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昭仁
CHAO-JEN LIN
論文名稱: 「沒路用ㄟ男子」-"一位代理教師返身建構自我主體價值之旅"
“The Useless Man and His Narrative”: A Reflective Journey of A Substitute Teacher
指導教授: 成虹飛
Horn-Fay Cher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3
中文關鍵詞: 代理教師自我生命敘說行動探究行動實踐課程異己相遇知識
外文關鍵詞: Substitute Teacher, Narrative Inquiry, Action Research, Practical Knowledg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沉浸在自我夢境裡、不想長大的小男孩說起,小男孩受夠了為別人而活的工具化人生,想重塑自己和世界的連結。小男孩將從異化焦慮中,透過「微觀」與「鉅觀」的觀點,返身建構、重新框定,做自己的主人。

      小男孩的敘說行動初期,面對處於勞工階級原生家庭的自卑;爸爸失業的恐懼,媽媽的工作失意,畏懼權威的焦慮與逃避……這些困頓,促使著小男孩開始梳理原生脈絡對自己的影響,包含代理教師的身分認同與面對夥伴時的封閉;在意家長的眼光;擔憂自我課程開展與教甄的失落;書寫論文與指導關係間的困頓,演變成初期自我「沒路用」的投射。

      經過三年文本初期的混亂與攪和,小男孩逐漸從「沒路用」的狀態蛻變為願意為自己起身行動,勇於面對真實自己的處境,打開在教育場域中,和孩子、伙伴、家長的「連結」。並開始回觀:「自身如何和孩子的相遇;六年帶班的團體方法演化;親師生間班遊的開展脈絡;一起勞心勞力踏上合歡山的探索課程;走出教室趨向社會、公民、環境參與的嘗試。」

      上路的我,漸漸長出教育工作者的主體性,形塑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跨越」昔日侷限,有能力理解我的課程生成歷程,它是充滿動態與演化的有機體,也是我整個「人」的化身。從動態歷程聚斂到靜態凝視與思辯,在教育工作者與學生間,連結真實情感與生命映照;透過每次彼此行動實踐,開展在教室、家鄉、社會、世界等不同的角落,並扣緊學生能對自身內在質地的珍視。透過回觀與體察異己的相遇知識,教育工作者與學生都能成為知識的生產者,並為彼此豐足下一段課程之旅。

      透過書寫與行動歷程,讓我在文本收尾之際,感受到自我心與魂的澄清,接納自己的侷限,讓我的身軀自由、姿態輕盈,意志篤定。從「微觀行動」途徑,透過身體勞動與真誠交流,讓我能與外界人事物緊密連結;從「鉅觀結構」途徑,理解在臺灣主流價值與框架下的自身位置演化並開展主體性,成為一名自由且跨越框定的生命實踐者。為孩子、為環境、為社會,努力使教育成為「基進」的社會運動。

      最後因親情的召喚,離開漸漸落地生根、散播種子的新竹,返身回到臺南,重新落葉歸根。


      There was once a boy who indulged himself in his own dreams. He didn’t want to grow up, neither did he live an instrumental life for others any more, but wanted to rebuild his connection with the outer world. He would make this out of the alientive anxiety, from both ‘micro-’ and ‘macro-’ points of view, to construct and define himself, then be the master of his own.

      The boy began his narratives with his inferiority complex of his labor-class origin family. His father’s worry of unemployment, his mother’s frustration on jobs, his anxiety and escape from fear of authority…, those problems pushed the boy into tracing back the effects of his origin context on him, which included the identity of being a migrant teacher, the self-enclosing to the coworkers, the concern about the reaction from students’ parents, the wor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urse, the sense of lose for the teacher’s audition, the predicament in writing the the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tructor. All above project the ‘uselessness’ upon the early self-esteem.

      Messing the turmoils around for three years, the former ‘useless’ boy gradually gained the nerve to face the true self and act. He released himself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to contact with the children, partners, and children’s parents; and also looked back the process of : the encounter with the children; the evolution of the group-developing for the 6-year class, the context between teacher,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 Mt. Hohwan exploration course; and the attemps from the classroom into the society, citizenship and environment.

      I, the once boy, began to raise up the subjectivity of being a educational worker, ‘cross over’ the former boundry, and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my course construction. It was an organism which full with dynamic and evolution, and also the avator of my ‘ego’. The dynamic process concentrated into a quiescent state of watching and thinking, and connected the real affection and life refl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or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practices by each others, they acted from the classrooms, hometown, society to the whole world, and feedback to the students to cherish their own internal characters, then trace and understand the encounter with differential knowledges. The students thus become the producer of knowledge, and enrich the next course journey for each others.

      At the end of the text, my heart and soul are clean and clear. I accept my own boundry to release the lithe body while with a strong will. By the ‘micro-’ path,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hysical labors and sincerity, I could connect tightly with the outer world. By the ‘macro-’ path, I could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my location in the Taiwan mainstream value and structure, release the subjectivity, and become a free life practitioner to cross the frame.

      For the childre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 endeavour to make education a ‘radical’ social movement. At last, for the call of the family relativeship, I transplant from the immigranting Hsinchu back to the hometown Tainan, just like the falling leaves down to the rooted ground.

    第一章 夢是該醒了 1 第一節 INCEPTION 1 第二節 異化焦慮的返身建構 4 第二章 ㄍ一ㄥ 7 第一節 代理初期帶班的封閉 8 第二節 權威與結構 12 第三節 爸爸放粉鳥 21 第四節 給媽媽的一封信 28 第三章 候鳥老師 37 第一節 代理教師因為家的拉扯 39 第二節 代理教師的延續與失業 43 第三節 教育工作者只有不停轉化與覺醒 53 第四章 邁向反映的課程實踐者 59 第一節 知識是什麼 59 第二節 從相遇開始 62 第三節 自我班級的團體方法演變 65 第四節 教育工作者的天命召喚 81 第五節 發展趨向社會參與意識的課程 111 第六節 我的行動實踐課程開展脈絡 125 第五章 我與敘說行動研究的相遇 133 第一節 我與指導教授的指導關係 133 第二節 行動實踐做為一種研究方法 141 第三節 回觀參照做為行動實踐的檢視 145 第四節 敘說行動實踐文本的多元讀者反映 156 第五節 綜觀全覽目前的生命旅程 159 後 記 167 第一節 帶畢業班如同拔生命的河 167 第二節 文本的淬鍊 171 第三節 從出走到離散,從離散到返身回家 173 文獻參考 177 附件 183 附件一 困頓期的文本之壹-乾杯 183 附件二 困頓期的文本之貳-傾(請)聽自己說 187 附件三 班遊的開展行動 190 附件四 課程創造與生長之壹-獵人遊戲 197 附件五 課程創造與生長之貳-說書人 212 附件六 敘說札記 224

    方永泉(譯)(2007)。受壓迫者教育(原作者: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
    王理書(民105年3月25日)。一個階級對立+剝奪感很深的社會。【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lishuwang.mali/posts/1192810857404618?__mref=message_bubble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原作者:Michael W. Apple)。臺北市:桂冠。
    丘羽先(譯)(2008)。變的美學。(原作者:Bradford Keeney)。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3)
    成虹飛(1999)。我在幹什麼?為什麼?一個老師的畫冊。研討會主持人:高敬文。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師資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務。國立台東師院。
    成虹飛(2003)。談本土教育質性研究-呼喚一種從淚水交織中產出的知識。教育質性研究的教與學研討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3-4。
    李文惠(2007)。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易昆(2013)。逆風行者:朝向「解放-社會變革」的成人學習之路(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林昭仁(2008)。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昭仁(2009年11月)。國民小學代理教師的處境與因應作法。「2009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社會變遷中的教育發展」張貼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院。
    林昭仁(2011年6月)。請(傾)聽自己說。「第二屆敘說與行動探究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
    林昭仁(2013年11月)。國民小學代理教師面對繼續代理工作的抉擇:以受壓迫者觀點從「家」出發,「2013創新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課程、教學與產業創新」張貼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院。
    林昭仁(2014年11月)。教室內孩子的意識覺醒:一個實驗性的意識課程。「2014臺灣教育研究學會學術研討會:美感、創新及教育實踐」發表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
    林昭仁(2014年11月)。獵人遊戲:一堂校園探索的「綜合」課。「2014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課程、教學與產學合作」發表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院。
    林昭仁(2015年11月)。教室裡的說書人:我們一起寫故事、說故事、猜故事、想故事。「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香君(2015)。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2),181-212。
    施盈廷、劉忠博、張時健(譯)(2011)。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原作者:Mats Alvesson & Kaj Skoldberg)。臺北市:韋伯。
    洪瑞斌(2009)。生命斷裂與超越:男性失業者之存在處境詮釋。應用心理研究,43,99-148。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31,201-239。
    夏林清(2012)。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臺北市:導航。
    夏林清等(譯)(2000)。行動科學(原作者:Chris Argyris)。臺北市:遠流。
    夏清林等(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原作者:Donald A. Schon)。臺北市:遠流。
    徐偉民(2004)。一位國小教師教學實踐的歷程:以批判民族誌為方法的教學革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凰婷(2007)。傾聽生命之歌-儲備教師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臺東市。
    張豊儒(2000)。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張靜怡(2008)。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莊明貞、阮凱利、吳臻幸、柴成瑋、蕭又齊、賴玫美…廖窕吟(201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市:行人。
    陳伯璋(1981)。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
    陳美如(2006)。教師的課程理解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55-81。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榮華(2003)。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市:臺大。
    游美惠、王百合(2007)。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4,119-152。
    黃光雄、楊龍立(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
    黃筠珮(2012)。在流浪中代理/在代理中流浪-一位國小教師的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葉丙成(民103年10月20日)。好老師的生命,該用於把孩子教好,不應虛擲在表格上【線上論壇】。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5/article/1995
    葉偉崧(2007)。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賓靜蓀(民104年1月)。韓良露:深深尊敬從不管我的父母。親子天下雜誌,64,1-3。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3705-%E9%9F%93%E8%89%AF%E9%9C%B2%EF%BC%9A%E6%B7%B1%E6%B7%B1%E5%B0%8A%E6%95%AC%E5%BE%9E%E4%B8%8D%E7%AE%A1%E6%88%91%E7%9A%84%E7%88%B6%E6%AF%8D/
    劉錦達(2014)。唵─死亡,我最厚重的禮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歐用生(2008)。教師是陌生人-『看見』不ㄧ樣的教師。國民教育,48(4),15-22。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 F.M. Connelly)。臺北市: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 F.M. Connelly)。臺北市:心理。
    鄭邦彥(2014)。實踐取向博物館研究-理論芻議。博物館與文化,8,39-67。
    鍾啟泉、文華(主編)(2003)。世界課程與教學新理論文庫:理解課程(上)(原作者:F. William)。臺北市:教育科學。
    簡紅珠(2004)。從教學的道德性與藝術性論教學評鑑的盲點與限制。教育研究月刊,127,55-62。
    聶雅婷(2008)。以後現代觀點檢視東方文本當中的「生命體驗詮釋」-以《莊子‧齊物論》中「罔兩問景」為例。博雅教育學報,3,109-124。
    藍雲、陳世佳(譯)(2009)。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野(原作者:Parker J. Palmer)。臺北市:心理。
    譚國根(2000)。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
    Argyris, C. & Schön, D. (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reene, M. (1973). Tea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modern age. Belmont, CA: Wadsworth
    Hall, S. (1992).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 Hall, D. Held & T. McGrew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London: Polity.
    Heidegger, M. (1985). Being and time. 臺北市:唐山。
    Lather, P.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7.
    Morgan, C. (1983)a. Toward a more reflective social science. In: Morgan, C. (Ed.), Beyond Method: Strategies for Social Research (pp. 368-376). CA: Sage.
    Schön, D. (1983)b.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London, England: Temple Smith.
    Schön, D.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