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晴嵐
Chang Ching Lan
論文名稱: 在顯露與隱藏之間- 張晴嵐陶藝創作論述
Between Reveal and Conceal- Ceramic Art Creation Discourse of Chang Ching Lan
指導教授: 葉俊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秘密內外空間氣球陶藝創作
外文關鍵詞: Secret, Inner and outer space, Balloon, Ceramic cre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顯露與隱藏之間─張晴嵐陶藝創作論述
    摘要
    被告知一個祕密時就像被贈予了一份禮物,包裝紙下的祕密是怎麼樣都無法看穿的,只能透過禮物的外部尺寸與觸摸,來猜測內容物,祕密就像是被包裝過的物體,透過旁敲側擊找到線索,一點一點的得到最終的答案,生活在繁忙又壓力大的社會中,每天都有人在交換祕密禮物,達到放鬆與娛樂的目的,這樣你來我去的分享,慢慢構成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與疏離,藉由陶土為創作媒材,用以表達祕密不同的樣貌,「氣球」(意指沒有能藏住的祕密,祕密像氣體般悄悄洩出)與「局部肢體」(陷入祕密的一個狀態),將生命經驗轉換至創作上。

    本篇創作論述針對不同類型的祕密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作品以探求、洩漏和保密為主軸的創作,「盛大的膨脹之後」系列作品詮釋祕密的洩漏與可能發生的變質,「顯露與隱藏之間的遊戲」系列作品與「早晚都要掉下來」詮釋探求祕密的渴望,「被盯上的獎品」與「踩爆你」等作品,則是用氣球遊戲的特性,表達保密與探密間的你來我往,透過陶藝創作表達出各種複雜的祕密狀態。

    經由本次創作經驗,在作品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紙漿,增加自然的肌理紋路也減輕了作品重量,也研究了化妝土不同的上色方式與釉搭配所產生的效果,在未來的創作路上,期望可以更清楚的掌握材料的特性,改變想添加的纖維材質(如尼龍布料等),把更多的情感與經驗表現在作品中,開拓陶藝造型的多變性。

    關鍵字:祕密、內外空間、氣球、陶藝創作


    Between Reveal and Conceal
    ABSTRACT

    When a secret is told, it is like being given a gift; the secret inside the wrapping paper cannot be seen through, but only through the external dimensions of the gift and through touching to guess the content. Secret is like a wrapped object, you need to find clues with careful observation, little by little, to get the final answer. Living in a busy and stressful society, people exchange secret gifts every day for relaxation and entertainment purposes. Through sharing with each other, the relationship is slowly formed with intimacy or alien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I use clay as medium to render different appearances of secrets. "Balloon" (the secrets not able to be hidden, leaking out quietly like the air in the balloon) and "Partial Body" (a state of falling into secrets) will convert the life experiences into the creation of art.

    This paper discuss the related documents focus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secrets. The ceramic artworks use exploration and seeking, leaking, and secrecy as the main shaft of production. “After the Grand Expansion” series of works is the performance of secret leakag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deterioration; “Exposed & Hidden Game” and “Sooner or Later will Fall” series of works are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desire to explore the secret; “I Aimed at the Prize and Fired” and “Minesweeper” series of works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alloon games, symbolizing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ecrets in between, using ceramic art to express the varieties of complex states of secrets.

    During the study experience, I added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pulp in the works to help increase the natural texture lines and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works. I also studied the effects produced by slip in different ways of coloring with the glaze. In the future productions, I expect to master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more clearly, use different fibrous material (such as nylon fabric, etc.), and put more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artworks to explore the variability of ceramic art.

    Keywords: secret , inner and outer space , balloon , ceramic creation

    目 次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4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5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學理基礎 第一節 祕密 8 第二節 陶藝的造形與內外空間 17 第三節 陶藝的風格與特性 23 第四節 相關藝術創作與分析 27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7 第二節 創作形式 39 第三節 創作技法 41 第四章 作品解說 第一節 遊走在說與不說祕密的兩難間- 51 第二節 難以抗拒的潘朵拉寶盒 57 第三節 在保密與洩密間的八卦情結 64 第四節 遊戲後的獎勵 74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檢討與省思 82 第三節 未來創作建議 83 參考書目 85 參考網站 87

    參考書目
    D. Morris,郭軒盈譯,《人類行為—由行為語言了解人類》,桂冠,台北,1989
    Daniel Rhodes,程道腴譯,《製陶瓷用的黏土和釉》,臺北,徐氏基金會,1996
    Evan Imber-Black,侯維之譯,《秘密,說還是不說》,張老師文化,台北
    Georg Simmel,林榮遠譯,《社會學》,華夏,2002
    Max van Manen , Bas Levering,陳慧黠,曹賽先譯,《兒童的秘密—秘密、隱私和自我重新認識》,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2012
    OTTO G. OCVIRK,江怡瑩譯,《藝術原理與應用》,六和,台北,2004
    Paul Zelanski, Mary Pat Fisher,陳淑珍譯,《塑造空間:三度空間設計的原動力》,六合,台北,2000
    Sissela Bok,《秘密:隱藏與揭露的倫理學》(Secrets: On the Ethics of Concealment and Revelation),Pantheon Books,1989
    Suzi Gablik,項幼榕譯,《馬格利特》,遠流,台北,1999
    王筠瑄,〈浮雲‧人身—王筠瑄陶藝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2013
    多湖輝,《深層語言術》,九大文化,台北,1989
    呂清夫,《造型原理》,雄獅,台北,2001
    邵婷如,《陶人陶觀-日本當代陶藝名人集》,藝術家,台北,2011
    南方朔,〈八卦文化、醜聞經濟、表演政治〉,天下雜誌,2011
    姥海永,《神話與鏡像:關於精神性的藝術與思想》,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相場均,鍾憲譯,《說謊.另一種遊戲》,遠流,台北,1993
    胡晴舫,《濫情者》,遠足文化,台北,2010
    格羅塞,謝廣輝、王成芳譯,《藝術的起源》,五南,台北,2013
    烏特‧艾爾哈特,威廉‧尤能,高會真,廉德冰譯《說謊心理學》,北京聯合,北京,2015
    張道一,《造型藝術的原始思維─論藝術創造思維的三種形式》,東南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3
    梁家豪,〈造型中的過度空間表現應用於陶藝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2
    郭雅欣,〈伽利略發明望遠鏡400年〉,《科學人雜誌》第81期,2008年11月號
    郭義文,〈美國現代陶藝現象─兼談美國陶藝大師沃克斯(Peter.H.Voulkos)〉,《陶藝雜誌》第二期,1996
    陳盧鵬,〈淺談現代陶藝〉,《陶瓷科學與藝術》第四期,2010
    温奇才,《正負空間中雌雄同體意涵的呈現─温奇才陶藝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湯志民,〈康德教育思想對我國國民教育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0,6月
    黃慕怡,《雕塑中的負空間與失序性: 瑞秋.懷特雷的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思逸,〈公開的秘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2006
    廖清碧著,《童話裡的智慧》,探索文化,台北,1999
    齊彪,《陶藝的起源與流變研究》,山東美術社,濟南,2008
    劉鎮洲,〈台灣現代陶藝賞析〉,《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月刊》70期,1996年4月
    劉鎮洲,〈現代陶藝的表現形式〉,《2000中華名國國際陶藝雙年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00,
    歐陽彥興,《負空間的研究創作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世尊,〈論行動研究論文審查上的一些問題〉,《當代教育研究》,第4期,2011-1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