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康瑋峮 Kang Wei-Jyun |
---|---|
論文名稱: |
地方文化產業設計者養成教育之探討: 以三個個案比較與分析 Study of Developing Education of Designers for Local Culture Industries: Comparison and Analyzing of 3 Cases |
指導教授: | 張瑋琦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糾結 、文化識盲 、地方文化 、田野調查 、文化商品化 、設計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cultural illiteracy, cultural bind, local culture, field study, cultural commodity, education designer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田野調查技藝,現今逐步被引進設計課程裡,希望藉此來輔助設計師在設計地方文化商品時,更能捕捉到當地的文化意義。然而,設計師們在走入田野地後,當地文化會因此而進到設計作品中嗎?
本研究以三個納入田野調查技藝的設計課程為例,指出設計師如果未經過文化識讀或田野調查技藝之相關訓練,貿然進入田野地中,非但無法掌握當地文化,反而更容易陷入「文化糾結」與「文化識盲」之中。不僅造成當地文化無法融入設計作品裡,甚至會自行創造出新的文化商品。期望透過本研究的討論,反思當前設計教育不足之處,尋思養成地方文化設計師的課程調整及其資質的重要性。
The art of field study has been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design courses recently, hoping to assist the designers to capture cultural significance when they are designing local cultural commodities. However, will local culture appear in their designs after the designer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local culture conduct field studies?
This research uses 3 design courses which have already included field studies as examples, stating the point that: if the designer has not undergo training for cultural literacy or field study methods, they tend to fall into cultural blindness and cultural illiteracy. Not only will it result in local culture not being able to blend into the designs, it will even produce new cultural commodities. This study aims to reflect the insufficiency of present design courses and seek the importance of adjustment and qualifications in local culture designer courses.
中文文獻:
Berger, J.(1972/2005)。《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臺北市:麥田。
Brown, T.(2009/2013)。《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吳莉君(譯)。臺北市:聯經。
Cresswell, T.(2004/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市:群學。
Hauffe, T.(1995/2010)。設計小史陳品秀(譯)。臺北市:臉譜。
Lash,J. & Urry,S.(1993/2010)。《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趙偉妏(譯)。臺北市:韋伯。
Lupton, E.(2010/2012)。《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林育如(譯)。臺北市:商周。
Mills, C.(2003)。《社會學的想像》張君玫、劉鈐佑(譯)。臺北:巨流。
Nille Juul –Sørensen(2013.07.03)。Social Designl: Design to Improve Life. 2013台北市界設計論壇專題演講,臺北市立美術館。
Pevsner, N.(1936/1993)。《現代設計的先驅者》王申祐(譯)。臺北市:建築。
Soon-Jong Lee(2012.05.26)。未來的社會及新的設計水平。第十七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專題演講,亞洲大學。
Sturken, M. & Cartwright, L.(2004/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譯)。臺北市:臉譜。
Urry, J.(2002/2007)。《觀光客的凝視》葉浩(譯)。臺北:書林。
Whitford, F.(1984/2010)。《包浩斯》林育如(譯)。臺北市:商周。
文建會(201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取自:http://www.moc.gov.tw/
王珮娸(2008)。大學校院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核心課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生田信一、大森裕二、亀尾敦(2010/2011)。《好設計,第一次就上手》黃碧君(譯)。臺北市:原點。
佐藤學(2000/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鍾啟泉(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之設計構思。設計學報,1(1)。
呂琪昌、林榮泰(2010)。從包浩斯風格探討臺灣設計教育的展望。藝術欣賞,6(3),28-43。
李如菁、何明泉(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14(4),69 -84。
李賢文(2000)。出版的話:化身千百位美術老師。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孟儀(2008)。設計,是對未來生活的想像。遠見雜誌,259。
林品章(1996)。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之研究(十二)-美術設計研究(民國38年~78年)。台灣省立美術館專題計畫。
林品章(2000)。台灣四十年來商業設計教育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1-H-011-002),未出版。
林品章(2003)。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臺北市:全華。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媛婉(2004)。台灣工藝研究的議題— 一個後殖民文化論述的觀點。設計學報,9(2),1-12。
林榮泰(200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396,68-75。
林磐聳(2009)。設計是什麼。新活水,24。
胡寶林、盧敏智(2008)。身體實踐的參與式環境設計教育--一個台北縣立樹林高中的案例。美育,136,29-38。
原研哉(2005)。《設計中的設計》黃雅文(譯)。臺北:龍溪。
宮崎清研究室(1996/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營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編譯)。
徐仁全(2007)。臺灣設計院校排行榜—實踐大學優勢冠軍,台科大企劃強。遠見雜誌,258,81-90。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學報。文化產品設計程序學報,16(4),1-17 。
翁註重(2003)。久被遺忘的誘騙原型—從「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表象、情慾及廣告」反思現代設計。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翁群儀、張瑋琦、李宜欣(2007)。「現場」的影響力—設計系學生之社區工作參與對學生與社區之影響之觀察研究。第三屆地方資源活用與地域振興亞洲國際研討會。
許俊誠、王韋堯(2005)。「抽象」在藝術與設計之在定義。設計學報,10(3)。
陳其南(2007)。文化與產業邏輯的反思。第三屆地方資源活用與地域振興亞洲國際研討會。
陳重成(2010)。全球化語境下的本土化論述形式:建構多元地方感
的彩虹文化。遠景基金會季刊,11(4)。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臺北市:揚智。
曾坤明(1995)。設計教育的本質。銘傳學刊,6。
喜多俊之(2009/2011)。《給設計以靈魂:當現代設計遇見傳統工藝》
郭莞琪(譯)。臺北市:經濟新潮社。
彭漫(1980)。臺灣廣告設計三十年。雄獅美術,113,72-77。
黃世輝(1994)。地方振興與現代設計。臺灣手工業,51。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臺北市:典藏
藝術家庭。
黃慧瑜(2012)。自由與空缺:學院創作與藝企合作。文化研究月報,126。取自: www.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26&JC_ID=573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探討。行銷評論,2(3)。
鈴木忠志(2009/2011)。《文化就是身體》林于竝、劉守曜(譯)。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劉維公(2013.07.03)。社會設計:以人為本 一座設計遠見的城市. 2013台北市界設計論壇專題演講,臺北市立美術館。
漢寶德(2012)。設計型思考。臺北市:聯經。
諸葛正(2007)。傳統工藝、綠色設計、適切設計與設計教育。朝陽設計學報,4。
臺灣大百科。上網日期:2013/06/10。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樊愛群、周子敬、張道本(2004)。國內大專院校設計教育競爭力之探討。設計學研究,7 (1),17-33。
潘英海(1994)。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問題。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賴東明(1990)。我國廣告事業如何因應國架化的衝擊。中華民國廣告年鑑78-79。
賴建都(1999)。我國視覺設計教育概況分析---從業人員之態度與意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個別型研究計畫。(編號:NSC88-2411-H-004-018),未出版。
賴建都(2001)。以口述歷史初探臺灣五0年代設計教育概況之研究。廣告學研究,17。
賴建都(2002)。台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臺北市:龍溪。
謝世忠(1994)。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當代,98,10-29。
鍵和田務(1991)。藝術史。臺北市:藝風堂(編譯)。
日文文獻:
張瑋琦(2004)。台湾における原住民観光デザインの創生に関する調査・研究──花蓮県の阿美族太巴朗と馬太鞍集落における原住民観光の実態比較を通して。千葉大學自然科學研究科博士論文。
英文文獻:
Anderson, T. (2003). Art Eduation for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Design Eduation, 22(1).
Baudrillard, J. (1988). Consumer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 Pirre.(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imited.
Casey E. (1996). How to Get from Space to Place in a Fairly Short Stretch of Time: Phenomenological Prolegomena, S. Feld
and K. Baso (Eds. ), Senses of Plac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14-51.
Caves, R. E. (2000). Creative Idustries :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ng, Wei-Chi. (2011). Rethinking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digenous
ethnoecological knowledge in Fata’an Wetland, Taiwan.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2 (2), 187-199.
Douglas, M.& Isherwood, B.(1979). The World of Goods. New York:Basic Books.
Entrikin, J. N.(1976). Contemporary Humanism in Geo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ography, 66(4).
Florida, R. (2003).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Perseus Books Grop.
Freire, P. & Macedo, D.(1987). Literacy:Reading the Word & the World. Taylor & Francis.
Geertz, C.(1973). 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s.
Hollinshed, K.(1999). Surveillance of the worlds of tourism: Foucault and the eye-of-power. Tourism Management, 20, 7-3.
Jokela, T. (2007). Winter Art Education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6(3).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1952). Clu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rions. Havard University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Meggs, B. P.(1998). 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e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Mirzoeff, N.(1999).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UNCTAD.(2010).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 取自:http://unctad.org/en/pages/PublicationArchive.aspx?publicationid=946
Reed, E. S.(1996). The Necessity of Experienc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ck, R. (1992). Place,Consumption and Modernity. Johns Hopkin Univerrsiry Press, Baltimore.
Tylor, S. E. B.(1871). 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Marlete Kurten.
Tuan Yi-Fu (1974). 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6, 211-252.
Williams, R. (1981).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