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素雲 |
---|---|
論文名稱: |
台灣海洋文學的家鄉歸屬研究—-以東年、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為主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
口試委員: |
王惠珍
黃雅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7 |
中文關鍵詞: | 海洋文學 、家鄉 、鄉土 、認同 、東年 、廖鴻基 、夏曼.藍波安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由於天然地理因素,從遠古至今即為移民社會,加上受近代帝國主義入侵先後成為列強殖民地。移民與被殖民的雙重特殊性使台灣文學充滿思鄉之情。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移民,不幸被殖民卻意外受現代化洗禮。兩個發展程度不同的文化接觸時所造成的心理衝擊,使得人們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間來回擺盪感到無盡的失落。尋找一個如在家般安然的心靈歸宿,於是成為個人面對外在環境不斷變動時的精神課題。
1970年前後,相對於西方進步的現代化,台灣正值經濟起飛的年代。由於地理因素,半封閉的台灣東部相較於西部,發展比較落後。蘭嶼達悟族,受到海洋的保護與阻隔,得以保留其傳統生活型態至近百年。本文期望脫離先行研究者的「台灣主體」的框架,將台灣海洋文學置於「全球在地化」的趨勢下,分別以東年、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的海洋經驗書寫代表不同年代、地區與族群,共同呈現出作家普世的家鄉歸屬意識。
一、東年著作書目(及期刊篇目)
《大火》,台北:聯經,1979。
《落雨的小鎮》,台北:聯經,1979。
《去年冬天》,台北:聯經,1983。
《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台北:聯經,1985。
《愛的饗宴》,台北:聯合文學,2000。
<風暴>,連載於《民眾日報》藝文版,1979年10月23日連載至1980年3月2
日。
<世界.海洋與文學的對話錄(上)>,《台灣日報》,2001年3月16日,31版。
<海洋文學座談會 海洋文學展之一 奔潮的呼喚 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聯
合報》,1993年4月15日,35版。
二、廖鴻基著作書目(及期刊篇目)
《環保花蓮》,花蓮:財團法人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
《討海人》,台中:晨星,1996。
《鯨生鯨世》,台中:晨星,1997。
《漂流監獄》,台中:晨星,1998。
《來自深海》,台中:晨星,1999。
《尋找一座島嶼》,台北:翰音文化,1999。
《山海小城》,台北:望春風文化,2000。
《海洋遊俠》,台北:印刻,2001。
《漂島》,台北:印刻,2003。
《臺11線藍色太平洋》,台北:聯合文學,2003。
《臺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2005。
《腳跡船痕》,台北:印刻,2006。
《海天浮沉》,台北:聯合文學,2006。
《領土出航》,台北:聯合文學,2007。
《後山鯨書》,台北:聯合文學,2008。
《南方以南》,台北:聯合文學,2009。
《飛魚.百合》,台北:有鹿文化,2010。
《漏網新魚》,台北:有鹿文化,2011。
《回到沿海》,台北:聯合文學,2012。
<相濡以沫的世界>,《中國時報》,1993年10月13日,27版。
<我是討海人>,《中國時報》,1995年10月25日,39版。
<別再將海豚當代罪羔羊>,《中國時報》,2000年10月9日,15版。
三、夏曼.藍波安著作書目(及期刊篇目)
《八代灣的神話》,台北:聯經,2011。
《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2006。
《黑色的翅膀》,台北:聯經,2009。
《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
《原初豐腴的島嶼 : 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航海家的臉》,台北:印刻,2007。
《老海人》,台北:印刻,2009。
《天空的眼睛》,台北:聯經,2012。
<我的第一棵樹>,《山海文化》,第6期,1994年9月。
四、期刊單篇文章
王凱特(Kate Wong)<鯨魚如何征服海洋?>,《科學人》,2002年7月。
司馬中原<從「最後的月亮」看東年>,《中華文藝》,第119期,1981年1
月。
伍寒榆<海洋故鄉.故鄉海洋的書寫與實踐-以廖鴻基的文本為討論對象>,《第
一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
館籌備處,2004。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
文學》,第38卷第4期,2009年12月。
西村一之<台灣東部的漁撈技術的傳承與「日本」- 於近海鏢旗魚盛衰之間>,
《台灣文獻》,第55巷第3期,2004年9月。
西村一之<但願捕魚成功:由台灣東部鏢旗魚觀其民俗>,《台灣文獻》,第
54卷第2期,2003年6月。
吳旻旻<「海/岸」觀點:論台灣海洋散文的發展性與特質>,海洋文化學刊,
2005年12月。
呂正惠<七、八○年代台灣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新地文學》,第1卷第2
期,1990年6月。
宋澤萊<將「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推向頂峰的文學高手--論東年小說的深
度,《台灣新文學》,第10期,1998年6月。
易中天<建築>,《藝術人類學》,台北:泰電電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林淳毅<沙拉萬和鯨魚>,《阿美族傳說:邦查的山海故事,後山的美麗傳奇》,
台中:晨星,2001。
陳佩周<雅美人回家系列報導五之一:誰偷走了他們的靈魂>,《聯合報》,1995
年6月5日,34版。
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
>,《靜宜人文學報》,第18期,2003年7月。
陳映真<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尉天驄,1978。
陳憲明<臺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報告》,第15期,1989。
勞德瑞(Dori Laub)<見證之舉,傾聽之眾相>,《見證的危機》,台北:麥
田,1997。
彭小妍<台灣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
東大圖書,1994。
彭瑞金<翻版的「老人與海」──期待海洋文學>,《討海人》,台中:晨星,
2010。
費修珊(Shoshana Feman)<見證的紀念碑,卡繆的《瘟疫》>,《見證的危機》,
台北:麥田,1997。
黃叔璥<卷四 赤嵌筆談>,《台海使槎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下)>,《漁業推廣》,第171期,2000年12月。
黃獻池<經濟發展與台灣漁業生產結構之調適>,《漁業技術及經營管理研習班
論述專輯(一)》,國立高雄海事專科學校,1985年3月。
黃騰德<從廖鴻基《鯨生鯨世》看台灣的海洋文學>,《台灣人文》,第4號,
2000年6月。
楊政源<尋找「海洋文學」──試析「海洋文學」的內涵 >,《台灣文學評論》,
第5卷第2期,2005年4月。
楊智富<巨匠的足跡:訪談台灣前輩美術家顏水龍>,《雄獅美術》,第245
期,1991。
楊翠<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台
灣的自然書寫:2005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2006。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分析>,《外國文學》,第5期,2000。
臧振華<保存蘭嶼地下史料的重要性:一個學術的觀點>,《南島民族世紀首航
暨海洋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南投:臺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2002。
劉克襄<自序>,《座頭鯨赫連麼麼》,台北:遠流,1993。
劉建隆<人才培育與漁業發展>,《漁業技術及經營管理研習班論述專輯(一)》,
國立高雄海事專科學校,1985年3月。
履彊<鄉土的脈動.文學的傳承-台灣鄉土小說的思潮>,《中華日報》,1995
年10月8日,14版。
潘裕豐等著<參與「聯合國原住民族常設論壇會議」與對台灣原住民族政策之應
用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7期,2010。
Mike Crang<文學地景:書寫與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2003。
Guerin, Wilfren L.,’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Approached:B. Jungian Psychology
and Its Archetypal Insights’,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3th e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2:166-171.
Hall, Stuart,1994.”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Ed. And intro.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392-403
Northrop Frye, ‘Naturalism’, The Handbook to Literature,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
司,1985。
Northrop Frye, ’Nihilism’, The Handbook to Literature,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1985。
五、專書
大隅清治《鯨豚博物學:海洋中的鯨豚刻場》,台北:大樹,2000。
江日昇《台灣外記》,台北:大通,1987。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大安,2004。
吳豐秋《後山日先照》,台北:躍昇,1996。
林素珍、林英琪《台灣原住民運動》,台中:莎士比亞,2006。
林素珍、林英琪《後山的發展》,台中:莎士比亞,2006。
苿蒂斯.赫爾門(Judith Herman)《從創傷到復原》,台北:遠流,2004。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
布》,台北:時報,1999。
許文富《現行漁民輔導措施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鴻圖《台灣史》,台北:三民,2007。
鳥居龍藏《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199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2004。
黑格爾(Hegel,G.F.)著,王造時等譯,《歷史哲學》,台北:里仁,1981。
瑞秋.卡森(Rchel L. Carson)《大藍海洋》,台北:柿子文化,2006。
劉創楚《工業社會學》,台北,巨流,1988。
蔡友月《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
2009。
盧向志《細說漁業》,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2000。
蘇賓(Neil Shubin)《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台北:天下遠見,2009。
Peter Berger等著,《飄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1983。
六、學位論文
伍寒榆《洄瀾海洋‧綠鯨島嶼-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
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友煌《主體浮現:台灣現代海洋文學的發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黃莉珺《顏水龍原住民題材畫作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頭士論文,
2002。
簡淑玲《東年小說研究──以善惡主題思想為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4。
七、影片
《Viva Tonal 跳舞時代》影片介紹,台北:同喜,2003年。
《勇渡藍海》,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
《海王子(Triton of The Sea )《劇場版》》,台北,音樂之橋,2010。
《鯨騎士》(Whale Rider),台北,朋馳娛樂事業,2004。
《南方澳海洋紀事》,台北:李香秀,2004。
八、其他
《99年農林漁牧普查報告 第1卷 綜合報告》,台北:主計總處,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