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玉如 Tseng, Yu-Ju |
---|---|
論文名稱: |
規律運動對大學生健康識能、睡眠及體適能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regular exercise on health literacy, sleep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謝錦城
Hsieh, Chin-Cheng |
口試委員: |
甘能斌
Kan, Neng-Pin 張惟翔 Chang, Wei-Hs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1 |
中文關鍵詞: | 身體活動量 、穿戴式 、深層睡眠 、體適能 |
外文關鍵詞: | Physical activity, wearable device, deep sleep, physical fit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討規律運動對大學生健康識能、睡眠及體適能之影響。方法:以42位大學生為對象,分為實驗組21位與對照組21位。研究工具透過國民健康署健康識能問卷量表,並穿戴8週監控式手環(小米手環標準版)紀錄總睡眠時數、深層睡眠、活動量,實施體適能檢測紀錄。實驗組於8週內進行規律運動每週進行重量訓練、有氧運動或球類運動3次、每次維持30分鐘以上,對照組則維持正常生活習性。兩組皆實施前後測,再以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考驗,考驗的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依據實驗組與對照組健康識能量表得知,實驗組得分148.85±14.98分,對照組得分為148.29±18.52分,無顯著差異。每日總睡眠時間實驗組平均為389.62±32分鐘,對照組平均419.79±28.91分鐘,達顯著差異。坐姿體前彎實驗組33.48± 6.08公分顯著高於對照組32.43±10.85公分。仰臥起坐實驗組44.42±8.37次/分顯著高於對照組32.62± 9.84次/分。立定跳遠實驗組平均217.14±35.48公分顯著高於對照組平均163.00±41.92公分。結論:大學生經過8週的規律運動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皆保持高水準的健康識能,總睡眠時間仍維持在6-7小時的最佳時間。再者,實驗組的柔軟度、肌耐力、瞬發力都顯著優於對照組。
關鍵詞:身體活動量、穿戴式、深層睡眠、體適能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effects of regular exercise on health literacy, sleep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ethod: Forty-tw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one of universitie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of 21 and control group of 21 during 8 weeks. The questionnaires for health literacy from National Health Department were used. The wearable device bracelet (Millet bracelet standard edition) to monitor subjects’ daily steps, deep sleeping and sleeping dura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ducted regular exercise within 8 weeks of weekly weight training, aerobic exercise, or ball sports 3 times and each time to maintain more than 30 minutes. The control group maintained normal living habits. Both groups were implemented pre-and post-test. Then,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one way covarianc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he standard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α=.05. Resul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health literac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48.85±14.98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148.29±18.52 points). Daily total sleep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89.62±32 minutes) wa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419.79±28.91 minutes). Moreover, sit-and-reac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3.48±6.08 cm)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2.43±10.85 cm). One minute sit-up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4.42±8.37 times/min)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2.62±9.84 times/min). Standing long jum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17.14±35.48 cm)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63.00±41.92 cm). Conclusion: After 8 weeks of regular exercis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maintained a high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The total sleep time remained at 6-7 hours of the best time in the both two groups. In addition, the flexibility, muscle endurance, and explosive forc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s: Physical activity, wearable device, deep sleep, physical fitnes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秀伯(2012)。睡眠時間過多過少都不好,可能讓記憶變差。健康世界,321,15。
王素真、洪耀釧、葉一晃(2014)。影響大學生睡眠品質與身心健康因素之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11 (3) 348-361。
朱嘉華、方進隆(1997)。運動與睡眠品質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1(2),98-108。
朱碧梧(2016)。多元配套運動計畫對體適能促進成效之探討。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4,57-71。
江凭珊(2013)。成人普通感冒健康相關知能調查。(碩士論文)。取自於CEPS 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
何青蓉(2015)。健康識能課程與教學實踐探究:批判性識讀觀點。高雄師大學報,39,73-98。
吳淑卿、李明憲、張世沛(2015)。嶺東科大學生睡眠品質調查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0(2),60-72。
吳一德(2006)。有氧運動與營養教育介入對高總膽固醇學生血脂質、健康體適能及運動行為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8(3),161-172。
吳一德、胡巧欣(2009)。健走運動對改善體重過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4),52-63。
吳京一、童麗珠(2006)。睡眠你知多少事(3)-每晚你睡幾小時? 科學教育月刊,286,40-50。
吳家碩、林晏瑄(2009)。睡太多、睡不飽?先找到適合自己的睡眠時數。【康健醫療】取自於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1236&page=3
李仁佐、張家昌(2007)。休閒運動參與對提昇健康體適能之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114-121。
李宇宙(2000)。睡眠醫學。台北市:健康世界雜誌社。
李佳龍、張力方、汪盛萱、林玗馠、温柔、黃千容、簡銘宏(2014)。大學生生活壓力、電腦使用型態與睡眠品質之研究。華醫社會人文學報,30,1-20。
李熙(2014)。研究最佳的睡眠時間為6~7小時。【大世紀健康醫療新聞】。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0/10/n4268496.htm
李麗晶、鄭溫暖(2009)。生活型態之身體活動介入概念與實務。中華體育季刊, 23(3),17-26。
周峻忠、詹精修(2009)。健身運動「每日一萬步」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9,36-45。
林小玲、尹祚芊、劉千禎(2009)。以研究實證綜論現代人飲食與健康。榮總護理,26(6),145-152。
林立寧、張妍怡、何曉旭、李蘭(2012)。青少年之睡眠問題。臺灣醫學,16(1),72-83。
林季緯、何青蓉、黃如薏、王維典(2016)。健康識能的概念發展與實務應用。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6(2),65-76。
林宜靜(2016)。都市人睡得少竟是光害惹的禍。【中時電子報生活】。取自於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304002350-260405
林淑惠、黃韞臻(2010)。大學生體型和健康自覺與飲食習慣之相關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2(5),37-60。
林貴福(2009)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幼兒運動遊戲年刊,4,23-30。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適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衢良、林淑芬(2005)。大學生運動習慣、自覺健康狀況與幸福感之調查研究:以聯合大學學生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06-415。
邱史珊、劉俊昌(2008)。大學生的睡眠與學校生活型態、環境間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某國立師資培育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52,1-11。
邱志暉、劉佳鎮、李柏甫、何健章(2016)。臺灣民眾休閒性身體活動的現況及對健康的影響。運動管理,31,17-31。
邱曉彥、邱艷芬(2010)。睡眠品質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7(4),106-111。
邱史珊、劉俊昌(2008)。大學生的睡眠與學校生活型態、環境間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某國立師資培育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52,1-11。
施國森、張世沛、張志銘、陳金海(2013)。臺灣地區大學生運動參與和睡眠品質相關之探討。成大體育學刊,45(2),1-22。
洪基庭、康龍豐、洪煌佳(2009)。大專劍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79-92。
洪甄憶(2004)。運動介入對大學女生身體組成的影響。成大體育,37(1),88-98。
唐吉民、徐育廷(2014)。健康體能快樂學習—體適能教育的真諦。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10,1-14。
國民健康署年報(201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北市。取自於http://www.mohw.gov.tw/cp-2772-9881-1.html
張世沛、李明憲、翁旭昇、陳妤瑄(2012)。中部地區大學生運動習慣與睡眠總分對體適能表現之影響。運動與觀光研究,1(2),1-11。
張世沛、黃素珍、施國森、陳妤瑄(2012)。大專學生運動習慣與睡眠品質之調查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2),119-131。
張素珠、吳秋燕、楊聯琦、莊清泉、李建平(2013)。身體適能與睡眠品質相關影響之探討。臺中科大體育學刊,9,169-183。
張育瑞(2011)。12 週有氧舞蹈課程對大專學生體適能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6(4),58-65。
張郁梵(2013)。近5成民眾健康識能不足增加5%醫療支出。【健康醫療網】。取自於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12188/?act=
張烜瑞(2013)。有氧跑步訓練強度對大學生睡眠品質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於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5)。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許琬甄、陳素鳳、何青蓉(2011)。健康識能觀點分析台灣優良健康資訊網站。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0,1-15。
許翊亭(2014)。個人身心狀況的決定因素-居住環境、健康識能與醫療滿意度。(碩士論文)。取自於CEPS 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
陳妤瑄、張世沛(2012)。探討睡眠時間與身體質量指數之相關性。運動與遊憩研究,7(1),68-78。
陳秀蓉、呂碧鴻(2005)。大學生健康認知與心理症狀間的關係。家醫研究,3(1),15-27。
陳佩英、賴玉敏、陳柔亦、孫嘉玲(2016)。大學生營養知識、飲食行為與健康狀態相關研究。健康與建築雜誌,3(3),52-60。
陳怜佑、陳益民(2011)。健走運動對健康體適能之探討。馬偕學報,8,135-147。
陳金海、王昭卿、侯淑玲、吳燕貴(2008)。十二週健身房課程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46-57。
陳俊豪(1994)。運動行為的建立與維持的策略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8,141-147。
陳俐蓉、洪寶蓮、方世華(2016)。運動員睡眠品質對生理功能及運動表現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5(2),1-13。
陳建彰(2014)。校園路跑運動參與程度感受對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0,39-54。
陳柏齡(2015)。規律運動對外籍學生健康適能之分析。萬能學報,37,201-209。
陳美娟、楊志良(2008)。大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私立大學為例。學校衛生,53,35-55。
陳美雯(201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睡眠品質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於CEPS 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
陳國晃、謝士煜、廖錦農(2016)。穿戴式裝置消費市場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5,89-110。
陳敏郎、顏嘉盈(2015)。大學生自覺健康、健康認知及飲食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四所大學為例。弘光學報,76,111-122。
陳隆誌、洪偉欽、侯堂盛、周柏宏(2013)。八週核心肌群全身性阻力運動對青少年體適能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98-107。
陳敬中(2008)。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自評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於CEPS 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
陳嘉偉、方進隆(2011)。加速規在身體動及能量消耗之應用及其信效度之探討。交大體育學刊,1,101-111。
游添燈(2011)。太極拳與全人健康動態開放全體的生命交會。臺大體育學報,21,47-62。
黃任閉、王秀照(2006)。身體活動對體適能發展影響之探討-以屏東市之女性上班族和家庭主婦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2,17-27。
黃羽彤(2015)。有氧運動與營養教育介入對大學過重女學生減重及體適能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於CEPS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
黃芊葳、林耀豐(2014)。健康促進對生活型態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7, 177-182。
黃素珍、祁崇溥 、林永安、張世沛(2014)。不同學制大專生運動習慣、睡眠總分與睡眠時數之分析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6(2),17-35。
黃森芳、張哲千(2008)。加強大學體育運動課程健康規律運動知識內容提升大學生規律運動習慣。大專體育,98,75-80。
楊子嫺、黃娟娟(2015)。12 週環狀訓練對女性身體組成與睡眠品質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2),102-114。
楊裕隆、張宏亮、陳美燕、王傑賢、林建勳、李俞麟(2012)。大專校院學生體適能、飲食與睡眠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2,75-84。
葉秝均(2010)。八週運動介入對視覺障礙者之身體活動量、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品質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於CEPS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新北市:易利圖書。
蕭偉成、張瑞泰(2013)。高中生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體活動量之探討-以計步器為研究工具。高師大體育,11,2-16。
謝秀芳、趙正敏(2010)。從運動健康認知與社會支持探討女性之規律運動行為—以斗六市職業婦女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31-66。
謝依婷、黃美瑤、洪靜如(2009)。「每日一萬步,每週七萬步」課程對大學生課後身體活動量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15-222。
蘇晏揚、黃美瑤、周建智(2009)。健康體適能活動課程介入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與水準之差異。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16-121。
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and Exercise (2008). ACSM issues new recommendations on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http://www.acsm.org/about-acsm/media-room/news-releases/2011/08/01/acsm-issuesnew-recommendations-on-quantity-and-quality-of-exercise
El-Amrawy, F., & Nounou, M. I. (2015).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wearable devices for activity tracking and heart rate monitoring accurate, precise, and medically beneficial? Healthcare Informatics Research, 21(4),315-320
Lee, S. D., Tsai,T. I., Tsai, Y. W., & Kuo, K. N. (2010). Health literacy,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care utilization of Taiwa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 BMC Public Health 10(1),614-623.
Pan, F. C., Su, C., & Chen, C. (2010). Development of a health literacy scale for Chinese-speaking adult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Biology Life Science 6, 150-15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health systems: improving performanc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agner, C.V., Knight ,K., Steptoe, A. & Wardle, J. (2007). 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promoting behaviour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British adult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61(12), 1086-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