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黎玲 Li-Ling Chen |
---|---|
論文名稱: |
「南奔」與「北征」的生命際合─論李杜從盛唐的相似走向安史亂後的相異 |
指導教授: |
施逢雨
Feng-Yu Shih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李白 、杜甫 、盛唐 、安史之亂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李白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兩大人物;安史之亂,是輝煌盛唐中的一記傷痛打擊,當詩人的生命交織著朝代歷史的興衰,所造成的不僅是大時代的急轉直下、社會環境的變遷,還有人民的思想與生命觀之異,從唐代士子文人的生活與作品,即可發現這樣的改變。因此若以詩人重要的生命事件轉折來深究其詩歌創作,必能有全面的理解,且歷來學者多以同或異之區分論李杜,但若以大時代下兩人共同生命歷程到浩劫之後截然不同的遭遇與挫折,亦能發現從同到異的軌跡,感染盛唐蓬勃生氣,具有相同一致人生大方向的兩人,洋溢著盛世的熱情活力,踩著強烈仕進追求的道路,連詩歌創作都有如此一貫積極的精神;仕進之心主導其前半生的用世意識,在安史之亂一夕的變動中,命運的因緣際合主導了其生命思想的轉變。
本論文試從李杜兩人盛唐的同一性,論及安史亂後的相異,造成改變之因,主要在於大亂下際合的逃奔方向與其後的政治抉擇,這其中貫串的就是兩人既矛盾且複雜的仕進慾望。即使兩人終生事與願違,縱有得到賞識,頂多是擔任小官,始終未能進入政治核心,實現他們高遠的夢想,但仕進之心的消長卻從盛唐以至亂後牽絆著兩人的命運。盛唐,他們同樣以敏銳的觀察力感受著風光與輝煌、荒淫與腐朽;安史之亂,他們以特殊的境遇度過亂離時世,是詩風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筆者並不將李杜完全切割,試圖從安史之亂的歷史事件切入探討上述的論題,以期細緻地探索李杜在政治上的用心和人生觀如何因為安史之亂而逐漸轉變,最終表現出後期創作與思想的差距。
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分為兩部分,清代(含)以前著作因多以書名為人所熟知,故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之著作則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僅有少數以書名為人熟知者準清以前著作之例,依書名排列。
一、清代(含)以前著作:(依書名之漢語拼音為序)
《北江詩話》。(清)洪亮吉撰。台北:廣文,1971。
《本事詩》。(唐)孟棨撰、王公偉點注。北京:北京,2000。
《滄浪詩話校釋》。(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北京:人民,1983。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
《長安志》。(宋)宋敏求撰。台北:台灣商務,1981。
《長安志圖》。(元)李好之撰。台北:台灣商務,1979。
《楚辭補注》。(宋)洪興祖著。台北:大安,1995。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
《東坡全集》。(宋)蘇軾撰。北京:中國書店,1986。
《讀杜心解》。(清)浦起龍著。台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
《杜臆》。(明)王嗣奭撰。台北:中華,1886。
《杜律趙註》。(元)趙汸注。台北:台灣通大,1974。
《杜詩詳注》。(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4。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補注。台北:商務,1979。
《分門集註杜工部詩》。(唐)杜甫撰。台北:商務,1979。
《庚溪詩話》。(宋)陳嚴肖撰。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
《廣博物志》。(明)董斯張撰。江蘇:廣陵古籍,1987
《韓昌黎集》。(唐)韓愈撰。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河岳英靈集》。(唐)殷璠撰。台北:商務,1979。
《後村詩話》。(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後漢書》。(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1965。
《晦庵集》。(宋)朱熹撰。台北:台灣商務,1983。
《集異記》。(唐)薛用弱撰。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
《劍南詩稿》。(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上海:古籍,1985。
《江盈科集》。(明)江盈科著。湖南:岳麓書社,1997。
《校注人間詞話》。(清)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晉書》。(唐)唐太宗御撰,何超音義。台北:中華書局,1965。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開天傳信記》。(唐)鄭棨撰。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六臣註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註。台北:商務,1979。
《履齋示兒編》。(宋)孫季昭撰。台北:商務,1983。
《孟子正義》。(清)焦循撰。台北:中華書局,1979。
《高士傳》。(晉)皇甫謐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前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台北:中華書局,1965。
《求闕讀書錄》。(清)曾國藩撰。台北市:廣文,1969。
《全蜀藝文志》。(明)周復俊編。台北:商務,1983。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詩比興箋》。(清)陳沆撰。台北:藝文,1970。
《詩藪》。(明)胡應麟撰。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
《詩人玉屑》。(宋)魏慶之撰。台北:商務,1967。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
《唐才子傳》。(元)辛文房撰。台北:新文豐,1985。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唐會要》。(宋)王溥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唐鑑》。(宋)范祖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國史補》。(唐)李肇撰。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
《唐詩別裁》。(唐)沈德潛編。香港:中華書局,1977。
《唐詩歸》。(明)鍾惺,譚元春輯。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唐宋八大家文鈔》。(明)茅坤編。台北:台灣商務,1983。
《唐宋詩醇》。(清)清高宗御選。台北:中華書局,1971。
《唐文粹》。(宋)姚鉉編。台北:台灣商務,1968。
《唐音癸籤》。(明)胡震亨撰。台北:世界書局,1985。
《唐語林》。(宋)王讜撰。台北:台灣商務,1968。
《唐摭言》。(唐)王定保撰。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
《陶淵明集》。(晉)陶淵明撰,逯欽立校注。台北:里仁,1980。
《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華書局,1984。
《通志》。(宋)鄭樵著。北京:中華書局,1987。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宋)祝穆輯、(元)富大用輯。北京:書目文獻,1991。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楊太真外傳》。(唐)樂史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御定全唐詩錄》。(清)徐焯編。台北:台灣商務,1978
《元次山集》。(唐)元結撰。台北:中華書局,1966。
《樂府古題要解》。(唐)吳兢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雲麓漫抄》。(宋)趙彥衛撰。台北:台灣商務,1983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日本京都市:中文,1984。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
《尊水園集略》。(清)盧世潅撰。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
二、民國以來著作:(依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為序)
中文著作:
安旗等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
陳伯海著。《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
陳寅恪撰。《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1994。
陳寅恪撰。《元白詩箋證稿》。台北:里仁,1981。
戴偉華著。《唐代文學研究叢稿》。台北,臺灣學生,1999。
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台北:商務,2004。
復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編。《李白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高榮芳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三冊隋唐篇。台北:南天書局,1987。
葛景春著。《李白與唐代文化》。鄭州巿,中州古籍,1994。
蔣星煜撰。《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台北:華夏出版社,1978。
龔嘉英著。《詩聖杜甫─以杜詩作傳以唐史證詩》。台北:杜詩研究山房,1994。
郭沫若著。《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遠流,1986。
黃錦鋐註釋。《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4。
黃清泉注釋。《新譯古烈女傳》。台北:三民書局,1996。
黃奕珍著。《杜甫自秦入蜀詩歌析評》。台北:里仁書局,2005。
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詩史》。台北:明文書局,1983。
李斌城、李錦綉、張澤咸、吳麗娛、凍國棟、黃正建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李志慧著。《唐代文苑風尚》。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劉希為。《隋唐交通》。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1985。
羅伯特•路威著,呂叔湘譯。《文明與野蠻》。北京:三聯書店,1984。
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香港:中華書局,1980。
孟錦貴編。《唐代飲酒詩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前野直彬著,洪順隆譯。《唐代的詩人們》。台北:幼獅,1979。
錢鍾書著。《談藝錄》。上海:開明書局,1937。
施逢雨著。《李白生平新探》。台北:台灣學生,1999。
蜀生編。《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北京:三聯書店,1985。
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1994。
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1993。
吳玲珠。〈盛唐六大詩人的干謁作品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
鄔納姆諾撰,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台北市:遠景。1982。
夏敬觀等著。《李太白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1985。
徐連達著。《唐朝文化史》。上海市:復旦大學,2003。
葉嘉瑩著。《迦陵論詩叢稿(下)》。台北市:桂冠,2000。
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1992。
查屏球。〈江左名士文化與李白晚年悲劇〉。《中國文化》15卷,116期,頁98-108。
張法著。《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巿,中國人民大學,1994。
朱永嘉,蕭木注譯。《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1995。
朱自清等編輯。《聞一多全集》(三)。台北:里仁書局,1989。
西文著作:
Pulleyblank, Edwin G..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82.
Stephen Owen.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