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文斌
論文名稱: 中國古典小說在臺的日譯風潮(1939-1944)
指導教授: 王惠珍
口試委員: 黃美娥
陳培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翻譯歷史小說中國古典小說大眾文學戰爭期黃得時楊逵龍瑛宗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1939年至1944年間,殖民地臺灣相對密集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日譯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由於日語理解人口成長,日語讀書市場逐漸成熟,文化界興起「支那興趣」,加上戰爭期出版統制導致的「助力」,為出版業提供相對有利的條件。偶發的刺激是吉川英治的《三國志》,促使黃得時著手譯寫並連載《水滸傳》。
      這股風潮最先是發生在晚報版面,接續的是單行本的出版與雜誌連載。雖然是處於同一股風潮,貌似都為了中日交流來譯寫。但是每一位譯寫者的動機並不一致。以對於讀者大眾的認知作為區分標準,第三章討論「為了喚醒勞苦大眾」的楊逵,第四章則分析「為了滿足消費大眾」的江肖梅。
      就楊逵譯寫《三國志物語》及經營盛興出版部「臺灣文庫」,可以看到他仍然是延續日中戰爭爆發前的文化實踐,朝提升大眾文學內涵、提升臺灣文化的夢想前進。
      就江肖梅譯寫《諸葛孔明》及主編《臺灣藝術》,則刻意走綜合雜誌的風格,雖然主要目的是搶攻讀書市場,卻也有提升整體臺灣文化的意義。特別是在戰後初期語言轉換的過渡期,反而適時填補日文圖書供應不足的空檔,更彰顯其文化意義。
      「翻譯」對於臺灣文學的發展的代表什麼意義,至少有三個層次:1.首先是適應印刷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2.但是隨著時局愈趨緊張,越來越強調翻譯的政治性。「翻譯」逐漸被視為是可以介入大東亞共榮圈的方式。3.1945年之後,更重要的意義是翻譯了臺灣的特殊性,提醒粗糙的國語政策,切莫忽略了(前)殖民地臺灣的特殊狀態。


    謝 辭...................................................................................................... I 摘 要.....................................................................................................III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一、臺灣文化主體性的焦慮......................................................................................... 3 二、文化運動的緊縮與轉進......................................................................................... 6 三、將戰前大眾文化放進臺灣文學(史)的視野......................................................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相關名詞界定....................................................................................................... 13 第四節 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14 一、關於戰爭期文化狀況的研究............................................................................... 14 二、大眾文學的脈絡................................................................................................... 16 三、翻譯史的脈絡....................................................................................................... 18 四、楊逵、江肖梅之個案研究................................................................................... 19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20 第二章 1939年之前,1939年之後............................................................23 第一節 讀者與創作者的變化...................................................................................23 一、日語理解人口的成長&日文讀書市場愈趨成熟................................................ 24 二、文化人的「支那趣味」....................................................................................... 26 第二節 出版統制的阻力及助力...............................................................................28 第三節 吉川英治(1892-1962)與《三國志》:外來的影響.................................33 第四節 黃得時(1909-1999)與《水滸傳》:「拚戲」...........................................39 一、依據資料的考量與限制....................................................................................... 39 二、黃得時《水滸傳》的行蹤? ............................................................................... 40 三、黃得時著手譯寫的動機....................................................................................... 43 VI 第五節 黃得時《水滸傳》的幾種閱讀:「做戲空,看戲憨」..............................50 第六節 小結:1939年的意義...................................................................................58 第三章 螻蟻之志,何以成城──讀楊逵的《三國志物語》.......................61 第一節 從沈寂到復出..............................................................................................62 第二節 「臺灣文庫」的經營...................................................................................66 第三節 楊逵想像的讀者大眾...................................................................................69 第四節 是「轉向」還是「轉進」? .......................................................................77 第五節 小結:如同螞蟻一般的工作.......................................................................80 第四章 被翻譯的特殊性──讀江肖梅的《諸葛孔明》..............................85 第一節 關於江肖梅..................................................................................................86 第二節 戰前、戰後,兩種歷史語境下的中國趣味................................................89 一、屬於政治的算計與考量....................................................................................... 89 二、政治以外的算計與考量....................................................................................... 93 第三節 理想與實踐的扞格.......................................................................................97 一、從口傳文學到現代小說....................................................................................... 97 二、市場考量的影響................................................................................................... 99 第四節 小結:曖昧的翻譯.....................................................................................101 第五章 結論...........................................................................................105 第一節 總結...........................................................................................................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108 一、原始資料的補齊、缺乏訪談資料...................................................................... 108 二、日語解讀能力..................................................................................................... 109 三、跨出海島的比較................................................................................................. 109 參考資料.................................................................................................. 111 附錄一 黃得時《水滸傳》連載編目........................................................117 一、1939年12月5日-1940年,《臺灣新民報》夕刊,第一版。.............................. 117 二、1941年,《臺灣新民報》及《興南新聞》夕刊,第一版。............................. 121 三、1942年,《興南新聞》日刊,第四版。............................................................ 125 四、1943年,《興南新聞》日刊,第四版。............................................................ 129 VII 附錄二 照片、書影、原始資料翻拍........................................................133 圖片 1:吉川英治參與文藝演講的活動,途中經過臺灣.......................................133 圖片 2:《三國志》連載預告、作者的話。............................................................133 圖片 3:矢野橋村「三國志插圖」.........................................................................134 圖片 4:《水滸傳》版權頁.......................................................................................135 圖片 5:榎本真砂夫「漫□——щф」..................................................................136 圖片 6:榎本真砂夫「水滸傳插圖」,第206、207話「景陽岡打虎」.................138 圖片 7:《水滸傳》封面...........................................................................................114 圖片 8:《水滸傳》第四卷發行預告........................................................................138 圖片 9:連載中的《水滸傳》.................................................................................139 圖片 10:「空白」的《水滸傳》.............................................................................139 圖片 11:《三國志物語》第一卷發售廣告..............................................................140 圖片 12:林玉山為徐坤泉〈三鳳爭巢〉繪製的插畫............................................141 圖片 13:林玉山「獻馬圖」(屏風)......................................................................142 圖片 14:林玉山為《東方少年》作畫....................................................................142 圖片 15:《偵探化妝術與偵探術》書影(銀華版) ..............................................143 圖片 16:《偵探化妝術與偵探術》書影(臺灣藝術社版)...................................143 圖片 17:《諸葛孔明》書影.....................................................................................144 圖片 18:《諸葛孔明》版權頁.................................................................................144 圖片 19:《上代支那正樂考——孔子ソ音樂論》發售廣告...................................145

    一、原始報章
    1. 《иレюхД》
    2. 《文藝臺灣》
    3. 《民俗臺灣》
    4. 《先發部隊》《第一線》
    5. 《新新》
    6. 《臺灣文學》
    7. 《臺灣文藝》
    8. 《臺灣日日新報》
    9. 《臺灣時報》
    10. 《臺灣婦人界》
    11. 《臺灣新文學》
    12. 《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
    13. 《臺灣藝術》
    二、論文(已收錄於專書)、專書、報告書
    1.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2010.05新版)。
    2. 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1998)。
    3. Lucien Febvre and Henri-Jean Martin 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2005.11)。
    4. Walter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55/1968), pp. 69-82.
    5. 小川環樹譯,《三□志》(東京:岩波書店,1953.01.25-1973.04.16)。
    6.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ソ「大□文□」〉,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文□集成——台□通俗文□集一》(卷7)(東京:□蔭書房,2002.11),頁349-390。
    7.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探偵小說史稿〉,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文□集成——台□探偵小說集》(卷9)(東京:□蔭書房,2002.11),頁351-418。
    8. 中島利郎編著,《日本統治期台□文□小事典》(東京:□蔭書房,2005.06)。
    9. 王向遠,《王向遠著作集——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第4卷)(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10)。
    112∣中國古典小說在臺的日譯風潮(1939-1944)
    10. 王昶雄編,《質軒墨滴——江尚文(肖梅)百齡紀念集》(新竹:江惟仁等自費出版,1999.01)。
    11. 加藤一夫、河田ゆアチ、東□文規,《日本ソ植民地□書館——ヤЖヤズれんペ日本近代□書館史》(東京:社會評論社,2005.05)。
    12. 半藤一利著,林錚顗譯,《昭和史第一部 1926-1945》(臺北:玉山社,2010.09)。
    13. 司馬遼太郎,《□ソ上ソ雲》(東京:文藝春秋,1973.06-08,司馬遼太郎全集24-26冊)。
    14. 吉川英治,《三□志》(東京:講談社,1966.08)。
    15. 吉野孝雄,《文□報□□ソ時代》(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08.02)。
    16. 江肖梅,《諸葛孔明》(臺北:臺灣藝術社,1947.07)。
    17. 江肖梅,《質軒墨滴》(臺北:大華文化社,1959.02)。
    18. 江肖梅編著,陳定國插畫,《臺灣民間故事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03)。
    19. 江寶釵主持,〈黃得時全集整理編輯計畫〉(90-92年度)。
    20.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05)。
    21.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8.06)。
    22.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12)。
    23. □口□零子著,河原功監修,《鄭一家;曙光》(復刻)(東京:フネズ書房,2001.09)。
    24. 尾崎秀樹,《大□文□》(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94.01)。
    25. 尾崎秀樹編輯、評傳,《新潮日本文□ヤюду29 吉川英治》(東京:新潮社,1985.08)。
    26.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共榮圈(1937-1945)》(臺北:稻香出版,2010.06)。
    27. 李筱峰,《快讀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02.11)
    28.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3.02.10)。
    29.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中:莎士比亞文化,2007.03)。
    30. 林曙光,《打狗瑣譚》(高雄:春暉,1994)。
    31. 河原功,〈台□出版□シ蘭記書局〉,文收於氏著《翻弄イホギ台□文□——□□シ抵抗ソ系譜》(東京:研文出版,2009.06),頁307-326。
    32. 河原功,〈臺灣人作家ソ抵抗——楊逵ソ生涯〉,文收於氏著,《翻弄イホギ台□文□》(東京:研文出版,2009.06),頁3-18。
    33. 河原功,〈□誌《台灣芸術》シ江肖梅〉,文收於氏著《翻弄イホギ台□文□——□□シ抵抗ソ系譜》(東京:研文出版,2009.06),頁280-306。
    34. 河原功著,張文薰譯,〈臺灣出版會與蘭記書局〉,收於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臺北:文訊雜誌,2007.11),頁55-71。
    35.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三省堂與臺灣——戰前臺灣日本書籍流通〉,收於
    參考資料∣113
    氏著,《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科技圖書,2004.03),頁231-277。
    36. 施耐庵、羅貫中原著,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1994.10)。
    37.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臺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收於吳密察策劃,《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文化,2008.12),頁175-218。
    38. 柳書琴,〈導言 帝國空間重塑、近衛新體制與臺灣「地方文化」〉,收於吳密察策劃,《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文化,2008.12),頁1-48。
    39.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抗爭》(臺北:聯經出版,2009.05)。
    40.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譯家的職責〉(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收於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1998)。
    41. 高島俊男,《水滸伝シ日本人》(文庫本)(東京:筑摩書房,2006.11)。
    42. 國立歷史博物館,《雲山碧海:林玉山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11)。
    4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林玉山教授創作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02)。
    4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觀物之生:林玉山的繪畫世界》(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11)。
    45.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威秀資訊科技,2007.01)。
    46. 陳培豐,〈識字.書寫.閱讀與認同:重新審視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3期(臺北:文建會,2007.04)。
    47.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配處,2000.12)。
    48. 黃天橫口述,何鳳嬌、陳美蓉訪問紀錄,《固園黃家:黃天橫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8.05)。
    49. 黃美娥,〈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臺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文收於氏著,《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12),頁285-342。
    50. 黃英哲主持,〈「日據時期臺灣文學日文史料蒐集翻譯計畫」期末報告書〉(93年度),主要是參考報紙之部的編目。
    51.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0)。
    114∣中國古典小說在臺的日譯風潮(1939-1944)
    52. 黃得時,《水滸傳》(臺北:清水書店,1941.09、1942.09、1943.06)。
    53.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O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威秀資訊科技,2009.07)。
    54. 葉石濤,《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臺北:前衛,1991.09)。
    55.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02初版;2000.10再版)。
    56. □喉潤,《三□志シ日本人》(東京:講談社,2002.12)。
    57. 鄧慧恩,《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硏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12)。
    58. 錦連,〈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一部•1941•臺北經驗〉,《海的起源:錦連詩集》(高雄:春暉,2003.04),頁43-45。
    59.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1)。
    60. 羅貫中原著,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1994.09)。
    61.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2004.08)。
    62.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臺北:行人,2008.01)。
    三、學位論文
    1.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台□人日本語作家ソ軌跡〉(日本:□西大□文□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09)。
    2. 周延燕,〈近代日本漢學家久保天隨及其藏書研究〉(臺北: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06),頁31-32。
    3. 石婉舜〈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10.01)。
    4. 陳淑容,〈戰爭前期臺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07)。
    5.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06)。
    6. 李泰德,《文化變遷下的臺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7. 蔡美俐,〈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臺灣文學史書寫〉(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07)。
    8. 賴建國,《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10)。
    四、期刊論文
    1. 王惠珍,〈戰前台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台灣日語作家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16期(2010.06),頁33-52。
    2.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
    參考資料∣115
    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卷3期(2009.09),頁133-163。
    3. 河原功,〈□誌《台灣芸術》シ江肖梅.《台灣芸術》《新大□》《藝華》□目次〉,《成蹊論叢》39號(2002.03.10),抽印本。
    4. 南富鎮,〈「翻□」ソ政治性——□時期ズれんペ朝鮮文□ソ翻□メバをゲサ〉,《人文論集》57卷2期(□岡大□人文□部,2007.01.31),頁49-86。
    5. 施懿琳,〈江肖梅與古典文學〉,《竹塹文獻雜誌》13期(1999.11),頁6-22。
    6.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15卷4期(2008.12),頁31-86。
    7. 陳培豐,〈殖民地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10),頁249-290。
    8. 黃美娥,〈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臺灣學研究》7期(2009.06),頁1-28。
    9. 黃得時,〈久保天□博士小伝〉,《中□中世文□研究》2卷(□島大□文□部中□中世文□研究□,1962.03.31),頁48-53。
    10.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9期(2006.09),頁145-181。
    11.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國史館學術集刊》5期,(2005.03)頁209-251。
    五、會議論文
    1. 王惠珍,〈老兵不死:試論50、60年代臺灣日語作家的文化活動〉,「天理台灣學會第20屆國際學術紀念大會」會議論文,日本天理台灣學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主辦,2010.09.11。
    2. 王惠珍,〈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清華大學主辦,2010.09.24。
    3. 王惠珍,〈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收於邱貴芬、柳書琴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04),頁47-68。
    4.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文收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04),頁201-239。
    5.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收於《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3號(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04)
    6. 柳書琴,〈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通俗文學現象的觀察與省思〉,「天理台灣學會第20屆國際學術紀念大會」會議論文,日本天理台灣學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主辦,2010.09.11。
    116∣中國古典小說在臺的日譯風潮(1939-1944)
    7. 莫素微,〈戰爭、階級與想像的共同體——龍瑛宗與周金波的戰爭書寫〉,「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清華大學主辦,2010.09.24。
    8. 陳偉智,〈戰爭、文化與世界史從吳新榮〈獻給決戰〉一詩探討新時間空間化的論述系譜〉,文收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1.03),頁3-30。
    六、一般篇章(非論文)
    1. 莊紫蓉採訪,〈探索語言的藝術,追求現代精神——陳千武專訪〉,《臺灣文藝》179期(2001.12),頁21-43。
    2. 郭啟賢,〈江肖梅與《臺灣藝術》:憶念故人與歷史性雜誌〉,《臺灣日報》,1998.02.24。
    3. 陳萬益,〈臺語片的啟示〉,收於葉龍彥著,《春花夢露——正宗臺語電影興衰錄》(臺北:博揚文化,1999.09),頁3-7。
    4. 彭小妍,〈楊逵的《三國志物語》〉,《中央日報》,2000.01.06,第22版。
    5. 黃英哲,〈「戰後」?一個初步的反思〉,《文訊》295期(2010.05),頁13-15。
    6. 黃得時,〈刀痕:光復前後二三事〉,《徵信新聞報》,1963.10.25,第11版。
    7.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文訊》21期(1985.12),頁58-64。
    8. 黃得時主講,〈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收於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臺灣(二)——臺灣研究討論會記錄(28∼50回)》(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8.10),頁205-218。
    9. 葉石濤,〈日據時期文壇瑣憶〉,收於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6□隨筆卷一》(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03),頁243-253。
    10. 龍瑛宗,〈楊逵與《臺灣新文學》——一個老作家的回憶〉,《文學臺灣》創刊號(1991.1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