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琇方
論文名稱: 心智圖法作文教學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表現與寫作興趣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Mind Mapping on Second Graders’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Writing Interests
指導教授: 裘友善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心智圖法低年級作文教學寫作能力寫作興趣
外文關鍵詞: Mind mapping, elementary writing, writing ability, writing interests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心智圖法」在作文教學上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在「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苗栗縣某國小二年級兩班為研究對象,區分為心智圖教學組和結構式教學組。進行實驗教學前,心智圖組首先訓練一學期的心智圖,兩組在實驗教學前同樣進行5次的寫作基本課程,實驗教學時心智圖組和結構式組學生接受每週一次,每次80分鐘,共計八週相同的活動式寫作課程,每次寫作之前,心智圖組先繪製心智圖,結構式組則是先書寫具結構式的學習單。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寫作能力;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寫作興趣;以積差相關分析心智圖能力和寫作能力。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心智圖組和結構式組在寫作能力的前測表現有差異,後測分析得知心智圖組在寫作能力的表現最優秀,而在寫作興趣方面,心智圖組和結構式組都持有高度的興趣,綜合質量的結果分析,本研究證實心智圖的確可以增進寫作能力,它可以幫助學生組織想法,研擬大綱,促進創意的發想,亦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以作文教育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ind Mapping on second graders’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writing interests. A quasi-experiment study with pretest- posttest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conducted. A MANOVA and an ANOVA were administrated for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writing interest respectively. The subjects selected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in Taiwan were divided into mind mapping group and constructed method group. Before the study was officially conducted, the mind mapping group has been trained for a semester and students from both mind mapping group and constructed method group were trained for basic writing five times. In the study, both group required to take an 80-minute writing course weekly for 8 weeks. Before the process of writing, mind mapping group draw their mind mapping and the constructed method group wrote their learning notes.
    The study foun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writing performance between mind mapping and constructed method group, and mind mapping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constructed method group. Regarding writing interests, both mind mapping and constructed method group showed positive interests toward writing. With the support of qualitative data,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mind mapping could promote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ability, creativities, and writing interes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意4 第四節 研究範圍6 第五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心智圖法理論基礎8 第二節 低年級寫作及其相關研究31 第三節 心智圖法教學相關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假設與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假設45 第二節 研究設計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47 第五節 實施程序52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8 第一節 心智圖法作文教學對寫作能力的影響58 第二節 心智圖法作文教學對寫作興趣的影響65 第三節 心智圖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關係66 第四節 質性資料分析67 第五節 研究討論7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0 第一節 研究結論90 第二節 研究建議91 參考文獻95 一、中文部分95 二、英文部分101 附錄105 附錄一:寫作分析評分表105 附錄二:寫作分析評分準則106 附錄三:寫作興趣量表108 附錄四:心智圖評分表109 附錄五:心智圖評分標準110 附錄六:心智圖問卷112 附錄七:寫作基本課程113 附錄八:心智圖教學教案123 附錄九:記敘文教學教案130 附錄十:記敘文寫作提示單138 附錄十一:結構式學習單139 附錄十二:點子蒐集區140 附錄十三:心智圖提示單141 附錄十四:學生心智圖作品142 附錄十五:學生作文145

    一、中文部分
    王尚文(2003)。作文新感覺。台北:螢火蟲。
    全中平(1992)。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非數理系學生對概念圖學習態度之研究。臺北師院學報,5,299-318。
    江惜美(1997)。創造性思考與國小作文教學。台灣區國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77-187。
    江淑卿(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42,1-16。
    江淑卿(1999)。圖解理解策略在學習輔導的運用—談如何提高中小學學生的理解力。學生輔導,62,8-19。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呂美吟(2005)。心智繪圖融入聽障生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余民寧、潘雅芳、林偉文(1996)。概念構圖法:合作學習抑個別學習。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9,93-124。
    余治瑩(譯)(2000)。D.Goode著。我們的媽媽在哪裡(Where’s our mama ?)。台北:上堤。
    汪慶雲(2005)。「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自然領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李志駿(2005)。透過心智圖進行推測對聽力理解的成效研究:以台灣大學生為例。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碩士班。
    李秀娟(1997)。不同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生物的影響。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李素卿(譯)(2003)。M.W.Eysenck&M.Keane著。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4th ed)。台北:五南。
    李麗霞(1989)。創造性與引導性作文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作文能力之影響。台南市:久洋。
    沈冠君(2004a)。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沈惠芳(1997)。來玩寫作的遊戲第二集。台北:國語日報。
    沈惠芳(2000)。寫作魔術真好玩。台北:螢火蟲。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裕聖、曾玉村(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小五學生科學文章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師大),49(1),135-169。
    宋慶珍(2004)。幼兒讀寫萌發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周文君(2001)。「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林純年(1997)。概念圖對國小學童自我學習科學說明資料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郁展(2002)。概念構圖在國小「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應用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
    林清山(譯)(2001)。R.E.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遠流。
    林清文(2004)。概念地圖法。教育研究,117,129-131。
    林意屏(2003)。心智圖思考法應用於電子郵件之編排設計研究以女性保養品面膜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林筱雯(2002)。運用概念構圖為後設認知工具於國小二年級自然科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嘉玲(2002)。七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相關概念之行動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林慧姿(2004)。新手教師應用繪本結合心智圖法於國小資源班閱讀教學之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燕琪(2005)。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岳修平(譯)(1998)。E.D. Gagné,C.W.Yekovich,&F.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2th ed)。台北市:遠流。
    邱華創(譯)(1998)。Hunt, D. Trinidad著。學習如何學習:無限增廣你的成就。台北:世茂。
    洪麗卿(2003)。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7,135-163。
    洪蘭(譯)(2003)。Henry Gleitman著。心理學(上)。台北:遠流。
    洪蘭(譯)(2004)。Larry R. Squire&Eric R. Kandel著。透視記憶(第二版)。台北:遠流。
    涂亞鳳(2005)。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孫易新(2003)。心智圖思考法(穿越時空的智慧四重奏)。台北:浩域企管。
    孫易新(2001a)。心智圖基礎篇Mind mapping:多元知識管理系統。台北:耶魯。
    孫易新(2001b)。心智圖進階篇Mind mapping:多元知識管理系統。台北:耶魯。
    耿筱曾、陳惠菁(2002)。以概念構圖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的溫度概念。國民教育,42(6),77-87。
    許文章(2001)。故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與組織能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彗(1992)。創造性問題解決-心像訓練之運用。特教輔導叢書(41)。台北市立師院特教中心。
    張妙君(2004)。以圖畫故事書進行國小一年級提早寫作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張雯婷(2005)。圖解式作文在國小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瑋容(2005)。整合心智圖法與概念構圖於數位內容創意脈絡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研究所。
    陳怡靜(2001)。國小低年級實施視覺空間智慧取向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陳盈達(2003)。心智繪圖法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陳淑娟(2004)。心智繪圖融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陳惠娟(2002)。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心得與經驗分享--談釐清思考脈絡、搭建溝通橋樑的概念構圖。中等教育,53(6),30-42。
    陳嘉成(1996)。以概念構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小學生自然科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1,107-128。
    陳嘉成(1997)。後設學習策略—概念構圖學習法之應用與基礎。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鳳如(1993)。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育部。
    連淑鈴(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粘佩雯(2006)。創造性童詩寫作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粘鳳茹(2004)。二年級學童在圖畫故事書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梁美貴(2006)。國小五年級運用心智繪圖於博物館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學開門」探索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常雅珍(2003)。初學作文新妙方-觀察學習+心智繪圖。高雄:復文。
    曾玉村、吳裕聖(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小五學生科學文章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9(1),135-169。
    游光昭、蔡福興(2001)。電腦化心智繪圖在創造思考教學上之運用。生活科技教育,34(10),14-18。
    游姮茹(2005)。心智圖法提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黃玉萱(2005)。「整合電腦與心智繪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寫作成效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黃俊能(2005)。研究室內透過心智圖活動提高研究互動。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黃萬居(1992)。師範學生的概念構圖和化學成就、科學過程技能、邏輯思考能力和性別相關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45-356。
    黃萬居(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構圖和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47-59。
    馮瓊瑤(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概念構圖作文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小蘭(2002)。心智繪圖的技巧與教學 。創造思考教育,12,37-44。
    蔡天民、王美芬(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念改變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19-138。
    蔡佩欣(2002)。創思寫作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蔡淑如(2005)。心智構圖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文章內容記憶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蔡蕙珊(2000)。國小一年級學童寫作形式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楊文凱(2004)。寫作魔法百寶箱。台北縣:寶佳利。
    楊錫溱(2004)。兩種作文教學法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低年級學生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 。
    鄭照順(2004)。心智地圖與教學。師友月刊,450,49-52。
    錢秀梅(2001)。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謝子方(2001)。以合作學習策略進行概念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靜雯(2003)。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羅廷瑛(2001)。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38,29-35。
    戴保羅(譯)(2004)。(Colin Rose & Malcolm J.Nicholl)。學習地圖。台北市:經典傳訊。
    謝真華(1998)。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薛素瓊(2004)。高互動作文教學研究-以金門賢庵國小低年級作文教學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薛雅惠(1999)。概念構圖在地理教學的應用。社會科教育研究,5,103-125。

    二、英文部分
    Armbruster, B. B., Anderson, T. H., & Ostertag, J. (1987). Does text structure/summarization instruction facilitate learning from expository tex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2, 331-46.
    Bahr, G. S., & Dansereau, D. F. (2001). Bilingual knowledge maps (BiK-maps) in second-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0, 5-24.
    Bahr, G. S., & Dansereau, D. F. (2005). Bilingual knowledge maps (BiK maps) as a presentation format: delayed recall and training effect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3, 101-18.
    Budd, J. W. (2004). Mind maps as classroom exercise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5, 35-46.
    Buzan, T., & Buzan, B. (1993). The mind map book: 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 New York: Plume.
    Buzan, T. & Buzan, B. (1995).The mind map book-radiant thinking the major evolution in human thought. London: Butler &Tanner Ltd.
    Buzan, T. (1997). Use your head. London: BBC Worldwide.
    Buzan, T. (2001) Head strong-how to ge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fit. London: Thorsons.
    Buzan, T. (2002). How to mind map. London: Thorsons.
    Buzan, T., & Jo, G. W. (2003). Brain child-how smart parents make smart kids. London: Thorsons.
    Chen, M., Ching, S., Chen, W., & Cho, C. (2003). Using concept mapping in accounting learning. Delta Pi Epsilon Journal. 45, 133-143.
    Coco, C. (1999).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intervention and concept mapping outcomes among diverse learners in a Pre-Servic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urse: A model for developingexpertise in writing expressions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Quebec, Canada.
    Douville, P. (2004). Use mental imagery across the curriculum.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9, 36-39.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87.
    Gallenstein, N. L. (2005). Never too young for a concept map. Science and Children, 43, 44-47.
    Goodnough, K., & Woods, R. (2002).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ind mapping: a middle school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Goodnough, K., & Robin, L. (2002). Mind mapping: A graphic oraganizer for the pedagogical toolbox.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Hofkins, D. (2004). Universe of learning tools in each brain. Th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24.
    Kenny, J. (2004). Mind-mapping. Th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28.
    Korat, O. (2005).Contextual and non-contextual knowledge in emergent literacy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ldren from low SES and middle SES communiti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 220-38.
    Lambiotte, J.G., Dansereau, D.F., Cross, D.R., & Reynolds, S. B. (1989). Multirelational semantic map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 331-367.
    Lumpkin, P., Harshbarger, M., & Ransom, P. (1987).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reading: literary learning instruction-the use of knowledge vee diagram as an aid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problem solving. Seventh yearbook of the American reading forum.
    McCagg, E. C., & Dansereau, D. F. (1991). A convergent paradigm for examining knowledge mapping as a learning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4, 317-24.
    Novak, J. D. (1998).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Concept maps as facilitative tools inschools and corporations. Mahwah, N.J.: Erlbaum.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Donnell, A. M., Dansereau, D. F., & Hall, R. H. (2002). Knowledge maps as scaffolds for cognitive process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 71-86.
    Plotnick, E. (1997). Concept mapping: A graphical system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s.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yracuse, NY. ED407938.
    Roth, W. M., & Roychoudhury, A. (1993). The concept map as a tool for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 Microanalysis of high school physics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 503-34.
    Ruddell, R. B., & Boyle, O. F. (1989). A study of cognitive mapping as a means to improve summariz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expository text.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29, 12-22.
    Ruffini, M. F. (2004). Designing an e-map to teach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on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31, 383-391
    Schmid, R. F., & Telaro, G. (1990). Concept Mapping as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for High School Bi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4, 78-85.
    Stice, C. F., & Alvarez, M. C. (1986). Hierarchical concept mapping: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how to learn (a viable heuristic for the primary grad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7494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