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呈樺
LIN, Cheng-Hua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Socia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Handball Team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張俊一
Chang Chun-Y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手球社會支持運動參與動機
外文關鍵詞: Handball, Social Support,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一、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三、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之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小手球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問卷發出300份,回收263份,有效回收率87.7%,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後。結果發現:一、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於不同性別在社會支持各向度上未達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在「家人支持」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學業成績在「家人支持」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參與團隊年資在「隊友支持」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校際比賽名次在「老師(教練)支持」及「隊友支持」兩項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二、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於不同性別在「健康動機」及「成就動機」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在「健康動機」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學業成績在「心理動機」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參加團隊時間在「人際動機」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不同校際比賽名次在「成就動機」、「心理動機」及「人際動機」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三、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及運動參與動機達顯著正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以做為未來學術研究者之參考方向:一、對學校教師、教練與同儕之建議:建議教育相關人員能給予團隊選手們的課業輔導及團隊練習協助,針對學童之訓練運用樂趣化、活潑化之練習內容,進而增進學習成效與參與樂趣;二、對家庭親人之建議:建議家人支持提供工具性與情感性之協助,使學童持續參與團隊的訓練;三、研究對象:建議未來的研究方向亦可以針對不同地區及對象加以研究探討,以瞭解各區間差異情形。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handball team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Questionnaire of Socia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Handball Teams in Elementary School” was conduct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A total of 3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delivered with 263 valid responses returned; hence, the valid return rate is around 87.7%. These collected data were evaluated via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a) Our data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upport among grade, academic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du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m.
    (b) Our data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mong sex, grade, as well as the du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m.
    (c) Socia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Our results provide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teachers, parents and researchers to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a) Providing schoolwork tutoring and assistance of team exercise to team members is recommended for those who are dedicated to education. We could practice with team members delightfully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skills.
    (b) Team members could be supported economically and emotionally by their families to sustain team trainings.
    (c) To further investigate regional vari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and groups is recommended for future work.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社會支持理論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理論之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文獻綜合評析與研究假設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步驟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44 第二節 國小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現況 4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 4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手球運動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比較 52 第五節 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情形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結論 58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3 中文文獻 63 英文文獻 67 附錄 70 附錄一 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量表使用同意書 70 附錄二 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調查問卷(預試) 71 附錄三 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調查問卷(正式) 74 表 次 表2 - 1國內外學者社會支持定義釋義表 8 表2 - 2社會支持分類彙整表 10 表2 - 3運動社會支持種類彙整表 14 表2 - 4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動機名詞釋義 18 表2 - 5運動參與動機分類彙整表 21 表2 - 6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理論之相關研究 24 表3 - 1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預試量表之抽樣摘要表 32 表3 - 2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正試量表之抽樣摘要表 33 表3 - 3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團隊社會支持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5 表3 - 4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團隊社會支持因素分析摘要表 37 表3 - 5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團隊運動參與動機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9 表3 - 6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團隊運動參與動機因素分析列表 41 表4 - 1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有效樣本人口變項統計表 45 表4 - 2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46 表4 - 3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47 表4 - 4不同性別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之t檢定結果摘要表 48 表4 - 5不同年級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之t檢定結果摘要表 49 表4 - 6不同學業成績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49 表4 - 7不同參與團隊年資之臺北市國小手球團隊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50 表4 - 8 不同參與校際比賽最佳成績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析摘要表 51 表4 - 9 不同性別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運動參與動機之t檢定結果摘要表 52 表4 - 10不同年級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運動參與動機之t檢定結果摘要表 53 表4 - 11不同學業成績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運動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 - 12不同參與團隊年資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運動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 - 13不同參與校際比賽最佳成績之臺北市國小手球運動團隊運動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4 - 14 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向度之相關摘要表 56 圖 次 圖2 - 1社會支持的效果模式 13 圖3 - 1 研究架構圖 30 圖3 - 2 研究步驟流程圖 3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方進隆、黃泰諭(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王宏義、詹宏文、葉雅正(2009)。我國大專足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3(2),31-41。
    王治平(2005)。中老年人運動社會支持、知覺運動障礙對 運動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縣。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52,13(4),51-60。
    吳佳玟(2009)。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佳鴻(2004)。臺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筱真(2007)。排球運動代表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李旭旻(2005)。台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政明、鍾志強(2010)。運動社會支持與成年人規律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1),48-62。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551-584。
    李軾揚(2002)。我國優秀職業棒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林佳慧(2010)。長跑運動者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3-67。
    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貞錡(2009)。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淑惠、黃韞臻、林佳筠(2009)。中部地區五專學生社會支持、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學校衛生,(55),41-66。
    林雅卿(2010)。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緯志(2004)。七歲至十二歲動作協調能力測驗組合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縣。
    林曉怡(2005)。臺南市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施惠文(2004)。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煌佳、陳癸享(2010)。聽障選手的社會支持及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成大體育,42(1),1-18。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徐維辰(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高群超(2011)。水上安全救生訓練參與者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涉入程度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1),209-227。
    張伯謙(2005)。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怡潔(2008)。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 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榮勳(199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縣。
    教育部體育司(2003)。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章宏智(2007)。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北體學報,(15),29-39。
    莊媜夙(1999)。角色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許建民(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建立與驗證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威聖(2009)。全國中等學校輕艇水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蕙菁(2009)。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民修、張少熙(2007)。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育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2,166 -173。
    陳忠強(2005)。運動教練效能、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芬、章宏智(2010)。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化媒介關係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29-42。
    陸洛、高旭繁(2011)。工作壓力及其後果的組群差異:以OSI模式為理論基礎之大樣本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2(1),240-273。
    單繩武(1994)。心理與教育。臺北市:古今文化出版社。
    温延傑(2011)。大專網球選手運動自信心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59-73。
    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俊勳(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茜莉(2003)。技職院校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黃寶園(2010)。社會支持在壓力反應歷程中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3),401-436。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體育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蒲逸生(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士華(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蕙如(2003)。大學女性教職員社會網絡與執行乳癌篩檢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黎天生、林韋儒、羅玉枝(2009)。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性。北體學報,(18),60-72。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譯)(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Jowett, S. & Lavallee, D.,2007)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戴良全(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秀芳(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110-114。
    謝鴻隆(2003)。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曜輝(1992)。提升大專體育運動風氣。大專體育,2,1-2。
    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國樑(2003)。統計學。臺北市:空大。

    英文文獻
    Alexandris, K., Tsorbatzoudis, C., & Grouios, G. (2002). Perceived Constraints on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vestigat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3), 233-252.
    Babbie, E. R. (1973).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Bokhorst, C. L., Sumter, S. R., & Westenberg, P. M. (2010). 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Friends,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9 to 18 Years: Who Is Perceived as Most Supportive? Social Development, 19(2), 417-426.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e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 Publication.
    Carron, A. V., Hausenblas, H. A., & Mack, D. (1996). Social Influence and Exercise: A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16.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5), 300-314.
    Coffman, D. L., & Gilligan, T. D. (2003).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self-efficacy: Effects on students’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4(1), 53-66.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310-357.
    Colvin, M. F., Cullen, T., & Thomas, V. V. (2002). Coercion, social support, and crime: Anemerging theoretical consensus. Criminology, 40, 19-42.
    Comrey, A. L. (1973).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Corey B. H., Charles B. E., Michael L., Kelly M. R., & Ting L. (2010).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differences by gender, class, and source of payment. College Quarterly, 13(1), 1-10.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Fawcett, L. M., Garton, A. F., & Dandy, J. (2009). Role of motivation, self-efficacy and parent support in adolescent structured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61(3), 175-182.
    Gagne, M., & Deci, E. L. (2005).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6, 331-362.
    Guerette, A. R., & Smedema, S. M. (2011).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ith Well-Being in Adul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05(7), 425-439.
    Harter, S. (1978).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owarda developmental model. Human Development, 21, 36-64.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Inga-Dora, S., George, F., & Eric, S. (2004) .The role of depressed mood and ange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nflict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3(6), 509-522.
    Kathryn W. R., Ann B., Shannon R.L., & Lisa L. B. (2010). Social supports from teachers and peers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nd social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5(3), 193-202.
    Lakey, B., & Orehek, E. (2011). Relational Regulation Theory: A New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Link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Review, 118(3), 482-495.
    LeBlanc, J. M., & Tully, C. T. (2001). Deaf and hearing-impaired lesbians and gay males: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Social Services, 13(3), 57-84.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ractices(2nd ed). Belmint, CA: Wadsworth.
    Maehr, M. L., & Nicholls, J. G. (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motivation: A second look. In N. Warren (Ed). Stu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 221-267. New York:Academic.
    Mina P., Jessica T. R., & Nancy H. L. (2009).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domain-specific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14(3), 195-213.
    Moran, M. M., & Weiss, M. R. (2006). Peer leadership in sport: Links with friendship, peer acceptanc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thletic ability.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8, 97-113.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The New York: McGraw-Hill.
    Rueger, S. Y., Malecki, C. K., & Demaray, M. K. (2008).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tudent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3(4), 496-514.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Steers, R. M., & Porter, L. M. (1991).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m: Allyn & Bacon.
    Taeho Y. (2009). Motivational attitudes toward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tending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3(3), 931-936.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an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Weiss, M. R., & Chaumenton, N. (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In T. S. Horn (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Zhang, T., Solmon, M. A., Kosma, M., Carson, R. L., & Gu, X. (2011). Need Support, Need Satisfac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30(1), 51-6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