決問題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清江(1971)。教育社會學。臺北市:臺灣。
林鳳如(2005)。由自我落差、自尊程度、自尊不穩定性探討青少年憂鬱與憤怒 情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柯志恩(2003)。教師專業之反思-專業自尊之觀點。臺灣教育,623,54-57。
胡秀娟(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范仁勇(2009)。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程研究生其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大川(譯)(1990)。人的潛能和價值(原作者:Maslow, A. H., & Fromm, E.)。臺北:結構群文化。
孫允寛(譯)(1996)。自尊心-六項基礎的實踐法(原作者:N. Branden)。臺北市:遠流。
馬立秦(1984)。社會學上疏離之研究-上。中國論壇,208,60-64。
高強華(1993)。論信念的意義、結構與特性。現代教育,7(2),74-89。
崔宇華 (2000)。代課教師師資培育與因應之道。師友,396,35-37。
張文新(譯)(1998)。A self-esteem therapy(原作者:Steffenhagen, R)。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張民杰(2009)。師資培育歷程外一章:一位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的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59-90。
張其高(1999)。高雄縣國中小學教師職業疏離與人際衝突的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林(2006)。自尊結構與機能的理論探析。西北師大學報,43(1),95-99。
張春興(主編)(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喜琴(2008)。太原市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狀況及其與疏離感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市。
張豊儒(1999)。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張慧媛(2010)。中小學課業補習班從業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靜怡(2007)。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37/6345041001.pdf。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wp-content/uploads/file/96YEARBOOK.pdf。
教育部(2008)。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36/97YEARBOOK.pdf。
教育部(2009)。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2.inservice.edu.tw/Download/Edu-paper98.pdf。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3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9年版.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1)。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100~115 學年度)。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0basicstudent.pdf。
許孟琪(2007)。南投縣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英瑜(2009)。公立幼稚園代理教師工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涵茜(2009)。公立幼稚園代理教師之求職經驗與生涯規劃之探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佩芳(2007)。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身體意象與自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為藩(1979)。教育的理念。臺北市:文景。
陳佳宏(2010)。台北市國民中學代理教師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陳佳怜(2006)。國小學童自尊、因應資源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幸眉、郭素娥(1997)。一位減肥菜中毒病患無力感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44(6),31-39。
陳金容(1971)。應改善國小代課教師的教育。台灣教育,246,20。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瑩甄(2009)。國小補救教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嬿茹(2008)。不同社會計量地位國中生的疏離感、依附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玉(2001)。國小學童成就動機取向、自尊與生涯成熟、職業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湯宗岳(2002)。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師資培育生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子瑄(2005)。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有志(2004)。師資培育政策的批判與省思。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125。取自http://policyforum.nccu.edu.tw/composition/041015/soc_g_041015.htm。
黃怡(1993)。教育制度下的犧牲短打:國小代課老師面面觀。人本教育札記,51,8-29。
黃昆輝(1980)。台北市高職教學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2,189-318。
黃淑芬(1998)。國小兒童自尊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嘉甄(2006)。初任私立高中職代課教師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彰化縣。
黃慧芬(1998)。子女知覺父母了解,關係性自我及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中芳(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原作者:Robin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tsman L. S.)。臺北市:遠流。
楊東、吳曉蓉(2002)疏離感研究的進展及理論構建。心理科學進展,10(1),71-77。
楊東、張進輔、黃希庭(2002)。青少年學生疏離感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心理學報,34(4),407-413。
楊朝祥(2005)。中小學師資供過於求之成因與因應之道。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725。
葉偉崧(2006)。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林天祐、方慧琴(1997)。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明璋(民78) 。自尊心與疏離感:自我理論的檢證。中興大學法商學報,23,179-207。
蔡芬芳(1996)。自尊對自利歸因的影響:自我概念內容與結構的交互作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鄧運林(1979)。「代課教師」需要職前訓練嗎?。教與學,5,15-16。
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惠敏(2008)。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自然科教學之教學信念與師生互動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靜芳(2005)。教學過客-代理教師的學生適應問題。師說,186,12-13。
賴淑娟(2009)。國小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教學信念對創意教學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專論】。時報,182-248。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巧茹(2008)。國中生之自尊、網路交友狀態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秉宏(2009)。教師信念量表之編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鍾任琴(1994)。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良益(2006)。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羅聿廷(2002)。影響單親青少年疏離感與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蘇育任(1985)。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對教師疏離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國勳(2007)。國小代理教師情緒經驗之描述與解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西文部分
Aiken, J. & Hage, M. (1966). Organizational alien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1, 497-507.
Andrew, G. G. (2006). Substitute Teachers as Effective Classroom Instructor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lderhead, J. (1996). Teacher: Beliefs and knowledge. R.C.: In D.C. Berliner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Y: Charles.
Coopersmith, S. (1967).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CA: Freeman.
Crocker, J., & Wolfe, C. T. (2001).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 593-623.
Crocker, J., Luhtanen, R. K., & Bouvertte, S. (1992).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n college students: Predicting freshman year activiti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I.
Dean, D.G. (1961). Alienation: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Am. Soc. Rev., 26, 753-758.
Guindon, M. H. (2002). Toward account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self-esteem construc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0, 204-214.
Hargreaves, D. J., & Colley, A. M. (1986). The Psychology of Sex Roles .London: Ha & Row Press.
Hirchfeld, R.R., & Field, H.S. (2000), Work centrality and work alienation: distinct aspects of a general commitment to work.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1, 789-800.
Johnson, F. (1973).Alienation: Concept, term, and word.NY: Seminar Press.
Josephs, R. A., Markus, H. R., & Tafarodi, R. W. (1992). Gender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391-402.
Kagan, D. M. (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65-90.
Kanungo, R.N. (1979).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 119-138.
Koch, P. (1994). Solitude: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I.L.: Open Court.
Lie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NJ: Prentice Hall Inc.
Lopez, S.J., & Snyder, C.R. (Eds.). (2003).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W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addi, S. R., Kobasa, S. C., & Hoover, M. (1979). An alienation test.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 73-76.
Miller, J. F. (1992).Coping with chronic illness overcoming powerlessness .Philadelphia: F.A. Davis Company.
Moch, M. K. (1980).Job involvement,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empolyees’intergration into networks of work relationshi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5, 15-31.
Nezlek, J. B., & Plesko, R. M. (2001). Day-to-day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concept clarity, self-esteem, daily events, and moo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201-211.
O’Gorman, P. (1991). Codependency and women: unraveling the power behind learned helples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ddictions.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 Inc.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307-332.
Pope, A. W., McHale, S. M., & Craighead, 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Y: Pergamum Press.
Robert, S.,&Kay, S. (1981). Counseling may be Hazardous to your health: How we teach people to feel powerless. Personnel & Guidance, 59(5), 300-305.
Rogers, J. K. (1995).Just a temp experience and structure of alienation in temporary clerical employment. Work and Occupations, 22(2), 137-166.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NJ: University Press.
Rosenberg, M. (1979).Conceiving the self.NY: Basic book.
Ross, C. E., & Wright, P. M. (1998), Women’s work, men’s work and the sense of control. Work and Occupations, 25(3), 333-355.
Seemon, M. (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6), 783-791.
Tafarodi, R. W., & Swann, W. B. (1995). Self-li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dimension of global self- esteem: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322-342.
Winefield, A. H., Tiggemann, M., Winefield, H. R. R. D. Golden, (1991). Social Alien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us in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 145-154.
Youngs, G.A., & Rathge, R. (1990). Adolescent stress and self-esteem. Adolescence, 25, 3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