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溪集》是楊萬里任官毗陵時所作,也是他辭謝前人不學,自出機杼的開端。較之先前的作品,《荊溪集》確實展現了與江西詩派渾大典正、瘦硬奇峭完全迥異的風格。楊萬里捨棄典故,以直白的口吻專注寫物,以活潑靈動的方式表現自然風物的各種姿態,然而這個變化的起因卻是來自楊萬里的創作困境。本文即從這個角度切入,追溯楊萬里的師承源流,找尋讓他陷入創作瓶頸的真正原因,解讀他如何從江西轉向晚唐,又從晚唐盡棄前學的過程,以釐清楊萬里「忽若有寤」的契機。《荊溪集》不但在創作數量上激增,在題材的選擇與詩風的表現上也與楊萬里過去作品有所不同。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楊萬里在《荊溪集》裡對物象的摹寫,探討他如何透過物與物的關係安排、捕捉動態,以擬人化的方式呈現物象的各種生命樣態,反映出他對人與物的獨特思考模式。《荊溪集》的創新,讓楊萬里渙然不覺作詩之難,但這樣的結果恐怕不單是誠齋個人的突破,事實上江西詩派內部正悄悄發生著變化,對此本文也將深入探索,理出江西詩派從陳師道到楊萬里的蛻變軌跡。《荊溪集》中的楊萬里日日遊賞寫物,很可能與他的理學背景有關。我們也將進一步討論楊萬里如何由學人入詩派,融會理學與詩學,在他的詩中展現生動活潑的面向,開創出「誠齋體」新鮮潑辣的創作風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楊萬里《荊溪集》詩的閱讀與分析為主,其間並輔以《誠齋詩話》等詩論文章,企求佐證楊萬里在創作與審美方面的追尋與表現。在風格的討論上,也會適度挑選相關詩人的作品,以引證楊萬里詩作的承襲或變異之處。章節安排方面: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回顧前人研究並加以分析,提出過去學界所忽略的地方,以及交代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各章節的內容概述。第二章「誠齋詩之變化歷程」,探討楊萬里的師承及淵源,以及誠齋詩風的變化,按照其詩集序文提供的學習歷程,從江西詩派、後山五字律、半山七字絕句到晚唐詩,思考他如何出入江西詩派,以及他對黃庭堅詩法可能的理解,冀盼沿波討源,追索楊萬里詩的演變軌跡,並且提出《荊溪集》在誠齋詩中的關鍵性。第三、四章以《荊溪集》為中心,分別就楊萬里的創作技法與詩學觀念,探討《荊溪集》在寫物方面的特殊成就。第三章「《荊溪集》寫物技法」,從楊萬里《荊溪集》的創作環境出發,討論他如何在詩中處理物與物的關係,表現出空間的概念,並以動態展現自然物的生命樣態,進而針對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發展出具有思辨色彩的詩篇。第四章「《荊溪集》寫物與誠齋『活法』:詩學與理學的融涉」,推論江西詩派堆砌典故、忽略詩意的僵化現象,不少江西詩人也有覺悟,但楊萬里的創新筆法,使得江西詩派的內部產生變化。楊萬里的「活」,不只是詩法運用的靈活,他日日向大自然取材,把動、植物擬人化,也可能與當時的理學觀物思潮有關。第五章結論,總結本篇論文,一方面提出「《荊溪集》寫物研究」的成果與貢獻,在於匯通楊萬里的學習歷程,追索出從江西到晚唐,由創作困境到忽若有寤的轉變軌跡,以及《荊溪集》寫物表現對誠齋詩乃至於中國傳統詩歌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荊溪集》的研究在學界屬於起步階段,本文從寫物觀點出發,只是以管窺天。特別是寫物與詠物的關係與差異,實為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書目
說明:古籍部分按照作者時代先後排列。學位論文則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今人論著與單篇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劃順序,再依出版日期先後排列。
壹、楊萬里部分
一、楊萬里著作、選集
楊萬里,《誠齋詩集》42卷。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聚珍仿宋版排印本。
楊萬里撰,﹝宋﹞楊長孺編,《誠齋集》133卷。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萬里,《誠齋易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景印武英殿聚珍版。
楊萬里,《誠齋易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楊萬里撰,周汝昌選注,《楊萬里選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2年。
章楚藩主編,《楊萬里詩歌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94年。
楊萬里撰,劉斯翰選注,《楊萬里詩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二、年譜
于北山著,于蘊生整理,《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蕭東海,《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三、資料彙編
傅璇琮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楊萬里范成大卷》。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四、今人論著、學位論文
胡明珽,《楊萬里詩評述》。台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
周啟成,《楊萬里和誠齋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張瑞君,《楊萬里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歐純純,《陸游與楊萬里詠梅詩較析》。台南:漢風出版社,2006年。
博士論文
陳義成,《楊萬里生平及其詩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彭庭松,《楊萬里與南宋詩壇》。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郭艷華,《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朱連華,《楊萬里詩風演變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碩士論文
林珍瑩,《楊萬里山水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成文,《試論誠齋詩的主體意識》。湖南: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汪美月,《楊萬里山水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健莉,《誠齋詩及詩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侯美霞,《楊萬里文學理論研究--以詩為主》。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歐陽炯,《楊萬里及其詩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全蕾,《楊萬里山水景物詩新變》。安徽: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胡建升,《楊萬里園林詩歌研究》。江西: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龍珍華,《楊萬里詩歌及其詩論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楊雪冬,《《誠齋詩話》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五、單篇論文
于北山,〈試論楊萬里詩作的源流和影響〉,《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頁68-73。
于東新、曾米魯,〈楊萬里詩:「誠齋體」的誠齋氣象〉,《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297-301。
王守國,〈誠齋詩源流論略〉,《中州學刊》,1988年第4期,頁90-93。
王守國,〈吟詠滋味流于字句—誠齋詩味論探微〉,《殷都學刊》,1993年第1期,頁45-48。
王守國,〈誠齋新變詩論求解〉,《雲夢學刊》,1993年第2期,頁59-61、45。
王星琦,〈「誠齋體」與「活法」詩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頁96-103。
王琦珍:〈論楊萬里的審美觀〉,《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33-38。
王琦珍,〈楊萬里與江西詩派關係摭議〉,《九江師專學報》,1989年第4期,頁1-6。
王琦珍,〈論楊萬里詩風轉變的契機〉,《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頁88-93。
王琦珍,〈論禪學對誠齋詩歌藝術的影響〉,《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頁3-7。
石明慶,〈楊萬里誠齋詩論的理學意蘊〉,《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37-42。
任亞娜,〈寫詩須透脫 信手自孤高—楊萬里詩歌創作探析〉,《滄桑》,2009年第3期,頁220、234。
呂肖奐,〈論「誠齋體」及宋調轉型的特徵〉,《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4期,頁313-314、316。
宋皓琨,〈論理學與誠齋體形成的關係〉,《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5期,頁138-140。
宋皓琨,〈理學對誠齋體的負面影響〉,《棗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頁66-67。
宋皓琨,〈對誠齋體中「童心」的理學審視〉,《求是學刊》,2007年第2期,頁109-112。
宋道基,〈只是征行自有詩─讀楊萬里的紀行寫景詩〉,《柳州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頁50-54。
李文鐘,〈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活法與釋道美學思想之關係〉,《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4期,頁24-26。
李成文,〈試論誠齋詩主體意識的內涵〉,《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6期,頁30-32。
李利霞,〈禪宗影響下的楊萬里詩論〉,《文史博覽》,2008年11月,頁13-14。
李軍,〈誠齋詩活法探析〉,《呼蘭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頁45-49。
李勝、張勤,〈試論「誠齋體」的創立要素〉,《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35-37。
李麗,〈楊萬里詩的透脫性表現〉,《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53-54。
沈松勤,〈楊萬里「誠齋體」新解〉,《文學遺產》,2006年第3期,頁73-83、159。
肖瑞峰、彭庭松,〈百年來楊萬里研究述評〉,《文學評論》,2006年第4期,頁195-202。
卓松章,〈誠齋體詩歌哲學淵源探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頁76-77。
周建軍,〈論「誠齋體」對南宋詩風的轉關作用〉,《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頁134-136。
祁民建、左懷選,〈誠齋體的活法〉,《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122-123。
邱美瓊,〈楊萬里詩歌接受史及其詩法意義〉,《貴州文史叢刊》,2004年第1期,頁28-32。
胡冰冰,〈淺談誠齋體活法特色〉,《遠程教育雜志》,2001年4期,頁35-37。
胡建升、文師華,〈滿袖天香山水中—論楊萬里的游園、造園活動和園林審美意識〉,《九江師專學報》,2004年第3期,頁46-49。
胡建升、文師華,〈園林妙境 物我圓融—論楊萬里詠園詩中的園林審美追求〉,《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94-98。
胡建升、文師華,〈論楊萬里詠園詩的禪學意趣〉,《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104-108。
胡建升,〈楊萬里「透脫」考〉,《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31-35。
孫明材,〈誠齋體審美特徵論〉,《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第5期,頁87-88。
孫紅梅,〈試論誠齋山水詩對袁枚之影響〉,《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8月,頁41-42。
崔霞、趙敏,〈論楊萬里對晚唐詩的接受〉,《天中學刊》,2004年第1期,頁83-86。
張玉璞,〈楊萬里與南宋「晚唐詩風」的復興〉,《文史哲》,1998年第2期,頁92-97。
張勇,〈論楊萬里對江西派的態度〉,《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第5期,頁11-12。
張瑞君,〈劉克莊與陸游楊萬里詩歌的繼承關係〉,《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頁51-56。
張福勛,〈誠齋詩的活法藝術〉,《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30-37。
張福勛,〈避熟就生與化生為熟〉,《文史知識》,2000年第8期,頁84-86。
莫礪鋒,〈論楊萬里詩風的轉變過程〉,《求索》,2001年第4期,頁105-110。
郭艷華,〈格物致知對誠齋體詩學品格的影響探析〉,《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74-78。
郭艷華,〈格物致知和誠齋體—理學、禪學對楊萬里文學思想的影響〉,《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55-58。
郭艷華,〈楊萬里焚棄千首「江西體」詩的原因新探〉,《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8-12。
郭艷華,〈論楊萬里對江西詩派內部「變調」理論的融通與超越〉,《井岡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頁19-22。
郭艷華,〈論楊萬里在中國文學思想史上的地位〉,《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頁14-18。
傅毓民,〈楊萬里詩口語詞考釋〉,《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頁122-124。
馮瑜,〈楊萬里詩歌中的山意象〉,《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85-86、89。
黃之棟,〈論「誠齋體」形成的詩學淵源〉,《陰山學刊》,2003年第4期,頁50-54。
黃寶華,〈楊萬里與「誠齋體」—楊萬里詩學述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76-83。
黃寶華,〈從「透脫」看誠齋詩學的理學義蘊〉,《文學遺產》,2008年第4期,頁70-77。
楊英,〈論「誠齋體」產生的文學原由〉,《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41-43、75。
楊理論,〈「誠齋體」的形成與杜詩的內在關聯〉,《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3期,頁22-24、35。
楊慧慧,〈從李白到蘇軾、楊萬里——另種視角看「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43-46。
葉幫義,〈20世紀對陸游和楊萬里詩歌研究綜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130-139。
董尚祥,〈從楊萬里詩看山水詩的擬人手法〉,《詩詞月刊》,2009年第2期,頁86-87。
熊志庭,〈楊萬里的創作經歷與詩論〉,《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頁139-142。
劉天利,〈新創文機獨有今—談「誠齋體」的獨創性〉,《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23-27。
劉伙根、彭月萍,〈楊萬里透脫說淺論〉,《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頁27-31。
劉雪燕,〈誠齋體產生的思想淵源〉,《濱州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頁13-18。
劉曉林,〈學詩須透脫 信手自孤高—楊萬里詩歌創作美學原則〉,《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63-65。
蔣安君,〈誠齋體自然山水詩的創新意義〉,《棗莊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頁18-19。
鄭全蕾,〈從「師法自然」看「誠齋體」的童心童趣〉,《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51-53。
鄧程,〈試論楊萬里的創新意識〉,《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頁99-103。
龍震球,〈楊萬里七絕的師承淵源和表現手法初探〉,《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3期,頁102-112。
龍震球,〈楊萬里七絕的師承淵源和表現手法初探(二)〉,《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4期,頁69-77。
龍震球,〈楊萬里七絕的師承淵源和表現手法初探(三)〉,《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1期,頁83-93。
戴武軍,〈詩意的創造與創造的詩意─讀《誠齋詩研究》〉,《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36-38。
韓梅,〈論「誠齋體」的陌生化〉,《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第4期,頁8-10。
韓梅,〈論「誠齋體」山水詩的世俗化傾向〉,《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74-77。
韓梅、趙玉紅,〈論「誠齋體」表現視角的創新〉,《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年第2期,頁77-78。
韓梅、李芳琴,〈別眼看天公:理學觀照方式對「誠齋體」詩的影響〉,《勝利油田職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頁21-23。
韓經太,〈楊萬里出入理學的文學思想〉,《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2期,頁217-223。
韓曉光,〈因錯出奇 無理而妙—楊萬里詩歌中的錯覺描寫淺析〉,《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11-15。
韓曉光,〈楊萬里詩歌「活法」與「句法」關係淺探〉,《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55-58。
韓曉光,〈楊萬里詩歌「寫生」藝術手法探析〉,《景德鎮高專學報》,2008年第1期,頁45-46、44。
貳、其他重要參考書目
一、經、史、子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柯維騏,《宋史新編》。台北:新文學出版社,1974年。
﹝明﹞陳邦贍撰,﹝明﹞馮琦原編,﹝明﹞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周振甫譯注,《周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楊祖漢編撰,《宋元學案:民族文化大醒覺》。台北:時報文化,1983年。
二、詩文總集、別集、選集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晉﹞陸機撰,金濤聲點校,《陸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南朝宋﹞謝靈運撰,黃節註,《謝康樂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1991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點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輯註,《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白居易撰,﹝清﹞汪立名編,《白香山詩集》。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唐﹞賈島撰,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王安石撰,楊家駱主編,《王臨川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
﹝宋﹞蘇軾撰,﹝宋﹞王十朋註,《東坡詩集註》。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蘇軾撰:《東坡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黃庭堅撰,﹝宋﹞任淵、史容、史季溫注,黃寶華點校《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黃庭堅撰,《山谷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陳師道撰,任淵、冒廣生箋注,《後山詩集補箋》。台北:學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宋﹞陳與義,《陳與義集》。台北:頂淵文化,2004年。
﹝宋﹞范成大撰,《石湖居士詩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景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
﹝宋﹞陸游撰,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影印。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1966。
﹝元﹞方回,《桐江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元﹞方回選評,﹝清﹞紀昀批點,《紀批瀛奎律髓》。台北:佩文書局,1960。
﹝明﹞瞿佑,《詠物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張玉書、汪霦等奉敕編,《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俞琰輯,易縉雲、孫奮揚註,《歷代詠物詩選》。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陳衍編,《宋詩精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聖祖輯,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馬里千選注,《李白詩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梁鑒江選注,《杜甫詩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永正選注,《李商隱詩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陳永正選注,《黃庭堅詩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二版。
陸堅注評,《中國詠物詩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錢鍾書選注,《宋詩選注》。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戴君仁編,《詩選》。台北:文化大學出版社,1981年。
三、詩話、筆記、雜著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梁﹞劉勰撰,台灣開明書店編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8年。
﹝宋﹞胡仔輯,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2005年。
﹝宋﹞阮閱編,周本淳點校,《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邁著,沙文點校,《容齋隨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據國立中央圖日館藏明崇禎五年延陵吳國琦等重刊《少室山房全集》本影印。
﹝清﹞袁枚著,顧學頡點校,《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國維著,開明編輯部校注,《校注人間詞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9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四、資料彙編
張健編,《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傅璇琮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五、文學專著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琦珍,《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吳明賢、李天道編著,《唐人的詩歌理論》。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吳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吳淑鈿,《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杜松柏,《禪與唐宋詩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周振甫、冀勤,《《談藝錄》導讀》。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思齊,《宋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張高評編著,《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
張健,《文學批評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許總,《唐宋詩體派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章培□、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昆,《宋詩派別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游國恩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二版。
趙仁珪,《宋詩縱橫》。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4年6月。
趙紅菊,《南朝詠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趙敏,《宋代晚唐體詩歌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趙齊平,《宋詩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劉乃昌,《兩宋文化與詩詞發展論略》。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戴文和,《「唐詩」、「宋詩」之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韓經太,《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日)小川環樹著,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譯,《論中國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恆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日)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六、學位論文
蔡瑜,《宋代唐詩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尹镝,《陳師道詩歌藝術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秀鴻,《陳與義寫景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七、單篇論文
孔妮妮,〈論理學影響下南宋詩壇的兩種美學傾向〉,《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頁55-59。
王阜彤,〈淺談宋詩的演變及特色〉,《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頁13-18。
王琦珍,〈中興四大詩人比較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18-24。
王靜,〈理學與南宋中興詩的自然平淡〉,《華章》,2009年第4期,頁46、50。
石明慶,〈從南宋詩話探討理學與宋詩學的理論建構〉,《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40-47。
任憲國,〈略論宋代「活法」理論的嬗變〉,《濟寧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36-39。
李貞慧,〈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以東坡詩註及宋人詩話為中心的觀察〉,《清華中文學報》,2007年第1期,頁133-169。
呂肖奐,〈從「法度」到「活法」─江西詩派內部機制的自我調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頁83-88、9。
周裕鍇,〈以俗為雅:禪籍俗語言對宋詩的滲透與啟示〉,《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73-80。
胡建次,〈宋代詩學中的活法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73-76。
張瑞君,〈王安石七言絕句的語言藝術〉,《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頁9-12。
張福勛,〈簡齋已開誠齋路─陳與義寫景詩略論〉,《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1期,頁32-35。
許總,〈論理學與宋代詩學中的情理關係〉,《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132-137。
許總,〈論理學文化觀念與宋代詩學〉,《學術月刊》,2000年第6期,頁8-14。
許總,〈論南宋理學極盛與宋詩中興的關聯〉,《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6期,頁99-107。
賈玲、李曉婉,〈論山水詩主體觀物心態的轉變對抒情範式的影響〉,《天府新論》,2008年第3期,頁144-147。
趙敏、崔霞,〈「晚唐」、「晚唐體」及宋人對唐詩的分期〉,《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9期,頁141-143。
劉蔚,〈理學觀物方式與宋代田園詩的寫物藝術〉,《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5期,頁181-186。
鄧紅梅,〈陳與義詩風與江西詩派辨〉,《學術月刊》,1994年第8期,頁79-82。
鄭永曉,〈南宋詩壇四大家與江西詩派之關係〉,《南都學壇》,2005年第1期,頁77-82。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6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