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涂秋英
TU CHIU YING
論文名稱: 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閱讀教育對策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閱讀卓越學校閱讀標竿學校閱讀教育對策教學卓越學校標竿一百學校
外文關鍵詞: excellent reading school, outstanding reading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探討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閱讀教育的現況;二、探究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如何運用閱讀策略,推動閱讀教育之具體作法;三、根據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各國小及相關教育人員參考。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文獻分析與訪談為主要之研究方法。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進一步擬定訪談大綱,以桃竹苗地區四所閱讀卓越學校之校長、主任和老師計13人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最後再依據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佐以相關文件資料,綜合整理分析後,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壹、閱讀團隊的形成歷程,需要凝聚共識明確宣示,務實耕耘閱讀。
    貳、閱讀團隊的教育信念,形塑閱讀學校本位課程,統整發展特色。
    參、閱讀教育的領導模式,具有靈魂人物奇特吸引,合作創新研發。
    肆、教學創新及閱讀成效,融入課程設計深化閱讀,生活體驗學習。
    伍、改善並運用閱讀策略,有效回饋激勵夥伴士氣,創造產能績效。
    陸、閱讀團隊的期望發展,持續務實推動閱讀教育,愉悅閱讀角落。
    本研究主要建議,包括下列四項:
    壹、教育行政機關要明訂獎勵閱讀措施,表彰績優學校及教師;解決教師閱讀專業相關問題,增進語文閱讀專業知能;酌增員額編制,減輕閱讀教育工作負擔;強化宣導閱讀活動,提升社會大眾閱讀風氣。
    貳、學校要持續對話以凝聚共識,提昇教師的閱讀教育團隊傳承文化;提供溝通時間與空間,解決團隊成員時間配合不易的問題;精進閱讀專業知能,永續經營卓越的閱讀教育團隊文化;整合並善用多元的資源,有效提昇閱讀教育計畫的實施成效。
    參、老師要追求卓越閱讀信念,積極參與專業社群;覺知並投入閱讀教育工作,協助並發展閱讀校本特色課程;鼓勵教師進德修業,持續加強專業能力。
    肆、家長要敏於察覺閱讀重要性,強化閱讀使命感;營造家庭學習環境,增加孩子閱讀機會。
    關鍵詞:閱讀卓越學校、閱讀標竿學校、閱讀教育對策、教學卓越學校、標竿一百學校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my research are : 1.To discover the situation of Reading excellent schools in Taoyuan , Hsinchu and Miloli; 2. find out how they promote reading education efficiently and the rules about their policies ;3. according my conclusion to apply some advises to education political departments and all the other educational people.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are m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bout review so many related work, I check out my outline of my interview, and visit the principals , managers and teachers of Reading excellent schools in Taoyuan , Hsinchu and Miloli to proceed in-depth interview .At the end , according to these data and related papers to get my conclusions and adivices.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discovers of my research:
    1. The formed portfolio of reading team needs to find some thoughts in common and knew well to fulfill reading.
    2. The educational faith of reading team should form the base class of school to develop fetures.
    3. The leading mode of reading education should find someone to attract his fellows to cooperate and create.
    4. It should some different teaching ways to accede school class to deep into reading.
    5. Changing and using reading policy well can feed well back to partners to make it possible.
    6. All the inspected development of reading team could last reading education and make everyone happy.
    There are four suggests below:
    1.The education political department should give some prizes to honor excellent schools and teachers; Solving the reading problems of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for teaching. And enlist more people to loosen their burden; Advise reading activities to change our society.
    2.The school should keep going on reading education by using resources well to arise effects.
    3.The teachers should learn more on how to teach reading,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4.The parents should sensitive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and buil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increase the reading opportunities of students.
    Keyword: excellent reading school, outstanding reading school, reading education policy

    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 閱讀教育對策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閱讀教育的理論基礎、相關研究與啟示 13 第二節 世界各國及國內推動閱讀的策略 25 第三節 閱讀卓越學校閱讀教育對策初探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流程架構 43 第三節 研究實施與流程 5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9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6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2 第四章 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閱讀策略之現況分析與探討 67 第一節 慈文國小閱讀推動策略之現況分析與探討 67 第二節 竹北國小推動閱讀策略之現況分析與探討 82 第三節 龍山國小推動閱讀策略之現況分析與探討 98 第四節 建中國小推動閱讀策略之現況分析與探討 114 第五節 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閱讀策略比較分析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逢吉(1987)。從兒童閱讀心裡談兒童讀物的價值。國教輔導,46(4),81-82。
    王萬清(1990)。創造性閱讚與寫作教學。高雄:復文。
    王萬清(1999)。讀物治療。台北:心理。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呂嘉紋(2005)。兒童閱讀方案之規劃與實施~一位國小務主任的省思與實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玟燕(2006)。教育部「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推動計畫」實施狀況之探討—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素足(1999)。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志成(2001)。反教育的學校行政之哲學省思。學校行政雙月刊,14,19-28。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載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主編《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79-108。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
    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台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
    林天祐(2000)。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現代教育論壇,2000年11月。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華葳(1994)。從心裡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台北:心理。
    洪蘭、曾志朗(200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
    倪文錦、歐陽汝穎(2002)。語文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蓮雲(1991)。社會變遷中-國小學童運用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台北:文景。
    高蓮雲(1994)。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外閱讀及運用圖書館之質的探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21-150。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
    孫維屏(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柴素靜(1998)。A study of leisure reading b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台中師院學報,12,235-282。
    馬景賢(1988)。現代兒童讀物的價值。國教月刊,34(8),1-3。
    張子樟(2000)。閱讀的橋樑-談少年小說與經典作品的結合教學。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0-11。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志清(2005)。國民小學主任反省取向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標竿一百九年一貫推手。高雄:教育部。
    教育部(2006)。標竿一百九年一貫推手。高雄:教育部。
    教育部(2007)。「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許素梅(2000)。加強閱讀指導,提升資訊運用能力。師友,400,79-83。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詩添(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執行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 年PIRLS 資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4-5。
    曾琪淑(1991)。兒童閱讀指導探析。書香季刊,8,45-49。
    黃乃熒(2003)。後現代思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1-19。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正敏(2007,12月13日)。香港教改第一節課當閱讀課和南韓晨讀10分鐘融入故事中。聯合報。
    楊茂秀(2001)。閱讀生機。教育部。
    楊朝祥(2001)。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現代教育論壇。2001年5月。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甄曉蘭(2000)。批判民族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齊若蘭、孫曉萍(2002,11月15日)。天下雜誌,26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和(2000)。IRT推動閱讀有一套。中國時報,開卷版。
    鄭蕤(1986)。兒童課外閱讀教學之探討。國教輔導,26(2),5984-5986。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育局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苑玲(2000)。讓我們來參與閱讀活動。社教雜誌,269,1-3。
    賴苑玲(2002)。當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及師生反應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6,285-308。
    賴國洲(1998)。閱讀社區。台北市:文化總會青社會。
    貳、英文部分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 D. Pearson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pp. 353-394). New York: Longman.119.
    Brown, L. C. (1993).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concept,
    reading attitud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econd grade
    reside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1(4), 1468.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hiu, L. H.(1985).Reading preferences of fourth grade children related to sex and reading abi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 369-373.
    Dewey, J.(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D.C. Heath.
    Gagne, E. D.(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MA: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uthrie, J. T., Schafer, W. D., & Huang, C.(2001). Benefits of opportunity to read andbalanced instruction on the NAE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3),145-162.
    Leonora Weintraub(1981). Reading and loving i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ibrary. Catholic library World, 53(4),168-171.
    Moray, G.(1988). What does research say about the reading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the intermediate Grades? Reading Teacher ,31, 763-768.
    Perfetti, C. A. & Curtis, M. E.(1986). Reading. In R. F. Dillon & R. J. Sternberg(Ed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pp. 13-5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