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韻婷 Yun - Ting ,Wang |
---|---|
論文名稱: |
李潼少年小說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s of Tong Li's Juvenile Novels to Reading Instruction to Sixth Graders |
指導教授: |
簡翠貞
Tsui -Zhen, Jia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李潼 、少年小說 、閱讀教學 、閱讀態度 、讀者反應理論 |
外文關鍵詞: | Tong Li, Juvenile novel, Reading instruction, Reading attitude, Reader response theor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閱讀是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為了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拓展學生的閱讀經驗,研究者嘗試以三部李潼的小說作品 —《順風耳的新香爐》、《少年噶瑪蘭》及《再見天人菊》作為閱讀文本,設計閱讀教學計畫。希望藉由李潼的本土少年小說,引導孩子進行閱讀分享活動,訓練孩子自我表達的能力,在班級共讀的情境中,建立積極的閱讀態度。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李潼少年小說實施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的歷程與成效,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讀者反應理論」作為理念基礎,讓孩子透過討論、團體合作等方式,分享閱讀的喜悅,成為閱讀的主人;而讓教師從講述者的角色,轉而扮演為孩子忠實的聽眾。
研究者針對35位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為期5個月的閱讀教學活動,透過教學日誌、學習單、研究者的省思、問卷資料、學生的回饋紀錄、研究夥伴的觀察回饋紀錄、家長的回饋等資料的整理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 本研究所選用的李潼少年小說,具有人物形象鮮明及情節曲折生動的特色,能夠成功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實施閱讀討論活動,有助於提升孩子對於情節的理解能力,並幫助孩子掌握故事的核心。
(三) 孩子從閱讀分享的過程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感想並和他人產生互動。當孩子們在探討李潼作品裡的人物特質時,除了培養孩子語文欣賞的能力,同時在實踐情意教育,發展孩子的自我認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的結果,提出閱讀教學之建議,供往後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研究的參考。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learning abil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to expand students' reading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use three Tong Li's novels, “New Thurible of Swu Fong Er”, “Young Gamalan” and “Seeing Chrysanthemum Again”, as reading texts for designing a reading instructional program. By these local juvenile novels, we look forward to guiding the children to share their reading activities and training their expression abilities. In the class reading environment, they are extremely helpful in developing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reading.
This study aim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pplication of Tong Li's novels to reading instruction affected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nclud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notion of the reader-response theory, the researcher encourages students to share the joy of reading through group discussing and cooperation. Hence, the students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the teacher’s role becomes a loyal audience instead of a preacher.
The studied objects are 35 students of the sixth graders. This study had been conducted for three month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records, worksheets, researcher’s self-examination notes, questionnaires, students’ feedback records, research partner observation feedback record, parents’ feedback. Throug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we obtain conclusions stated below:
1.The Tong Li’s novel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have the feature of vivid characters and fascinating plots; so they successfully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s in reading.
2.The implementation of reading discusssion activities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lot and support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3.During the sharing process, students learn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interact with others. When they discussed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ong Li's novels, they not only obtained the chance to share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but also experienced the affective education. In addition, it developed children’s self-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Finally, the researcher made suggestions on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teachers devoting in reading instruction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按姓氏筆劃排序)
(一)李潼作品
李潼 (1989) 。博士.布都與我。台北:民生報。
李潼 (1992) 。綠衣人。台北:大地。
李潼 (1992) 。少年噶瑪蘭。台北:天衛文化。
李潼 (1992) 。這就是我的個性。台北:民生報。
李潼 (1993) 。少年龍船隊。台北:天衛文化。
李潼 (2003) 。水柳村的抱抱樹。台北:天衛文化。
李潼 (1999) 。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李潼 (1999) 。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幼獅。
李潼 (2000) 。蔚藍的太平洋日記。台北:民生報。
李潼 (2000) 。大聲公。台北:民生報。
李潼 (2000) 。再見天人菊。台北:民生報。
李潼 (2001) 。天鷹翱翔。台北:民生報。
李潼 (2001) 。順風耳的新香爐。台北:民生報。
(二)專書論著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編著(2008)。閱讀動起來。台北:天下,頁93。
王淑芬(1999)。不一樣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級讀書會」。台北:天衛文化。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兒童讀書會研究小組(1999)。社區兒童讀書會-帶領人入門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教學創新。台北:揚智文化。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文化,頁80。
丹尼爾.貝納著;裏維譯(1986)。閱讀的十個幸福。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初版﹚,頁1。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頁131-132。
吳清基 (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頁161。
吳明隆 (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李喬 (1996)。小說入門。台北:時報,頁28。
邱天助 (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頁115。
林良 (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
林美琴 (1999)。兒童讀書會。台北:天衛文化。
林美琴 (2001)。兒童讀書會DIY。台北:天衛文化。
柯華葳 (2007)。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頁137。。
柯華葳 (2009)。培養Super小讀者。台北:天下,頁135-136。
洪文珍 (1991)。兒童文學評論集。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英)Goodman,K. S.原著,洪月女譯 (1998)。談閱讀。台北:心理。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夏林清,鄭村棋譯著(1991)。行動科學–實踐中的探究。台北:張老師。
Herbert Altrichter , Peter Posch & Bridger Smokekh著,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 (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年初版十一刷)。
馬景賢編 (1996)。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
唐叔華 (2004)。說故事談情意。台北:心理,頁27。
桂文亞主編 (2003)。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台北:民生報,頁2。
張清榮 (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子樟 (1999)。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
陳柏璋 (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頁117-144。
陳惠邦 (1998)。教育行動研究(修訂版)。台北:師大師苑。
黃政傑等箸 (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傅林統 (1994) 。少年小說初探。台北:富春。
傅林統 (1998) 。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
傅林統 (1999) 。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台北:富春。
楊昌年 (1976) 。近代小說研究。台北︰蘭臺書局,頁16。
楊昌年 (1979) 。小說賞析。台北:牧童,頁12。
蔡清田 (2000)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頁80。
潘人木友情團隊主編 (2003) 。蓬萊碾字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頁51。
劉鳳芯譯 (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天衛文化,頁184。
羅秋昭 (2001) 。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三)學位論文
古豔麗 (2006)。活動式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佀同俊 (2000)。歷史再現與鄉土召喚:以《少年噶瑪蘭》、《土地與靈魂》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蓮。
呂家印 (2003)。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主題呈現—以其四本得獎作品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未出版,屏東。
李淑勤 (2004)。少年小說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高雄市。
李肇芳 (2001)。塑造兒童魂魄——析論「臺灣的兒女」系列。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邱嘉慧 (2001)。少年小說中負向情緒之因應策略分析—以1996—2000 年臺灣本土中篇少年小說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林麗雅 (2006)。李潼少年小說主題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宜蘭。
林淑釧 (2003)。探討臺灣兒女系列之敘事手法。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台東。
謝淑麗 (2003)。李潼得獎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陳秋錦 (2002)。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劃—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我們的秘磨岩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屏東。
陳素琳 (2002)。集體記憶尋根與認同一以臺灣兒童文學的歷史小說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所,台東。
陳玟里 (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教育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彰化。
陳姿羽 (2004)。李潼早期小說的生命情調與情境--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陳思愉 (2005)。當代少年小說研究--以李潼、沈石溪、曹文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陳佳慧 (2008)。教室中的閱讀樂章--以六年級閱讀策略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郭雅玲 (2004)。少年小說鑑賞之研究---以李潼得獎中長篇少年小說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湯婷琇 (2005)。少年小說在國小高年級語文科教學的運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黃莉娟 (2003)。從少年小說中看性別意識的啟蒙--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蔡曉楓 (2004)。解讀少年的自我統合與追尋─一個少年小說閱讀討論會的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碧芬 (2008)。李潼少年小說中女性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台中。
熊秋香 (2004)。李潼的歷史呼喚——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鄭秀燕 (2007)。敘說國小教師課程實踐-從少年小說閱讀教學說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歐秀紋 (2008)。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主題呈現--以其四本得獎作品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劉明瑜 (2005)。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人形象探究--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
廖健雅 (2000)。傳記型歷史小說中真實人物的寫作技巧:以李潼三本作品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所,台東。
謝慧如 (2004)。李潼少年小說的後殖民論述。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台南。
簡淑芬 (2007)。李潼少年小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屏東。
蕭惠仁 (2007)。台灣少年小說兩類型研究-以李潼、大頭春為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四)期刊論文
成虹飛 (2000) 。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師天地,105,頁47
林文寶 (2002) 。兒童 文學 閱讀。兒童文學學刊,2002.7,頁53。
許建崑 (1992) 。這就是我的個性。民生報,31 版,2003.4.28。
張湘君 (1992) 。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1992.6,頁285-307。
曹文軒 (1996) 。李潼的小說印象。兒童文學家18 期夏季號,頁10。
傅林統 (1996) 。李潼的創新路程。兒童文學家18 期夏季號,頁8。
歐用生 (2000) 。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蘇麗春 (2003) 。探觸李潼文學創作能量的核心。兒童文學學刊第九期,臺東:臺東師範學院,頁219。
二、外文部份
Applebee .A. N. (1996) .Curriculum as conversation: Transforming tradi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37.
Benton,M.D.﹙1999﹚Readers ,text,contexts: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In P.Hunt
﹙Ed.﹚,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pp.81-99﹚.London:Routledge.
Iser ,W (1980)The reading proces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In J.P. Tompkins (Ed.)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From formal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John Hopkins. 50-69.
Langer, J . A. 1995. Envisioning Literature-literary understanding and literature instruction. NY:Teacher College Press. p.13
Mills , G. E.(2000)Action Research :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Prentice–hall , Inc.
Maryann. M(1997).14 Ways to Use Shared Reading K-8,28(1), pp.129-131.
Rosenblatt, M. L.﹙1967﹚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The transav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II: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