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汪小玲 |
---|---|
論文名稱: |
從規訓權力關係看中途學校的實踐 |
指導教授: | 宋文里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2 |
中文關鍵詞: | 規訓權力 、中途學校 、中介教育措施 、中途輟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這個研究主要以權力規訓的視角來探討台灣中輟教育形構的內涵、預設與一種對治機制—中途學校—的實踐過程以及其面臨最核心的困境。
有教育、輔導、社會工作、社會福利、犯罪防制等領域,一直不停的追問:他們(中輟生)為什麼不上學?探究中途輟學形成的原因與問題解決策略以及造成的影響,多是以「問題化」的角度去研究中輟青少年的生活型態,再對其「問題」進行各式分類與對策研討,這樣的論述容易落入一種由控制社會功能的角度片段化或切割化地研究中輟青少年。另外是以「青少年犯罪」的角度來看,強調中輟與青少年犯罪有密切的關係,係以犯罪防治的角度切入,將中輟與青少年犯罪劃上等號,防治中輟就等同於犯罪的防治。所以,首先我要檢討過去處置中輟生的提問與策略,有什麼預設與問題?形成什麼樣的中輟防治論述?中途學校方案的籌設又是建立在什麼社會文化脈絡下?我以傅柯(Foucault)式權力關係的視角切入分析中途學校實踐過程的脈絡及其運作的規訓技術與策略,重新理解與分析在中途學校的中輟生面對規訓主體的抗拒行動策略。
本篇研究主要以民族誌的工作方法來進行研究。主要觀察研究對象是中介教育措施之一的合作式中途學校,透過分析其實踐邏輯與作為以揭開被視之理所當然的中輟論述的面紗。將中途學校視為一種經過社會機制運作的過程下,取得主流地位的知識論述,並試圖透過對中途學校微觀實踐經驗的紀錄與分析,去詮釋台灣對於中輟防治教育發展的建構過程。
研究發現中途學校諸類的中輟的中介輔導安置機制徒具形式上的選替教育,僅限於自編教材、課程規劃上面,但在教學與管教方式等面向仍是依循傳統的模式,甚至被期待更嚴峻的規訓措施,以致於不脫學校教育的規訓功能之外,主要實踐目的是要「馴服」這群脫韁野馬,使其回歸主流教育,也就是回到正常的範疇。一方面培養出柔順性,即聽話、遵守學校常規以及有用的學生,具備生產性與有職業訓練成效,但卻適得其反地使學生漸漸de-power(自廢武功),相信自己是無可救藥、不可管教的壞胚子;另方面,從規訓中輟復學生的教學經驗中,萃取馴服中輟生的經驗法則,中輟生同時被當作防治中輟教育重要的知識對象。也就是說,中途學校不只是留住中輟生的地方;同時,也是用以衍生並運用某種知識來改變中輟生偏差行為的地方。
參考文獻書目
王雅莉,2002,〈越軌?轉位?青少年參與八家將團體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娟,1999,〈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恩祥,1999,〈教育部推動多元形式中途學校專案報告〉,《福利社會》,70,1-4。王慶槐,1988,〈保護管束少年家庭、同輩與不良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里,2000,〈再現青少年〉,載於台灣師範大學《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
宋文里,1995,〈「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通識教育季刊》,2:4,1-15。
宋文里,1993,〈「誰是垃圾的主人翁?—談『青少年問題論述』的問題」〉,《張老師月刊》,1993,12。
宋文里,1992,〈「迷信」與「空虛」關於大學生之超自然參與經驗之意義病理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3期,62-75。
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北:唐山,(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8)。
朱森楠,2000,〈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及歷程探討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輝章,1996,〈中途輟學國中生的輔導〉,《高市文教》,56:56-60。
江菁頌,1998,〈台北版的灰姑娘童話開始在街頭上演—探討台北青少年柔性宵禁中的青少年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崇建•甘耀明,2004,《沒有圍牆的學校—全人中學傳奇》,台北:寶瓶文化。李冠蓉,2002,〈個案管理中輟預防方案〉,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苓,200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3,p.73-117。
吳美枝,2001,〈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2001,《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1999,〈暴力犯罪少年學校經驗回顧〉,載於「當前青少年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吳瓊洳,2000,〈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宗立,1998,〈國中學生中途輟學之個案分析〉,《學生輔導季刊》,55,,42-49。
林本炫、鄒川雄編,2004,《教育與權力:一個批判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寶山,1991,《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台北:五南。
林秀真,2001,〈復學生的學校適應--以花東地區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瓊,2000,〈台灣與日本中途輟學問題暨因應措施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哲寧,2000,〈中輟少年家外行蹤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杏足,1997,〈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甫亮,2001,〈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愫嫻,2000,〈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期,243-268。
周愫嫻,1999,〈中輟學生問題造成的影響與政策方向-區分社會結構、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的共變與因果關係〉,台北:中輟學生的服務與輔導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青少年兒童福利學會》,29-63。
涂靜宜,2000,〈台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形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福利研究所。
柯秀薇,2003,〈規訓與叛逆:國中中輟生輔導措施之反思〉,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人多,2002,〈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175:70-83;177:84-95。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黃鴻文,2003,《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黃武雄,1996,《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
翁士勛,2001,〈國中學生抗拒型態之質性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佳沁,2002,〈全球化下搖頭次文化再現之研究--台北的搖頭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育瑞,2001,〈「家是起點,也是終點」?--少年逃家歷程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惠娟,2001,〈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生活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玉,2002,〈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路渤瀛,1993,〈國中生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
張梅禎,2000,〈中輟復學生與一般生在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所碩士論文。
張志偉,2001,〈台灣的電玩管制:文化再生產的邏輯〉,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瑩,1999,〈偏差行為國中生復學契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坤鄉,1997,〈原住民國中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鈿富,1994,〈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廳專案研究報告,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勝成,1993,〈國民中小學中途離校學生暨未升學亦未就業畢業生之生活狀況及教育問題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張清濱,1992,《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輔導策略》,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興,1997,〈青少年文化研究:回應林益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期,頁227-231。
陳怡璇,2001,〈溢出常軌之後~中輟生的生涯與自我認同議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霞,2001,〈青少年從事負標籤休閒活動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竹,2001,〈為何不再犯?少年時期進入矯治機構者離開後生活經驗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華,2000,〈高雄市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家庭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儀,1999,〈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生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玨君,1995,〈國民中學階段中輟生的學校經驗與生活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寬政,1992,《能力與成就的社會學考察》,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徐惠媜,2001,〈三角休閒諮商模式對中輟學生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榮耀之役〉,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馨方,2001,〈應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關鍵技術對國中中輟復學生諮商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梁志成,199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因素及預防策略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耀,1999,〈影響中輟生扮演「學習者」的因素及其與犯罪的關係〉,《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論文摘要集》。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p.16-33。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唐山(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9)。
傅柯,1990,《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尚衡譯,台北:桂冠。
傅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傅柯,1998,《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
傅柯,2003,《不正常的人(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4∼1975)》,錢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勝傑,2003,〈從權力構念看原住民中輟現象〉,《原住民教育季刊》,30期,5-20。
章勝傑,2003,《中輟現象的真實與建構:一些討論與反省》,台北:心理。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出版。
劉秀汶,1998,〈國民中學中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煌發,2001,〈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玉,2001,〈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青屏,1994,〈貧窮文化之傳承-台中市低收入家庭生活方式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奇芬,2001,〈合作式中途學校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及犯罪行為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學校影響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刊》,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33-55。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溫怡雯,2000,〈台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復學生之歸因歷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與輔導》,台北:洪葉文化。
郭靜晃、曾華源,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的現況分析研究〉,《青少年問題研究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手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辦。
蔡德輝,2001,〈籌設中途輟學學生選替教育及相關課程統整規劃報告〉,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承辦,教育部委託。
蔡德輝、吳芝儀,2000,〈我國實施中輟防治與選替教育芻議〉,《中輟復學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研討會論文集》。
蔡德輝、吳芝儀,1999,〈中輟學生的輔導與服務方式:美國選替性教育之另類觀點〉,《訓育研究》,38:2,34-47。
蔡德輝,1993,《學校教育與犯罪防治。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蔡德輝, 1983,〈少年犯罪相關理論之探討〉,《載於周震歐等著:青少年犯罪心理與預防》。台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17-35。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某國中八位復學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崇趁,1997,〈中途學校的多元型態與內涵〉,《學生輔導通訊》,52,12-15。
鄭崇趁等,1998,《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台北: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鄭崇趁,1998,〈輔導中輟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55,16-23。
鄭崇趁,1999,〈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38:2, 48-56。
鄭玉卿,1999,〈學校制度中的潛在課程-反學校教育思潮的觀點〉,《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193-208。
趙碧華,1996,〈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一項抑制理論的實證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2,273-304。
葉亞寧,2000,《中輟生問題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彭駕騂,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彭駕騂,1997,〈我們不是「壞學生」--中輟學生的內心世界〉,《師友》,86(4),358,8-10。
彭駕騂,1998,〈美國中輟學生問題的因應措施〉。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出版,126-138。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82,強迫入學條例。
教育部,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要點。
教育部,1996,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辦法。
教育部,1998,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a,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八十七年度執行成果專輯。教育部,台北。
教育部,1999b,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教育部,1999c,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專案報告。教育部,台北。
教育部,2001,教育部九十學年度各級學校概況,2001年12月下載於http://www.edu.tw/school/index.htm。
教育部訓育委會,2000,八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統計表。
教育部,2002a,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b,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c,http://www.edu.tw /secretary/importance/901205-2.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2,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特性統計分析,http://www.moi.gov. tw/W3/stat/333/halfway.htm.
Apple, M. 1983. Ideology and the curriculum. In Anthony Hartnett (ed.), Education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 London: Heinemann.
Best, Steven & Kellner, Douglas,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等譯,台北:巨流。
Bonnewitz , Patrice朋尼維茲,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
Corey, Cerald,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李茂興譯,台北:揚智,406-435。
Dreyfus, Hubert L. & Rabinow, Paul,199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錢俊譯,台北:桂冠。
Douglas, Jack D. 1977. Existential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London: Allan Lane.
Foucault, Michel .1979.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llan Lane.
Freire , Paulo,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
Hirschman, Albert O. 1970. Exit, Voice, and Loyal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Illich, I.,1994,《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寧譯,台北:桂冠。
John Dewey,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林寶山譯,台北:五南。
McDermott, R.P. 1989. Discussant’s comments: Making dropouts. In H. T. Trueba, G. Spindler, & L. Spindler. (Eds.), What do anthropologist have to say about dropouts? New York: Falmer Press.
McLaren, Peter,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蕭昭君、陳巨擘譯,台北:巨流。
Quinney, R. 1974. Criminal justice in America. Boston: Little, Borwn.
Shaw, Thomas A. 1988. Emerging persons: youth subculture,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mobility in an urban Chinese setting. Thesis (Ph.D.)--Columbia University.
Smart, Barry ,1998,《傅柯》,蔡采秀譯,台北:巨流。
Willis, Paul .1977. Learning to lab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olcott, H. F., 2001,《校長辦公室裡的那個人:一種民族誌》,白亦方等譯,台北:師大書苑。
Zonabend, F. 1992. The Monograph in Ethnology. Current Sociology 40(1): 49-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