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至彥 |
---|---|
論文名稱: |
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 |
指導教授: | 蘇宏仁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拼圖式合作學習法(Jigsaw IV) 、數學學習成就 、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成就保留效果 |
外文關鍵詞: |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V, math learning achievement, math learning interest, math learning extending retention effec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第四代拼圖式合作學習法(Jigsaw IV)比較傳統講述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數學科的準實驗教學,其目的在了解國小六年級實驗組學童在接受第四代拼圖式合作學習法(Jigsaw IV)和控制組學童在接受傳統講述法後,在數學學習成就、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學習成就保留效果影響之差異。
研究對象是臺中市一所國小的二個六年級普通班。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實驗是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由研究者以第四代拼圖式合作學習法對實驗組進行二個單元的數學科教學;同一時間,另一位數學教師用傳統講述法對控制組也進行同樣二個單元的數學科教學。教學結束後,採共變數分析法和成對樣本t檢定作統計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在數學學習成就上,第四代拼圖式合作學習法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法。
二、 在數學學習興趣的提升上,第四代拼圖式合作學習法並未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法。
三、 在數學學習成就保留效果上,第四代拼圖式合作學習法和傳統講述法皆具有顯著成效。
關鍵字:第四代拼圖式合作學習法(Jigsaw IV)、數學學習成就、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成就保留效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ern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ixth graders, as instructed by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V and traditional narrative method respectively, on math learning achievement, math learning interest and math learning retention effect.
Two 6th -grade classes, one class experimental group, the other controlled group, at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 Under non-equivalent pre-post test design, the researcher instructed two-unit math-teaching by wa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V on experimental group, whereas the other math teacher instructed two-unit math teaching by way of traditional narrative method on controlled group.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paired-sample t-test after teaching.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On math learning achievement,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V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narrative method.
2. On math learning interest,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V is not
obviously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narrative method.
3. On math learning retention effect, both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V and traditional narrative method are excellent.
Key word: cooperative learning jigsaw IV, math learning achievement, math learning interest, math learning extending retention effec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期,34-38頁。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期,48-54頁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美嬌(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寬 (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中斌 (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霙 (199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質事件」單元成效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佩璇(1992):臺灣省國立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1994):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的教學設計。研習資訊,11(6),22-25。
孟四清(1999):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立勳(1998):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的情意表現。嘉義師院學報,12,39-72。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慧萍(2002):合作學習融入越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永松(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來迎接九年一貫課程。94年11月21日。
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1/21_10.htm。
許桂英(2003):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淑芬(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公民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陳瓊森(2000):教學典範合作學習。94年11月21日。取自
http://163.23.210.75/eschool/pc/threeone-3htm。
陳寶珍(2002):協同教學與合作學習策略提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澎(199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美、路君約(1998):普通興趣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5(1),1-18。
陳啟明(2005):淺談「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94年8月22日。取自
http://esky.chc.edu.tw/~maths/d1-11.htm
張平東(1989):國小數學教材教法新論。台北:五南書局。
張芳全(1997):教學法的新典範-合作學習,國教月刊,44卷3.4期。
張獻明(2002):國一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世忠(1998) :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二十四期,取自94年12月01日Available:http//www.nmh.gov.tw/edu/basis3/gy9.htm
張淑美(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效”。教育文粹,第二十一期,頁20-25。
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1999):“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公民訓育學報,8:123-15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郭惠茹(2002):高職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黃政傑、林佩璇(2000):合作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黃淑菁(1999):從Vygotsky的觀點配合合作學習策略探討低成就學生的科學知識重建。取自94年12月01日http://163.16.74.3/wakiki/40/hlnl.htm
黃詠仁(2001):一個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科所碩士論文。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及社會關係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實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坤堂 (1990) :“合作學習”。研習資訊,第六十七期,頁12-15。
楊坤堂 (1990) :“合作學習”。研習資訊,第六十八期,頁4-7。
廖昭永(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蔡鵑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之社會科學習表現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 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第四十九期,頁13-16。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七期,285-294頁。
蕭惠姿(2002):合作學習在低年級自然科的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謝政權(1997):“從國小美勞科合作學習─淺談美勞科的「躲避球比賽」教學法”。國教天地,第一二一期,147-51頁。
二、西文部份:
Abrams, P.C.、 Chambers, B.、Poulsen, C.、 De Simone, C.、D''Apollonia, S.& Howden, J.(1995). Classroom connections: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oronto: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Bandura, A. (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1175-1184.
Colosi,J.C.,&Zales,C.R.(1998).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es biology lab courses. Bioscience,48(2),pp118-124.
Johnson, D.W., and Johnson, R.T.(1988). Cirle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D. W., Johnson, R. T. (1987).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 Cooperative, 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alkowski,P.(1988).“Communicat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ERIC Document,ED 296792.
Nattiv,A. (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n a chievement among sixth 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Nijhot,W.,Kommers,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In Slavin,R.,et al.(Eds.)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pp.125-146.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P Bulletin, 69(479). 48-57.
Perkins,D.V.(2001).A” Jigsaw classroom”technique for undergraduate statistics courses.Teaching of Psychology,28(2),111-113.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
Slavin, R. E. (1989). Ability group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tional Research ,57(3), 293-336.
Slavin, R. E.(1990).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 Embedd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chool﹐In Sharan, S. (ED) .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261-284﹒
Slavin, R. 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Celin Roger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N.Y. KKY.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