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琳珊
HUANG, LIN–SHAN
論文名稱: 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
The Study of Promoting Class Co-reading through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指導教授: 林紀慧
LIN, CHI–HU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班級共讀共讀教學閱讀教學
外文關鍵詞: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lass co-reading, co-reading instruction, reading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閱讀的重要,許多學校積極以班級共讀方式推動閱讀教育,基層教師實施班級共讀的專業能力受到積極重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適滿足協助教師提升專業能力之需求。隨著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與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被視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政府也積極推動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相關計畫。桃園縣政府配合政府閱讀教育的推動,於97年開始實施〈閱讀桃花源計畫〉,99年計畫中包含了以共讀教學為主題的跨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本研究即以此計畫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為研究對象,以個案研究方式,觀看該社群從成立、互動、產出行動方案且加以反思。本研究所觀察之社群互動方式包含「實體社群討論活動」與「線上社群討論活動」兩部分,並以上述兩部份之所有活動內容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具體研究目的:(1)班級共讀實施情形,(2)班級共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立、發展與運作歷程,(3)班級共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後產出的班級共讀教學作法。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 成員教師實施班級共讀的時間與教學策略略有不同。
    (2) 社群參與類型可分為自願參與型、非自願但願意參與型、拒絕參與型以及報名後從未出現型。關注的領域與心胸的開放與否是社群參與意願類型的主要歸因。
    (3) 社群運作有其階段性,分為啟始階段、運作階段、制度化階段。
    (4) 社群集體創思下,產出共讀教學故事集。共讀教學故事集的產出,引發成員教師「繼續參與」或「開始參與」的動機。
    (5) 社群運作成功關鍵因素為領頭羊與成員教師。
    (6) 領頭羊沒有強迫成員教師參與互動的權力,僅能採取柔性方式鼓勵成員教師持續參與社群的活動與互動,這是沒有權力下運作社群的困境。
    (7) 社群產出了十二種班級共讀教學可行作法。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俾供相關單位運作社群、推廣實施班級共讀之參考。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many schools popularize 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way of class co-reading. The specialty of put class co-reading into practice for basic level teachers is paid highly attentio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an satisfy 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Recently, following the spread for 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is took account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he government is also pushing hardly for the related subject. “The Reading Utopia” started by Taoyuan government from 2008, also includ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the theme of class co-reading education in its 2010 plan. The operation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case study, observed the community from establish, interactive, come up with action and program. The interactive for community was included “real group discussion” and “online group discussion”. All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as based on the above two parts. The purposes for research are: (1) The operation of class co-reading; (2) Establishing,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3) The method produced by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Here are the main discoveries: (1) The time to execute class co-reading and teaching strategy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ose community members. (2) Members of joining the community can be classify as voluntary, non-voluntary but willing to intend, refuse to intend and never showed up after sign up. Which field is focused and the mind is open or no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ort out. (3) The operation of community is periodic. It can be treated as starting stage, operating stage and institution stage. (4) Within community members, they create series stories of class co-reading. And with those stories, they cause motivation for the members to keep intending and start to intend. (5) The succeeding key factors for community are the leader and the members of teachers. (6) The leader has no power to force members to interact. She can only inspire them to keep intend the activities of community. It’s the difficult position to operate the community without power. (7) There are twelve methods for class co-reading generated by the community.
    Those results and advises a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ey can be referred for related group and promote for class co-reading.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19 第二節 閱讀教學 34 第三節 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班級共讀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9 第三節 研究場域 73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 84 第五節 研究工具 85 第六節 資料蒐集 8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8 第八節 研究的信實度 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班級共讀實施情形 93 第二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立、發展與運作歷程 101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產出的班級共讀教學可行作法 11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27 第五章 結論與省思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省思 143 參考文獻 147

    中文部分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348-349)。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振書(2003)。開啟班級閱讀的殿堂。師友月刊,431,78-80。
    田本娜(1995)。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編,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3-240。臺東市: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季真(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推動學校共讀計畫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怡萱(2007)。國小學習型教師社群建立教學檔案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主題。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
    何心蕊(2003)。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網路社群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佳恩(2007)。透過網路學習社群提昇國小鄉村教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沐馨(2008)。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之友,49(2),77-87。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
    吳家儀(2007)。台北縣國小教師對「共讀計畫」推動之教師知覺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頁125。
    李依瑄(2009)。臺中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活動的信念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與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勇諭(2005)。透過網路學習社群提昇一位初任教師的數學教學專業知識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漢偉(2001)。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錫文(2005)。澎湖縣國小學童閱讀兒童讀物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淑梅(2006)。以鷹架教學促進兒童閱讀發展之行動研究 —以一個中年級班級閱讀活動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子葉(2010)。透過「4-P模式」運作數學教學專業社群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天祐(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95-97。
    林宜和(2005)。日本的「兒童閱讀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4月號),37-39。
    林武憲(2000)。怎樣推行兒童閱讀運動—從美、英、日的經驗談起。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5-18。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林政逸(2005)。兒童閱讀的指導方法與提倡兒童閱讀的配套措施。師說,188,35-38。
    林清山(譯)(1991)。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臺北市:遠流。
    林清政(2010)。應用MOODLE 建構客家語適性化數位學習平台-以苗栗縣本土語言客語授課教師培訓遠距教學為例。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滿秋、馬念慈(2002)。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 兒童閱讀開步走(第三版)。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
    林慧玲(2005)。賞心悅目書香之旅—閱讀教學策略的應用。師說,185,59-61。
    周宏欣(2010)。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6-97。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錦昌(2003)。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臺北市:高等教育。
    邱麗綺(2003)。快樂的閱讀分享活動。教師之友,44(4),81-88。
    柳雅梅(譯)(2006)。S. M. Roberts & E. Z. Pruitt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2nd)(2001)。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之應用(頁309)。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培養孩子堅實的閱讀力,打開學習之門。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8)。臺灣的閱讀現況。載於閱讀,動起來:借鏡國際成功經驗,看見孩子微笑閱讀(頁78)。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引導孩子讀懂文章,優遊書海樂無窮。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麗霞(2008)。國小教師數學實踐社群之研究∼以天真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2002年11月15日)。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002年11月15日出版),92-94。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夏征農(主編)(1992a)。辭海(上冊)。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夏征農(主編)(1992b)。辭海(下冊)。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師資培育法(1979)。2010年5月1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全國法規資料庫。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香妹(2007)。國小教師發展Creative Drama課程歷程之研究--以台南縣Drama教師工作坊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彬(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阿丹(2008)。高雄縣偏遠地區國小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佳琳(2010)。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83-216。
    張容甄(2010)。南投縣國小教師實施「愛的書庫」閱讀活動之現況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宜(2010)。台中縣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裕程(2005)。談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師說,188,39-42。
    張德銳(1998)。以同儕教練模式提升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17-235)。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弘昌(1999)(2nd)。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兆敏、路婉林(2009)。語文教育—班級閱讀環境的營造。教師之友,50(3),13-22。
    陳秀珠(2002)。耕耘智慧的苗圃—談我的班級閱讀經營。社教資料雜誌,284,1-4。
    陳枝田(2004)。引領學童融入閱讀之美。國教世紀,210,93-98。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72-74。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海泓(2001)。Booktalks: 增進學生閱讀和討論的有效班級閱讀教學。載於郭聰貴(主編),兒童閱讀教育(頁1-30)。臺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陳純純(2008)。閱讀教學經驗分享。教師天地,154,44-47。
    陳振興(2008)。國民小學實踐社群之研究 -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啟明(2001)。開啟小班教學中的悅讀之門。師友月刊,406,90-93。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凱琳(2005)。國小低年級學童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雁齡(2002)。中部地區推行閱讀活動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青(2004)。五常閱讀運動。教師天地,129,75-76。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國科會(2007)。台灣四年級學生參加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結果。2010年5月31日取自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659&ctNode=39&mp=1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新思考、新行動、新願景—二○○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實錄。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b)。教育部兒童閱讀網。2010年7月8日,取自http://www.openbook.moe.edu.tw/index.php
    教育部(2009c)。「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年代不詳。2010年5月21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about/about1.php。
    教師法(1995)。2010年5月1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全國法規資料庫。
    陸建國(2004)。實施班級閱讀的作法。國教輔導,43(5),43-47。
    許素梅(2000)。加強閱讀指導,提升資訊運用能力。師友月刊,400,79-83。
    許淑芬(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淑敏(2005)。小組童書共讀活動對於國小學童英語閱讀理解與學習興趣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慧美(2000)。120分又何妨—推動班級閱讀風氣。師友月刊,396,74-77。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黃坤錦(1992)。「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頁617-637)。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苹(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華(2008)。天長地久、以書為友—低年級閱讀教學之經營。國教新知,55(3),107-112。
    童建勳(201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参與網路學習社群之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賢(2004)。深耕校園閱讀風氣。教師天地,129,29-39。
    程碧琴(2009)。國小科學教師實務社群之發展。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幼伃、羅淑珍(2009)。「閱」教「閱」有趣—談閱讀教學之策略。師說,213,38-43。
    楊振富(譯)(2002)。彼得.聖吉(Peter Senge)等著。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Schools that learn: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菁菁(2010)。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南部一所小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2。
    廖美芬(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齊若蘭(2003)。打造讀書人的國度—英國閱讀運動。載於國家圖書館輔導組(編),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頁13-18),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熊鈍生(主編)(1980a)。辭海(上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熊鈍生(主編)(1980b)。辭海(下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劉三寶(2006)。經營一個教師行動研究網路社群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儒蓁(2009)。繪本共讀對EFL國小學童字彙學習的影響:圖文標指與引導問答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全利(2000)。讀書之樂樂無窮—談兒童閱讀運動的推展與班級讀書會。翰林文教雜誌,15,56-58。
    鄭昭明(1987)。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研究—一般介紹。現代教育,2(2),86-114。
    鄭肇楨(1987)。教師教育。香港:中文大學。
    鄭曉楓(2003)。如何推動全校閱讀活動和班級圖書風氣?。國教世紀,205,77-82。
    鄭麗珠(2005)。台南市國小兒童閱讀現況及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碩士論文。
    歐志昌(2003)。網路學習社群對數學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尚志(1987)。閱讀指導。載於臺灣省嘉義師範學院(主編),臺灣省國民小學圖書館(室)業務研習參考教材(頁100-107)。嘉義市:臺灣省立嘉義師範學院。
    蔡美玲(2006)。實踐社群在國民中學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品德教育推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未出版。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
    蔡慧鈴(2006)。國小學童知覺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其閱讀動機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麗珠(2004)。我對「閱讀」的一些看法。教師天地,129,16-20。
    盧金鳳(2005)。應用學習風格於「班級共讀」提問之行動研究:以青鳳國小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苑玲(2001)。談閱讀活動在國民小學的推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3-4。
    賴苑玲(2004)。專題企劃:世界書香日—歐洲總動員 智慧超連結。書香遠傳,18,18-21。
    繆長泉(2003)。經營自然領域教師網路社群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靜(2010)。學校層級數學教學領導者培育與專業學習社群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90:6。
    顏宏如(2003)。以國小英語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瞭解英語閱讀教學現狀與教師參與團體之感想。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麗賢(2004)。種一方兒童閱讀田。教師天地,129,79-84。
    蘇益生(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e-Learning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部分
    Combs, A. W., Miser, A. B., & Whitaker, K. S. (1999). On becoming a school leader: A person-centered challeng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1972).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ames Report). Retrieved January 06, 2011, from 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james/james00.html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242-249.
    Giselle, O. M. (2004). Develop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through teacher expertis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Retrieved June 22, 2010, from http://www.sedl.org/pubs/change34/
    Hord, S. M. (Eds.)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7). Research shows the benefits of adult cooper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27-30.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8-34).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ley, M., Johnson, C. J., Symons, S., McGoldrick, J. A. & Kurita J. A. (1989).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children's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1), 4-18.
    Sergiovanni, T. J. (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ergiovanni, T. J. (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ykes, G. (1999). The “new professionalism” in education: An appraisal. In J. Murphy & K. S. Louis (Eds.)(2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p. 236-23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5, November).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 April 23. Retrieved July 08, 2010, from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5125&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66).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Retrieved January 06, 2011,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pdf/TEACHE_E.PDF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ichael Cole, Vera John-Steiner, Sylvia Scribner, & Ellen Souberman (E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