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慧婷
SHEN,HUI-TING
論文名稱: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之個案研究---以苗栗縣一所國小為例
A Case Study of Drawing Performance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 Take An Elementary School of Miaoli County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 the children of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 drawing performance, cas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觀察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繪畫課的情形;二、探索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之內容;三、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較佳之因素。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藉由質性研究的方式,先以苗栗縣一所國小之33名新移民女性子女為觀察對象,接著依據校內外繪畫類比賽前三名得獎者、「兒童繪畫表現成就測驗評量表」得分較高者,篩選出7名繪畫表現較佳之新移民女性子女,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繪畫課,有視覺藝術教師無刻板印象、女學童的繪畫態度比較積極、無東南亞文化的內容與課程等情形。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之繪畫表現,有符合羅恩菲爾(Lowenfeld)及高德納(Howard Gardner)之論點、整體表現不如本籍子女好、能描繪出與母親互動的生活經驗,但無法看出新移民女性原母國文化之影響等發現。
    三、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較佳之因素有:(1)「異國混血之優良基因」、「性別」等個人因素;(2)「教師影響」、「示範圖」、「同儕影響」、「學校活動、「繪畫課程」、「繪畫態度」等學校因素;(3)「家庭幸福關係」、「兄弟姊妹影響」、「母親(大陸籍)指導」等家庭因素;(4)「大眾文化」、「圖書館資源」、「社會資源機構」等社會因素。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家長、教師、學校行政人員、教育主管機關、社會資源之相關機構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作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hree issues: 1.The researcher wanted to observe the drawing performance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immigrant female. 2. The researcher wanted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bout their drawing performance. 3. The researcher wanted to inquiry the factors why they performed well on drawing. The researcher adopted the approach of case study.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for the study. First of all, the 33 children of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of Miaoli County were selected to be the observed objects. Then, the 7 children were picked from the 3 winners of the school drawing competitions, and the ones who scored high in the table of “The Assessment of The Achievement of Children’s Drawing Performance”. After that, the researchers would have som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investigation with the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listed:
    1. Something about the drawing classes for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s: The visual art teachers didn’t have the mechanical impression. The female students were more active on the drawing attitude. The curriculums and textbooks didn’t appear someth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South-East Asia.
    2. Something about their drawing performances was accord with the opinions of Viktor Lowenfeld and Howard Gardner. Overall, they didn’t perform well as the ones of native nationalities. They could describe th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of life with their moms. But it couldn’t show the effects from their cultures of original nationalities.

    3. The factors why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s children performed better were: (1)The good inherit genes owing to the mixture from two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the gender…the personal factors and so on. (2) The influences from teachers, illustrators, the influences from peers, the school activities, the drawing curriculums, the drawing attitude, the school factors and so on. (3) The happy family relationships,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brothers and sisters, the directions by moms(China nationality), the family factors and so on. (4) The popular cultures, the accesses of the libraries,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social resources and communities, the social factor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parents,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 authorities, social resources authorities and the directions of further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之概述.........................9 第二節 兒童繪畫表現內容之相關文獻...................15 第三節 兒童繪畫表現之認知發展......................21 第四節 兒童繪畫課程之概述..........................28 第五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之國內外相關研究........37 第六節 小結......................................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52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整分析..........................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繪畫課的情形...............65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之內容.................84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較佳之因素.............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5 第一節 結論.....................................145 第二節 建議.....................................154 參考文獻..................................................158 一、中文部分..............................................158 二、英文部份..............................................166 附錄 附錄一 「兒童繪畫表現成就測驗」修正過程 168 附錄二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態度調查問卷」之修正過程 174 附錄三 「家庭幸福關係調查問卷」修正過程 192 附錄四 「兒童繪畫表現較佳的影響因素之訪談大綱(學生方面)」之修正過程 203 附錄五 「兒童繪畫表現較佳的影響因素之訪談大綱(家長方面)」之修正程 209 附錄六 「兒童繪畫表現較佳的影響因素之訪談大綱(教師方面)」之修正過程 213 附件七 研究者於2007年所進行之前導研究有關6位二年級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由畫 216 表次 表2-1 羅恩菲爾(Lowenfeld)之兒童繪畫心理發展及繪畫表現彙整表 26 表2-2 各階段之視覺藝術方面「表現試探」之項目 31 表2-3 近百年來國內國小美術教育思潮及課程修正之概況表 32 表2-4 國外相關研究彙整表 41 表2-5 國內相關研究彙整表 44 表3-1 研究進度甘梯表 62 表3-2 每份檔案之編碼意義 64 表3-3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態度之分析關係總表 64 表4-1 研究者所觀察之該班新移民女性子女、視覺藝術教師之資料 66 表4-2 各班繪畫課主題與時間之相關資料彙整表 66 表4-3 各班繪畫課之課程性質 69 表4-4 二~五年級97學年度下學期課本內容之繪畫課彙整表 70 表4-5 各班新移民女性子女作品完成度 82 表4-6 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該校「母親卡海報比賽」得獎名單 98 表4-7 繪畫表現較佳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基本資料(按照班級排列)104 表4-8 「兒童繪畫表現成就測驗評量表」之結果彙整表 105 表4-9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態度調查問卷」之結果彙整表 108 表4-10 「家庭幸福關係調查問卷」之結果彙整表 113 表4-11 「家庭幸福關係調查問卷」之內容分析與訪談結果彙整表 115 表4-12 「家庭幸福關係調查問卷」、「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態度調查問卷」、「兒童繪畫表現成就測驗評量表」、「繪畫比賽記錄」之關係彙整表 117 表4-13 學生訪談內容彙整 119 表4-14 家長訪談內容彙整 126 表4-15 教師訪談內容彙整 133 表4-16 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較佳因素之優先順序彙整表 140 圖次 圖2-1 心象表現的創作歷程 16 圖2-2 藝術作品的形成(繪畫表現)過程 19 圖2-3 生活經驗與學童創作 21 圖2-4 Gardner之「U形曲線 25 圖3-1 研究架構圖 51 圖3-2 研究流程圖 61 圖4-1 三丙科任教室座位圖 77 圖4-2 三丁科任教室座位圖 78 圖4-3 「傑克與魔豆」二甲 小紋(女,越南籍) 86 圖4-4 「舞龍舞獅」三甲 小芷(女,越南籍) 86 圖4-5 「舞龍舞獅」三丙 小丹(女,印尼籍) 86 圖4-6 「爬山」三丁 小滋(女,越南籍) 86 圖4-7 「人物畫」四丁 小媗(女,大陸籍) 87 圖4-8 「前後和色彩」四丁 阿龍(男,印尼籍) 87 圖4-9 「拔河」 四丁 小媗(女,大陸籍) 87 圖4-10 「你最重要的事」 五甲 小圓(女,大陸籍) 88 圖4-11 「你最重要的事」 五甲 阿金(男,大陸籍) 88 圖4-12 「美麗的煙火」 二甲 小媃(女,大陸籍) 90 圖4-13 「美麗的煙火」 二甲 阿俊(男,大陸籍) 90 圖4-14 「一條線的故事」 五甲 小圓(女,大陸籍) 90 圖4-15 「一條線的故事」 五甲 阿凱(男,印尼籍) 90 圖4-16 「舞龍舞獅」 三甲 阿浩(男,大陸籍) 91 圖4-17 「舞龍舞獅」 三丙 阿智(男,越南籍) 91 圖4-18 「一條線的故事」五甲 阿金(男,大陸籍) 93 圖4-19 「火柴人之武功秘及畫冊」 93 圖4-20 「友情or大家的」 五甲 小湄(女,大陸籍) 94 圖4-21 「廟會活動」 三丁 阿清(男,印尼籍) 95 圖4-22 「廟會活動」 三丁 阿賢(男,印尼籍) 95 圖4-23 「母親卡海報」二乙 阿晏(男,大陸籍) 101 圖4-24 「母親卡海報」 二甲 阿晟(男,大陸籍) 101 圖4-25 「母親卡海報」 二甲 小婷(女,大陸籍) 101 圖4-26 「母親卡海報」 三甲 小芷(女,越南籍) 101

    一、中文部分
    丁雪娟(2006)。越南籍女性婚姻移民婚姻品質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內政部統計處(2008)。臺閩地區結婚及離婚登記。2008年11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13.xls
    孔美惠(2002)。國小陶藝欣賞教學之研究--以繪畫性陶藝欣賞為例。2008年10月19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1-0/1-1.htm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期,137-175。
    王宏仁(2001)。 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期,99-132。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刊,6期,177-226。
    王明輝(2006)。跨國婚姻親密關係之探討:以澎湖地區大陸媳婦的婚姻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卷,61-87。2008年11月24日。取自:http://203.68.252.56/iSCD2/data/002.pdf
    王郁雅(2006)。跨文化差異下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振世、蔡清中(2008)。台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 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卷2期,75-110。
    王儷靜、陳雯鈴(2007)。越裔新移民女性母職教育工作之研究。「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2008年11月24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feminist/activity/2007-2.pdf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性要與越南女性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卷1期,3-41。
    朱柔若、劉千嘉(2004)家庭、社群與勞動:13位大陸新娘在臺社會適應的行動策略。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1卷2期,33-71。
    何新(1989)。藝術現象的符號 文化學闡釋。台北市:谷風。
    吳宜澄、許月譯(2000)。Paul Duncum著。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2000年視覺藝術國際研討會,125-151。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基金會管理委會。
    吳美菁(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惠琴(2003)。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8卷2期,53-77。
    呂燕卿(2003)。「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367-399。台北縣:桂冠。
    李文珊、談玉儀、洪麗珠、劉美玲、曾于珍、桂雅文譯,愛德蒙.柏克.惠特曼(Edmund Burke Feldman,2000)著。視覺教育的本質(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台北市:五觀藝術。
    李英輔譯(1991),北川民次著。兒童的繪畫與教育---和父母親、教師、畫家、心理學家的對談---。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李書華(2005)。論東南亞外籍新娘之輔導政策。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瑞金(2004)。新移民女性的文化適應問題--以外籍大陸配偶為例。婚姻移民- 外籍. 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與對策研討會,44-51。台北市:中華救助總會。
    李瑛(2007)。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期,25-35。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邢慧萍(2004)。美勞科的多元智能教學方案對兒童在美勞科的創造力之影響。2008年10月26日。取自:http://edb.org.hk/HKTC/download/journal/j2/P41-63.pdf
    林依敏(2006)。傾聽兩個越籍新娘的心聲。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師。
    林婉如(2004)。新移民女性就業歷程之研究。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靜蕙(1986)。怎樣教兒童畫。台北市:武陵。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期。2008年10月19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6/56-33.htm
    美術教育研究會(1994)。兒童畫指導手冊。台北市:武陵。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正彥(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雅琴(2006)。婚姻中的轉折:跨國婚姻中夫妻衝突因應過程之對偶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洪藝真(2005)。東南亞外籍新娘來台適應歷程、教養方式及子女氣質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麗輝(2007)。新移民的生活適應~以金門的大陸配偶為例。2007海峽兩岸金廈觀光旅遊交流暨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24日,取自:www.tourism.tj.mcu.edu.tw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期,45-97。
    徐雅玲(2007)。女姓越南籍配偶對智能障礙丈夫態度之轉變歷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袁志剛(2007)。台菲跨國婚姻中的家庭權力關係--以恆春鎮菲律賓新移民女性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國教司(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解說手冊。
    2008年11月24日。取自:http://web.hyes.tyc.edu.tw/xoops/uploads/3d389428-c3cf-4558.doc
    國教司(2008)。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台北市:教育部。2008年11月7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張心馨、柳朝陽(2000)。資訊科技架構運用於台灣企業國際化之個案研究。Mar 2000,中華管理評論Vol.3, No.1,1-26。2009年9月12日,取自:http://cmr.ba.ouhk.edu.hk/cmr/oldweb/n10/981091.htm
    張宋奇(2006)。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教育信念及教育實踐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郁雯(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家中權力與活動力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雪真(2003)。越南新娘在台之生活調適:以苗栗縣頭份鎮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碧慧(2003)台灣男子越南娶妻記「在五天四夜,結一世情緣」。大地地理雜誌,188期,24-50。
    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許靜芳(2004)。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之父母效能感對家長參與的影響---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文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 。師說,187期,33-41。
    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國民(2007)。從外籍新娘現象談新臺灣之子教育問題與學校因應之道。國教新知,52卷3期,41-54。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藝術與人文教育,439-462。台北市:桂冠。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湘琪(2004)。國小一年級新移民女性在智力、語文能立即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期,20-35。
    陳輝東(1981)。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台北市:藝術。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
    陳麗卒(1997)。以質性方式探索兒童繪畫內容與社會環境間的關係。一九九七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與文化的認同論文集,177-189。
    賀照縈(2003)。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生命的行旅。大地地理雜誌,188期,48-70。
    馮淑金(2008)。新移民子女視覺藝術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中和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11-36。臺北:桂冠。
    黃亦筠(2005)。新台灣之子跨越外界的眼光。天下雜誌,334期,144-156。
    黃光雄等譯,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 著,(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怡樺(2006)。苗栗縣國民小學四位高學業成就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明華(2005)。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期,135-174。
    黃雅惠(2005)。兒童繪畫中自我概念表現之多重個案研究-以新移民女性家庭次文化中子女為案例。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德祥(2006)。臺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141期, 18-29。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期,95-104。
    楊秋蘋(2004)。台灣移民社會下的新台灣之子教育面面觀。台灣月刊,12月號,14-21。
    溫雨蓉(2006)。跨國婚姻中台灣籍男性之婚姻品質。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葉玉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孟宗(2004)。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196-197。台北市:心理。
    葉尉鑫(2007)。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政策之研究。研習論壇月刊,76期。2008年10月4日,取自:http://www.rad.gov.tw/sys/rad/attach/4_238_20070415.pdf
    詹三源(2004)。84%新台灣之子寫功課有困難,3千多人就讀小學常有學習問題,家長聯合會建議個別輔導。聯合報,C 2版。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市:藝術家。
    潘元石(1989)。幼兒畫教學藝術。台北市:信誼。
    潘璿如(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論台灣外籍新娘的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期。2008年11月24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52-24.htm
    蔡文山、林宜欣(2006)。從生態觀點初探外籍配偶子女之生活適應與發展。研習資訊,23卷3期,95-105。
    蔡金助、李叡明譯(1993),霜田靜志著。兒童畫的心裡與教育。台北市:世界文化出版社。
    蔡惠任、諸葛正(2008)。從視覺藝術課程的發展探討國中階段設計教育的實施方向。2008年11月23日,取自:http://163.17.26.249/daclab/students/97/2008-13cid06.pdf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雙月刊,626期,32-42。
    蔡翠玲(2006)。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鄭瓊月(2008)。新台灣之子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架構與實施策略。人文與社會學報,2卷1期,87-131。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吟常(2006)。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勳鍾(2004)。高雄市國小應用美術館資源實施視覺藝術教學現況及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正瑜(2004)。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志忠(2005)。大陸地區女性配偶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愛玲(2004)。外籍配偶現況及相關需求調查報告。文章發表於人口結構變化~外籍配偶增加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研討會,28-42。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重發(2003)。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韓嘉玲(2003)。「傭人抑或太太?婦女勞動力的跨境遷移。社區發展季刊,101期,163-180。
    魏正貞(2007)。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探析--以宜蘭縣頭城鎮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蘇脩惠(2006)。台灣民眾對跨國婚姻意向之探討。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份
    Dugdale, A. E. and Chen ,S. T.(1979).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Goodenough-Harris draw-a-man and draw-a-woman test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79;54:880-885; doi:10.1136/adc.54.11.880. 2009年7月6日。取自:http://adc.bmj.com/cgi/content/abstract/54/11/880
    Bhroin, M. N.(2007). "A Slice of Lif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Art, Play and the "Real" Life of the Young Chi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 the Arts, v8 n16 ,1-25 Nov 2007.
    Brunick, L. L.(1999). Listen to my Picture: Art as a Survival Tool for Immigrant and Refugee Students. Art Education, v52 n4 ,12-17 Jul 1999.
    Burke, J.,Jensen, D., Marcukaitis, M.(1998).Improving Student Visual Art Skills through the Use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Student Mentoring.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 IRI/Skylight Field-Based Masters Program Chicago ,Illinois May ,1998.
    Huntsinger, C. S.; And Others(1994).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Drawing and Handwriting Task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Mid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May5-7,1994
    Igoa, C.(1999). Language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The Inner World of the Immigrant Child.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19-23 April ,1999.
    James, R.(2002). An Owl in the Woods. ArtsEdge Curricula, Lessons and Activities. 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Washington, DC.
    Rousseau, C.,Singh, A.,Lacroix, L., Bagilishya, D. and Measham, T.(2004). Creative Expression Workshops for Immigrant and Refugee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v43 n2 ,235 Feb 20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