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是需要實物貨幣或金屬鑄幣發揮功能的雙向行為,一般也稱為交易、買賣或貿易,本文並不把「商業」理解為一種行業或職業。「商業」一詞的概念,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是以這類活動的從事者「商賈」來表示的。
中華文明中的商業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首次達到興盛,是今日普遍的歷史認知,但是先秦歷史時期其他階段的商業活動情況,卻在各種古今史書中受到忽視;針對這樣的不足,本文嘗試以先秦出土文獻中的金文、簡牘材料為文本,並分析、通讀材料中的用字,輔以傳世文獻,對材料中有關先秦時期商業活動的議題進行探討。
本文首先聚焦在相關文獻中與先秦商業活動議題最為密切相關的「貯」、「買」等字,經由對文本的整理,比對出這些字在金文、簡牘中的早期意義與引申義,藉以掌握西周的商業活動概況,繫聯兩周的商業活動發展。
緊扣相關材料,本文著重論述先秦商業活動的三個面向:「貨幣」、「商業活動從事者」與「商業活動制度」。先秦貨幣議題包括「原始貨幣」和「金屬鑄幣」,「原始貨幣」又分為「實物貨幣」和「金屬稱量貨幣」。將考古發掘跡證與古文字材料記錄比對,可知至少有海貝、布帛及貴金屬等種類,這提供了古文字造字創意重要的印證。
在先秦使用原始貨幣情況的論證後,本文進一步從金文的記載中整理私商和官商的活動情況。簡牘材料的時代已經來到戰國中期以後,但仍對此時的傳世文獻有細節上的補充,有其獨特的參考價值。
春秋中期以後出現的「金屬鑄幣」的形制(如刀錢、貝幣等)、出土地點都是「地方曾流行的實物貨幣」及「商業活動擴及範圍」的重要線索。透過鑄幣文字、銅器銘文和器物的實測重量,也可掌握各地重量和容量的制度。此外,商業活動的制度還有契約及市集,也可在銘文、簡牘材料中找到記載。
商業活動是最貼近人類基本需求的制度之一,這種制度的起源必然很早,也經過不斷的演變,我們可以在金文、簡牘等出土材料中都能觀察到商業活動變化的軌跡,東周逐漸熱絡的商業活動承繼西周而來,是有跡可循的。
一、傳統文獻
(一) 經部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廣文書局,1962。
郭仁成,《尚書今古文全璧》,長沙:岳麓書社,2006。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黃懷信修訂),《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全14冊)
﹝清﹞戴震,《考工記圖》(安徽叢書,方域類),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頁32-36。
(二) 史部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第三冊,台北 : 廣學社印書館,1975。
﹝戰國﹞(舊題) 左丘明,《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三) 子部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95。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四) 其他
﹝清﹞江永,《鄉黨圖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頁287-289。
﹝宋﹞司馬光,《類篇》,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孫詒讓,《孫籀廎先生集》第一冊(收錄《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契文舉例》、《名原》),台北:藝文印書館,1963。
﹝宋﹞陳彭年等重修,《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世界書局,1966。
三、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B
白川靜,《金文通釋》,《金文文獻集成》第四十四冊(卷一至卷三)、第四十五冊(卷三至卷六),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2004(據1962-1984年日本白鶴美術館本影印)。
C
陳 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全三冊),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8。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陳慶德,《經濟人類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陳全方、侯志義、陳敏,《西周甲文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
D
丁 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濟南:齊魯書社,2006。
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上、下兩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
G
高 明,《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1990年初版)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34年版。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郭沫若,《金文叢考•金文餘釋》,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H
何琳儀,《古幣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洪 石,《戰國秦漢漆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頁145-226。
侯志義,《金文古音考》,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黃德馨,《楚爰金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
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J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
季旭昇,《說文新證》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L
賴景陽,《台灣貝類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頁120-138。
李 力,《出土文物與先秦法制》,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李朝遠,《西周土地關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李京華,《冶金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1982年初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五版)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台北:駱駝出版社,出版年未載。(北京文物出版社之版本出版於1984年。)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
李佐豐,《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頁239-256。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羅聯添、戴景賢、張蓓蓓、方介,《國學導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頁119-382。
M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非百,《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書局,1979,頁3-50。
孟世凱,《商史與商代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P
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頁1-108。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3。
Q
齊珮瑢,《訓詁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99。
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簡體字版書名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初版。)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R
任繼昉,《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
容 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S
沈長雲,《先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T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再版)。
唐 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 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修訂版),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W
汪慶正(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第一卷(先秦貨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王 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王 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
王 力,《同源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王恩田,《陶文圖錄》,山東:齊魯書社,2006。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美鳳、周蘇平、田旭東著,李學勤主編、孟士凱副主編,《春秋史與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技學術文獻出版社,2007。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王毓銓,《我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魏慈德,《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
吳 慧(主編),《中國商業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貨幣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X
蕭 清,《中國古代貨幣史》,北京:人民大出版社,1984,頁1-101。
許倬雲,《求古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頁9-15。
Y
楊 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楊 寬,《西周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楊 寬,《先秦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
楊升南,《商代經濟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2004。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耐林 甲文說、卜辭瑣記、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姚孝遂、肖 丁,《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
姚 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9。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Z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上輯(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57,頁78(亦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四川大學出版社)。
張其昀,《中國歷史地圖》(上、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張世超、張玉春,《秦簡文字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90。
張亞初、劉 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亞初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張玉金,《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趙 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
趙德馨,《楚國的貨幣》,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趙光賢,《周代社會辨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頁225。
中國錢幣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錢幣大辭典》(考古資料篇),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輝縣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頁94-95。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制史考證》(全十五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頁141-15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20、170-43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朱 活,《古錢新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朱 活,《古錢小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朱鳳瀚,《中國古代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朱鳳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頁41-68。
朱紅林,《周禮中商業管理制度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朱劍心,《金石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2,頁160。
莊新興,《戰國 印分域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左德承,《雲夢睡虎地出土秦漢漆器圖錄》,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86年,頁107-108。
(二) 期刊、會議論文
A
艾俊川、周衛榮,〈布、布幣與早期貨幣新論〉,《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23-37。
安志敏,〈金版與金餅──楚漢金幣及其有關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2期,61-90。
C
蔡運章,〈寽的重量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82年3期,頁27-30。
蔡運章,〈談偃師南寨村出土的西周銅鏟〉,《甲骨金文與古史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194-197。(原載《中原文物》,1984年3期)
蔡運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一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85年,頁80-102。
蔡運章,〈論商周時期的金屬稱量貨幣〉,《中原文物》1987年3期,頁64-76。
蔡運章,〈西周貨幣購買力淺論—兼談西周物價的若干問題〉,《中國錢幣》1989年1期,頁31-37。
蔡運章,〈楚國銀幣試探〉,《甲骨金文與古史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231-238 (原載於《楚文化研究論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蔡運章,〈戰國圜錢概論〉,《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134-160。
蔡運章,〈洛陽新獲西周卜骨文字論略〉,《文物》2008年11期,頁50-53。
松丸道雄(曹瑋譯),〈西周時代的重量單位〉,《周原遺址與西周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頁203-230。
曹錦炎,〈釋 ──兼釋續、瀆、竇、 〉,《史學集刊》1983年3期,頁87-90。
曹錦炎,〈平陰鼎蓋考釋〉,《考古》1985年7期,(1985年合輯)頁633-635。
曹旅寧,〈睡虎地秦簡所載魏律論考〉,《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3期,2001年,頁60-63、65。
晁福林,〈匹馬束絲新釋讀曶鼎銘文札記〉,《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8期,頁65-69。
陳 劍,〈說慎〉,《甲古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頁39-53。
陳 劍,〈釋「造」〉,《甲古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頁127-176。
陳 劍,〈釋「琮」及相關諸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頁273-316。
陳 平,〈〈寺工小考〉補議〉,《人文雜誌》1983年2期,頁122-124。
陳 絜、祖雙喜,〈亢鼎銘文與西周土地所有制〉,《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1期,頁19-27。
陳秉新,〈金文考釋四則〉,《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頁455-467。
陳秉新,〈銅器銘文考釋六題〉,《文物研究》1999年12月(總第12期),頁205-210。
陳伯楨,〈中國早期鹽的使用及其社會意義的轉變〉,《新史學》2006年12月(17卷4期),頁15-71。
陳復澄、王輝,〈幾件銅器銘文中反映的西周中葉的土地交易〉,《遼海文物學刊》1986年2期,頁71-85。
陳漢平,〈僕 非僕庸辨〉,《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頁50-53。
陳漢平,〈冊命金文與西周輿服制度〉,《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1984,頁192-206。
陳連慶,〈〈兮甲盤〉考釋〉,《華北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4期,頁24-28。
陳連慶,〈試論曶鼎銘文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 頁85-97。
陳全方、侯志義、陳敏,《西周甲文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陳公柔,〈西周金文中所載「約劑」的研究〉,《第二屆國際中國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頁323-336。
陳公柔,〈西周金文訴訟辭語釋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頁231-240。
陳仁濤,〈郢爰考釋〉,《考訊》1957年1期,頁114。《金文詁林》卷4,頁449。
陳永正,〈西周春秋銅器銘文中的聯結詞〉,《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303-329。
陳昭容、內田純子、林宛蓉、劉彥彬,〈新出土青銅器〈琱生尊〉及傳世〈琱生簋〉對讀──西周時期大宅門土地糾紛協調事件始末〉,《古今論衡》,2007年16期,頁32-52。
陳家寧,〈從齊國文獻看戰國時齊國的社會經濟——戰國齊陶文與傳世文獻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3期,頁86-92。
陳煒湛,〈戰國楚簡「見」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6輯 ,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257-262。
陳小松,〈釋揚簋「取徵五寽」──《周禮》「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新證之一〉,上海版《中央日報》1947年6月25日(〈文物週刊〉40期)。
陳小松,〈釋 簋「取徵十寽」《周禮》「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新證之五〉,上海版《中央日報》1947年7月23日(〈文物週刊〉44期)。
陳小松,〈釋番生簋「取徵廿寽」──《周禮》「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新證之六〉,上海版《中央日報》1947年7月30日(〈文物週刊〉45期)。
陳彥良,〈先秦黃金與國際貨幣系統的形成─黃金的使用與先秦國際市場〉,《新史學》15卷4期,2004年,頁1-40。
D
大冶縣博物館〈大治縣出土戰國窯藏青銅器〉,《江漢考古》1989年3期,頁18-21。
戴志強,〈安陽殷墟出土貝化初探〉,《文物》1981年3期,頁72-77。
戴志強、周衛榮,〈中國早期的稱量貨幣:青銅─長江下游地區出土青銅塊的科學驗證〉,《中國錢幣》1995年2期,頁3-7。
董 珊,〈任鼎新探──兼說亢鼎〉,《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頁163-172。
董 珊,〈越王差徐戈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4期,頁24-39、157。
董作賓,〈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3),1936年,頁91-165。
杜 勇,〈論先秦時期官工賈的社會身分〉,《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3期,頁136-142。
杜 勇,〈「工商食官」解體說獻疑〉,《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3年4期,頁91-95。
杜迺松,〈談毓祖丁卣等三件商代長銘銅器〉,《文物》1984年10期。
杜迺松,〈青銅器銘文中的金屬名稱考釋〉,《科技考古論叢:全國第二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頁209-212。
F
馮 時,〈殷卜辭「市日」考〉,《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54-58。
傅舉有,〈有關秦和鄉亭制度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85年3期,頁23-38。
G
高 明,〈從臨淄陶文看鄉里製陶業〉,《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304-321。
高 明,〈西周金文「貯」字資料整理和研究〉,《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頁127-136(原刊於《考古學研究》第一輯,1992)。
高 明,〈說「 」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6年3期,頁68-73。
高 明,〈從金文資料談西周商業〉,《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頁117-126。
高去尋,〈殷禮的含貝握貝〉,《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輯,1954,頁373-401。
高在敏、陳濤,〈論「質、劑、契、券」不等於法律行為─對民事法律行為本質合法說質疑之四〉,《法律科學》2002年6期,頁67-82。
關漢亨,〈秦半兩錢文圖說〉,《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二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頁105-117。
關曉麗,〈周禮「司寇」考〉,《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期,頁29-31。
郭沫若,〈釋朋〉,《甲骨文字研究》,台北:民文出版社,1952,頁103-110。
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4期,頁3-6。
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之二──新出侯馬盟書釋文〉,《文物》1972年3期,頁2-10、78-83。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奴隸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郭若愚,〈談談先秦錢幣的幾個問題〉,《中國錢幣》,1991年2期,頁56-61。
郭偉民,〈沅陵楚墓新近出土銘文砝碼小識〉,《考古》1994年8期,頁719-721。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與發展〉,《中國語文》1997年2期,頁131-138。
H
韓江蘇,〈甲骨文中的「我」〉,《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期,頁40-42。
郝本性,〈關于周代使用銀幣的探索〉,《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一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85年,頁103-108 (原載《中國錢幣》,1984年4期,頁1-6)。
郝本性,〈虢、鄭、秦、蔡、黃等國青銅器概述〉,《中國青銅器全集》第7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3-23。
郝本性、郝飛雪,〈關於戰國時代珠玉性質的探討〉,《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131-133。
河南省博物館、扶溝縣文化館,〈河南扶溝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10期,頁61-6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地的清理〉,《文物》2000年12期,頁4-22。
何 翔,〈甘肅西峰市出土的西周陶貝〉,《文博》1991年3期,頁86-87、
何琳儀,〈長沙銅量銘文補釋〉,《江漢考古》,1988年4期,頁97-101。
何琳儀、胡長春,〈釋販〉,《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03,頁523-527。
湖北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座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9期,頁51-66。
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之一),1944,頁51-73。
胡平生〈對部分「記名銘文」銅器年代的考察〉,《古文字論集》,《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1983,頁88。
胡悅謙,〈試談安徽出土的楚國銅量〉,《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90-92。
胡振祺,〈太原揀選到土勻錍〉,《文物》1981年8期,頁88-89。
黃茂琳,〈新鄭出土戰國兵器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73年6期,頁372-374。
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74年1期,頁13-44。
黃盛璋,〈關於侯馬盟書的主要問題〉,《中原文物》1981年2期,頁29-35
黃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中原文物》,1981年4期,頁39-46。
黃盛璋,〈衛盉、鼎中「貯」與「貯田」及其牽涉的田制問題〉,《文物》1981年9期,頁79-82。
黃盛璋,〈新出信安君鼎、平安君鼎的國別年代與有關制度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2期,頁55-61。
黃盛璋,〈新出戰國金銀器研究(三題)〉,《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337-354。
黃天樹,〈花園莊東地甲骨中所見的若干新資料〉,《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頁57-60。
黃天樹,〈 比盨銘文補釋〉,《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頁183-188。
黃錫全,〈楚幣新探〉,《中國錢幣》1994年2期,頁10-16(又收錄於《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203-212)。
黃錫全,〈山西晉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鐘銘文初釋〉,《考古》1995年2期,頁170-178。(又收錄於《古文字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頁227-242。)
黃錫全,〈「夫鋁」戈銘新考——兼論鑄器所用金屬原料之名稱〉,《古文字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頁175-191。
黃錫全,〈楚銅錢牌「見金」應讀「視金」〉,《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221-222 (原載《中國錢幣》1999年2期)。
黃錫全,〈試說楚國黃金貨幣稱量單位「半鎰」〉,《江漢考古》2000年1期,頁56-62。
黃錫全,〈金文「滅宁」試解〉,《中國文字》新28,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2期,頁45-53。
J
季旭昇,〈銅器銘文中所見西周土地的交換、履勘和公證〉,《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 1997,頁175-207。
賈振國,〈試論戰國時期齊國的量制與衡制〉,《臨淄商王墓地》,濟南:齊魯書社,1997,頁162-166。
賈振國,〈臨淄商王墓地出土器物銘文試析〉,《臨淄商王墓地》,濟南:齊魯書社,1997,頁168-174。
L
李 零、劉 雨,〈楚 陵君三器〉,《文物》1980年8期,頁29-34。
李 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釋〉,《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353-397。
李 零,〈楚燕客銅量銘文補正〉,《江漢考古》,1988年4期,頁102-103。
李 零,〈讀九店楚簡〉,《考古學報》1999年2期,頁141-152。
李 零,〈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學人》第二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期,頁224-256。
李 ,〈貯為賈證〉,《考古》2007年11期,頁71-77。
李家浩,〈試論戰國時期楚國的貨幣〉,《考古》1973年3期,頁192-196。
李家浩,〈戰國貨幣文字中的「 」和「比」〉,《中國語文》1980年5期,頁373-376。
李家浩,〈盱眙銅器芻議〉,《古文字研究》第1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355-361。
李家浩,〈關於 陵君銅器銘文的幾點意見〉,《江漢考古》1986年4期,頁83-86。
李家浩,〈傳賃龍節銘文考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頁101-116 (原載於《考古學報》1998年1期)。
李家浩,〈應國爯簋〉,《保利藏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頁75-78(亦刊於《文物》,1999年9期,頁85-86、97)。
李家浩,〈談春成侯盉與少府盉的銘文及其容量〉,《華學》第五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頁150-161。
李家浩,〈戰國時代的「冢」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頁1-14。
李金蓮,〈雲南古代滇池地區青銅文化中的貯貝器綜述〉,《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4期,頁56-62。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文物》1959年7期,頁50-54。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中),《文物》1959年8期,頁60-63。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1959年9期,頁58-61。
李學勤,〈論史□盤及其意義〉,《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頁73-82(原刊於《考古學報》1967年12期)。
李學勤,〈試論董家村青銅器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頁98-105(原載《文物》1976年6期,頁45-50。作者名題為周瑗)。
李學勤,〈青銅器與周原遺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2期,頁3-8。
李學勤,〈釋桃源三元村鼎銘〉,《江漢考古》1988年2期,頁59。
李學勤,〈兮甲盤與駒父盨──論西周末年周朝與淮夷的關係〉,《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頁138-145 (原刊於《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1984年)。
李學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李學勤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頁193-199。(原刊於《史學月刊》,1985年3期)
李學勤,〈它簋新譯──關於西周商業的又一例證〉,《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頁271-275。
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頁15-27。
李學勤,〈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李學勤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頁200-205。(原刊於《光明日報》,1983.11.30)
李學勤,〈柞伯簋銘考釋〉,《文物》1998年11期,頁67-70。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頁261-271。
李學勤,〈文王玉環考〉,《華學》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頁68-71。
李學勤,〈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頁152-155。
李學勤,〈說「茲」與「才」〉,《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6,頁114-116。(原載於《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學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鍾〉,《文物》2003年10期,頁77-81。
李學勤,〈論 簋的年代〉,《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3期,頁7-8。
李學勤,〈琱生諸器銘文聯讀研究〉,《文物》2007年8期,頁71-75。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
李仲操,〈兩周金文中的婦女稱謂〉,《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398-405。
連劭名,〈〈兮甲盤〉銘文新考〉,《江漢考古》1986年4期,頁87-91。
聊城地區博物館,〈山東陽谷縣景陽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1期,頁27-29。
林 澐,〈讀包山楚簡札記七則〉,《江漢考古》1992年4期,頁83-85。
林 澐,〈「百姓」古義新解──兼論中國早期國家的社會基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7月(45卷4期),頁193-200。
林甘泉,〈對西周土地關係的幾點新認識──讀岐山縣董家村出土西周銅器銘文〉,《文物》1976年5期,頁45-49。
劉 桓,〈釋頌鼎銘中冊命之文──兼談貯字的釋讀〉,(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4期,頁58-61。
劉 翔、陳抗、陳初生、董琨編著,《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劉 翔,〈賈字考源〉,《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50-57。
劉 翔,〈周宣王征南淮夷考〉,《人文雜誌》1983年6期,頁66-69。
劉 釗,〈談包山楚簡中「煮鹽于海」的重要史料〉,《中國文物報》1992.11.8(43期),三版。
劉 釗,〈釋「儥」及相關諸字〉,《古文字考釋叢搞》,長沙:岳麓書社,2005,頁226-237。
劉 釗,〈論中國古代的「軍市」〉,《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期,頁35-42。
劉一曼、曹定雲,〈殷墟花東H3卜辭中的馬——兼論商代馬匹的使用〉, 《殷都學刊》2004年1期,頁6-13。
劉宗漢,〈釋「貯」辨疑二則〉,《古文字研究》第1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187-193。
劉宗漢,〈金文「貯」字研究中的三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211-227。
盧本珊、華覺明,〈銅綠山春秋煉銅豎爐的復原研究〉,《文物》1981年8期,頁40-45。
羅紅俠,〈扶風黃堆老堡三座西周殘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4年3期,頁16-27、15。
羅西章,〈黃堆老堡西周墓葬出土貨幣的初步研究〉,《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頁27-37。
M
馬承源,〈商鞅方升和戰國量制〉,《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507-513。(原載於《文物》1972年6期。)
馬承源,〈西周金文中有關貯字詞語的若干解釋〉,《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207-220。(原載《上海博物館集刊》第5期,1990。)
馬承源,〈亢鼎銘文──西周早期用貝幣交易玉器的記錄〉,《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頁120-123。
馬承源,〈說 〉,《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201-206(原載《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
馬得志、周永珍、張雲鵬,〈一九五三年安陽大司空村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5年9期,頁25-90。
馬飛海,〈先秦貨幣的若干問題〉,《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二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頁23-32。
馬季凡,〈「貝玉」不是商代人的葬具──讀姚碩民〈「具乃貝玉」新說〉〉,《2004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314-319。
馬俊才,〈新鄭「鄭韓故城」新發現東周錢範〉,《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78-93。
P
裴明相,〈略論楚國的紅銅鑄鑲工藝〉,《中原文物》1992年2期,頁47-52。
彭柯、朱岩石,〈中國古代所用海貝來源新探〉,《考古學集刊》第12集,1999,頁119-147。
彭明瀚,〈商代青銅貨幣蠡測──從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銅手斧談起〉,《南方文物》1995年2期,頁69-72、126。
彭裕商,〈西周金文中的「賈」〉,《考古》2003年2期,頁57-61。
彭裕商,〈周初的殷代遺民〉,《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569-572。
駢宇騫,〈關於初中歷史課本插圖介紹中的「布幣」和「蟻鼻錢」〉,《歷史教學》,1982年2期,頁61-63。
平心,〈卜辭金文中所見社會經濟史實考釋〉,《中華文史論叢》1962年1期,北京:中華書局,頁1-19。
Q
戚桂宴,〈釋貯〉,《考古》1980年4期,頁359-360。
錢劍夫,〈秦漢嗇夫考〉,《中國史研究》1980年1期,131-142。
喬志敏,〈「貝」「朋」新論〉,《中原文物》1988年2期,頁49-52。
丘光明,〈試論戰國衡制〉,《考古》1982年5期,頁516-527。
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2期,頁69-83。
裘錫圭,〈史□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3期,頁25-32。
裘錫圭,〈戰國文字中的「市」〉,《考古學報》1980年3期,頁285-296。
裘錫圭,〈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427-435。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頁526。
裘錫圭,〈說字小記〉,《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638-652。
裘錫圭,〈〈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486-489。
裘錫圭,〈「廩人」別解〉,《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631-632。
裘錫圭,〈嗇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頁431-523。
裘錫圭,〈釋「賈」〉,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討論會論文(1992年11月於南京)。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頁1-5。
裘錫圭,〈先秦古書中的錢幣名稱〉,《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6-22。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頁296-342。
曲 毅,〈鄂東南出土錢牌考〉,《中國錢幣》1993年2期,頁33-35、21。
曲英杰,〈「工商食官」辨析〉,《中國史研究》1985年2期,頁3-12。
S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陜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6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1期,頁4-21。
商承祚,〈鄂君啟節考〉,《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頁312-326。
邵 鴻,〈卜辭、金文中「貯」字為「賈」字之本字說補證〉,《南方文物》1993年1期,頁89-93。
邵 鴻、余 謙、田立立,〈西周商賈考略〉,《江西社會科學》1993年9期,頁50-54。
沈長雲,〈金文所見西周王室經濟〉,《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1984,頁78-88。
石永士,王素芳,〈燕國貨幣的發現與研究〉,《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二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38-68頁。
孫 瑞,〈周禮中市場行政管理文書探究〉,《吉林大學社會學報》2003年3期,頁122-126。
孫長敘,〈〈天亡簋〉問字疑年〉,《吉林大學學報》1963年1期,頁27-58。
孫常敘,〈曶鼎銘文通釋〉,《金文文獻集成》28,香港 : 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2004,頁437-461。(原載於《吉林師大學報》,1977年4期。)
孫常敘,〈釋 申唐說質誓──讀《侯馬盟書》「自質于君所」獻疑〉,《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頁314-331 (1988年7月提交於古文字學術研討會)。
T
譚戒甫,〈格伯簋銘綜合研究〉,《光明日報》1962年8月30日(第二版)。
譚戒甫,〈西周「曶」器銘文綜合研究〉,《金文文獻集成》28,香港 : 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2004,頁430-437(原載於《中華文史論叢》1963,3期)。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16-18。
唐 蘭,〈作冊令尊及作冊令彝銘考釋〉,《國學季刊》1934年,4卷1號,頁21-29。
唐 蘭,〈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農器問題的初步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總2,1960,頁10-34。
唐 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土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釋〉,《文物》1976年5期,頁55-59,63。
唐 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綜論寶雞市近年發現的一批青銅器的重要歷史價值〉,《文物》1976年6期,頁31-37。
唐冶澤,〈洛陽新出西周卜辭考釋及相關問題探索〉,《四川文物》2009年3期,頁52-57。
唐友波,〈春成侯盉與長子盉綜合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頁151-168。
唐友波,〈大市量淺議〉,《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129-132。
唐友波,〈新見 鼎小識〉,《上海博物館集刊》第9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頁54-59。
唐鈺明,〈異文在釋讀銅器銘文中的作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期,頁86-92。
W
萬獻初、金德平,〈從《說文》貝部字談先秦時期的貝幣〉,《中國錢幣》1997年2期,第57期。
萬獻初,〈《說文》貝部五十九字通考──推論商周時期的貨幣形態、流通手段及其影響〉,《人文論叢》2001年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頁423-437。
汪昌橋、渭雄、呂長禮,〈楚銅貝合金成份的分析研究〉,《中國錢幣》1995年2期,頁8-11。
汪寧生,〈從原始計量到度量衡制度的形成〉,《考古學報》1987年3期,頁293-319。
汪慶正,〈近十五年來古代貨幣資料的發現和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文物》1965年1期,頁26-36。
汪宗耀、張壽來〈湖北蘄春縣出土一批戰國青銅器〉,《文物》1990年1期,頁93-94。
王 輝,〈二年寺工壺、雍工改壺銘文新釋〉,《人文雜誌》1987年3期,頁82-84。
王恩田,〈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築群基址的有關問題〉,《文物》1981年1期,頁75-80。
王冠英,〈任鼎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2期,頁20-24。
王冠英,〈 簋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3期,頁4-6。
王貴民,〈試論貢、賦、稅的早期歷程──先秦時期貢、賦、稅源流考〉,《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1期,頁13-29。
王貴民,〈甲骨文所記商朝貢納及所顯示的有關制度〉,《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415-423。
王恆餘,〈論各家對金文「 」字的解釋〉,《大陸雜誌》72卷4期(1986),頁7-13。
王美鳳、周蘇平、田旭東著,李學勤主編、孟士凱副主編,《春秋史與春秋文明》,上海:上海科技學術文獻出版社,2007。
王人聰、杜迺松,〈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兮甲盤〉及相關問題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2期,頁66-81。
王志敏、高勝才,〈運城南相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季刊》,1990年1期,頁39-44、8。
王志平,〈羽能字的讀音及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394-399。
王學理,〈亭里陶文的解讀與秦都咸陽的行政區畫〉,《古文字研究》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209-220。
王玉哲,〈西周金文中的「貯」和土地關係〉,《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3年3期,頁47-53。
王蘊智,〈釋甲骨文「市」字〉,《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6-28。
王占奎,〈琱生三器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2007年5期,頁105-108。
魏成敏、朱玉德,〈山東臨淄新發現的戰國齊量〉,《考古》1996年4期,頁24-28。
魏航空、方勍,〈楚國貝幣思考〉,《中國錢幣》,1997年1期,頁3-5。
無 戈,〈「寺工」小考〉,《人文雜誌》1981年3期,頁122-124。
吳福祥,〈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目標〉,《中國語文》2005年2期,頁2-14。
吳振錄,〈保德縣新發現的殷代青銅器〉,《文物》1972年4期,頁64。
吳振武,〈戰國貨幣銘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305-326。
吳振武,〈鄂君啟節「舿」字解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93,頁273-292。
X
謝世平,〈戰國小銅貝芻議〉,《中國錢幣》1990年3期,頁62-64。
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國學論叢》,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3,第1卷第1號,頁111。
徐中舒,〈試論岷山莊王和滇王莊蹻的關係〉,《巴蜀考古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頁60-68。
禤健聰,〈楚簡所見量制單位輯證〉,《中原文物》,2008年2期,頁96-98。
Y
燕 耘,〈商代卜辭中的冶鑄史料〉,《考古》1973年5期,頁299。
楊 寬,〈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2),1984,頁93-119。
楊禾丁,〈論秦簡所載魏律「叚門逆旅」〉,《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1期,頁104-110。
楊鴻勛,〈西周岐邑建築遺址初步考察〉,《考古》1981年3期,頁23-33。
楊懷源,〈西周金文中的「貯」〉,《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4期。
楊善群,〈春秋戰國時代私營工商業簡論〉,《學術季刊》1996年1期,頁148-156。
楊生民,〈論春秋戰國的市〉,《歷史研究》1996年3期,頁5-15。
楊升南,〈從「鹵小臣」說武丁對西北征伐的經濟目的〉,《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頁201-217。
楊升南,〈貝是商代的貨幣〉,《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8,頁413-432。(初刊於《中國史研究》2003年1期。)
楊樹達,〈肇為語首辭證〉,《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373-374。(北京:科學出版社,1954年初版。)
楊五銘,〈西周金文被動式簡論〉,《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309-316。
楊澤生,〈談出土秦漢文字「脊」和「責」的構形〉,《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頁422-426。
姚朔民,〈商貝二題〉,《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38-48。
殷滌非、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啟節〉,《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4期,頁8-11。
殷滌非,〈盧金與龜幣〉,《古文字研究》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63-72。
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年8期,頁442-447。
于省吾,〈關於商周時代對於「禾」、「積」或土地有限度的賞賜〉,《中國考古學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頁149-152。
于省吾,〈釋能和 以及从 的字〉,《古文字研究》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8。
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詞用法例證〉,《古漢語研究》2002年4期,頁51-53。
Z
臧知非,〈「叚門逆旅」新探〉,《中國史研究》1997年4期,頁34-38。
張 經,〈曶鼎新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4期,49-57。
張秉權,〈甲橋刻辭探微〉,《漢學研究》1984年12月,頁481-509。
張光直,〈中國遠古時代儀式生活的若干資料〉,《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頁97-99。
張桂光,〈古文字考釋四則〉,《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4期。
張桂光,〈古文字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153-184。
張繼海,〈睡虎地秦簡魏戶律的再研究〉,《中國史研究》2005年2期,頁43-51。
張懋鎔,〈周人不用日名說〉,《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年,頁217-222(原載於《歷史研究》1993年5期)。
張懋鎔,〈再論周人不用日名說〉,《文博》2009年3期,頁27-29。
張懋鎔、王 勇,〈王太后右和室銅鼎考略〉,《考古與文物》1994年3期,頁100-102。
張世超,〈「貯」「賈」考辨〉,《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頁74-81。
張天恩,〈東周列國貝化的考察〉,《中國錢幣》,1991年2期,頁27-37。
張維持、胡曉曼,〈試論金版與金餅的幾個問題〉,《文物》1985年12期,頁50-53。
張亞初,〈談多友鼎銘文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3期,頁64-68。
張亞初,〈西周金文所見某生考〉,《考古與文物》1983年5期,頁83-89。
張亞初,〈商代職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82-119。
張玉金,〈論西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厥」的用法〉,《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頁1-14。
張玉金,〈關於先秦漢語指示代詞體系的問題〉,《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頁121-141。
趙 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
趙光賢,〈從裘衛諸器看西周的土地交易〉,《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6期,頁16-23。
趙慧民、李百勤、李春喜,〈山西臨猗縣程村兩座東周墓〉,《考古》1991年11期,頁987-994。
趙平安,〈釋古文字資料中的「 」及相關諸字──從郭店楚簡談起〉,《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南寧: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2001,頁78-85。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字及相關資料研究〉,《考古》2004年8期,頁56-61。
鄭 剛,〈周代的賦〉,《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2003,頁153-16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發掘隊,〈陜西長安縣灃西大原村西周墓葬〉,《考古》,2004年9期,頁39-4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殷墟花園庄東地60號墓〉,《考古》2006年1期,頁7-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學報》1992年3期,頁365-39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東北隅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6期,頁1-8。
周 曉,〈萯陽鼎跋〉,《文物》1995年11期,頁75-74,78。
周寶宏,〈西周金文詞義研究(六則)〉,《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110-114。
周世榮,〈楚 客銅量銘文釋析〉,《江漢考古》1987年2期,頁87-88,105。
周世榮,〈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帛幣」有關問題研究〉,《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三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頁249-261。
周望森,〈西周的「貯田」與土地關係〉,《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年1期,頁154-160。
周曉陸、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1期,頁51-62。
朱 活,〈蟻鼻新解─兼談建國以來山東出土的楚貝〉,《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頁100-106。
朱 活,〈蟻鼻新解──兼談楚國地方性的布錢〉,《古錢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4,頁192-210。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91-108。(原載《文物》1979年1期)
朱德熙、裘錫圭,〈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朱德熙文集》第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83-88 (原載《文物》,1973年12期)。
朱德熙,〈鄂君啟節考釋(八篇)〉,《朱德熙文集》第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189-202 (原載《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德熙,〈戰國文字研究(六種)〉,《朱德熙文集》第五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31-53 (原載《考古學報》1972年1期)。
朱鳳瀚,〈論周金文字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期,頁18-25
朱鳳瀚,〈西周金文中的「取 」與相關諸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7),頁191-212。
朱鳳瀚,〈由伯 父簋銘再論周厲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94。
朱紅林,〈論春秋時期的商人──「工商食官」制度與先秦時期商人發展形態研究之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1月,頁58-64。
朱歧祥,〈論殷周金文的詞匯〉,《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95-105。
朱偉峰,〈蘇州真山九號墩吳國國君墓出土貝幣〉,《中國錢幣》1996年2期,頁34。
鄒 衡,〈論先周文化〉,《中國考古學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頁153-158。
(三) 學位論文
郝士宏,〈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
李 剛,〈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
林宛蓉,〈殷周金文數量詞研究〉,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6。
文乾錫,〈兩周金文量詞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2。
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四、 外文論著 (包括中文譯著)
(一) 英文
Davies, Glyn , “A History of Money : From Ancient Time to Present Day”,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2002, 3rd cd., pp. 1-65。
Friedman, Milton (米爾頓•弗里德曼)著,安佳譯,《貨幣的禍害──貨幣史片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G. E. 史密斯 (G. Elliot Smith),李申(等)譯,《人類史》(“Human Histery”),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Li, Yong-Di (李永迪),“On the function of Cowries i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China”,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vol.5, No1-4, 2006, pp. 1-26.
Polanyi, Karl(editor: George Dalton), Primitive, Archaic, and Modern Economies : Essays of Karl Polanyi, N.Y. : Anchor Books, 1968. pp. 175-203.
(二) 日文
栗本慎一郎(著),王名 等(譯),《經濟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
伊藤道治,《中國古代王朝の形成: 出土資料を中心とする殷商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76。
伊藤道治(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伊藤道治,〈裘衛諸器考──西周期土地所有形態に関する私見〉,《東洋史研究》1978年6期,頁35-58。
五、電子資料庫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db1.sinica.edu.tw/~textdb/bronzePage/
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簡帛金石資料庫 http://ultra.ihp.sinica.edu.tw/~wenwu/search.htm
漢字構形資料庫2.52 http://www.sinica.edu.tw/~c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