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維凱
Liu, Wei-Kai
論文名稱: 國際直接投資對於台灣企業及勞工之影響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on Taiwan Enterprises and Labors
指導教授: 冼芻蕘
Sin, Chor-Yiu
口試委員: 莊慧玲
Chuang, Hwei-Lin
林常青
Lin, Chang-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4
中文關鍵詞: 國際直接投資外人直接投資資本報酬率實質薪資就業量
外文關鍵詞: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eturn on capital, real wage, employmen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87年開始,台灣的海外投資大幅成長。 另外,台灣政府一再祭出政策,如台商回台投資方案、自由經濟示範區、服務貿易協議等,冀望能吸引更多外人及台商投資台灣,讓台灣的經濟能持續增長。但在此同時,台灣多數民眾卻群起反對,且勞工團體亦認為自由貿易及外人投資僅有利於大財團,勞動者的生活水準並不會因此提高。 故本研究欲探討外人來台投資及台灣投資到海外,是如何影響台灣本地之資本家及勞動者。

    因為主計處公布的產業資本額僅有7個產業分類且並未公布各產業的營業利潤,故本研究中的企業資本報酬率為,各產業的營業盈餘除以其資本額。 利用1991-2012,台灣7個產業之年追蹤資料,其每年平均的外人來台投資約為7億美元、台灣對外國 (不包含中國) 投資約為6億美元、台灣對中國投資約為8億美元。 另外,台灣企業及勞動的概況,以2012年為例,總產業的企業資本報酬率約為23%,勞工實質薪資約為45000元 (台幣),就業量為1086萬人。

    本研究採用固定效應模型及隨機效應模型來估計外人來台投資、台灣對外國 (不包含中國) 投資及台灣對中國投資,對於本地企業資本報酬率、勞動實質薪資與勞動就業量的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 ( i ) 外人來台投資每增加1億美元,本地企業資本報酬率平均會提升0.179 %,本地勞動每月實質薪資平均增加3元 (台幣),同時增加 931個勞動就業量。 ( ii ) 台灣對外國 (不包含中國) 投資每增加1億美元,本地企業資本報酬率平均會降低0.293 %,本地勞動每月實質薪資平均增加8 元(台幣),同時增加 36個勞動就業量。 ( iii ) 台灣對中國投資每增加1億美元,本地企業資本報酬率平均會降低 0.069 %,本地勞動每月實質薪資平均減少1元 (台幣),而增加 15個勞動就業量。


    摘要 I 目錄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1. 緒論 1 2. 理論模型 8 3. 資料來源與處理 11 4. 實證模型 17 4.1台灣本地企業之資本報酬率 18 4.2台灣本地勞工之實質薪資 22 4.3台灣本地勞動之雇用人數 24 5. 實證結果與分析 26 5.1台灣本地企業資本報酬率 26 5.2台灣本地勞工之實質薪資 30 5.3台灣本地勞工之雇用量 33 5.4小結 36 6. 結論與建議 39 7. 參考文獻 40 8. 附錄 42

    于宗先、王金利 (2012)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聯經出版公司,台灣。
    于國欽 (2009) ,「GDP成長為何就業薪資跟不上」,《工商時報》,2009年10月22號,網路出處: http://city.udn.com/55272/3648896。
    于國欽 (2013) ,《巨變中的台灣經濟II》,商訊文化出版,台灣。
    王平、李文傑 (2012) ,「台灣經濟發展之過去現在與未來」,李誠 (主編) ,《後ECFA時代的台灣經濟發展政策》,遠流出版,頁23-60。
    吳錦錩 (2006) ,「海外直接投資與廠商持續性競爭優勢對國內廠商影響之個案研究」,《興國學報》,頁163-193。
    林宗弘 (2011) , 「ECFA之後的中國效應:兩岸貿易對台灣貧富差距與階級政治的影響」,《2011台灣-香港社會學與社會意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 (2011) , 《崩世代 : 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勞工陣線出版,台灣。
    林祖嘉、黃啟宏 ( 2006 ) ,「對外投資與勞動結構調整: 台灣的實證分析」,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八卷第一期,頁171-214。
    孫明德 (2013) ,「搶救青年失業 從結構著手」,《聯合報》,2013年8月16日。
    馬凱 (2011) ,「在重重險阻中打開出路」,《邁向永續研討會》,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馬凱 (2012),「二十年一覺科技夢」,《聯合報》,2012年3月5日,網路出處:http://blog.udn.com/geshela/6175809。
    彭漣漪 (2009),「台灣科技走過30年,五大巨擘看科技未來」,《遠見雜誌》,第281期,11月號。
    黃麗璇 (2013) ,「台港兩地勞動市場之比較」,李誠 (主編),《台灣、香港二地人文、經濟與管理互動之探討》,遠流出版,頁95-122。
    鄭志凱 (2013) ,「在引導產業轉型這個題目上,政府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科技報橘》,5月15日,網路出處:http://techorange.com/2013/05/15/the-role-of-government/ 。
    賴景昌 (2012),《總體經濟學 三版》,雙葉書廊出版,台灣。
    顧瑩華 (2002),「對外投資對台灣就業的影響」,《經濟前瞻》, 第82期, 頁63-66。
    顧瑩華 (2005),「台商西進對台灣就業的影響」,《經濟前瞻》, 第99期, 頁76-81。
    Blomström, Magnus and Kokko, Ari (2000), “Outward Investment,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Swedish Multinational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 16, No. 3, 76-89.
    Campbell, Carl M. (1993), “Do Firms Pay Efficiency Wage? Evidence with Data at the Firm Level,”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Vol. 1, No. 3, 442-470.
    Magnus Blomström, Gunnar Fors and Robert E. Lipsey (1997),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Home Country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 The Economic Journal, 107(November), 1787-1797.
    Nigel Driffield (1999), “Indirect Employment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UK,”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Vol. 51, No. 3, 207-221.
    M. Feldstein, J. Hines, R. Hubbard, eds. (1995) The Effects of Taxation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33,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U.S. Economy, Robert E. Lipsey. The Effects of Taxation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Feldstein, Hines, and Hubbard.
    Stefano Federico and Gaetano Alfredo Minerva (2008), “Outward FDI and Local Employment Growth in Italy,”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 144, No. 2, 296-32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