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紹霖
論文名稱: 從南庄的後巷到商店街 - 誰的桂花巷
指導教授: 吳泉源
口試委員: 張維安
林本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地方感老街商圈社區營造僵局經濟體驗經濟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地方感做為主要的概念來理解南庄桂花巷地景的變化與後續的影響,從桂花巷的起源出發,分析它如何從一個髒亂的後巷轉變為一個小而美的公共空間,又如何從這個不做產業的社區營造轉向極度商業化的商店街,這種轉變並不只是政策與經濟需求自然而然引導的結果,除了有組織的力量帶動社區意識,還有產權結構的問題也會影響著地景的改變,然後外部整體發展的環境與政策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每一股力量以各種複雜的方式產生連結、互相影響,打造了今天的南庄桂花巷。接著本研究分析老街商圈的型態對於地方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最後提出可能的改進方向。這不僅是一個社區營造以及商圈打造的案例分析,藉由本研究的案例所顯示的均質化現象,筆者點出了認同破碎化的危機。這是目前社區營造與文化產業的盲點,它們描繪出一幅結合兩種力量的美好發展圖像,卻無法說明文化與產業的力量如何能合作無間地提升整體地區的生活水準,南庄老街商圈的經營狀況已經說明了這兩種力量不可能自動調節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因此,本研究提出節流閥的概念,同時這也是重新激化地方感解決認同破碎化危機的方法。本研究在說一個故事,故事是從桂花巷裡行動者的角度出發,看他們與地方的關係在什麼樣的過程中互動,改變了地景然後產生了什麼變化!曾經有一群行動者是如此看待他們與桂花巷的關係,對他們而言桂花巷的確有著那樣的形象。地方不只是一個物理的空間,它有著人們投注的感情與記憶,卻也不只是這些感受的容器,它也會主動影響人們的地方感。描繪這樣細緻複雜的過程,勾勒各種力量的合縱連橫,才是一個地方感研究的目的。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緣起 1 二、研究問題 2 三、文獻回顧 3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感 3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 7 (三)商圈發展計畫與商圈特色相關研究 9 四、研究架構 12 五、研究方法 13 六、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桂花巷的新生 15 一、孕育桂花巷的基底 15 二、多重認知的桂花巷 18 (一)浪漫情懷 19 (二)此「桂花巷」非彼「桂花巷」 19 (三)小團體的暗號 20 (四)桂花巷的發酵 20 三、長老教會與愛鄉協進會 21 (一)基督長老教會 22 (二)南庄愛鄉協進會 24 四、成也桂花巷,敗也桂花巷 27 五、小結 36 第三章 桂花巷商店街的整形手術 38 一、緩步前進的商店街 38 二、商店街形成的外部因素 41 (一)國家風景區的機遇 42 (二)商圈政策與模式的影響 49 (三)其他的政策與活動 55 三、商店街形成的內部因素 58 (一)土地所有權的分佈 59 (二)主要行動者的立場 60 (三)商店街的成形 62 四、小結 64 第四章 社造美學與桂花釀交織出的地方感 66 一、體驗經濟在南庄 66 二、南庄是什麼 69 (一)老街商圈的地方感 70 (二)社區美學的地方感 74 (三)兩種地方感之於一個空間的問題 78 三、南庄的未來由誰打造 81 四、小結 84 第五章 結論 86 一、總結 86 二、南庄桂花巷的弦外之音 87 三、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方向 90 附錄 92 參考書目 93

    中文
    Cloke, P著,李延輝譯,2006,〈第二十七章:鄉村〉,《人文地理概論》,Cloke, P. J., Goodwin, M., & Crang, P編,王志弘等人譯(初版)。臺北市:巨流出版。
    Cresswell, T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 記憶、想像與認同》(初版)。臺北市:群學。
    Gordon, A著,如蒨譯,2008,〈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and Urban History:Intersections〉,收錄於《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 = The Urban Space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孙逊與杨剑龙編,都市文化研究(初版)。上海市:上海三联書店。
    Heller, M著,許瑞宋譯,2010,《僵局經濟》(初版)。台北縣五股鄉:繁星多媒體。
    Pine II, B. J, & Gilmore, J. H著,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經營管理(初版)。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
    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正彬,2007,《鄉村教會的社區參與過程一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庄教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吉田桂二著,蕭志強譯,2008,《老街尋訪:傳統保存 & 社區營造 = Seeking Old Street》,建築繪本(初版)。台北縣:楓書坊文化。
    西村幸夫著,蕭照芳譯,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天下日本館(初版)。臺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林彥忠建築師事務所,2007,南庄老街風華再造規劃設計定稿本。
    南庄鄉公所,2009,《南庄鄉志》。(附電子檔)
    陳志梧,1996,〈社區建築的浮現:一個另類的追尋〉,《建築師》,22(10),頁96-100。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頁5-7。
    陳一夫,2009,〈開拓商圈幸福力的感動〉,《點亮幸福生活圈: 12個地方發展的故事》中衛發展中心著,幸福體驗系列。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發行。
    陳以諾,2006,〈南庄教會與社區〉,《客家》,(187),頁12-15。
    黃惠屏,2008,《南庄新地景浮現:區域制度與知識黏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愛鄉協進會,2001,《營造桂花巷,打造新南庄—南庄桂花巷社區環境改造工作規劃》。
    蔡瑞霖,1999,〈社區美學的理論與實務〉,收錄於《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193-206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英文
    Dirlik, A, 2001,“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Pp.15-51 in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edited by Prazniak, R, & Dirlik, A.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Goodwin, M, 1993,“The City as Commodity: The Contested Spaces of Urban Development.”
    Pp.145-162 in Selling Places: The City as Cultural Capital, Past and Present. Policy, planning, and critical theory, 1st ed, edited by Kearns, G, & Philo, C.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Holcomb, B, 1993,“Revisioning Place:De-and Re-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Industrial City.”Pp.133-143 in Selling Places: The City as Cultural Capital, Past and Present. Policy, planning, and critical theory, 1st ed, edited by Kearns, G, & Philo, C.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Kahn, M, 1996,“Your Place and Mine:Sharing Emotional Landscapes in Wamira, Papua New Guinea.”Pp.167-196 in Senses of Plac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advanced seminar series,1st ed, edited by Feld, S, & Basso, K. H. Santa Fe, N.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Whelan, Y, 2003,“Symbolic Streetscapes: Interrogating Monumental Spaces of Dublin.”Pp.90-105 in Engaging Spaces: People, Place and Space from an Irish Perspective, edited by Hourihane, J. Dublin: Lilliput Press.

    報紙
    自由時報,2001, 「南庄音樂節開幕 桂花巷剪綵」。11月11日。
    聯合報,2001, 「南庄桂花巷音樂藝術節 揭幕」。11月11日。
    南庄人,2010, 客家新詩集專欄。第四十三期,1月∼3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