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安琪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灣白話漢文的形成與發展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2
中文關鍵詞: 白話文漢文科書房土語文字化歌仔冊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主要在釐清台灣白話漢文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過往研究針對台灣白話文發展時多追溯自五四時期中國白話文之影響,此乃過度跳躍式的外部性解釋;從史料證據來看,「台灣白話文」的書寫形式難以「中國白話文」簡單概括,此形成之過程更有著本土語文環境和總督府統治政策的重要脈絡。因此,本文重新耙梳自日治以降殖民地台灣「漢文」的發展過程,觀察殖民地漢文如何被官方透過教育體制內漢文科政策的推行逐漸被滲透與改造。本文指出「漢文」儘管被統治者加以溫存,然其文化意義與書寫形式已逐漸變化,如:日式漢字的增加、現代性漢文的出現、道德教育模範的轉移等;本文認為教育體制內的漢文改造,成為形塑台灣白話漢文書寫形式的脈流之一。再者,因總督府統治初期的「舊慣溫存」政策,使得台灣社會的語言環境得以保持原本的「土語」流通狀態。總督府為使地方基層行政人員能有效推行政令,不僅在官僚資格任用上加考土語,同時也獎勵土語學習、編纂土語學習書籍;如此「土語溫存」的政策下,從而開啟了「土語文字化」的發展過程。在「土語文字化」過程中,大量的土語學習雜誌、工具書開始被創作,各種文體書寫也實驗性地被嘗試實踐;觀其書寫形式實乃根植於「土語社會」的深厚土壤,出現了將漢字作為表音系統的「台灣話文」。也就是說,「台灣話文」的發展脈絡不只是三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戰時方才出現,而早在統治初期即已誕生;它不僅不具有台灣民族意識形成之象徵意義,更為統治者用以輔助國語學習或是有效統治的政策性工具。最後,除了體制內的漢文改造和基層行政人員的土語學習之外,本文進一步分析更具社會性的「台灣話文」脈絡—歌仔冊。歌仔冊自清末以降,從中國傳入台灣從而歷經了「本土語音化、長篇化、口語化」的形式變化;在內容上也跳脫中國歌仔冊的複製品,而雜揉了具有本土風俗民情和現代性的各種社會性材料。以上,台灣歌仔冊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多元形式變化,使之成為觀察台灣白話文發展之重要脈流。本文認為,對於「台灣白話文」的歷史認識必須回到本土社會加以耙梳與回溯方能脈絡性地勾勒出其發展過程,本文指出總督府語文政策與本土語文環境為形成台灣白話漢文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台灣白話文也不只為中國白話文之複製品,其發展乃更具多線性和殖民地特有的複雜文化意義,需要更為細緻地加以分析與釐清。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從新文學史觀談起………………………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4 第三節 史料運用………………………………………………………8 第四節 章節安排………………………………………………………9 第二章 1920年代前漢文的溫存與變異……………………………12 第一節 統治初期的「同文主義」:漢文溫存策…………………12 第二節 文化同化之強化:漢文存廢論(1902年)、公學校規則改 正(1904年)………………………………………14 第三節 書房「公學校化」(1898年-1922年) …………………18 第四節 漢文「國語化」:1905年和1919年的《漢文讀本》……21 第三章 土語溫存與土語文字化……………………………………26 第一節 教育體制之外:台灣社會的語言狀況與官方獎勵土語…26 第二節 土語文字化:台灣話文的誕生……………………………30 第三節 教育現場的土語教授………………………………………35 第四節 1920年代漢學家的反彈:從漢文改革到漢文保留………38 第四章 土語文字化的本土脈絡:台灣歌仔冊……………………44 第一節 台灣歌仔冊的形式演變……………………………………44 一、本土語音化 ……………………………………………………46 二、長篇化 …………………………………………………………48 三、口語化 …………………………………………………………51 第二節 台灣歌仔冊的類型與功能…………………………………52 一、歌仔冊的類型 …………………………………………………52 1.翻印類:中國歌仔冊的複製品 …………………………………53 2.改編類:過渡性的文化素材 ……………………………………54 3.新歌類:個人創意的表現 ………………………………………55 二、歌仔冊的功能………………………………………………… 55 1.歌仔冊的現代性 …………………………………………………55 2.漢文教育與歌仔冊 ………………………………………………57 3.新聞傳播 …………………………………………………………60 4.文化統合與漢字 …………………………………………………61 第五章 結論…………………………………………………………65 參考書目…………………………………………………………… 70

    參考書目

    一、檔案、報紙雜誌、教科書。
    官方檔案、出版品
    《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結果表(大正四年)2》,(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台北,1918)。
    《第一回台灣國勢調查記述報文附結果表》,(台北,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4.2.10)。
    《國勢調查結果表:全島編(昭和五年)》,(台北,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4)。
    《台灣教育沿革誌》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五)》

    報紙雜誌
    《台灣詩薈》
    《台南新報》
    《台灣民報》
    《台灣時報》
    《台灣協會會報》
    《台灣慣習記事》
    《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教育會雜誌》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國語研究會會報第壹號》(台北,台灣日日新報,1900.5.27),
    《台灣語學雜誌》,(台灣語學同志會編,台灣日日新報社出版,1902.4~1908.8)。
    《語友》,(台北台語會發行,1904.12~1906.6)。
    《語苑》,(台北地方法院內之台灣語通信研究會發行,1908~1941.10),後改名為《警察語學講習資料》。
    《台灣土語叢誌》,(台北,台灣語同志會,1899.12.18~1900.11)。

    教科書
    《訂正台灣十五音字母詳解》,(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1901)。
    《台灣適用書牘文教授書上下卷》,(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1890)。
    《台灣教科用書漢文讀本》卷一∼六,(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5。)《公學校用漢文讀本》卷一∼六,(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19。)
    葉壽松,《台灣適用書牘文》(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1896年)
    平澤平七等人,《台灣俚諺集覽》,(台北,台灣總督府學務部,1914)。
    小川尚義等,《日台小字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1898)

    二、戰前出版品、時人著作
    張我軍,〈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張我軍全集》,(台北,人間,2002)。
    井出季和太,《日據下之臺政—台灣治績志卷一》,(台北,海峽學術,2003)。
    劉克明,《國語對譯台語大成》,(台北,新高堂書店,1916)。
    蔡章機、田部七郎,《台灣土語全書》(台北,小泉力松,1906)。
    劉克明,《國語對譯台語大成》(台北,新高堂書店,1916)。
    陳輝龍,《台灣語法》(台北,台灣語學社,1934)。

    三、近人論著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0年》,(自立晚報,台北,199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春暉,高雄,2000)。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麥田,台北,2004)。
    駒込武,《殖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1996)。
    川路祥代,《殖民地台灣文化統合與台灣傳統儒學社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6)。
    陳培豐,〈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5.10.16)。
    陳淑容,《一九三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12)。
    千野榮一等,《岩波講座 日本語3 國語國字問題》,(岩波,東京,1977)。
    小森陽一,《日本近代國語批判》,(長春,吉林人民,2003.1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
    陳素月,《台語文字化研究》,(台北,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王順隆,〈談台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台灣風物》43:3,(台灣風物,台北,1993.9)
    〈閩南語『歌仔冊』的進化過程:從十一種全本的《孟姜女歌》的語詞•文體來看〉《台灣文獻》48:2,(台灣文獻,南投,1997.6)。
    〈「識丁歌」與「千金譜」--兩本閩南語識字蒙書的比較〉,(台灣風物,台北,1995.6)。
    林淑伶,《台灣梁祝歌仔冊敘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5.6。
    許成章,《臺灣俗文學探討(叢稿之二):高雄市志藝文篇》,(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1967)。

    四、歌仔冊史料
    台北帝大東洋文學會,《台灣歌謠書目》,(台北,台北帝大東洋文學會,1940)。
    作者未注,《最新十二碗菜歌》,(台南,博文堂,年份未注)。
    作者未注,《新編相箭歌》,(台南,博文堂)。
    作者未注,《最新生相•火車歌》(廈門會文堂,1924年)
    作者未注,《嘉義地理歌》(廈門會文堂,出版年不詳)。
    作者未注,《日台會話新歌》,(嘉義,玉珍漢書部,1932)。
    作者未注,《國語白話新歌》,(台中,瑞成書局,1934)。
    作者未注,《盡忠愛國新歌》,(台中,秀明堂,1932)。
    作者未注,《繡像仿宋本梁祝姻緣:梁山伯祝英台全傳》,(上海,尚古山房,年份未注)。
    作者未注,《千金譜》,(嘉義,捷發書店,1932年)。
    邱清壽,《尪某看博覽會新歌》,(嘉義,玉珍漢書部,1936)。
    邱清壽,《天文地理新歌》,(台北,周協隆書店,1935)。
    宋文和,《勸世青年了改•自由戀愛歌》,(嘉義,玉珍漢書部,1933)。
    宋文和,《現代教育回陽草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6)。
    宋文和,《現代文明維新世界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5)。
    宋文和,《社會娛樂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4)。
    宋文和,《三伯出山糊靈厝》,(嘉義,捷發,1934)。
    宋文和,《三伯顯聖托夢英台歌》,(嘉義,捷發,約1936)。
    林達標,《中部大震災新歌》,(台中,瑞成)。
    林達標,《婚姻制度改良歌》,(嘉義,玉珍漢書部,1937)。
    林達標,《最新花柳病新歌》,(台中,瑞成書局,1933)。
    南安江湖客西庭禾火先編,《最新梁山伯祝英台新歌全集》,(廈門,會文堂,年代未注)。
    張春音譯,《日台千金譜》,(台中,寶文堂書店, 1942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