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曉昀 Wu, Hsiao-Yun |
---|---|
論文名稱: |
道與政之間:戰國到西漢晚期的孔子論述研究 The Presentations of “Confuciu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Western Han |
指導教授: |
林聰舜
Lin, Tsung-Shun |
口試委員: |
張蓓蓓
Zhang, Bei-Bei 鍾宗憲 Zhong, Zong-Xian 陳逢源 Chen, Feng-Yuan 伍振勳 Wu, Zhen-Xu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38 |
中文關鍵詞: | 孔子形象 、孔子地位 、戰國思想 、漢代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 |
外文關鍵詞: | Confucius, Confucianism, the Masters, Early China,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將文獻中關於孔子形象、地位的言說,視為論者藉由詮釋「孔子」所作的一種論述,並探討這類論述的形成原因與發展脈絡。在此視角下,本文探問:戰國到西漢晚期之間,人們如何藉由塑造各種不同面目的「孔子」,討論「孔子」在政治中應有的身分定位。本文的研究,既在歸納共同預設與議題之中,呈現出個別語境脈絡內的共相與互動;也藉由分析異同與變化,連繫出跨越語境脈絡的思想史線索。
本文觀察所得,可分為兩方面簡述:
其一,本文提出探討「孔子論述」的三個主要層面。首先,探討特定語境中一般人言及「孔子」時普遍預設的關注面向,乃至其所融鑄成的象徵意義――如戰國時代的關注使「孔子」成為「博知評論者」的象徵;而西漢初、中期儒者的論述又使「孔子」成為一名「為漢制法」的人物。再者,探討該象徵意義與其他關鍵詞的連結,乃至其所拓展出的主要議題――如戰國時代人們將「孔子」與「聖」連結,討論「孔子」在政治秩序中應有的身分定位;而西漢儒者則將「孔子」與「王」和「天」連結,說明「孔子何以具有涉入政治的正當性」。至於第三種層面,則是後設地探討孔子論述作為一種言說行動的特質――例如戰國孔子論述的對話性,以及西漢孔子論述所呈現的主體間性――,藉以觀察其對於所處歷史語境的影響。
其二,本文分析了戰國到西漢晚期對於「孔子」之政治身分的討論,呈現其中論述者對於學政關係、乃至道政關係的思考。戰國諸子的意見,有主張「孔子」應該分享部分決策權的「聖臣孔子」說,以及僅僅同意「孔子」議政之合理性的「賢臣孔子」說。孟、荀所主張的聖臣說認為道與政二者本質並不相分,且「孔子」將能夠同時回應道與政兩方面的需求。而韓非所主張的賢臣說,則認為道與政本質即不相同,且政治秩序中不應該有兩套並行的意義標準。後者的內在思想在秦政權治下簡化為否定「孔子」議政的合理性。由此,西漢初、中期儒者看似極端尊孔的「素王孔子」說,其實是想要以一種「擬君」的身分定位,在君主集權之新政體中,疏通「孔子」分享決策權的正當性。面對儒者的尊孔論述,漢政權在維護政體綱領以加強皇權,以及順應天下民心以鞏固政權兩方面的考慮下,既接納了「孔子」議政的合理性,又否定了使「孔子」得以分享權力的身分設定。由此,既可以看到戰國到西漢儒者使道與政並存、學與政合作的一貫目標,也可以看到傳統政治思想中兩股相抗亦相權衡的脈絡,更可看到「孔子」在道、政互動時作為中介的特殊定位,乃至其於傳統政治秩序中之重要地位的開端。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statements and comments toward Confucius, which build Confucius’ image and standing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late Western Han. 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mentioned the various presentations of Confucius presenting in this perio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that people presented “Confucius”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e meanings of these various presentations in early China’s intellectual history. It takes three parts to state the results of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fucius” was not only an index sign which signified a person named Confucius, but also a symbol sign. Therefore, when people described, statement, or commented “Confucius,” what they focus on might be the meaning that “Confucius” symboliz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y were being. The meanings of “Confucius” might change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fucius” symbolized an extraordinary person, who knows everything and being good at commenting on anything; in the Western Han, “Confucius” symbolized an ancient sage, who made sacred canon (the Five Classics) and left his teaching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the next dynasty.
Second, although the honorific titles, such as “sage” or “uncrowned king,” were likely due to people’s admiration, they were actually the result of people’s discussion on “Confucius.” Scholars connected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onfucius” with other concept(s), making “Confucius” involve into those issues they concern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cholars connected “Confucius” with “sage,” for discussing if an omniscient sage could share the power of formulating policies. In the Western Han, Confucian scholars connect “Confucius” with “king” and “heaven,” for discussing if a sage of humble birth could guide the emperor(s)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Han dynasty. As a result, “Confucius” was addressed as a “sage” in the pre-Qin, and then as an “uncrowned king” in the Western Han.
Third, as acts of “saying something,” interpreting “Confucius” had different meanings and effec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ile scholars tended to make “Confucius” being open to interpretation, they were doing interpretive dialogue by discoursing on “Confucius.” In the Western Han, while Confucian scholars and the authorities tend to set the role of “Confucius” as an intermediary, interpreting “Confucius” became an intersubjective activity.
In summary,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various and variable presentations of “Confuciu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Western Han, explains the reason of changing, and survey the train of thought in history. It presents why and how Confucius, who was not only an embodiment of Dao but also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Dao and politics (or between scholars and the authorities), has such significant standing in Chinese history.
參考書目
凡例
一、古籍部分,依《四庫全書總目》之分類及序次。新出文獻圖釋綴於子部末。
二、今著部分,依文獻類型先分專書、專書論文、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四類。各類下依語言類型分中文著作、中文譯作、外文著作三項。中文著作以作者姓氏筆畫序次;後兩項以原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或羅馬拼音序次,英日文分列。同作者接續第二筆以橫線略去作者名,依出版時間先後序次。
一、古籍
(一)經部
陳壽祺:《尚書大傳輯校》,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8月,文一版。
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范甯集解、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嘉慶二十年江西府學刻本。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0月。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何晏等注、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趙岐注、孫奭等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二)史部
司馬遷著、裴駰等三家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二版。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布嘉:《越絕書校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譯:《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永瑢、紀昀:《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0月。
(三)子部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9月。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石光瑛:《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二版。
趙善詒:《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臺一版。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孫啟治點校版。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崔述:《洙泗考信錄》,收入《孔子世家 附洙泗考信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0月。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收入《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三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二、專書
(一)中文著作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
──―:《聖人與日中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王民:《孔子的形象與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4月。
王光松:《在「德」、「位」之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王剛:《學與政:漢代知識與政治互動關係之考察》,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6月。
―――:《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
王啟敏:《劉向《新序》、《說苑》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二版。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
―――:《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
成云雷:《先秦儒家聖人與社會秩序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 古書通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吳汝鈞:《胡塞爾現象學解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吳龍燦:《天命、正義與倫理:董仲舒政治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吳濤:《「術」、「學」紛爭背景下的西漢《春秋》――以《穀梁傳》與《公羊傳》的升降為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李幼蒸:《哲學符號學——記號的普遍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2月。
―――:《語義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3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古文字詁林(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啟謙、駱成烈、王式倫編:《孔子資料匯編》,收入孔子文化大學編輯部編:《孔子文化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4月。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3月。
邢義田:《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月。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7月,二版。
何懷宏:《世襲社會:西周至春秋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林存光:《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3月。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
―――:《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7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增補三版。
金毅強:《重思符號理論:符號過程的內在和外在機制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俞志慧:《古「語」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種背景與資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姜義華、張榮華、吳根梁編:《孔子 周秦漢晉文獻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5月。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2月。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增補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12月。
唐明貴:《論語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6月。
―――:《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徐建委:《《說苑》研究:以戰國秦漢之間的文獻累積與學術史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6月。
──―:《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
──―:《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七版(臺六版)。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9月,四版。
徐漢昌:《鹽鐵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8月。
徐興無:《劉向評傳(附劉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晁岳佩:《春秋三傳義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1年3月。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袁金書:《孔子及其弟子事蹟考詮》,臺北:作者自印本,1991年4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0月。
――:《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
――:《中國神話傳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高專誠:《孔子.孔子弟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許抗生、聶保平、聶清:《中國儒學史.兩漢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6月。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陳金文:《孔子傳說的文化審美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5月。
陳雄根、何志華編:《先秦兩漢典籍引《論語》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3月,三版。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湯志鈞、華友根、承載、錢杭:《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曾益、郭曉東:《春秋公羊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1月。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黃開國:《公羊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黃聰榮:《孔子的影像與思想》,臺北:作者自印,1981年4月。
楊寬:《戰國史(1997增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董喜寧:《孔廟祭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道術為天子合》,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熊鐵基:《漢代學術史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
管東貴:《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以血緣解紐為脈絡》,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趙毅衡:《符號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劉中建:《專制王權的依附型合作者──儒士與兩漢政治形態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山東:齊魯書社,2002年1月。
劉澤華等:《士人與社會(先秦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蔣波:《秦漢隱逸問題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
鄭緒平:《孔子世家商榷》,臺北:作者自印,1963年6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3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三版。
――:《孔子傳》,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先秦諸子繫年(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二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二版。
駢宇騫:《簡帛文獻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
羅新慧:《曾子研究――附《大戴禮記》「曾子」十篇注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
羅安憲:《中國孔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修定本)》,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7月。
(二)中文譯作
羅伯特.奧迪(Robert Audi);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7月。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3月,二版。
H. G. Creel著、王正義譯:《孔子與中國之道》,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讓.格朗丹(Jean Grondin)著、何衛平譯:《哲學解釋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
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著、沈力、結構群譯:《溝通與社會演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月。
黑格爾(G. W. F.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等譯:《Heywood's 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
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張憲譯:《笛卡兒的沉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柯馬丁(Martin Kern)著、劉倩譯:《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
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著、劉明德譯:《政策制定過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德穆.莫倫(Dermot Moran)著、蔡錚雲譯:《現象學導論(修訂版)》,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John Morrow著、李培元譯:《政治思想史》,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
史蒂芬.馬爾霍爾(Stephen Mulhall)著、亓校盛譯:《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戴梅可(Michael Nylan)、魏偉森(Thomas Wilson)著、何劍葉譯:《幻化之龍:兩千年中國歷史變遷中的孔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H. Spiegelberg)著、王炳文、張金言譯:《現象學運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2月。
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著、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 等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三)(修訂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二版。
――、錢永祥 等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0月。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支配社會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三)外文著作
Culler, Jonathan, The Pursuit of Signs: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Denecke, Wiebke, The Dynamics of Masters Literature: Early Chinese Thought from Confucius to Han Feiz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
Sanft, Charles,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ublicizing the Qin Dynasty (Albany: SUNY Press, 2014).
淺野裕一(Asano Yuichi):《孔子神話:宗教としての儒教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2月。
福井重雅(Hukui Shigemasa):《漢代儒教の史的研究──儒教の官學化をめぐる定說の再檢討》,東京:汲古書院,2005年3月。
渡邊卓(Watanabe Takashi):《古代中國思想の研究——〈孔子傳の形成〉と儒墨集團の思想と行動》,東京:創文社,1973年3月。
渡邊義浩(Watanabe Yoshihiro):《両漢の儒教と政治権力》,東京:汲古書院,2005年9月。
三、專書(含論文集)論文
(一)中文著作
王中江:〈《窮達以時》與孔子的境遇觀〉,收入董平主編:《浙東學術(第一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頁92-114。
王叔岷:〈論莊子所了解的孔子〉,《慕廬雜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頁1-27。
伍振勳:〈大儒與至聖:戰國至漢初的孔子形象〉,收入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11月),頁1-30。
朱維錚:〈中國經學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後記〉,《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頁212-256。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8月),頁1-92。
―――:〈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歷史與思想(新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5月,二版),頁1-46。
―――:〈「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歷史與思想(新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5月,二版),頁49-77。
李偉泰:〈試論漢初「秦本位政策」的成立〉,《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5月),頁1-22。
―――:〈漢初沿用秦制原因舊說辨正〉,《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5月),頁23-39。
邢義田:〈試釋漢代的關東、關西與山東、山西〉,《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頁180-210。
―――:〈從「如故事」和便宜從事看漢代行政中的經常與權變〉,《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頁380-449。
―――:〈秦漢皇帝與「聖人」〉,《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頁50-83。
卓蘭齋:〈與廈大國學院研究教授顧君討論孔子事〉,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128-130。
周予同:〈讖緯中的孔聖與他的門徒〉,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142-143。
林啟屏:〈正典的確立:學術與政治之間的「石渠議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頁373-420。
―――:〈歧出的孤獨者:《荀子.正論》與儒學意識〉,《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頁221-253。
―――:〈儒學的第一次挫折:以「秦火焚書」為討論中心〉,《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頁343-371。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收入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頁83-102。
姜廣輝:〈思想的權威與權威的思想――先秦的聖人崇拜與經學的產生〉,收入姜廣輝:《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關懷與實證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頁190-211。
夏長樸:〈堯舜其猶病諸――論孔孟的聖人論〉,《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6月),頁55-85。
―――:〈子為政焉用殺――論孔子誅少正卯〉,《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6月),頁87-124。
―――:〈論漢代學術會議與漢代學術發展的關係――以石渠閣會議的召開為例〉,《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6月),頁125-163。
夏德靠:〈《論語》類文獻傳流〉,《論語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4月),頁215-275。
徐復觀:〈從命到性――〈中庸〉的性命思想〉,《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1月,頁103-160。
―――:〈一個歷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進――論孔子誅少正卯〉,收入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9月,增訂再版),頁269-288。
徐興無:〈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江蘇: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頁217-247。
―――:〈石渠閣會議與漢代經學的變局〉,《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江蘇: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頁307-330。
袁珂:〈孔夫子的喜劇――「子不語怪、力、亂、神」〉,《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月),頁182-187。
張宏生:〈先秦子書中的孔子形象〉,《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2月),頁1-17。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入汪文聖、洪世謙編:《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12月),頁113-136。
張蔭麟:〈評顧頡剛「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141-142。
曹旅寧:〈關於商鞅變法的幾個問題〉,《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頁45-63。
郭西安:〈修辭策略中的「作者」――西漢「孔子作《春秋》」說的話語實踐〉,收入楊乃喬主編:《中國經學詮釋學與西方詮釋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頁205-231。
郭秋永:〈權力概念的解析〉,收入林毓生主編,《公民社會基本觀念(上卷)》(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年6月),頁223-284。
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一種哲學性思考〉,《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月),頁26-44。
―――:〈甚麼是思想史事件〉,《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月),頁45-58。
―――:〈「孔子厄於陳蔡」之後〉,《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月),頁80-103。
―――:〈《論語》「外傳」――對孔門師弟傳說的思想史考察〉,收入陳少明主編:《思史之間:「論語」的觀念史釋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8月),頁1-22。
陳啟云:〈從《莊子》看儒學〉,《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頁155-180。
陳槃:〈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2月),頁1-98。
陳壁生:〈經典世界中的「直躬證父」〉,收入陳少明主編:《思史之間:「論語」的觀念史釋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8月),頁1-22。
陳麗桂:〈從傳世文獻與出土儒簡看先秦儒學的聖、智之德――從孔子到子思學派〉,《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頁296-324。
傅斯年:〈評「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139-141。
程艾藍(Anne Cheng):〈「漢學」:法國之發明?〉,收入楊貞德編:《視域交會中的儒學:近代的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1月),頁15-41。
馮樹勳:〈董仲舒從師到素王的心結〉,《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頁243-283。
廈門《民鐘報》記者:〈廈大之孔誕祝典〉,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楊貞德:〈從論述看歷史——波卡克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11月),頁49-82。
葉國良:〈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頁112-129。
―――:〈駁《儀禮》為孔子手定完書說及其延伸之新道統說〉,《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頁16-43。
―――:〈二戴《禮記》編纂的幾個問題〉,《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頁174-186。
葛兆光:〈什麼可以成為思想史的資料〉,《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4月),頁98-116。
董金裕:〈漢代孔子釋奠禮的演進及其意義〉,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頁371-389。
劉剛:〈聖化――道、王、神一體化〉,收入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頁522-566。
滕銘予:〈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以秦文化的研究為中心〉,收入黃銘崇主編:《中國史新論 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4月),頁429-490。
蕭公權:〈聖教與異端――從政治思想論孔子在中國文化史的地位〉,《迹園文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7月),頁36-55。
―――:〈法家思想與專制政體〉,《迹園文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7月),頁75-90。
蕭延中:〈中國傳統「聖王」崇拜的生產邏輯:一個政治符號學取向的分析〉,收入陶東風等編:《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頁208-229。
顧頡剛:〈孔子遇難;子路與張飛、李逵〉,收入顧洪主編:《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頁276。
―――:〈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收入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頁130-139。
―――:〈聖、賢觀念和字義的演變〉,收入中國哲學編輯部編:《中國哲學》(第一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頁80-96。
(二)中文譯作
喬.安德森(Joel Anderson)著、趙超譯:〈自主性、能動性和自我〉,收入芭芭拉.福爾特納編:《哈貝馬斯:關鍵概念》(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頁107-133。
芭芭拉.福爾特納(Barbara Fultner)著、趙超譯:〈交往行為與形式語用學〉,收入芭芭拉.福爾特納編:《哈貝馬斯:關鍵概念》(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頁63-86。
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著、任軍鋒譯:〈觀念史中的意涵與理解〉,收入丁耘編:《什麼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頁95-135。
―――、任軍鋒譯:〈言語、行動的詮釋與理解〉,收入丁耘編:《什麼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頁95-135。
―――、孔新峰、康子興譯:〈文化詞典之觀念〉,收入許紀霖編:《啟蒙的遺產與反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頁108-124。
淺野裕一(Asano Yuichi)著、佐藤將之監譯:〈上海楚簡〈君子為禮〉與孔子素王說〉,《上博楚簡與先秦思想》(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頁55-81。
渡辺信一郎(Watanabe Shinichiro)著、徐沖譯:〈天下的領域結構――以戰國秦漢為中心〉,《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頁44-76。
(三)外文著作
Bodde, Derk, “Types of Chinese Categorical Thinking,” in Essay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edited by Chaeles Le Blanc and Dorothy Borei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141-160.
Cook, Scott, “Confucius in Excavated Warring States Manuscripts,” in Paul R. Goldin ed., A Concise Companion to Confucius (Hoboken: Wiley, 2017), pp. 35-51.
Culler, Jonathan, “Presupposition and Intertextuality,” in The Pursuit of Signs: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100-118.
Habberstad, Luke, “The Sage and His Associates: Kongzi and Disciples across Early Texts,” in Michael Nylan ed., The Analects (N.Y.: W. W. Norton, 2013), pp. 178-191.
Hunter, Michael, “Early Sources for Confucius,” in Paul R. Goldin ed., A Concise Companion to Confucius (Hoboken: Wiley, 2017), pp.15-34.
Jensen, Lionel M., “The Genesis of Kongzi in Ancient Narrative: The Figurative As Historical,” in Wilson, Thomas A. ed., On Sacred Grounds: 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pp. 176-221.
Makeham, John. “Between Chen and Cai: Zhuangzi and the Analects,” in Roger T. Ames eds., Wandering at Ease in the Zhuangzi(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8), pp.75-100.
Nylan, Michael, “Kongzi, in Sima Qian's Shiji and the Analects.” in Michael Nylan and Thomas Wilson, Lives of Confucius: Civilization's Greatest Sage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 Doubleday, 2010), pp. 1-28.
——, “Kongzi and His Critics,” in Michael Nylan and Thomas Wilson, Lives of Confucius: Civilization's Greatest Sage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 Doubleday, 2010), pp. 29-66.
——, “Kong, the Uncrowned King,” in Michael Nylan and Thomas Wilson, Lives of Confucius: Civilization's Greatest Sage through the Ages (New York: Doubleday, 2010), pp. 67-100.
Puett, Michael, “The Themptations of Sagehood, Or: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Sagely Writing in Early China,” in Wilt L. Idema ed., Books in Numbers: Sev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Cambridg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2007), pp. 23-47.
Rosemont, Henry, “Rights-Bearing Individuals and Role-Bearing Persons,” in Rules, Rituals, and Responsibility: Essays Dedicated to Herbert Fingarette, edited by Mary I. Bockover (La Salle, Ill.: Open Court, 1991), pp. 71-101.
Weingarten, Oliver, “The Unorthodox Master: The Seriousand the Playful in Depictions of Confucius,” in Paul R. Goldin ed., A Concise Companion to Confucius (Hoboken: Wiley, 2017), pp.52-74.
乾一夫(Inui Kazuo):〈孔子生誕の秘密――「空桑」の語義をめぐって〉,《聖賢の原像:中国古代思想研究序説》(東京:明治書院,1988年),頁1-22。
―――:〈君子への基礎資格――孔子における君子観の基底〉,《聖賢の原像:中国古代思想研究序説》(東京:明治書院,1988年),頁1-22。
松尾善弘(Matsuo Yoshihiro):〈批孔寓話――顰に倣う〉,《尊孔論と批孔論》(東京:白帝社,2002年12月),頁42-66。
―――:〈「誅少正卯」私論〉,《批孔論の系譜》(東京:白帝社,1994年2月),頁62-85。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著作
丁千惠:〈莊子寓言人物再論――孔門弟子〉,《臺中商專學報》第26期(1994年6月),頁103-127。
于師號:〈論孔子「游」傳說的敘事模式與審美心理〉,《作家雜誌》2012年第12期(2012年12月),頁139-140。
于淑娟:〈《韓詩外傳》的貧困考驗主題及其文學價值〉,《蘭州學刊》2006年第7期[總154期](2006年7月),頁85-88。
王光松:〈先秦儒家的德、位關係思考──以孔子「有德無位」為線索所作的觀念史考察〉,《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40-47。
王啟才:〈《呂氏春秋》稱引孔子及其意義〉,《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總115期](2007年1月),頁1-4。
伍振勳:〈聖人敘事與神聖典範:《史記.孔子世家》析論〉,《清華學報》第3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27-259。
―――:〈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51-86。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第23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30。
朱玉周:〈漢代儒學神化歷程探析〉,《北方論叢》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頁71-73。
何偉傑:〈義理與寓言的編纂:先秦兩漢文獻中的孔子再探討〉,《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第8期(2013年3月),頁1-8。
何淑靜:〈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當代儒學研究》第11期(2011年12月),頁47+49-75。
余樹蘋:〈孔子在《墨子》中的形象及地位〉,《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9年3月),頁36-40。
吳智雄:〈論《尚書大傅》輯本之思想要義〉,《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32。
―――:〈論《穀梁》傳義在漢代的政治應用〉,《政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1年12月),頁167-199。
吳曉昀:〈從「以古非今」到「因世權行」:漢初儒者對秦漢新政治秩序的回應〉,《清華中文學報》第17期(2017年6月),頁99-134。
呂鳳雨:〈墨子非儒不非孔論〉,《濟寧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09年4月),頁63-65。
李冬君:〈先秦諸子論孔子與孔子的聖化〉,《南開學報》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頁1-7。
―――:〈先秦儒家聖化模式的形成與發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1997年6月),頁71-76+63。
―――:〈春秋聖化大趨勢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2003年10月),頁115-121。
―――:〈儒家分化與孔子聖化〉,《南開學報》1998年第3期(1998年6月),頁1-7。
李景明、林存光:〈孔子:一個詮釋的神話〉,《齊魯學刊》2000年第4期[總157期](2000年7月),頁74-78。
李隆獻:〈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文與哲》第25期(2014年12月),頁21-76。
―――:〈《莊子》、《列子》中的「孔子形象」〉,《東亞觀念史集刊》第8期(2015年6月),頁311-341。
周新芳:〈先秦時期的「聖化運動」〉,《東南文化》2003年第9期[總173期](2003年9月),頁59-62。
尚建飛:〈寓言化的孔子形象與莊子哲學主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07年5月),頁64-67。
林素英:〈論《史記》對孔子形象與人格之形塑〉,《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頁52-59。
林順夫:〈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1-35。
林葉連:〈《說苑》弘揚「孔子」所採行之體例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15期(2012年12月),頁1-28。
林安悟:〈中國政治傳統中主智、超智與反智的糾結〉,《鵝湖》第5卷第3期[總51期](1979年9月),頁2-11。
林聰舜:〈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在處境認知上的盲點〉,《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9期(2018年5月),頁1-40。
金文京:〈項橐考——孔子的傳說〉,《中國文學學報》第1卷(2010年12月),頁1-17。
青山大介:〈中國先秦「聖人」與「賢者」概念探析――以「預先性」和「創造性」的能力為線索〉,《經學研究集刊》第18期(2015年5月),頁19-40。
姜龍翔:〈論孟子聖人觀念的二元系統〉,《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頁127-156。
柯金木:〈《孟子》書中的孔子形象析論〉,《孔孟月刊》第36卷第7期(1998年3月),頁5-14。
―――:〈《荀子》書中孔子形象析論——兼論孟、荀對孔子認知之同異〉,《孔孟學報》第76期(1998年9月),頁123-156。
洪春音:〈論孔子素王說的形成與發展主向〉,《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年12月),頁101-140。
胡正之:〈儒家聖人觀念在戰國之發展〉,《輔仁國文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頁1-27。
倪博洋:〈從孔子到「孔子」――論《莊子》中孔子形象的變形集中及原始素材在傳播中的改造特徵〉,《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2013年3月),頁83-88。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頁21-66。
袁珂:〈孔子與神話及民間傳說塑造的孔子形象〉,《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1995年1月),頁4-11。
秦家懿:〈「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意義〉,《清華學報》(1985年12月),頁15-27。
張岩:〈先秦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對後世的影響〉,《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9年4月),頁51-56。
――:〈戰國三部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變異〉,《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41-45。
――:〈試析《墨子》中孔子的形象特徵〉,《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2年5月),頁40-42。
張循:〈先秦孔門的造聖運動〉,《蘭州學刊》2007年第4期[總163期](2007年4月),頁185-187。
張端穗:〈董仲舒思想中三統說的內涵、緣起及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7月),頁55-103。
梁宗華:〈班固的儒學觀對《漢書》的影響與制約〉,《東岳論叢》第20卷第3期(1999年5月),頁60-63。
梁濤:〈郭店楚簡與《中庸》公案〉,《臺大歷史學報》第25卷(2000年6月),頁25-51。
莊文福:〈《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探析〉,《馬偕學報》第3期(2003年5月),頁247-262。
莊萬壽:〈莊子書中的孔子〉,《師大國文學報》第19期(1990年6月),頁65-79。
郭齊勇:〈再論「五行」與「聖智」〉,《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2001年8月),頁20-26。
陳全得:〈韓非子中有關孔子形象及兩家學說異同之比較〉,《中華學苑》第41期(1991年6月),頁61-87。
陳金文:〈孔子「野合而生」乃民間傳說〉,《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4年10月),頁114-117。
陳政揚:〈以「知」與「真知」的分析為核心:論莊子由「忘」達「道」的境界工夫〉,《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7卷第1期(2013年4月),頁33-51。
陳濬祐:〈《莊子》與《列子》寓言中「孔子形象」比較研究〉,《思辨集》第15期(2012年3月),頁75-91。
湯智君:〈《墨子.非儒》論評孔子的省察〉,《聯大學報》第6卷第2期(2009年12月),頁87-110。
黃瑞祺:〈溝通與批判——哈伯瑪斯社會溝通理論初探〉,《鵝湖月刊》第97-99、101-103期(1983年7月至1983年9月、1983年11月至1984年1月),頁10-16、43-49、44-52、44-52、54-57、46-51。(分六期刊登)
楊兆貴、沈錦發:〈先秦諸子思辨視野下的孔子形象――以論孟子對孔子的論述為中心〉,《暨南史學》第10輯(2015年6月),頁199-216。
楊兆貴、梁健聰:〈諸子思辨視野下的孔子形象――莊子及其后學對孔子的論述〉,《南都學壇》第34卷第5期(2014年9月),頁22-27。
楊兆貴、楊宗耀:〈諸子思辨視野下的孔子形象──荀子及其後學對孔子的論述〉,《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2014年2月),頁34-39。
楊波:〈《新序》、《說苑》與《韓詩外傳》同題異旨故事比較〉,《蘭州學刊》2007年第12期[總171期](2007年12月),頁126-129。
――:〈論《說苑》、《新序》同題材料的運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7年7月),頁83-86。
楊祖漢:〈論莊子的知與無知〉,《鵝湖月刊》第32卷第1總373期(2006年7月),頁24-32。
楊穎詩:〈竹簡本《老子》「絕智棄卞」章與今本〈十九章〉義理內涵之異同辨析〉,《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9期(2013年7月),頁159-182。
廖昕:〈論《史記》中孔子形象的再塑造〉,《長治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2月),頁51-52。
漥田忍:〈中國哲學史上的「聖」的起源〉,《學人》第1期(1991年11月),頁209-253。
劉峰久、于斌:〈儒學神話與西漢君主專制主義指導思想的確立〉,《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2006年2月),頁67-71。
劉峰久:〈西漢儒學神化發展趨勢探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8期(2006年8月),頁82-85。
歐崇敬:〈《莊子》書中的儒者形象及其存有學脈絡表現〉,《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2005年12月),頁37-56。
鄭先彬:〈先秦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談〉,《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期(2006年6月),頁111-116。
鄭倩琳:〈從《莊子》外雜篇中「孔子困厄」之論述探析儒道之衝突與會通――兼論孔子形象之詮釋〉,《國文學報》第44期(2008年12月),頁1-29。
盧瑞容:〈戰國時代「勢」概念發展析探〉,《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頁53-83。
蕭延中:〈中國傳統文化中崇「聖」現象的政治符號學分析:一項關於起源與結構的邏輯解釋〉,《政治學報》第36期(2003年12月),頁27-82。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1分(1993年3月),頁1-37。
戴景賢:〈周代社會結構轉變中新士階層之興起與學術概念之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9月),頁91-142。
羅新慧:〈試論先秦儒家入仕觀念的演變與發展〉,《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1998年5月),頁105-111。
譚旭東:〈文學類型化探析〉,《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頁42-44。
(二)外文著作
Froese, Katrin, “The Comic Character of Confucius,” Asian Philosophy 24:4 (2014), pp. 295-312.
Milburn, Olivia, “The Sage in the South: Confucian Traditions from Wu and Yu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78 (2006), pp. 23-52.
橋本敬司(Hashimoto Keizu):〈『荘子』の孔子寓言研究 : 物語論的アプローチ〉,《広島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論集.特輯号》第67卷(2007年12月),頁1-68。
――――:〈記号化される孔子〉,《哲学(廣島哲學會)》第58期(2006年10月),頁137-150。
五、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吳悅禎:《先秦兩漢孔子形象演變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鄭倩琳:《先秦至魏晉孔子形象之道家化歷程――兼論儒道關係》,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二)碩士論文
吳曉昀:《繼承與開創――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與影響》,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林心欣:《《晏子春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林建邦:《荀子理想人格類型的三種境界及其意義――以士、君子、聖人為論述中心》,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
姚彥淇:《《莊子》中的孔、顏論述》,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陳釗:《石渠閣會議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陳瑩:《先秦到西漢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馮治利:《論先秦到漢代孔子歷史地位的變遷》,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黃清章:《先秦聖人觀念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葉俊傑:《試由〈人間世〉、〈德充符〉二篇探討莊子對孔子的理解》,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
劉芷瑋:《型變與與思辯――《莊子》中的儒者形象分析》,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謝美珠:《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